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評課稿范例2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往往需要進行評課稿編寫工作,評課是對照課堂教學目標,對教師和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活動以及由此所引起的變化進行價值的判斷。那么應當如何寫評課稿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狼》評課稿,歡迎閱讀與收藏。
《狼》評課稿1
今天,我仔細聆聽了黃老師執教的《鹿和狼的故事》后,覺得本堂課有以下幾大亮點:
一、創設情景,激發探究興趣
愛因斯坦說過:“把學生的熱情激發起來,那么,學校所規定的功課,學生就會當作禮物來接受。”上課伊始,黃老師先用出示兩組四字詞語,說:“今天,老師有兩份禮物送給你們,一份給女同學,一份給男同學。”緊接著,黃老師出示了兩組詞語,分別請女生和男生讀。把枯燥的知識進行了形象化。這樣,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為學生學習奠定了感情基礎。同時,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自然而然地調動起來了,心中也已騰升起親近文本的渴望。
二、自主探討,培養探究能力
英國教育家斯賓塞說:“應該引導學生自己去探討,自己去推論,對他們講的.應該盡量少些,而引導他們自己去發現的應該多一些。”學生只有真正成為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才能把他們心靈深處被壓抑的個性釋放出來。要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其重要的一點是必須鼓勵和引導學生帶著問題通過親自動眼閱讀、動腦思考等自學程序,進行自主探究,尋求問題的答案。如在學生初讀課文后,黃老師引導學生通過自學、探究、品讀、感悟,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為學生將來閱讀打好了基礎。
三、突破學習重點。
黃老師引導學生在文中勾畫出“羅斯福為了保護凱巴伯森林的鹿采取了哪些措施”和“有這些措施導致的后果”,明確了捕殺狼之后所造成的四個連續性的后果。通過這個環節,使學生進一步明確羅斯福總統決策的錯誤之根本,再由此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法。
黃老師上課繪聲繪色,循循善誘,引人入勝。整節課,同學們的精力都很集中,思維活躍,老師抑揚頓挫地講解深深打動著每一位學生和老師,讓人回味無窮。
《狼》評課稿2
主持人:各位領導,你們好!
我們惠豐小學的校本研訓是通過“進頭腦、進課堂、進活動”三個層面來實施的。進頭腦,就是要讓全體教師認識到校本研訓的重要性,必須將日常教學工作和教學研究、教師專業成長融為一體,形成在研究狀態下工作的職業生活方式。進課堂,是強調校本研訓一定要與課堂教學結合,注重實踐、寓培于研、研訓一體。進活動,是要讓校本研訓滲透到學校各項教育活動之中,在活動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并搭建平臺使教師之間進行溝通、合作,在交流中推進校本研訓。
這幾年我們每一學期都進行“兩課”活動。首先進行“平行課”。即每位教師都必須參與的同講一節課活動。由各教研組自選課題,集體備課、人人講課、相互評課,進行教研組內的教學比評。其次的“結晶課”活動,是由各教研組推選出能展現本組教研成果的結晶課向全校匯報。向聽課教師說課,對講課教師評課,形成以“講、聽、說、評”四環節的課堂教學教研模式。活動的開展,不僅促進了教師之間的專業切磋、協調合作,而且大家在教評相長中,彼此學習,共同分享了教學經驗。
剛才陳輝老師所做的這節課就是由他所在的語文組推選出的一節“結晶課”,下面就由他們組的成員及教研室、教務處的教研員進行評課。
評課程序是這樣的:首先由陳輝老師介紹一下他的教學設計思路;其次,教研人員針對這節課談看法;最后總結發言。
我們也真誠的希望在座的各位領導能參與我們的評課。
陳輝:談教學思路(略)
秦秀麗:在聽陳輝老師講授《狼和小羊》一課的過程中,我想到了蘇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話:“任何一種教育現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受到教育者的意圖,他的教育效果也越好。”而陳輝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所創設的良好的教學情境,正是為了達到這一不期而至的效果而做的努力。
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可以誘發并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啟迪學生的思維,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主體意識,提高教學效果。
陳老師是這樣來做的:
(一)導課:半個故事創設情境
導課時,陳老師用優美的語言講述了半個故事,給學生設置了一個懸念,從而引起了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迫切地想知道,狼和小羊之間究竟會發生什么事?這一情境的創設,與直白地對學生說:“意聽講,注意看書,看狼和小羊之間發生了什么事”相比,其效果是顯而易見的。
