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高三知識點總結[必備15篇]
總結是指對某一階段的工作、學習或思想中的經驗或情況進行分析研究,做出帶有規律性結論的書面材料,寫總結有利于我們學習和工作能力的提高,不如靜下心來好好寫寫總結吧。我們該怎么去寫總結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生物高三知識點總結,歡迎閱讀與收藏。
生物高三知識點總結1
一、植物病蟲害的預測預報
1、定義:是指人類根據植物病蟲害流行規律,推測未來一段時間內的病、蟲的分布、擴散和危害趨勢。
2、流程:
二、新型農藥
1、概念:是指具備環境和諧或生物合理的特征,具有安全、廣譜、低毒、無公害、易分解、與環境相容和免除有害副作用特性的`農藥。
2、學生討論農業生產中有哪些新型農藥的使用。
三、生物防治
1、定義:利用病蟲害的天敵生物來防治病蟲害的方法或途徑,就是生物防治。
2、學生合作探討在一個農田中,如何利用生物防治。
3、生物防治的基本策略。
四、昆蟲信息激素的應用
1、信息激素:是指由成蟲釋放于體外,能夠吸引同種異性昆蟲前交尾的一類激素。
2、應用:學生探討吸引素是如何用來防治害蟲的?
生物高三知識點總結2
生態系統與環境保護
1.由生物群落與它的無機環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統一整體叫生態系統,地球上大的生態系統是生物圈。
2.生態系統的結構包括生態系統的成分和營養結構。
3.生態系統的成分包括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
4.食物鏈和食物網是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是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的渠道。
5.生產者為自養型生物,主要是綠色植物;消費者主要是各種動物;分解者主要是營腐生生活的細菌和真菌。
6.食物鏈的起點是生產者,終點是高一級的消費者;食物鏈中無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
7.生態系統的功能包括物質循環、能量流動和信息傳遞。物質循環是載體,能量流動是動力,信息傳遞可以調節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的方向。
8.太陽能經過生產者的固定進入生物群落,在食物鏈和食物網中以化學能的形式流動,終以熱能的形式散失。
9.某一營養級能量的來源為其同化量,去路有自身呼吸作用散失,流入下一營養級和被分解者分解釋放。
10.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具有單向流動、逐級遞減的特點。
11.相鄰兩個營養級之間的能量傳遞效率約為10%~20%,因此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一般不超過4~5個營養級。
12.研究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可以幫助人們科學規劃、設計人工生態系統,實現對能量的多級利用,從而提高能量利用率。還可以幫助人們合理地調整能量流動關系,使能量持續高效地流向對人類有益的部分。
13.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指的是組成生物的各種元素在無機環境和生物群落之間循環往復的現象。
14.碳元素在無機環境和生物群落之間是以CO2的形式循環的,在生物群落內部是以含碳有機物的形式傳遞的。
15.碳從無機環境進入生物群落的途徑有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生物群落中的碳進入無機環境的途徑有動植物的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和化學燃料的燃燒。
16.生態系統中的信息可分為物理信息、化學信息和行為信息。
17.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及生物種群的繁衍離不開信息的傳遞,信息還能調節生物的種間關系,以維持生態系統的穩定。
18.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原因是生態系統具有自我調節能力,生態系統自我調節能力的基礎是負反饋調節。
19.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包括抵抗力穩定性和恢復力穩定性,二者一般呈負相關。
20.生態系統中的組分越多,營養結構越復雜,自我調節能力就越強,抵抗力穩定性就越高。
21.生物多樣性包括基因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三個層次;生物多樣性具有直接價值、間接價值和潛在價值。
22.就地保護是指在原地對被保護的生態系統或物種建立自然保護區和名勝風景區等,是對生物多樣性有效的保護。
23.保護生物多樣性只是反對盲目地、掠奪式地開發利用,而不意味著禁止開發和利用。
生物高三知識點總結3
克隆技術
1、植物的組織培養
(1)細胞工程:指應用細胞生物學和分子生物學的"原理和方法,通過細胞水平或者細胞器水平上的操作,按照人們的意愿來改變細胞內的遺傳物質或獲取細胞產品的一門綜合科學技術。在細胞器水平上改變細胞的遺傳物質,屬于細胞工程。
(2)細胞全能性:具有某種生物全部遺傳信息的任何一個細胞,都具有發育成完整生物體的潛能。
考點細化:
①都具有該生物全部遺傳信息,因此從理論上講,生物體的每一個活細胞都應該具有全能性。
②細胞在生物體內沒有表現出全能性的原因是基因選擇性表達。
