- 相關推薦
蘇教版三年級數學——第六單元《千米和噸》教材分析
本單元編寫了兩道例題、兩次“想想做做”、一個練習和一次實踐活動。另外還有一道思考題,設計最優的運輸方案。一篇“你知道嗎”,介紹關于計量和測量工具進步發展的歷史事實。具體安排是先教學千米,后教學噸。
1.認識千米。
例題先出示四幅畫面,顯示千米在生活中的一些應用。結合這些畫面告訴學生:計量路程或測量鐵路、公路、河流的長度,通常用千米作單位。這些畫面和這句話,給學生一個鮮明的印象:計量很長的路或很長的長度時,要用千米作單位。教學時要給學生講講畫面中標記的意思,如火車已經行駛了180千米,公路上汽車限速每小時60千米,離南京還有98千米,地圖上的1厘米、2厘米、3厘米分別表示實際長度16千米、32千米、48千米。還要讓學生知道“千米”可以用符號“km”表示,這在生活中和后面的數學練習中經常使用。
教材接著講1千米有多長,教學的重點是幫助學生感知1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先聯系學校操場上的跑道,告訴學生1 000米就是1千米。由于多數學校都有100米長的直跑道,學生對100米已有具體的感知,所以“10個100米是1000米,就是1千米”,既讓學生對1千米是多長有初次感性認識,又講了千米和米之間的進率。教材繼續讓學生聯系自己學校的跑道一圈長是200米、250米還是400米,通過簡單的推算,算出跑道幾圈的長正好是1千米,又一次充實對千米的感性認識。要注意,這里不是解決實際問題,只要根據自己學校的跑道一圈的長度,重點進行一次推算就可以了,另兩次推算不必都進行。不過,重點進行的那次推算要讓全體學生都參與。教材這樣的安排,較好地落實了《標準》的要求:讓學生體會1千米,也便于教師組織教學活動。
“想想做做”緊緊扣住體會1千米而設計,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既有扎實的知識技能訓練,又注重在解決問題中發展數學思考。第1題結合看路線圖再次突出1千米就是1000米。第2題結合解決實際問題把20xx米換算成2千米,為第3題作鋪墊。第4題通過選用適當的單位,體會米和千米在生活中的應用往往是不同的,積累一點正確使用單位的經驗。第5題以比較數的大小為基礎進行長度的比較。第6題教學看鐵路路線圖,并進行有關千米的筆算和估計。在交通路線圖上,依據已知一段的實際長度,估計其他路段的長度是十分實用的技能。教學時,不求學生估計得很精確,但要充分地交流估計的方法和思考,激發估計的興趣。
2.認識噸。
教材中關于噸的編寫思路與千米很相似,也從幾幅畫面引入噸。首先告訴學生港口碼頭上的大批貨物、列車要裝運的大宗物品、集裝箱里的貨物,都要用噸作計量的單位。接著利用畫面配合文字敘述的方式展現了10個100千克是1000千克,也是1噸。形象具體地講了1噸,以及噸與千克之間的進率。教材充分考慮到學生體會1噸是比較困難的,為此,收集了一些現實的素材繼續幫助他們積累對1噸的感性認識。這些素材有40個小學生的體重、1000棵白菜、2頭牛、20包水泥、5桶油、10頭豬,它們的總重分別都是1噸。通過這些常見的、熟悉的素材,聯系生活體驗,有助于學生產生對1噸的體會。特別要注意的是教材還讓學生從1桶水10千克推算幾桶水1噸,從2塊磚5千克推算幾塊磚1噸,加強1噸是1000千克的認識。充分地利用熟悉的10桶水、200塊磚體會1噸有多重。
“想想做做”第5題,通過填寫合適的單位,讓學生再次感受噸是計量比較重的物體時使用的單位。第6題在解決問題時進行關于噸的四則計算。
練習六的前兩題是知識整理,其中第1題通過填寫單位,使學生明白噸和千克都是計量物重的單位,千米和米都是計量長度的單位,長度與物重是不同的量,要使用不同的單位。第2題練習單位換算,既有本單元教學的噸與千克、千米與米的換算,還有前幾冊教學的米與厘米、千克與克的換算,是一次對計量單位的整理活動。第3~6題解決實際問題,聯系了空間與位置、時間計算等內容,有一定的綜合性。這些問題的難度并不大,但與日常生活結合得很好。第7~9題結合解決實際問題進行節約資源的教育。
《了解千米》是一次操作型的實踐活動,仍然緊扣體會1千米設計。在“走走看看”欄目里安排的活動能激起學生的興趣,幫助學生對1千米形成更豐富的體驗。在“查查填填”欄目里,引導學生到圖書館或網上查找資料,既充實活動內容,又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
【三年級數學——第六單元《千米和噸》教材分析】相關文章:
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教材分析和單元計劃12-16
八上第六單元教材分析07-03
小學數學教材第六冊 《噸的認識》說課稿06-30
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教材分析12-16
八年級第六單元教材分析07-03
第三單元分米和毫米的教材分析示例07-01
小學語文第六單元的教材設計12-13
小學語文第六單元的教材設計02-23
《公頃和平方千米》教材分析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