(二)板書:貼畫創設情境
講課時,陳老師邊講故事邊用嫻熟的筆法板畫,活活潑生動的簡筆畫,配以狼和小羊的貼畫,把學生帶到了那個風和日麗的早晨,帶到了那條清澈的小溪邊,這樣的情境下,學生不知不覺入情入境,為學習課文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礎。
(三)讀文:音樂創設情境
在教師范讀課文和學生默讀課文時,教師有意地用音樂來渲染氣氛,為學生創設了一種和諧的學習情境。在輕音樂中,教師聲情并茂的朗讀,學生按老師的要求,閉眼,聽讀,想象,可以想得出,這樣的情境中,學生的精神、思維、情感都集中到了聽覺和感覺上,他們會不知不
覺地入情入境,用心去體味文章。從而達到了學生在沒有意識到教師的意圖下,感知課文,感悟課文的目的。
(四)結束:創設問題情境
文章結束時,教師身心地投入,做了一個精彩的結尾,教師表演狼,學生為羊,師問:這時狼撲向你們,你們會怎么做?在這樣的情境下,學生情緒高漲,有的學生甚至做出了害怕的動作,學生仿佛真的到了要被狼吃掉的危險境地,思維活躍,興趣盎然,激情高漲,回答問題各抒已見。
總之,由于教師善于使用各種方法,來創設各種各樣的教學情境,學生學得輕松愉快,老師教得得心應手,良好的教學效果,不期而至。
宋曉紅:《狼和小羊》這一課的教學特點是以讀代講、以讀促講、以讀促學。可以說是“讀”占鰲頭。陳老師的“重讀書”,完全不同與傳統舊式的重復單調讀書,可以說有質的區別。
首先,這節課讀書的形式靈活多樣,符合三年級小學生活潑求新的性格,能激起孩子們“我要讀”的熱情。其次,這節課的讀書把課文內容角色化,完全適應了八、九歲孩子的童心,淡化了學生為學課文而讀書的被動意識,而激發起孩子們主動體味角色的情感、心理及語言的興趣。像剛才的分角色讀、找出狼和小羊的話來讀,都會在學生腦海中引發一種情境創設,刺激學生大腦,活躍學生思維。
再一個就是陳老師在安排每個讀書環節時,既考慮到激發學生讀書興趣,又都有明確的要求,而且要求的高度是循序漸進,把每個問題都設置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既稍有難度,又給學生留有一定的自由空間,如一開始的老師范讀,要求學生認真聽,看故事講了一件什么事。在自由讀時就要求讀準字音,認清字形。到后來的小組讀、分角色讀要求就有了一定的難度。
在學生自由讀、小組讀、分角色讀以后,學生已經基本能正確、通順、流暢地讀課文了,但為了更好地把課文內化為自己的語言,陳老師又在最后安排了表演讀這一環節,這一讀把讀書又推向一個高潮,孩子們個個躍躍欲試,為了表演得像,他們要醞釀感情、得提煉詞語、得組織語言,使原來的讀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最終達到熟能成誦、自能語文的效果。從一開始的自由讀,到后來的表演讀,這是一個消化、吸收、內化、轉化的過程。
楊吉祥:剛才幾位老師從教育技術層面談了談陳輝老師的課。講得很好。我主要從教育思想方面談談我的理解。
《狼和小羊》是一篇寓言故事。既是寓言,就有一定的象征意義。在這個故事里,小羊年幼天真,狼兇惡殘忍。小羊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弱者,而狼則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強者。整篇課文就是一個狼不斷找茬,小羊無計可施的過程。我從這篇課文里讀到的不是戲劇化的沖突;而是驚心動魄的`、弱肉強食的慘劇。對弱者,我們應有足夠的同情心。教師在授課的時候,應該挖掘出這一點。讓這一點明朗化。而不是輕描淡寫,一帶而過。這也是《課程標準》強調的三維目標中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什么是價值觀?我以為,對事物和人善惡、美丑、真假的判斷和取向就是價值觀。通過這篇課文,我們要讓學生了解什么呢?不僅僅是學到知識,更重要的是學到做人的道理。
現在,家長對孩子進行的“防衛”教育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以至于孩子們連應有的同情心也丟掉了。同時,引出一個命題,那就是生命教育。對生命要重視,要珍愛,而不是漠視。剛才有個學生講,拿一把刀,把狼的肚子拉開,怎么怎么樣。我們聽了感覺不舒服。為什么呢?太殘忍了。從一個小孩子嘴里講出這樣的話來,我認為不是教育的成功,而是教育的遺憾。
這是我一些不成熟的想法,跟大家共同探討。
代曉偉:楊老師的話有一定道理,但是這些內容不可能在一節課內完成。況且,讓這么小的孩子承受這么嚴重的話題,豈不太不相符合了嗎?有效的語文教學,就是經過教學,使學生在知識和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獲得進步與發展,使語文素養得到提升,并親歷學習過程和掌握學習方法。實行有效教學,落實三維目標,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一)主體參與有效化。首先是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建立民
主和諧的課堂氣氛,使學生有情緒上的安全感。其次是建立一個溫暖的、學生能彼此接納的和相互欣賞的學習場所,讓學生有個安全的心靈港灣。教師要學會贊賞學生,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的信心;要樂于給予學生需要或渴望的額外幫助。培養學生的選擇能力和履行責任的能力。學生有能力選擇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能夠勝任獨立學習以及合作學習中的自己的任務。教學要與學生的生活世界相聯系,激活學生的生活經驗,撥動學生的心弦。