③植物細胞的全能性得以實現的條件是離體,合適的營養和激素,無菌操作。
④在生物的所有的細胞中,受精卵細胞的全能性最高。
(3)植物組織培養:在無菌和人工控制的條件下,將離體的植物器官、組織、細胞,培養在人工配置的培養基上,給予適宜的'培養條件,誘導其產生愈傷組織、叢芽,最終形成完整的植株。
考點細化:
①已分化的細胞經過誘導后,失去其特有的結構和功能而轉變成未分化細胞的過程叫脫分化。
②再分化是愈傷組織繼續進行培養,重新分化出根或芽等器官。
③愈傷組織細胞排列疏松而無規則,高度液泡化的呈不定型狀態的薄壁細胞。
④植物組織培養時培養基的成分有礦質元素、蔗糖、維生素、植物激素、有機添加物,與動物細胞培養相比需要蔗糖、植物激素,不需要動物血清。
⑤在植物組織培養脫分化過程中,需要植物激素
⑥植物組織培養全過程中都需要無菌,愈傷組織之前不需要光照
(4)植物組織培養技術的用途:微型繁殖、作物脫毒、制造人工種子、單倍體育種、細胞產物的工廠化生產。
考點細化:
①用植物體的莖尖、根尖來獲得無病毒植物
②人工種子中人工胚乳相當于大豆種子的子葉,人工種子與正常種子相比發芽率高。
③轉基因植物的培育需要植物組織培養
(5)將不同種植物的體細胞,在一定條件下融合成雜交細胞,并把雜交細胞培育成新的植物體叫做植物體細胞雜交。
考點細化:
①用纖維素酶、果膠酶去除細胞壁獲得原生質體
②物理方法:電刺激、振蕩、離心;化學方法:聚乙二醇
③植物體細胞雜交完成的標志是新細胞壁的形成
④融合后的雜交細胞通過植物組織培養才能發育成完整的植物體
(6)植物體細胞雜交這一育種方法的最大優點是克服遠緣雜交不親和障礙
2、動物的細胞培養與體細胞克隆
(7)動物細胞工程常用的技術手段有動物細胞培養、動物細胞核移植、動物細胞融合、生產單克隆抗體、胚胎移植等
(8)動物細胞培養經過原代培養和傳代培養
考點細化:
①動物細胞培養液的成分有糖、氨基酸、促生長因子、無機鹽、微量元素等
②動物細胞培養基液體,植物細胞培養基固體,培養的動物細胞通常取自胚胎、幼齡動物的組織器官
②動物細胞培養時的氣體環境是95%的空氣+5%二氧化碳的混合氣體,CO2起到調節PH值作用
③使用胰蛋白酶處理使動物組織分散成單個細胞
④動物組織處理使細胞分散后的初次培養稱為原代培養
⑤貼滿瓶壁的細胞需要重新用胰蛋白酶等處理,然后分瓶繼續培養,讓細胞繼續增殖。這樣的培養過程通常被稱為傳代培養。
3、細胞融合與單克隆抗體
(9)動物細胞融合與植物原生質體融合的區別:操作步驟不同:植物原生質體融合需要先去除細胞壁,動物細胞無細胞壁;誘導方法不同:動物細胞融合可以用物理、化學和生物三種方法,植物原生質體融合只能用物理、化學方法;最終目的不同:植物原生質體融合最終是為了獲得雜交植株,動物細胞融合最主要目的是獲得單克隆抗體。
(10)單克隆抗體與血清抗體相比特異性強、靈敏度高并可大量制備
(11)熟悉單克隆抗體制備過程。
生物高三知識點總結4
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基本信息
肺炎雙球菌(Diplococcus pneumoniae)是一種病原菌,存在著光滑型(Smooth簡稱S型)和粗糙型(Rough簡稱R型)兩種不同類型。其中光滑型的菌株產生莢膜,有毒,在人體內它導致肺炎,在小鼠體中它導致敗血癥,并使小鼠患病死亡,其菌落是光滑的;粗糙型的菌株不產生莢膜,無毒,在人或動物體內不會導致病害,其菌落是粗糙的。
致病原理:肺炎雙球菌有多種株系,但只有光滑型菌株可致病,因為在這些菌株的細胞外有多糖莢膜起保護作用,不致被宿主破壞。
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過程
格里菲斯的實驗:格里菲斯以R型和S型菌株作為實驗材料進行遺傳物質的實驗,他將活的、無毒的RⅡ型(無莢膜,菌落粗糙型)肺炎雙球菌或加熱殺死的有毒的SⅢ型肺炎雙球菌注入小白鼠體內,結果小白鼠安然無恙;將活的、有毒的SⅢ型(有莢膜,菌落光滑型)肺炎雙球菌或將大量經加熱殺死的有毒的SⅢ型肺炎雙球菌和少量無毒、活的RⅡ型肺炎雙球菌混合后分別注射到小白鼠體內,結果小白鼠患病死亡,并從小白鼠體內分離出活的SⅢ型菌。格里菲斯稱這一現象為轉化作用,實驗表明,SⅢ型死菌體內有一種物質能引起RⅡ型活菌轉化產生SⅢ型菌,這種轉化的物質(轉化因子)是什么?格里菲斯對此并未做出回答。
埃弗雷等人的進一步實驗:1944年美國的埃弗雷(O。Avery)、麥克利奧特(C。 Macleod)及麥克卡蒂(M。Mccarty)等人在格里菲斯工作的基礎上,對轉化的本質進行了深入的研究(體外轉化實驗)。他們從SⅢ型活菌體內提取DNA、RNA、蛋白質和莢膜多糖,將它們分別和RⅡ型活菌混合均勻后注射人小白鼠體內,結果只有注射SⅢ型菌DNA和RⅡ型活菌的混合液的`小白鼠才死亡,這是一部分RⅡ型菌轉化產生有毒的、有莢膜的SⅢ型菌所致,并且它們的后代都是有毒、有莢膜的。
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結論
證明了S型細菌中含有一種轉化因子,將R型細菌轉化成了S型細菌,實際轉化因子就是DNA,但是當時并沒有提出DNA這個名詞,另外,關于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有兩個,一個是格里菲斯的體內轉化實驗,另一個是體外轉化實驗(艾弗里的體外轉化實驗)前者證明了轉化因子(DNA)是遺傳物質,沒有得出蛋白質與遺傳物質的關系,后者證實了蛋白質不是遺傳物質。
生物高三知識點總結5
1、將面團包在紗布里搓洗后,留在紗布里的物質是蛋白質,洗出的白漿為淀粉。
2、外分泌性蛋白通過生物膜系統運送出細胞外,穿過的生物膜層數為零。
3、植物細胞質壁分離時失去的水是液泡中的水。
4、有絲分裂,無絲分裂,減數分裂,均是真核細胞分裂方式。細菌為原核生物,分裂為二分裂。
5、精原細胞既可以有絲分裂,也可以減數分裂。
6、線粒體只存在于真核細胞中。
7、藍藻是原核生物。
8、根減生長點細胞沒有大液泡。
