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雙河鎮中心小學校 信息技術應用2.0校本研修方案
為了確定工作或事情順利開展,常常需要提前準備一份具體、詳細、針對性強的方案,方案的內容和形式都要圍繞著主題來展開,最終達到預期的效果和意義。那要怎么制定科學的方案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雙河鎮中心小學校 信息技術應用2.0校本研修方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一、指導思想
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是新時代高素質教師的核心素養。為了提升全校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水平,更好地為教育教學服務,依據教育部頒發的《關于實施全國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見》和吉林省《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實施意見》文件精神,根據《永吉縣信息技術提升工程2.0整校推進工作規劃》要求,結合學校實際情況和辦學特色,特制定本方案。
學校現有信息技術硬件設施設備總體較差,不能滿足信息化教學需要。缺少專業的信息技術人員的支持。
二、目標任務
(一)總目標
以中國教師研修網為主要平臺,以課堂教學為實踐基地,依托學校校本研修項目的建設,構建以校為本、基于課堂、應用驅動、注重創新、精準測評的教師信息素養發展新機制,采用整校推進的混合式研修新模式,以提升個人能力,更新教學方法為主要目的,基本實現“三提升一全面”的發展目標:校長信息化領導能力、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中層領導信息化指導能力顯著提升,全面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創新發展。
基于對學校現狀的分析,學校全體教師參與此次提升培訓。
預計57%教師達到多媒體教學環境,40%教師達到混合學習環境,3%教師達到智慧學習環境。
(二)具體目標
1.多媒體教學環境
A1(學情分析)技術支持的學情分析。
教師能夠在調查網、QQ、微信等即時溝通工具支持下組織學生填寫問卷,快速收集和分析學生信息,有效了解學情,從而為教學重難點的突破、教學策略的選擇和教學活動的設計提供科學依據。
A3(教學設計)演示文稿設計與制作。
教師能夠在演示文稿、101教育PPT信息技術支持下,根據教育教學需要設計與制作演示文稿,從而靈活組織、應用多媒體素材,提升教學內容的解釋力。
A5(學法指導)技術支持的課堂導入。
教師能夠在視頻、動畫等信息技術手段支持下設計并實施課堂教學的導入環節,從而引起學生興趣,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奠定良好的課堂學習基調。
A6(學法指導)技術支持的課堂講授。
教師能夠在演示文稿、101教育PPT等信息技術手段支持下設計與優化講解、啟發、示范、指導、評價等課堂講授活動,從而有助于學生理解重點和關鍵問題,引發學生感知、記憶、想象、創造等思維活動。
2.混合學習環境
B2(教學設計)微課程設計與制作。
教師能夠在超級錄屏、喀秋莎等信息技術工具支持下設計并制作微課程,從而豐富課堂教學模式,支持學生自主學習。
B5(學法指導)學習小組組織與管理。
教師能夠在QQ、微信、YY語音等信息技術支持下進行學習小組的組織與管理,從而豐富學習小組產生方式,提高小組成員學習活動的參與度,保證小組成員平等地獲得學習資源,促進小組成員及時交流與深度互動,推動集體智慧的沉淀和分享。
B6(學法指導)技術支持的展示交流。
教師能夠在美篇、微信空間、QQ空間、吉林市智慧云平臺、吉林省公共資源服務平臺等信息技術手段支持下完成課堂內外的討論、辯論、成果展示等活動,從而拓展展示與交流的時間和空間。
3.智慧學習環境
C3(學法指導)創新解決問題的方法。
教師能夠在考拉閱讀APP、考拉英語等信息技術支持下,創新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幫助學生拓展思維空間,從多個視角厘清和界定問題,及時交流和呈現問題解決的方法、過程和結果,培養多向思維的習慣和創新能力。
C4(學法指導)支持學生創造性學習與表達。
教師能夠采取合適的信息技術為學生創造性學習、表達與交流展示提供信息技術支持,從而優化成果的表現方式,創造多樣化的學生表達與分享的機會,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激活學生的創造潛能。例如在綜合實踐活動探究時,可以直接用手機進行拍照、錄制視頻分享學習成果。
C1(教學設計)跨學科學習活動設計
教師能夠在微信、百度腦圖、問卷星、Cctalk等信息技術支持下,解決復雜問題,拓展知識邊界,創造更多可能性,完成基于生活環境下的跨學科學習活動設計。
三、內容及時間安排
(一)啟動工程《永吉縣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2.0提升》。20xx年8月至20xx年8月。
