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巧教學設計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就有可能用到教學設計,借助教學設計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從而使學生獲得良好的發展。那么教學設計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乞巧教學設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乞巧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會寫“乞”等四個生字。
2、能字正腔圓地誦讀《乞巧》,感受古詩的韻律,并會背誦。
3、通過多種形式的誦讀滲透古詩學法,體會詩中豐富的想象,品味追求幸福的情感。
4、初步了解乞巧節的民俗民風,感受古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5、將古詩置于廣闊的文化背景之下,品味傳統文化的豐富、燦爛,在蕩漾激情的字里行間中感受漢語言的魅力。
【教學重點】
古詩教學中把學生帶入想象的情境和畫面,有滋有味地朗讀。
【教學難點】
感受古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流程】
一、拉開節日的話匣
1、談話:同學們,我們中國是個傳統的節日大國,有很多傳統習俗,比如,農歷的正月十五,人們吃元宵,賞花燈,那是什么節?(元宵節),五月初五人們吃粽子,賽龍舟,那是?
你還知道我國有哪些傳統節日?有什么習俗?
七月初七的夜晚,人們遙望星空,穿紅絲線,你知道這是什么節嗎?這是七夕節,也叫乞巧節,是古人非常喜歡的一個節日。
2、唐代詩人林杰,寫的古詩《乞巧》講的就是這個節日(課件出示)。板書《乞巧》詩題,請同學們和老師一起寫課題。寫這個“乞”字你要提醒大家什么?
3、讀題質疑:把課題讀一讀。師提示學生注意“乞”字的字音變調。生齊讀。師簡介詩人。
讀了課題,你有什么疑問?
(板書疑問:什么叫“乞巧”?古人怎樣過乞巧節?七夕節為什么又叫乞巧節?)
乞巧節是古代人們非常喜歡的一個節日,你們想知道古人是怎樣過乞巧節的嗎?讓我們一起走進古詩吧。
二、多種形式讀古詩,整體感知
一讀:讀準確——自由讀古詩、指名讀。讀后學生評議是否字正腔圓。
二讀:讀得有節奏。讓學生讀出自己喜歡的合理停頓。師生合作讀出節奏。
三讀:讀出味道。(整體感知)
三、品讀涵詠,漸入古詩意境
〈一〉月下同吟——“七夕今宵看碧霄”
1、理解宵——霄
(通過“望文——聯系詩句,生義——體會意思。”感受這兩個字的意思。)
師:同學們,在這首詩中有兩個字特別容易混淆,誰能當當小老師提醒大家?你怎么記住它們?
“今宵”是什么意思呢?一首歌難忘今宵,就是難忘今(晚)?那么今宵就是指今天(晚上),“碧霄”是指?浩瀚無際的天空。你是怎么知道的?看注釋也是一種學習的好方法。(黑板條出示:借助注釋,學古詩)
課件出示:宵——霄
把這兩個字放回詩句中再細細品味。
齊讀:七夕今宵看碧霄
2、引讀
〈二〉走進神話意境——“牽牛織女渡河橋”
1、你們看,這就是夜晚的天空(出示星空圖)群星閃爍,猶如顆顆寶石。在這點點繁星中,有兩顆星星尤為耀眼,知道它的名字嗎?(牽牛星和織女星)課件放大兩顆星
2、簡介牽牛星和織女星。
3、入情入境說神話故事:聽過牛郎織女的故事嗎?這是千古流傳、家喻戶曉的神話傳說。
利用插圖,配樂慢慢講述牛郎織女的故事:
(淳樸的牛郎和善良的織女被這無情的天河阻隔在天地兩頭,然而卻阻隔不了他們追求人間真愛的決心,王母見此情此景,也被他們所感動,最終便同意讓牛郎織女在每年農歷的七月七日渡河橋。喜鵲們在七月初七這一天紛紛從天上飛來給牛郎和織女搭橋,好讓他們相會。)
齊讀:牽牛織女渡河橋。
4、你仿佛看到了怎樣的畫面?把感受帶進詩句讀。(個別指導→齊讀)
5、詩詞剪輯
《牛郎織女》這個美麗的傳說故事感動了許多人,七夕也成了一個溫馨美麗而又凄婉惆悵的節日,引得無數文人墨客為之揮毫提詠,寄情抒懷,留下了許多詩篇。許多詩人以“牽牛織女”為題,寄托情思,寫出了浪漫、膾炙人口的經典名句,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
課件逐句出示:歷代詩人吟詠“牽牛織女”的詩句。(引讀,讓學生讀出相應詩句。)
☆(漢)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唐)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
☆(宋)纖云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
☆今日人間七月七,天上牛郎會織女。
問:你最喜歡哪句?你從中體會到了什么?你想象到了什么畫面?(指名說)
〈三〉吟詠千古乞巧——“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
那么,在這樣一個新月當空的夜晚,人們又是怎樣過乞巧節的呢?