9、葉肉細胞高度分化,不再增殖。
10、基因重組發生在四分體時期,或減數第一次分裂后期。
11、同原染色體在有絲分裂全過程中和減數第一次分裂時存在。
12、愈傷組織特點:未分化,高度液泡化的薄壁細胞。
13、皮膚生發層細胞代謝旺盛,在間期易癌變。
14、根分身區細胞含自由水量大于成熟區細胞。
15、葉表皮細胞是無色透明的',不含葉綠體。葉肉細胞為綠色,含葉綠體。保衛細胞含葉綠體。
16、植物中,葉綠素的含量是類胡蘿卜素的三倍。
17、呼吸作用與光合作用均有水生成。
18、T2噬菌體為雙鏈DNA病毒。
19、基因突變與染色體變異均是分子水平上的變異。
20、人體NaCl攝入量等于排出量。
生物高三知識點總結6
一、生物學中常見化學元素及作用:
1、Ca:人體缺之會患骨軟化病,血液中Ca含量低會引起抽搐,過高則會引起肌無力。2+血液中的Ca2+具有促進血液凝固的作用,如果用檸檬酸鈉或草酸鈉除掉血液中的Ca,血液就不會發生凝固。屬于植物中不能再得用元素,一旦缺乏,幼嫩的組織會受到傷害。
2、Fe:血紅蛋白的組成成分,缺乏會患缺鐵性貧血。血紅蛋白中的Fe是二價鐵,三價鐵是不能利用的。屬于植物中不能再得用元素,一旦缺乏,幼嫩的組織會受到傷害。
3、Mg:葉綠體的組成元素。很多酶的激活劑。植物缺鎂時老葉易出現葉脈失綠。
4、B:促進花粉的萌發和花粉管的伸長,缺乏植物會出現花而不實。
5、I:甲狀腺激素的成分,缺乏幼兒會患呆小癥,成人會患地方性甲狀腺腫。
6、K:血鉀含量過低時,會出現心肌的自動節律異常,并導致心律失常。
7、N:N是構成葉綠素、ATP、蛋白質和核酸的必需元素。N在植物體內形成的化合物都是不穩定的或易溶于水的,故N在植物體內可以自由移動,缺N時,幼葉可向老葉吸收N而導致老葉先黃。N是一種容易造成水域生態系統富營養化的一種化學元素,在水域生態系統中,過多的N與P配合會造成富營養化,在淡水生態系統中的富營養化稱為“水華”,在海洋生態系統中的富營養化稱為“赤潮”。動物體內缺N,實際就是缺少氨基酸,就會影響到動物體的生長發育。
8、P:P是構成磷脂、核酸和ATP的必需元素。植物體內缺P,會影響到DNA的復制和RNA的轉錄,從而影響到植物的生長發育。P還參與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中的能量傳遞過程,因為ATP和ADP中都含有磷酸。P也是容易造成水域生態系統富營養化的一種元素。植物缺P時老葉易出現莖葉暗綠或呈紫紅色,生育期延遲。
9、Zn:是某些酶的組成成分,也是酶的活化中心。如催化吲哚和絲氨酸合成色氨酸的酶中含有Zn,沒有Zn就不能合成吲哚乙酸。所以缺Zn引起蘋果、桃等植物的小葉癥和叢葉癥,葉子變小,節間縮短。
二、生物學中常用的試劑:
1、斐林試劑:成分:0.1g/mlNaOH(甲液)和0.05g/mlCuSO4(乙液)。用法:將斐林試劑甲液和乙液等體積混合,再將混合后的斐林試劑倒入待測液,水浴加熱或直接加熱,如待測液中存在還原糖,則呈磚紅色。
2、班氏糖定性試劑:為藍色溶液。和葡萄糖混合后沸水浴會出現磚紅色沉淀。用于尿糖的測定。
3、雙縮脲試劑:成分:0.1g/mlNaOH(甲液)和0.01g/mlCuSO4(乙液)。用法:向待測液中先加入2ml甲液,搖勻,再向其中加入3~4滴乙液,搖勻。如待測中存在蛋白質,則呈現紫色。
4、蘇丹Ⅲ:用法:取蘇丹Ⅲ顆粒溶于95%的酒精中,搖勻。用于檢測脂肪。可將脂肪染成橘黃色(被蘇丹Ⅳ染成紅色)。
5、二苯胺:用于鑒定DNA。DNA遇二苯胺(沸水浴)會被染成藍色。
6、甲基綠:用于鑒定DNA。DNA遇甲基綠(常溫)會被染成藍綠色。
7、50%的酒精溶液:在脂肪鑒定中,用蘇丹Ⅲ染液染色,再用50%的酒精溶液洗去浮色。
8、75%的酒精溶液:用于殺菌消毒,75%的酒精能滲入細胞內,使蛋白質凝固變性。低于這個濃度,酒精的滲透脫水作用減弱,殺菌力不強;而高于這個濃度,則會使細菌表面蛋白質迅速脫水,凝固成膜,妨礙酒精透入,削弱殺菌能力。75%的酒精溶液常用于手術前、打針、換藥、針灸前皮膚脫碘消毒以及機械消毒等。
9、95%的酒精溶液:冷卻的體積分數為95%的酒精可用于凝集DNA。
10、15%的鹽酸:和95%的酒精溶液等體積混合可用于解離根尖。
11、龍膽紫溶液:(濃度為0.01g/ml或0.02g/ml)用于染色體著色,可將染色體染成紫色,通常染色3~5分鐘。(也可以用醋酸洋紅染色)
12、20%的肝臟、3%的過氧化氫、3.5%的氯化鐵:用于比較過氧化氫酶和Fe3+的催化效率。(新鮮的肝臟中含有過氧化氫酶)
13、3%的可溶性淀粉溶液、3%的蔗糖溶液、2%的新鮮淀粉酶溶液:用于探索淀粉酶對淀粉和蔗糖的作用實驗。
14、碘液:用于鑒定淀粉的存在。遇淀粉變藍。
15、丙酮:用于提取葉綠體中的色素。
16、層析液:(成分:20份石油醚、2份丙酮、和1份苯混合而成,也可用93號汽油)可用于色素的層析,即將色素在濾紙上分離開。
17、二氧化硅:在色素的提取的分離實驗中研磨綠色葉片時加入,可使研磨充分。
18、碳酸鈣:研磨綠色葉片時加入,可中和有機酸,防止在研磨時葉綠體中的.色素受破壞。
19、0.3g/mL的蔗糖溶液:相當于30%的蔗糖溶液,比植物細胞液的濃度大,可用于質壁分離實驗。
20、0.1g/mL的檸檬酸鈉溶液:與雞血混合,防凝血。
21、氯化鈉溶液:①可用于溶解DNA。當氯化鈉濃度為2mol/L、0.015mol/L時DNA的溶解度最高,在氯化鈉濃度為0.14mol/L時,DNA溶解度最高。②濃度為0.9%時可作為生理鹽水。
22、胰蛋白酶:①可用來分解蛋白質;②可用于動物細胞培養時分解組織使組織細胞分散。
23、秋水仙素:人工誘導多倍體試劑。用于萌發的種子或幼苗,可使染色體組加倍,原理是可抑制正在分裂的細胞紡錘體的形成。
24、氯化鈣:增加細菌細胞壁的通透性(用于基因工程的轉化,使細胞處于感受態)
三、生物學中常見的物理、化學、生物方法及用途:
1、致癌因子:物理因子:電離輻射、X射線、紫外線等。化學因子:砷、苯、煤焦油病毒因子:腫瘤病毒或致癌病毒,已發現150多種病毒致癌。