(二)完成50學時(其中,實踐應用學時不少于50%)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2.0全員培訓。20xx年8月至20xx年12月。
(三)學習步驟
1.測評選點
20xx年8月23日至20xx年8月30日。
2.校本研修
(1)課程學習
20xx年8月31日至20xx年10月24日。
(2)教學設計
20xx年10月25日至20xx年11月7日。
(3)研課磨課
20xx年11月8日至20xx年11月21日。
3.提交成果
20xx年11月22日至20xx年11月29日。
4.應用考核
(1)學校審核
20xx年11月30日至20xx年12月7日。
(2)互學互評
20xx年12月8日至20xx年12月21日。
(3)專家認證
20xx年12月22日至20xx年12月29日。
四、主要措施
(一)健全機制,推進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 1.組建學校信息化領導小組
由學校校長擔任組長,全面領導學校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工作。教學副校長擔任副組長,負責學校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的具體工作。教導主任、德育主任、后勤主任進入領導小組,負責在教師信息化能力提升過程中的具體實施和保障工作。
2.制定《學校信息技術應用2.0發展規劃》和《學校校本研修工作實施方案》。
(二)劃分層次,推進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 按學校年齡結構比例選擇學校教師能夠達到的能力點。其中多媒體教學能力至少33人達到,混合學習能力至少23人達到,智慧學習能力至少2人達到。
(三)融合團隊,推進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
1.老少融合。
開展了師徒結隊活動。年輕教師和年老教師結成一隊。年輕教師成為老教師的師父,師父在信息技術能力上給予徒弟支持。學校開展老教師在信息技術支持下的課堂教學競賽活動,老教師獲獎的同時,其師父評為優秀指導教師。
2.學科融合。
根據學校同學科教師數量少的現狀和各學科的教學特點將語數英學科融合在一起,音體美學科融合在一起,道德與法治、綜合、思品等專科融合到一起。成立語數英科研小組,音體美科研小組,大綜合科研小組。
(四)教研引領,推進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 成立以骨干教師為核心的校本教研團隊,發揮學校骨干教師引領示范作用,結合《基于吉林省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促進鄉村學校信息化發展》的課題研究,開展“信息技術支持下的課堂教學”主題示范課、觀摩課活動。科研先行,讓骨干教師的引領示范帶動全校教師信息技術能力水平的提升。
(五)資源共享,推進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 1.建立學校管理數據庫。將紙質資源數據化處理,建立學校管理數據庫,便于資源的長期保存和檢索應用。
2.建立學校教學資源數據庫。分學科、分年段將學校教學課件、學生信息等教學資源進行整理和歸類,便于教師備課使用和了解學生。
3.借助吉林市智慧教育云平臺、吉林省中小學教師研修網、吉林省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中的網盤等工具,建立個人資源庫,進行網絡資源共享。
五、組織保障
(一)加強組織管理。
1.對教師信息化發展進行精細化管理。按工作性質分學科、分學段、分部門管理,確保人人有領導負責,處處有團隊指導。
2.對教師信息化能力水平提升工作進行測評。分不合格、合格、優秀、卓越幾個等次,獎勵信息化技術水平能力提升幅度比較大的卓越教師。
(二)明確主體責任。
教師首先要進地自我診斷,認清現有信息技術水平,明確達到什么樣的信息技術標準,參照能力維度,對照微能力測評規范選擇個人研修的關鍵能力點,完成線上線下學習。
(三)建立應用機制。
1.學校將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作納入年度考核之中,成為評優選先的依據。
2.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水平將成為參加學校及以上部門組織教學競賽活動的入門條件。
(四)落實經費保障
積極支持教師參與國家級、省級、市縣級的各種信息技術能力提升培訓活動,保障培訓經費的使用。購買書籍,保障教師信息技術能力理論層面的提升。
【雙河鎮中心小學校 信息技術應用2.0校本研修方案】相關文章:
信息技術2.0校本教研研修方案03-22
信息技術2.0校本研修反思12-11
信息技術2.0校本研修簡報11-02
信息技術2.0校本研修計劃12-12
信息技術2.0校本研修總結10-25
信息技術應用2.0研修計劃11-14
信息技術2.0校本研修活動簡報12-24
信息技術2.0校本研修計劃集合04-05
信息技術2.0學校校本研修計劃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