1、齊讀這兩行詩: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
試著讀讀三、四行,邊讀邊想象畫面。(學生讀)你們仿佛看到了怎樣的情景?
讓學生說說地上的人們在做什么:向織女乞巧
2、乞巧節的由來
(1)七夕節是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為什么把這一天叫做乞巧節呢?
課后資料袋告訴了我們,請自由讀讀。(課件打出:資料袋的內容)
課件出示:因為織女心靈手巧,人間的女子希望能在這一天向織女乞取智巧。
(2)繪聲繪色說乞巧
是啊,織女是天上的仙女她聰明、善良、美麗無比,更重要的是她心靈手巧,她織的錦緞又光又亮,光的像粼粼閃光的河水,亮的比天上的云霞還亮。人們給她織的錦緞取了個很好聽的名字,叫云錦。瞧,織女在云錦上織的圖案更是美不勝收啊!(圖)怎么樣,快說說吧。從同學們的驚嘆聲老師體會到了你們對織女心靈手巧的羨慕。據說織女織的花,紅似火,白似雪,嬌艷欲滴,引來蝴蝶翩翩起舞。她織的.鳥,栩栩如生,真像活了一樣,孩子們看見了,都想去捉呢!所以人間的女子個個都羨慕,羨慕的不得了,它們羨慕什么呢?(織女的巧手)
所以古時候的少女們便在牛郎織女相聚的這一天,向織女乞取智巧。漸漸地便有了這樣一個節日——乞巧節。
引讀詩句。
3、圖文結合想象詩句所描述的畫面。
課件出示:唐朝、宋朝乞巧畫面
交流:你從詩中仿佛看到了什么?是啊,每家的女子都在望著月亮,乞求心靈手巧。
(1)你怎么知道人很多?讀出詩句。(家家乞巧望秋月)是啊,每家的少女們都在望著月亮,乞取智巧,瞧,在小院里,在家門口,在……(指學生說,在田野,在山坡,在河邊,在花園……)課件在所有能夠看到月亮的地方,少女們都在穿紅絲線,哪怕夜深了,她們還在不停地穿,為什么啊?(他們想象織女一樣心靈手巧)
(2)她們穿了多少條呢?(幾萬條)真的是指數出了有幾萬條嗎?(不是)那是多少條?(很多很多)什么多?(紅絲多)在第四行里,還有哪個字可以看出少女們穿的紅絲很多呢?(穿盡)
(3)數不清的紅絲都穿完了,可見少女們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強烈而美好啊!詩人林杰發出感慨: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你能像老師這樣讀嗎?(指名讀,齊讀)
4、有感情地引讀詩句(個別指導→齊讀)
(1)在小院里,在家門口,在小河邊,在所有能看到月亮的地方,人山人海,真熱鬧啊!誰來讀。
(2)男女老少,望著秋月,等著盼著,織女啊,快飛下凡來。誰來讀。
(3)望穿秋月,絲絲紅線,縱然穿盡,也無法表達我乞巧的誠心。一起讀。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反復誦讀想畫面我們可以看出這是古人多么喜歡的一個節日啊。
(引導學生了解古詩的表達方式)
5、女孩子們向織女乞求什么?讓學生填填《乞巧歌》
大屏幕出示民間的一首《乞巧歌》。
《乞巧歌》
乞手巧,乞貌巧;乞心通,乞顏容;
乞我爹娘千百歲;乞我姊妹千萬年。
6、體驗升華,熟讀成誦。
(1)你發現他們僅僅是在乞巧嗎?還在乞求什么?再來讀讀《乞巧》這首古詩。
(2)我們吟誦古詩的聲音一定穿越了浩瀚的天空,飛入了牛郎織女的耳朵里,我仿佛聽見了織女在贊嘆:人間的孩子真會學習呀!不過織女也在問:“難道們不想向我乞求些什么嗎?”你們想嗎?