2、基因誘變:物理因素:Χ射線、γ射線、紫外線、激光化學因素:亞硝酸、硫酸二乙酯3、細胞融合:物理方法:離心、振動、電刺激化學方法:PEG(聚乙二醇)生物方法:滅活病毒(可用于動物細胞融合)
四、生物學中常見英文縮寫名稱及作用
1.ATP:三磷酸腺苷,新陳代謝所需能量的直接來源。ATP的結構簡式: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代表高能磷酸鍵,代表普通化學鍵
2.ADP:二磷酸腺苷
3.AMP:一磷酸腺苷
4.AIDS: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癥(艾滋病)
5.DNA:脫氧核糖核酸,是主要的遺傳物質。
6.RNA:核糖核酸,分為mRNA、tRNA和rRNA。
7.cDNA:互補DNA8.Clon:克隆9.ES(EK):胚胎干細胞
10.GPT:谷丙轉氨酶,能把谷氨酸上的氨基轉移給丙酮酸,它在人的肝臟中含量最多,作為診斷是否患肝炎的一項指標。
11.HIV:人類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是英語“AIDS”中文名稱。
12.HLA:人類白細胞抗原,器官移植的成敗,主要取決于供者與受者的HLA是否一致或相近。
13.HGP:人類基因組計劃
14.IAA:吲哚乙酸(生長素)
15.CTK:細胞分裂素
16.NADP+:輔酶Ⅱ
17.NADPH([H]):還原型輔酶Ⅱ
18.NAD+:輔酶Ⅰ
19.NADH([H]):還原型輔酶Ⅰ
20.PCR:聚合酶鏈式反應,是生物學家在實驗室以少量樣品制備大量DNA的生物技術,反應系統中包括微量樣品基因、DNA聚合酶、引物、4種脫氧核苷酸等。
21.PEG:聚乙二醇,誘導細胞融合的誘導劑。
22.PEP: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參與C4途徑。
23.SARS病毒:(SARS是“非典”學名的英文縮寫)
五、人體正常生理指標:
1、血液pH:7.35~7.45
2、血糖含量:80~120mg/dl。高血糖:130mg/dl,腎糖閾:160~180mg/dl,早期低血糖:50~60mg/dl,晚期低血糖:<45mg/dl。
3、體溫:37℃左右。直腸(36.9℃~37.9℃,平均37.5℃);口腔(36.7℃~37.7℃,平均37.2℃);腋窩(36.0℃~37.4℃,平均36.8℃)
4、總膽固醇:110~230mg/dl血清
5、膽固醇脂:90~130mg/dl血清(占總膽固醇量的60%~80%)
6、甘油三脂:20~110mg/dl血清
六、高中生物常見化學反應方程式:
1、ATP合成反應方程式:ATP→ADP+Pi+能量
2、光合反應:總反應方程式:6CO2+12H2O→C6H12O6+6H2O+6O2分步反應:
①光反應:2H2O→4[H]+O2ADP+Pi+能量→ATPNADP++2e+H+→NADPH
②暗反應:CO2+C5→C32C3→C6H12O6+C53、呼吸反應:
(1)有氧呼吸總反應方程式:C6H12O6+6H2O+6O2→6CO2+12H2O+能量分步反應:
①C6H12O6→2C3H4O3+4[H]+2ATP(場所:細胞質基質)
②2C3H4O3+6H2O→6CO2+20[H]+2ATP(場所:線粒體基質)
③24[H]+6O2→12H2O+34ATP(場所:線粒體內膜)
(2)無氧呼吸反應方程式:(場所:細胞質基質)
①C6H12O6→2C2H5OH+2CO2+2ATP
②C6H12O6→2C3H6O3+2ATP
4、氨基酸縮合反應:n氨基酸→n肽+(n-1)H2O5、固氮反應:N2+e+H++ATP→NH3+ADP+Pi
七、生物學中出現的人體常見疾病:
①風濕性心臟病、類風濕性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自身免疫病。免疫機制過高)
②艾滋病(免疫缺陷病)胸腺素可促進T細胞的分化、成熟,臨床上常用于治療細胞免疫功能缺陷功低下患者。
生物高三知識點總結7
蛋白質工程
1.概念
以蛋白質分子的結構規律及其與生物功能的關系作為基礎,通過基因修飾或基因合成,對現有蛋白質進行改造,或制造一種新的蛋白質,以滿足人類的生產和生活的需求
2.崛起的緣由
基因工程只能生產自然界中已經存在的`蛋白質。這些天然蛋白質是生物在長期進化過程中形成的,它們的結構和功能符合特定物種生存的需要,卻不一定完全符合人類生產和生活的需要。
3.蛋白質工程的原理
⑴目的:根據人們對蛋白質功能的特定需求,對蛋白質的結構進行分子設計
⑵基本途徑
預期蛋白質的功能→設計預期蛋白質的結構→推測應有的氨基酸序列→找到相對應的脫氧核苷酸序列(基因)
生物高三知識點總結8
一、核酸
核酸是遺傳信息的載體,是一切生物的遺傳物質,對于生物體的遺傳和變異、蛋白質的生物合成有極其重要作用。核酸包括脫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兩大類,基本組成單位是核苷酸,由一分子含氮堿基、一分子五碳糖和一分子磷酸組成。組成核酸的堿基有5種,五碳糖有2種,核苷酸有8種。
脫氧核糖核酸簡稱DNA,主要存在于細胞核中,細胞質中的線粒體和葉綠體也是它的載體。
核糖核酸簡稱細胞質中。對于有細胞結構(同時含DNA和RNA)的生物,其遺傳物質就是DNA;沒有細胞結構的病毒,有的遺傳物質是DNA如:噬菌體等;有的遺傳物質是RNA如:煙草花葉病毒、HIV等
二、細胞中的糖類和脂質
糖類分子都是由C、H、O三種元素組成。糖類是細胞的主要能源物質。
糖類可分為單糖、二糖和多糖等幾類。單糖是不能再水解的糖,常見的有葡萄糖、果糖、半乳糖、核糖、脫氧核糖,其中葡萄糖是細胞的重要能源物質,核糖和脫氧核糖一般不作為能源物質,它們是核酸的組成成分;二糖中蔗糖和麥芽糖是植物糖,乳糖、糖原是動物糖;多糖中糖原是動物糖,淀粉和纖維素是植物糖,糖原和淀粉是細胞中重要的儲能物質。
