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吃湯圓的來歷,元宵節吃湯圓的由來
元宵節為什么吃湯
元宵節的美食真不少,有湯圓和元宵,元宵茶,油錘,餃子等等,其中最讓人記得的就是元宵節的湯圓了,這是家家戶戶必定要吃的元宵節食物。那么,元宵節為什么吃湯圓?元宵節吃湯圓的由來是什么呢?以下是萬年歷帶來的元宵節吃湯圓的注意事項,感興趣的朋友來瞧瞧吧。
湯圓的形狀是一個圓球,象征團團圓圓,中國人在元宵節吃湯圓是希望在新的一年里一家人也可以團團圓圓。
在宋朝的時候,浙江寧波人第一次使用自己當地生產的糯米粉,加上豬油、黑芝麻和白糖制作了這種外表白白嫩嫩,餡料香甜可口的食物。湯圓的糯米粉面皮經過水煮,會富有韌性,里面的餡料被包裹在糯米皮里,保證不會外漏。
糯米粉制作的外皮煮過之后有著糯米獨有的香甜,黑芝麻和豬油做的餡料經過高溫加工口感細膩,加上湯圓圓滾的體型與黑白交織的色彩也很有趣,所以從發明出來就很受大家的歡迎。這種食物就從寧波地區開始興起,先是傳遍了江南地區,然后很快就風靡了全國。
古人們發現在煮湯圓的時候,湯圓會在水里上下浮沉,隨著沸水翻滾,一直到煮熟了才會漂浮在水面上,就根據這個特點給它命名“浮元子”,后來改名為湯圓。
元宵節吃湯圓是中國的傳統習俗,在南方地區湯圓還是代替餃子上桌的必備食物,湯圓的“圓”代表著“團圓”、“圓滿”,在正月十五吃這種食物也表達了人們希望團圓、圓滿的愿望。
元宵節吃湯圓的由來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或“燈節”。據資料記載,元宵節大約在漢代就已經出現了,到了明清時期便與春節、中秋節一起被稱為中國民間的三大傳統節日,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傳漢武帝時宮中有一位宮女,名叫“元宵”,長年幽于宮中,思念父母,終日以淚洗面。東方朔決心幫助她,于是對漢武帝謊稱,火神奉玉帝之命于正月十五火燒長安,要逃過劫難,唯一的辦法是讓“元宵姑娘”在正月十五這天做很多火神愛吃的湯圓,并由全體臣民張燈供奉。漢武帝準奏,“元宵”姑娘終于見到家人,此后,便形成了元宵節,元宵節吃湯圓的習俗也在此時流傳開來。
元宵節吃湯圓的習俗大約形成于宋代。據記載,唐朝時,元宵節吃“面繭”“圓不落角”。到了南宋,出現了“乳糖圓子”,這應該就是湯圓的前身。宋代周必大所寫的《元宵煮浮圓子》詩,里面有“星燦烏云里,珠浮濁水中”的詩句。及至明朝,“元宵”的稱呼就比較多了。
【吃湯圓的來歷,元宵節吃湯圓的由來】相關文章:
元宵節吃湯圓的由來12-17
元宵節吃湯圓的來歷04-17
元宵節吃湯圓來歷03-07
元宵節吃湯圓的來歷3篇01-10
吃湯圓作文02-03
元宵節吃湯圓的簡報01-09
元宵節吃湯圓的文案03-01
元宵節吃湯圓的寓意11-07
元宵節吃湯圓的作文[經典]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