說說你想乞取什么?你們愿意為老師、同學和家人乞求什么呢?
(3)交流:如果這些愿望都能實現,我們會過上什么樣的生活?(美滿幸福的生活)
小結:對幸福的向往是歷朝歷代人們共有的情感,人類永恒的情感!七夕——乞巧節
讓我們一起發出內心的乞求吧!
(指名讀、齊讀、配樂讀)
四、詠嘆經典,品味傳統文化
1、師生合作讀:
師:……仰望清朗的夜空——生:七夕今宵看碧霄
師:……茫茫的銀河——生:牽牛織女渡河橋
師:……仰起了頭——生:家家乞巧望秋月
師:……織出了多少美好的心愿——生:穿盡紅絲幾萬條。
2、生配樂朗誦。
3、誦讀節日詩篇
(1)泱泱中華,悠悠千年,那歷史的長河里沉淀了多少我們祖祖輩輩傳下的經典啊!同學們,我們祖國的文化源遠流長,而古詩更是文化寶庫里一顆璀璨的明珠。這三年來,老師與你們共同誦讀了許多經典的古詩名句。
在你的《古詩接龍篇》中,你讀到了哪些和中國傳統節日有關的古詩呢?找出來,讀給大家聽。
(學生誦讀《清明》、《寒食》、《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元日》等)
(2)大屏幕相機出示:
清明(唐) 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寒食(唐) 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
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
輕煙散入五侯家。
元日(宋) 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古詩是我國古代文化中的一座寶庫。一首好詩,蘊含著一幅畫面,有的還包含著一個故事,承載著中華民族的一種文化、一種傳統,讓人回味無窮。今天,我也想背一首你們聽聽,好嗎?
(3)師背《元日》,生齊讀這首詩:這首詩寫的是我國的哪個傳統節日?你讀懂了什么?你從中知道了春節有哪些傳統風俗?
(4)選擇自己喜歡的一首,說說寫的是什么節日?有哪些傳統、風俗習慣?
五、用心寫字
1、坐端正、仔細看、認真聽,教師示范書寫四個字。
2、學生寫字。
六、七夕作業點心
1、誦讀經典:讀讀、背背、抄抄古詩,注意“乞、巧、渡、霄”的書寫。
2、積累經典:背背有關中華傳統節日的古詩。
3、宣揚文化:給家人講講牛郎織女的故事,欣賞牛郎織女的電視劇、戲劇等。
附:板書
乞巧 (唐)林杰
☆ 看碧霄 智巧 ☆
渡河橋 幸福
望秋月 美滿
穿紅絲 ……
乞巧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 認識“乞、霄、”2個生字。
2、 正確、流利、有情感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了解詩中蘊含著的民間傳說,并愿意講給別人聽。
課前準備:
1、 教學課件、古典音樂。
2、 收集牛郎織女的故事。
教學過程:
一、活動導入。
1、同學們,我們學習過哪些和中國傳統節日有關的古詩呢?(學生誦讀《清明》、《元日》、《寒食》、《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2、那同學們在平時學習古詩時,有什么好的方法嗎?把你的好方法介紹給大家吧!你可以先說說嗎?
3、過渡:原來學習古詩有這么多的好方法啊!可以多讀、多背、多記,也可以查字典、查資料、看注釋,還可以向別人請教。那就帶著這些好方法,再來學習一首和中國傳統節日有關的古詩吧!
二、初讀自悟,整體感知。
1、請同學們讀出課題。(學生讀題)看看這個“乞”字,你想提醒同學們在書寫時注意什么呢?(板書:乞—氣。乞字中間少一橫)同學們在書寫的時候,可一定要注意哦!再讀讀課題。(學生讀題)
2、這首詩是唐代詩人林杰所寫的。這是一位精通書法棋藝的詩人,而且非常的聰明,六歲的時候就能寫詩。今天我們學習的就是他的一首詩。請大家打開課本,自由讀一讀。指名讀,讀準了字音了嗎?誰能把字音全部讀準?
3、正音:大家發現了詩的第一行有兩個字的讀音是一樣的嗎?(宵—霄,用點標出來)那你怎么來記住這兩個字呢?(“宵”字是寶蓋頭,“霄”字是雨字頭)那這兩個字是什么意思呢?快向字典請教吧!(“宵”是晚上,“霄”是天空)字典真是我們學習上不可缺少的好伙伴啊!來,我們再齊讀古詩,注意讀準字音(學生齊讀古詩)
4、自由讀,想一想,議一議,沒弄明白的地方,做上記號,等全班交流的時候提出來解決!五分鐘夠嗎?開始吧!(學生討論)
5、時間到!誰來說說你讀懂了什么?