脂質主要是由種化學元素組成,有些還含有P(如磷脂)。脂質包括脂肪、磷脂、和固醇。
脂肪是生物體內的儲能物質。除此以外,脂肪還有保溫、緩沖、減壓的作用;磷脂是構成包括細胞膜在內的膜物質重要成分;固醇類物質主要包括膽固醇、性激素、維生素D等,這些物質對于生物體維持正常的生命活動,起著重要的調節作用。
多糖、蛋白質、核酸等都是生物大分子,組成它們的基本單位分別是單糖(葡萄糖)、氨基酸和核苷酸,這些基本單位稱為單體,這些生物大分子就稱為單體的多聚體,每一個單體都以若干個相連的碳原子構成的碳鏈為基本骨架,由許多單體連接成多聚體。
高三生物易錯知識
1、植物細胞的儲能物質主要是淀粉、脂肪、蛋白質,動物細胞的儲能物質主要是糖原和脂肪。區分直6。能源、主要能源、儲備能源、根本能源。
2、蛋白質的基本元素是C、H、O、N,S是其特征元素;核酸的基本元素是C、H、O、N、P,P是其特征元;血紅蛋白的元素是C、H、O、N、Fe,葉綠素的元素是C、H、O、N、Mg;不含礦質元素的是糖類和脂肪。
3、原核細胞的'特點有①無核膜、核仁②無染色體③僅有核糖體④細胞壁成分是肽聚糖⑤遺傳不遵循三大規律⑥僅有的可遺傳變異是基因突變⑦無生物膜系統⑧基因結構編碼區連續
乳動物成熟紅細胞無細胞核和線粒體,不分裂,進行無氧呼吸。可作為提取細胞膜的好材料。
4、內質網是生物膜系統的中心,外與細胞膜相連,內與外層核膜相連,還與線粒體外膜相連。對蛋白質進行折疊、組裝、加糖基等加工,再形成具膜小泡運輸到高爾基體,進一步加工和分泌。
5、分泌蛋白有抗體、干擾素(糖蛋白)、消化酶原、胰島素、生長激素。經過的膜性
細胞結構有內質網、高爾基體和細胞膜。
6、三種細胞分裂中核基因都要先復制再平分,而質基因都是隨機、不均等分配。只有真核生物才分成細胞核遺傳和細胞質遺傳兩種方式。細胞的生命歷程是未分化、分化、衰老、死亡。分裂次數越多的細胞表明其壽命越長。細胞衰老是外因和內因共同作用的結果。
7、細胞分化的實質是基因的選擇性表達,是在轉錄水平調控的。
8、細胞全能性是指已分化的的細胞具有發育的潛能。根據動物細胞全能性大小,可分為全能性細胞(如動物早期胚胎細胞),多能性(如原腸胚細胞),專能性(如造血干細胞);根據植物細胞表達全能性大小排列是:受精卵、生殖細胞、體細胞;全能性的物質基礎是細胞內含有本物種全套遺傳物質。
9、影響酶促反應速度的因素有酶濃度、底物濃度、溫度、酸堿度等。使酶變性的因素是強酸、強堿、高溫。恒溫動物體內酶的活性不受外界溫度影響。α—淀粉酶的最適溫度是60度左右。
10、基因工程的工具酶是限制性內切酶、DNA連接酶(作用于磷酸二酯鍵);細胞工程的工具酶是纖維素酶和果膠酶(獲得原生質體時需配制適宜濃度的葡萄糖溶液,保證等滲,保護原生質體),胰蛋白酶(動物細胞工程)。
11、ATP是細胞內直接能源物質,在細胞內含量少,與ADP相互轉化。需耗能的生理活動有主動運輸、外排和分泌、暗反應、肌肉收縮、神經傳導和生物電、大分子有機物合成等;不需耗能的有滲透作用、蒸騰作用;形成ATP的生理活動是呼吸作用和光反應。
12、蛋白質在人體內不能儲存,是細胞的結構物質和功能物質,不是能源物質。但脫氨基后能分解放能。蛋白質脫氨基發生是由于:蛋白質攝入過多、空腹攝入蛋白質、自身蛋白質分解、過度饑餓等。
13、人體每天必須攝入一定量的蛋白質原因是蛋白質是細胞的結構物質和功能物質;蛋白質、氨基酸在人體內不能儲存;轉氨基作用不能形成所有種類的氨基酸;蛋白質在人體內每天都降解更新。(必須氨基酸:苯、色、賴、亮、異亮、蘇、甲、纈)
14、同質量的脂肪的體積比同質量的糖原小,氧化分解所釋放的能量高一倍多。因此脂肪是更好的儲備能源物質。(但耗氧量高,呼吸商低)
15、動物性蛋白中必需氨基酸種類比植物性蛋白齊全。玉米中缺少色氨酸、賴氨酸;稻谷中缺少賴氨酸;豆類中含賴氨酸較多。
生物高三知識點總結9
1.人的成熟紅細胞的特殊性:
①成熟的紅細胞中無細胞核;
②成熟的紅細胞中無線粒體、核糖體等細胞器結構;
③紅細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為協助擴散;
④葡萄糖在成熟的紅細胞中通過糖酵解獲得能量(兩條途徑:糖直接酵解途徑EMP和磷酸己糖旁路途徑HMP)。
2.蛙的紅細胞增殖方式為無絲分裂。
3.乳酸菌是細菌,全稱叫乳酸桿菌。
4.XY是同源染色體,但其大小不一樣(Y染色體短小得多),所攜帶的基因不完全相同(Y染色體上基因少得多)。
5.酵母菌是菌,但為真菌類,屬于真核生物。
6.一般的生化反應都需要酶的催化,可水的光解不需要酶,只是利用光能進行光解,這就是證明“并不是生物體內所有的反應都需要酶”的例子。
7.人屬于需氧型生物,人的體細胞主要是進行有氧呼吸的,但紅細胞卻進行無氧呼吸。
8.細胞分化一般不可逆,但是植物細胞很容易重新脫分化,然后再分化形成新的植株。
9.高度分化的細胞一般不具備全能性,但卵細胞是個特例。
10.細胞的分裂次數一般都很有限,但癌細胞又是一個特例。
11.人體的酶發揮作用時,一般需要接近中性環境,但胃蛋白酶卻需要酸性環境。
12.礦質元素一般都是灰分元素,但N例外。
13.雙子葉植物的種子一般無胚乳,但蓖麻例外;單子葉植物的種子一般有胚乳,但蘭科植物例外。
14.植物一般都是自養型生物,但菟絲子、大花草、天麻等是典型的異養型植物。
15.蜂類、蟻類中的雄性個體是由卵細胞單獨發育而來的,只具有母方的遺傳物質;雌性個體由受精卵發育而來。
16.一般營養物質被消化后,吸收主要是進入血液,但是甘油與脂肪酸則被主要被吸收進入淋巴液中。
17.纖維素在人體中是不能消化的,但是它能促進腸的蠕動,有利于防止結腸癌,也是人體必需的'營養物質了,所以也稱為“第七營養物質”。
18.酵母菌的呼吸方式為兼性厭氧型,有氧時進行有氧呼吸,無氧時進行無氧呼吸。
19.高等植物無氧呼吸的產物一般是酒精,但是某些高等植物的某些器官的無氧呼吸產物為乳酸,如:馬鈴薯的塊莖、甜菜的塊根、玉米的胚等。
20.化學元素“砷”是可以使人致癌而不使其他動物致癌的致癌因子。
21.體細胞的基因一般是成對存在的,但是,雄蜂和雄蟻就是孤雌生殖,只有卵細胞的染色體!