(二)教學目標具體化。教學目標要具體,讓學生有清晰的認知。這樣,他們才能更有效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
(三)教學內容問題化。問題是思維的開始。在教學中,老師要善于提煉問題給學生,還要善于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形成問題,把學習過程變為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既要引導學生從整體入手,也要引導學生從細節上發現問題。
(四)教學過程實踐化。教學過程是引導學生進行語文實踐的過程,正如新課程所指出的“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
(五)教學指導方法化。老師要有強烈的方法論意識,根據不同的學習類型采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指導。
(六)教學評價多元化。教學目標的多維決定了教學評價也應該是多元的,既要評價學生的知識與能力,又要評價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評價過程與方法。在交流反饋時,老師既要關注學生答案的正確性,又應關注學生得出答案的思考過程,在學生答問后追問:你是怎樣想出來的?(或問:你的依據是什么?)既要關注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技能的運用,又要關注學生所表現出來的對知識的興趣的程度和對學習的專注程度,可用表示贊賞或用委婉的批評給予評價。對學生流露出來的價值傾向,即使是錯誤的,老師也不要壓制,應該耐心地問一問學生為什么這樣想,然后給予疏導。實踐證明,只有多元的教學評價和促進學生發展的評價方式,才有助于三維教學目標的實現。
三維教學目標在課堂教學中的落實,是語文新課程課堂教學改革的主攻方向。它能否盡快取得成效,取決于廣大教師對它的認識的深入程度,取決于對有效教學策略、方法的整合和運用。陳輝老師這節課較好地體現了這一點。謝謝!
楊吉祥:我這樣對課文進行解讀,大家有什么看法嗎?我這樣解讀行不行?
眾人:可以考慮。
馬蘭:《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這種對話首先是學生的讀書實踐。讀書不是簡單地讓學生自己去讀書,教師應作為讀書交流活動的組織者、促進者和參與者,要有層次地安排學習過程,進行必要的對話式的指導和講解,使學生的讀書交流活動有序、有質地推進。陳輝老師的《狼和小羊》這節課充分地體現這一點,他在教學中運用他極具親和力的語言在學生反復不同形式的讀中引導,對話,交流,使課堂氣氛輕松自然,學生感悟理解至深。
新課程改革堅持學習的實踐性觀點,認為學習是學習者主動建構的過程,無論新知識的獲得或是現成知識的掌握,都離不開學習者的積極參與,離不開認知主體的活動。陳輝老師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沒有單純地一味灌輸給學生知識,而是通過讀、引、悟,使學生獲取知識。例如:在理解“嚷”字的時候,他沒有直接告訴學生意思就是大聲叫喊,而在學生認知主體的活動中,談話交流中讓他們領會并能表演,這實際上正是新課程要求的,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就是一種探究的過程、選擇的過程、創造的過程。再比如,他在最后課文結束時,創設的一種情境,自己扮作狼,惡狠狠地撲向面前這群可愛的小羊,你們作為小羊會怎么辦?一種情境,一個問題把學生帶入到生活實踐中,學生很自然地開始想辦法面對壞人,或智取或想法自救。這更體現了新課程堅持學習的實踐性,科學精神,創新精神乃至正確世界觀逐步形成的過程。
不足之處:陳老師的教學語言親和力強,生動活潑,但啟發性語言還有些不夠,針對學生回答困難時,啟發調動的語言還稍欠缺,有點顯得急躁,在今后的教學
中要盡量避免,逐漸使自己的教學風格更成熟,更完美。
裴德忠:剛才各位老師對陳輝老師這節課進行了點評。雖然是仁者喜山,智者樂水。有一位哲人說過“因為缺陷而完美。”陳輝老師這節課也有可挑剔的地方。語文教育到底是什么?“一是給學生真善美的熏陶;二是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三是讓學生掌握恰到好處的語言和知識。楊吉祥老師提出的問題給了我們一定的思考。為我們下一步的校本研訓提出了新的課題。有待于我們進一步研究探討。
由于時間關系,我就不多說了。最后,我想用下面四句詩來結束我對本次活動的感受和啟迪:
聽歌新翻楊柳枝,更吟別韻桃李詩。
踏歌不盡心頭語,前路再和千首詞。
短短評析,匆匆而就,不妥之處,敬請惠正。
主持人:大家的發言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既對陳輝老師的授課進行了精到的評價,也提出了不足的地方。并且提出了我們以后要研究的方向。關于寓言課如何解讀,怎么教,我們在下次研訓中繼續討論。感謝大家的參與!再見!
【《狼》評課稿】相關文章:
《狼》評課稿12-23
《狼和小羊》評課稿11-18
狼和鹿評課稿03-16
語文《狼和小羊》評課稿03-24
《狼》評課稿[精品11篇]04-25
《狼和小羊》評課稿通用04-13
狼和鹿評課稿[優秀]07-18
語文《狼和小羊》評課稿[精選]07-14
《狼和小羊》評課稿(7篇)03-08
《狼和小羊》評課稿7篇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