6、那你還有什么不懂的嗎?①“碧霄”是什么樣的.呢?②詩句中的“乞巧”是什么意思?③不理解“穿盡紅絲幾萬條”問的好!古人云:敏而好學,(生:不恥下問)我們在讀書學習時,就應當勇敢地提出自己的疑問!
三、品讀鑒賞,積累內化。
1、要理解《乞巧》這首古詩的意思,得先了解我國四大民間傳說神話故事之一的牛郎織女的故事,你們知道嗎?
誰來說一說。(指一個學生說)牛郎織女在什么時候才能相聚一次呢?(每年的七月初七)
2、(指詩第一行)在七月七日這天晚上,人們看著“碧霄”,什么是“碧霄”?你能想象出碧霄的樣子嗎?(學生說)再來讀讀這首詩吧!(學生齊讀)
它們在銀河的兩邊,遙遙相望,只有在七夕的晚上“渡河橋”來相聚啊!在星空下,詩人林杰忍不住吟誦著:(教師示范讀):“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你能讀好這兩行詩嗎?(指名讀、男女賽讀)
3、是啊,在這樣一個新月當空的夜晚,人們又在做什么呢?讀讀三、四行。(學生讀)(學生自由說)
可以看看課后資料袋里是怎么說的?(學生再次回答)
原來她們是在向織女乞巧啊!同學們,你們對織女了解多少啊?(學生自由回答)
織女是天上的七仙女,她聰明、善良、美麗無比,更重要的是她心靈手巧,她織得錦緞又光又亮,光得像粼粼閃光的河水,亮的比天上的云霞還亮。人們給她織的錦緞取了個很好聽的名字,叫云錦。織女在云錦上織的圖案更是美不勝收啊!她織的花,紅似火,白似雪,嬌艷欲滴,引來蝴蝶翩翩起舞。她織的鳥,栩栩如生,真像活了一樣,孩子們看見了,都想去捉呢!人們都對織女織的云錦嘖嘖稱奇啊!少女們個個都羨慕,羨慕得不得了,它們羨慕什么呢?
你們羨慕嗎?你們羨慕什么啊?所以古時候的少女們便在牛郎織女相聚的這一天,向織女乞巧。漸漸地便有了這樣一個節日——乞巧節。
4、乞巧節是古時候人們非常喜歡的一個節日。
那古人在過乞巧節又會是怎么樣的節日景象呢?再讀讀三、四行。(學生再次讀)
閉上眼睛想想,再和同桌說說,爭取說得更好!(交流指名回答)
5、反饋。
a、你怎么知道人很多?讀出詩句。(家家乞巧望秋月)是啊,每家的少女們都在望著月亮,乞取智巧,瞧,在小院里,在家門口,在……(指學生說,在田野,在山坡,在河邊,在花園……)課件在所有能夠看到月亮的地方,少女們都在穿紅絲線,哪怕夜深了,她們還在不停地穿,為什么啊?(他們想像織女一樣心靈手巧)
b、她們穿了多少條呢?(幾萬條)真的有幾萬條嗎?(沒有)那是多少條?(很多很多)什么多?(紅絲多)在第四行里,還有哪個字可以看出少女們穿的紅絲很多呢?(穿盡)
c、數不清的紅絲都穿完了,可見少女們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強烈而美好啊!詩人林杰發出感慨: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你能像老師這樣讀嗎?(指名讀,齊讀)
四、體驗升華,指導朗讀。
1、詩人林杰寫下《乞巧》這首古詩,來表達那些少女們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同學們,詩中的疑問,你們都解決了嗎?那你們能讀好這首詩嗎?(指名讀、齊讀、合作讀)
2、指導朗讀
3、看見有的同學都已經閉上眼睛,仿佛沉醉于詩中。我想,他一定是背出來了?你們能背嗎?一起背吧!(學生齊背)
五、拓展延伸,日積月累。
今天我們學習的是一首和中國傳統節日—乞巧節有關的古詩,其實古時候很多文人墨客在七夕這天,都留下了許多詩篇。老師這里還收集了一些和七夕有關的古詩,讀讀看,你對哪首感興趣?讀給大家聽!(指名讀)有興趣的同學在課后把它記在你的古詩積累本中。
總結:
短短的四十分鐘,我們收獲很大,不但復習了以往積累的古詩,還學習了一首新詩,同時還誦讀了很多很七夕有關的古詩,真了不起!大家陶醉在詩海中。充分地感受了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其實不光在課內,在課外我們還應自發地去了解、去學習、去積累,去發自內心地熱愛古詩,你們能做到嗎?