22.體細胞的基因一般是成對存在的,植物中的香蕉是三倍體,進行無性生殖。
23.紅螺菌的代謝類型為兼性營養厭氧型。
24.豬籠草的代謝類型為兼性營養需氧型。
25.病毒是DNA或RNA病毒,但是朊病毒沒有DNA或RNA,其遺傳物質只是蛋白質(“朊”意即是蛋白質)。
生物高三知識點總結10
通過激素的調節
1、體液調節中,激素調節起主要作用。
2、人體主要激素及其作用
3、激素間的相互關系:
協同作用:如甲狀腺激素與生長激素
拮抗作用:如胰島素與胰高血糖素
4、激素調節的實例:實例一、血糖平衡的調節,(甲狀腺激素分泌的分級調節:課本P28)
1)、血糖的含義:血漿中的葡萄糖(正常人空腹時濃度:3.9-6.1mmol/L)
2)、血糖的來源和去路:
3)、調節血糖的激素:
(1)胰島素:(降血糖)分泌部位:胰島B細胞
作用機理:
①促進血糖進入組織細胞,并在組織細胞內氧化分解、合成糖元、轉變成脂肪酸等非糖物質。
②抑制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質轉化為葡萄糖(抑制2個來源,促進3個去路)
(2)胰高血糖素:(升血糖)分泌部位:胰島A細胞
作用機理:促進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質轉化為葡萄糖(促進2個來源)
4)、血糖平衡的調節:(負反饋)
血糖升高→胰島B細胞分泌胰島素→血糖降低
血糖降低→胰島A細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血糖升高
5)血糖不平衡:過低—低血糖病;過高—糖尿病
6)糖尿病
病因:胰島B細胞受損,導致胰島素分泌不足
癥狀:多飲、多食、多尿和體重減少(三多一少)
防治:調節控制飲食、口服降低血糖的藥物、注射胰島素
檢測:斐林試劑、尿糖試紙
7)反饋調節:在一個系統中,系統本身工作的效果,反過來又作為信息調節該系統的工作,這種調節凡是叫做反饋調節。反饋調節是生命系統中非常普遍的調節機制,它對于機體維持穩態具有重要意義。
正反饋:反饋信息與原輸入信息起相同的作用,使輸出信息進一步增強的.調節。
負反饋:反饋信息與原輸入信息起相反的作用,使輸出信息減弱的調節。
實例二、甲狀腺激素分泌的分級調節
5.激素調節的特點:
1)微量和高效
2)通過體液運輸
3)作用于靶器官、靶細胞
生物高三知識點總結11
名詞:
1、染色質:在細胞核中分布著一些容易被堿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質,這些物質是由DNA和蛋白質組成的。在細胞分裂間期,這些物質成為細長的絲,交織成網狀,這些絲狀物質就是染色質。
2、染色體:在細胞分裂期,細胞核內長絲狀的染色質高度螺旋化,縮短變粗,就形成了光學顯微鏡下可以看見的染色體。
3、姐妹染色單體:染色體在細胞有絲分裂(包括減數分裂)的間期進行自我復制,形成由一個著絲點連接著的兩條完全相同的染色單體。(若著絲點分裂,則就各自成為一條染色體了)。每條姐妹染色單體含1個DNA,每個DNA一般含有2條脫氧核苷酸鏈。
4、有絲分裂:大多數植物和動物的體細胞,以有絲分裂的方式增加數目。有絲分裂是細胞分裂的主要方式。親代細胞的染色體復制一次,細胞分裂兩次。
5、細胞周期:連續分裂的細胞,從一次分裂完成時開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時為止,這是一個細胞周期。一個細胞周期包括兩個階段:分裂間期和分裂期。分裂間期:從細胞在一次分裂結束之后到下一次分裂之前,叫分裂間期。分裂期:在分裂間期結束之后,就進入分裂期。分裂間期的時間比分裂期長。
6、紡錘體:是在有絲分裂中期細胞質中出現的結構,它和染色體的運動有密切關系。
7、赤道板:細胞有絲分裂中期,染色體的著絲粒準確地排列在紡錘體的赤道平面上,因此叫做赤道板。
8、無絲分裂:分裂過程中沒有出現紡錘體和染色體的變化。例如,蛙的紅細胞。
公式:
1)染色體的數目=著絲點的數目。
2)DNA數目的計算分兩種情況:①當染色體不含姐妹染色單體時,一個染色體上只含有一個DNA分子;②當染色體含有姐妹染色單體時,一個染色體上含有兩個DNA分子。
語句:
1、染色質、染色體和染色單體的關系:第一,染色質和染色體是細胞中同一種物質在不同時期細胞中的兩種不同形態。第二,染色單體是染色體經過復制(染色體數量并沒有增加)后仍連接在同一個著點的兩個子染色體(姐妹染色單體);當著絲點分裂后,兩染色單體就成為獨立的染色體(姐妹染色體)。
2、染色體數、染色單體數和DNA分子數的關系和變化規律:細胞中染色體的數目是以染色體著絲點的數目來確定的,無論一個著絲點上是否含有染色單體。在一般情況下,一個染色體上含有一個DNA分子,但當染色體(染色質)復制后且兩染色單體仍連在同一著絲點上時,每個染色體上則含有兩個DNA分子。
3、植物細胞有絲分裂過程:
(1)分裂間期:完成DNA分子的復制和有關蛋白質的合成。結果:每個染色體都形成兩個姐妹染色單體,呈染色質形態。
(2)細胞分裂期:
A、分裂前期:
①出現染色體、出現紡錘體②核膜、核仁消失;記憶口訣:膜仁消失兩體現(說明是染色體出現和紡錘體形成)
B、分裂中期:
①所有染色體的著絲點都排列在赤道板上②在分裂中期染色體的`形態和數目最清晰,觀察染色體形態數目的時期;記憶口訣:著絲點在赤道板。
C、分裂后期:
①著絲點一分為二,姐妹染色單體分開,成為兩條子染色體,并分別向兩極移動②染色單體消失,染色體數目加倍;記憶口訣:著絲點裂體平分。
D、分裂末期:
①染色體變成染色質,紡錘體消失②核膜、核仁重現③在赤道板位置出現細胞板。記憶口訣:膜仁重現新壁成。
4、動、植物細胞有絲分裂的異同:
①相同點是染色體的行為特征相同,染色體復制后平均分配到兩個子細胞中去。
②區別:前期(紡錘體的形成方式不同):植物細胞由細胞兩極發出紡錘絲形成紡錘體;動物細胞由細胞的兩組中心粒發出星射線形成紡錘體。末期(細胞質的分裂方式不同):植物細胞在赤道板位置出現細胞板形成細胞壁將細胞質分裂為二;動物細胞:細胞膜從中部向內凹陷將細胞質縊裂為二。
5、DNA分子數目的加倍在間期,數目的恢復在末期;染色體數目的加倍在后期,數目的恢復在末期;染色單體的產生在間期,出現在前期,消失在后期。
6、有絲分裂中染色體、DNA分子數各期的變化:
①染色體(后期暫時加倍):間期2N,前期2N,中期2N,后期4N,末期2N;
②染色單體(染色體復制后,著絲點分裂前才有):間期0—4N,前期4N,中期4N,后期0,末期0。
③DNA數目(染色體復制后加倍,分裂后恢復):間期2a—4a,前期4a,中期4a,后期4a,末期2a;
④同源染色體(對)(后期暫時加倍):間期N前期N中期N后期2N末期N。
7、細胞以分裂方式進行增殖,細胞增殖是生物體生長、發育、繁殖和遺傳的基礎。細胞有絲分裂的重要意義(特征),是將親代細胞的染色體經過復制以后,精確地平均分配到兩個子細胞中去,因而在生物的親代和子代間保持了遺傳性狀的穩定性,對生物的遺傳具重要意義。
生物高三知識點總結12
1.將面團包在紗布里搓洗后,留在紗布里的物質是蛋白質,洗出的白漿為淀粉.
2.外分泌性蛋白通過生物膜系統運送出細胞外,穿過的生物膜層數為零.
3.植物細胞質壁分離時失去的水是液泡中的水.
4.有絲分裂,無絲分裂,減數分裂,均是真核細胞分裂方式.細菌為原核生物,分裂為二分裂.
5.精原細胞既可以有絲分裂,也可以減數分裂.
6.線粒體只存在于真核細胞中.
7.藍藻是原核生物.
8.根減生長點細胞沒有大液泡.
9.葉肉細胞高度分化,不再增殖.
10.基因重組發生在四分體時期,或減數第一次分裂后期.
11.同原染色體在有絲分裂全過程中和減數第一次分裂時存在.
12.愈傷組織特點:未分化,高度液泡化的薄壁細胞.
13.皮膚生發層細胞代謝旺盛,在間期易癌變.
14.根分身區細胞含自由水量大于成熟區細胞.
15.葉表皮細胞是無色透明的,不含葉綠體.葉肉細胞為綠色,含葉綠體.保衛細胞含葉綠體.
16.植物中,葉綠素的含量是類胡蘿卜素的三倍.
17.呼吸作用與光合作用均有水生成.
18.T2噬菌體為雙鏈DNA病毒.
19.基因突變與染色體變異均是分子水平上的變異.
20.人體NaCl攝入量等于排出量。
21.蒸騰作用強度會影響元素在植物體內的運輸速度.
22.聯系特異性免疫與非特異性免疫的細胞是吞噬細胞.
23.ATP中只有兩個高能磷酸鍵,AP鍵為一般化學鍵.
24.ATP由一個腺苷和三個磷酸基團組成.
25.ATP中所含的糖為核糖.
26.人的腸腺和胰腺能分泌麥芽糖酶,進入小腸.
27.C3植物光合作用固定CO2不消耗能量,C4植物固定CO2消耗能量.
28.應激性的最終結果是使生物適應環境.
29.適應性是通過長期自然選擇形成的
30.遺傳物質多樣性,也決定了生物應激性和適應性的'多樣性.
31.細胞中結合水越多,其抗逆性越強.
32.細胞中的自由水與結合水之間可自由轉化.
33.N是土壤中最易缺少的元素.
34.動物只能利用有機態的N[氨基酸],動物缺N實質是缺少氨基酸.
35.植物缺Fe表現為失綠癥,新葉先發黃.
36.缺鋅可引起蘋果,桃的小葉癥,從葉癥.
37.鈉鉀可參與興奮細胞的興奮性變化.
38.核酸遺傳特異性決定了蛋白質特異性.
39.葉綠素的合成需要光.
生物高三知識點總結13
1、消化酶、抗體等分泌蛋白合成需要四種細胞器:核糖體,內質網、高爾基體、線粒體。
2、細胞膜、核膜、細胞器膜共同構成細胞的生物膜系統,它們在結構和功能上緊密聯系,協調。
維持細胞內環境相對穩定
生物膜系統功能許多重要化學反應的位點
把各種細胞器分開,提高生命活動效率
核膜:雙層膜,其上有核孔,可供mRNA通過
結構核仁
3、細胞核由DNA及蛋白質構成,與染色體是同種物質在不同時期的
染色質兩種狀態
容易被堿性染料染成深色
功能:是遺傳信息庫,是細胞代謝和遺傳的`控制中心
4、植物細胞內的液體環境,主要是指液泡中的細胞液。
原生質層指細胞膜,液泡膜及兩層膜之間的細胞質
植物細胞原生質層相當于一層半透膜;質壁分離中質指原生質層,壁為細胞壁
5、細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選擇透過性膜
自由擴散:高濃度→低濃度,如H2O,O2,CO2,甘油,乙醇、苯
協助擴散:載體蛋白質協助,高濃度→低濃度,如葡萄糖進入紅細胞
6、物質跨膜運輸方式主動運輸:需要能量;載體蛋白協助;低濃度→高濃度,如無機鹽
離子
胞吞、胞吐:如載體蛋白等大分子
7、細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選擇透過性膜,這種膜可以讓水分子自由通過,一些離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過,而其他離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則不能通過。
8、本質:活細胞產生的有機物,絕大多數為蛋白質,少數為RNA
高效性
特性專一性:每種酶只能催化一種成一類化學反應
酶作用條件溫和:適宜的溫度,pH,最適溫度(pH值)下,酶活性,
溫度和pH偏高或偏低,酶活性都會明顯降低,甚至失
活(過高、過酸、過堿)
功能:催化作用,降低化學反應所需要的活化能
生物高三知識點總結14
名詞:
1、食物的消化:一般都是結構復雜、不溶于水的大分子有機物,經過消化,變成為結構簡單、溶于水的小分子有機物。
2、營養物質的吸收:是指包括水分、無機鹽等在內的各種營養物質通過消化道的上皮細胞進入血液和淋巴的過程。
3、血糖:血液中的葡萄糖。
4、氨基轉換作用:氨基酸的氨基轉給其他化合物(如:丙酮酸),形成的新的氨基酸(是非必需氨基酸)。
5、脫氨基作用:氨基酸通過脫氨基作用被分解成為含氮部分(即氨基)和不含氮部分:氨基可以轉變成為尿素而排出體外;不含氮部分可以氧化分解成為二氧化碳和水,也可以合成為糖類、脂肪。
6、非必需氨基酸:在人和動物體內能夠合成的氨基酸。
7、必需氨基酸:不能在人和動物體內能夠合成的氨基酸,通過食物獲得的氨基酸。它們是甲硫氨酸、纈氨酸、亮氨酸、異亮氨酸、賴氨酸、蘇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等8種。
8、糖尿病:當血糖含量高于160mg/dL會得糖尿病,胰島素分泌不足造成的疾病由于糖的利用發生障礙,病人消瘦、虛弱無力,有多尿、多飲、多食的“三多一少”(體重減輕)癥狀。
9、低血糖病:長期饑餓血糖含量降低到50~80mg/dL,會出現頭昏、心慌、出冷汗、面色蒼白、四肢無力等低血糖早期癥狀,喝一杯濃糖水;低于45mg/dL時出現驚厥、昏迷等晚期癥狀,因為腦組織供能不足必須靜脈輸入葡萄糖溶液。
語句:
1、糖類代謝、蛋白質代謝、脂類代謝的圖解參見課本。
2、糖類、脂類和蛋白質之間是可以轉化的,并且是有條件的、互相制約著的。三類營養物質之間相互轉化的.程度不完全相同,一是轉化的數量不同,如糖類可大量轉化成脂肪,而脂肪卻不能大量轉化成糖類;二是轉化的成分是有限制的,如糖類不能轉化成必需氨基酸;脂類不能轉變為氨基酸。