乞巧教學設計3
一、教材分析:
《蟬》是部編版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日積月累,它是唐代詩人虞世南創作的一首五言古詩,是一首托物寓意的詩。虞世南是唐初著名書法家,官至秘書監,封永興縣子,人稱虞永興。
二、剖析詩意:
蟬
唐虞世南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詩意:
蕭疏梧桐之上,蟬兒低飲清露,蟬聲清脆響亮,回蕩樹林之間。身居高枝之上,可以傲視群蟲,不用借助秋風,傳聲依然遙遠。
三、作者介紹
永興縣文懿子虞世南,字伯施,漢族,余姚(慈溪市觀海衛鎮鳴鶴場)人。初唐著名書法家、文學家,政治家。隋煬帝時官起居舍人,唐時歷任秘書監、弘文館學士等。唐太宗稱他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為五絕(“世南一人,有出世之才,遂兼五絕。一曰忠讜,二曰友悌,三曰博文,四曰詞藻,五曰書翰。”原有詩文集30卷,但早已散失不全。民國時期,張壽鏞輯成 《虞秘監集》 4卷,收入 《四明叢書》。
四、創作背景
李世民奪位李淵后,虞世南任弘文館學士,成為重臣,但從不傲慢,踏實勤奮,使得李世民對其稱贊有加,深得賞識,于是常邀他參加一些典禮活動。一天,李世民起了雅興,邀請弘文館學士們共賞海池景色,談詩論畫,李世民詢問大家是否有新的詩歌作品,虞世南便誦讀出該。這首詩可能是他受唐太宗知遇之恩而作,所以詩中的蟬是一種清高尊貴的形象。
五、藝術賞析
這是一首詠物詩,詠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濃郁的象征性。句句寫的是蟬的形體、習性和聲音,而句句又暗示著詩人高潔清遠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釋,詠物的深層意義是詠人。詩的關鍵是把握住了蟬的某些別有意味的具體特征,從中找到了藝術上的契合點。
首句表面上是寫蟬的形狀與食性,實際上處處含比興象征。“垂緌”暗示顯宦身份,因古人常以“冠纓”指代達官貴人。顯宦的身份和地位在一般老百姓心目中,和“清客”是有矛盾甚至是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筆下,卻把它們統一在“垂緌飲清露”的蟬的形象中了。這“貴(人)”與“清(客)”的統一,正是為三、四句的“清”無須借“貴”做反鋪墊,用筆巧妙。
次句描寫蟬聲之傳播。梧桐是高樹,用一“疏”字,更見其枝干的清高挺拔,且與末句的“秋風”相呼應。“流響”二字狀蟬聲的抑揚頓挫和長鳴不已;“出”字則把蟬聲遠播的意態形象化了,讓人感受到蟬鳴的響度與力度。全句雖只寫蟬聲,但卻從中想象到人格化了的蟬那種清華雋朗的'高標逸韻。有了這句對蟬聲傳播的生動描寫,后兩句的發揮才字字有根。
三、四兩句是全詩比興寄托的“點睛”之筆。它是在一、二兩句基礎上引發出來的議論。蟬聲遠播,一般人往往認為是借助于秋風的傳送,作者卻別有慧心,強調這是出于“居高”而自能致遠。這種獨特的感受蘊含著一個真理:修身而品格高尚的人,并不需要某種外在的憑借(例如權勢地位、有力者的幫助),自能聲名遠揚。它突出強調一種人格的美,強調人格的力量。兩句中的“自”字和“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應,表達出作者對人的內在品格的熱情贊美和高度自信;表現出作者以蟬自許,雍容不迫的風度和氣韻。
實際上,詠蟬這首詩包含著詩人虞世南的夫子自道。他作為唐貞觀年間畫像懸掛在凌煙閣的二十四勛臣之一,名聲在于博學多能,高潔耿介,與唐太宗談論歷代帝王為政得失,能夠直言善諫,為貞觀之治作出貢獻。為此,唐太宗稱他有“五絕”(德行、忠直、博學、文辭、書翰),并贊嘆:“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憂不理!”從他不是以鯤鵬鷹虎,而是以一只不甚起眼的蟬來自況,也可見其老成謹慎,以及有自知之明。
六、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古詩描寫的景物和表達的情感
教學重點:了解古詩中景物描寫的作用以及詩人所表達的情感。