3、正常人血糖含量一般維持在80—100mg/dL范圍內;血糖含量高于160mg/dL,就會產生糖尿;血糖降低(50—60mg/dL),出現低血糖癥狀,低于45mg/dL,出現低血糖晚期癥狀;多食少動使攝入的物質(如糖類)過多會導致肥胖。
4、消化:淀粉經消化后分解成葡萄糖,脂肪消化成甘油和脂肪酸,蛋白質在消化道內被分解成氨基酸。
5、吸收及運輸:葡萄糖被小腸上皮細胞吸收(主動運輸),經血液循環運輸到全身各處。以甘油和脂肪酸和形式被吸收,大部分再度合成為脂肪,隨血液循環運輸到全身各組織器官中。以氨基酸的形式吸收,隨血液循環運輸到全身各處。
6、糖類沒有N元素要轉變成氨基酸,進而形成蛋白質,必須獲得N元素,就可以通過氨基轉換作用形成。蛋白質要轉化成糖類、脂類就要去掉N元素,通過脫氨基作用。
7、唾液含唾液淀粉酶消化淀粉;胃液含胃蛋白酶消化蛋白質;胰液含胰淀粉酶、胰麥芽糖酶、胰脂肪酶、胃蛋白酶(消化淀粉、麥芽糖、脂肪、蛋白質);腸液含腸淀粉酶、腸麥芽糖、腸脂肪酶(消化淀粉、麥芽糖、脂肪、蛋白質)。
8、胃吸收:少量水和無機鹽;大腸吸收:少量水和無機鹽和部分維生素;小腸吸收:以上所有加上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甘油;胃和大腸都能吸收的是:水和無機鹽;小腸上皮細胞突起形成小腸絨毛,小腸絨毛朝向腸腔一側的細胞膜有許多小突起稱微絨毛微絨毛擴大了吸收面積,有利于營養物質的吸收。
生物高三知識點總結15
1、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
⑴最基本的元素是C,基本元素有C、H、O、N,主要元素有C、H、O、N、P、S.⑵P是核酸、磷脂、NADP+、ATP、生物膜等的組成成分,參與許多代謝過程。血液中的Ca2+含量太低,就會出現抽搐,若骨中缺少碳酸鈣,會引起骨質疏松。K+對神經興奮的傳導和肌肉收縮有重要作用,當血鉀含量過低時,心肌的自動節律異常,并導致心律失常。K+與光合作用中糖類的合成、運輸有關。
2、水
⑴自由水和結合水比例會影響新陳代謝,自由水比例上升,生物體的新陳代謝旺盛,生長迅速。相反,當自由水向結合水轉化時,新陳代謝就緩慢。
⑵親水性物質蛋白質、淀粉、纖維素的吸水性依次遞減,脂肪的親水力最弱。
3、細胞內產生水的細胞器
核糖體(蛋白質縮合脫水),葉綠體(光合作用產生水),線粒體(呼吸作用產生水),高爾基體(合成多糖產生水)。
4、易混淆的幾組概念
⑴赤道板和細胞板:赤道板是指有絲分裂中期染色體著絲點整齊排列的一個平面,是一個虛擬的無形結構。而細胞板則是在植物細胞有絲分裂末期,在原赤道板的位置上形成的將來要向四周擴展成新的細胞壁的'結構,是有形的,實實在在的,其形成與高爾基體有關。⑵細胞質與細胞質基質:細胞質是指細胞膜以內,細胞核以外的全部原生質,包括細胞質基質和細胞器。細胞質基質是活細胞進行新陳代謝的主要場所,例如有氧呼吸的第一階段和無氧呼吸就是在此進行的。
5、有絲分裂相關知識小結
⑴細胞周期的起點在一次分裂結束之時,而非一次分裂開始之時。
⑵低等植物細胞由于有中心體,因此有絲分裂是由中心體發出星射線形成紡錘體。中心體在分裂間期完成復制。
⑶蛙的紅細胞有細胞核,因此可直接通過細胞分裂(無絲分裂)進行增殖,而哺乳動物成熟的紅細胞無核,不能直接通過分裂進行增殖,是由骨髓的造血干細胞分化而來。
⑷著絲點的分開并非由紡錘絲的拉力所致,即使無紡錘體結構,著絲點也能一分為,使細胞內染色體加倍(如多倍體的形成)。紡錘絲的作用是牽引著子染色體移向細胞兩極。
6、解讀對有絲分裂曲線圖
有絲分裂的全過程分為分裂間期和分裂期(又分為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實際上是一個連續的變化過程。各時期劃分的依據主要是細胞核形態的變化。
1、對綠色植物新陳代謝全過程的認識
綠色植物新陳代謝包括四個方面,它們之間的關系是:根從土壤中吸收水和礦質元素離子。根吸收的水和葉吸收的CO2是光合作用的原料。礦質營養為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酶、ATP、色素等提供必需的元素,光合作用為呼吸作用提供有機物,呼吸作用為植物(除暗反應外)的生命活動提供能量,因而四個代謝過程既相互獨立又密不可分。此外,根吸收必需的礦質元素與光合作用產物可以合成植物體必需的各種化合物,這是植物一切重要生命活動的基礎。
2、三大營養物質消化和代謝的終產物三大營養物質消化的最終產物分別是葡萄糖、甘油和脂肪酸、氨基酸,是在消化道(主要是小腸)內完成。而三大營養物質代謝主要在細胞內完成,代謝的最終產物都有二氧化碳和水,蛋白質代謝的最終產物還有尿素。
3、微生物的營養類型
4、各種能源物質之間的相互關系
由圖可知:⑴生命活動的直接能源物質是ATP。⑵糖類是細胞內的主要能源物質,脂肪是生物體的儲能物質,蛋白質通常不做能源物質。⑶糖類
等有機物所含的能量最終來自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陽能,因此,生物體生命活動的最終能源是太陽能。⑷生物體內的高能化合物除ATP外,在動物和人體骨骼肌中還含有磷酸肌酸。當人或動物體內由于能量大量消耗而使ATP過分減少時,磷酸肌酸可把能量轉移給ADP形成ATP。
5、ADP與ATP轉化發生的場所、生理過程小結(+表示是,—表示否)
【生物高三知識點總結】相關文章:
生物高三知識點總結07-22
生物高三知識點總結[集合]07-24
(合集)生物高三知識點總結07-24
生物高三知識點06-02
高三生物知識點總結07-20
生物高三知識點總結實用15篇07-24
生物知識點總結12-02
生物知識點總結06-11
生物下冊知識點總結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