教學過程:
(一)出示《蟬》這首詩,學生自由讀
蟬(虞世南)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二)了解作者資料
(三)學習這首詩
1、第一句:垂緌飲清露
(1)垂緌,帽帶結在下巴下邊的下垂部分。暗示自己的顯宦身份。
(2)清露,純潔的露水。飲清露,暗示自己清廉的品質。
(3)該句表面上是寫蟬的形狀與食性。實際上是運用比興的手法暗示自己的顯宦身份和清廉的品質。
2、第二句:流響出疏桐
(1)流響,指接連不斷的蟬鳴聲。
(2)“疏”字寫梧桐枝干高挺清拔,讓人感到流響易于流傳。又與末句秋風相呼應。
(3)詩人以蟬自比,則其名聲也就不同凡響。
3、三、四兩句: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1)“居高”的“高”有哪兩層含義?
明確:一是實指蟬所居的梧桐樹高,二是暗指“飲清露”的品格之高。
(2)三、四句借蟬抒懷:品格高潔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聲名遠播。
詩人筆下的“蟬”帶有自況的意味。
4、小結:
在眾多的詠蟬詩中,李商隱的《蟬》、駱賓王的《在獄詠蟬》也很有名。這三首詩由于作者地位、遭際、氣質的不同,觀察蟬的眼光、心情也就不同,因而構成富有個性特征的藝術形象,被稱為唐代文壇“詠蟬”詩的三絕。
乞巧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認識“乞、霄、”2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情感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了解詩中蘊含著的民間傳說,并愿意講給別人聽。
教學重點、難點:理解古詩內容,想象古詩所描繪的畫面,體會詩中的情感是教學難點。
學情分析:三年級學生學古詩還處在接受階段,因此,以引為主,扶放結合。這首詩離學生生活實際比較遠,乞巧節我們這些地方的孩子更陌生,理解詩意就更有難度了。因此,采用多種形式的讀,讓他們在讀中悟出詩意,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同學們好,你們喜歡神話故事嗎?它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一顆明珠。一個個故事,蘊含著一幅幅靈動的畫面,讓人回味無窮。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個神話故事。(課件)配樂講述牛郎織女的故事。
2、這就是流傳千古的“牛郎織女”的故事。
聽了牛郎織女的故事,那我考考你們,故事講的是誰和誰之間的事情?牛郎織女每年在什么時候在誰的幫助下才能相聚一次呢?(每年的七月初七)
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與這個神話故事有關的一首古詩。
3、把小手舉起來,跟著老師一起來寫寫。(板書:乞巧)在寫乞的時候,有想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嗎?“乞”字音變調和乞的書寫,再生齊讀。
4、理解詩題。所謂乞巧,就是乞求巧手的意思。此時,你有什么疑問嗎?向誰乞巧?怎樣乞巧?真聰明!學貴有疑,學了這首古詩你會找到答案的。
5、簡介作者林杰。(課件)
這首詩的作者是誰呢?他是怎樣的一個人呢?請看:課件
二、初讀自悟,整體感知。
1、六歲就能寫詩了,真了不起。想去讀讀了嗎?心動不如行動!那就趕快打開書翻到122頁讀讀吧!(課件出示古詩)
2、注意在讀的時候要把每個字音讀準,生字多讀幾遍,把古詩讀通順。
3、會讀了嗎?(指名讀、齊讀)他讀得怎樣?誰了評一評?你能讀讀嗎?
4、讀古詩講究停頓,看看你能聽出停頓嗎?出示全詩老師范讀。誰來安你聽的停頓來試試?(生自由讀、抽讀)老師聽出來了,你是這樣停頓的:課件出示畫了/的古詩,生照樣子在古詩停頓的地方畫/,一起讀。讀了這首詩能告訴我們這首詩主要寫什么嗎
三、品讀鑒賞,積累內化。
會聽的小朋友一定會發現詩中有兩個字的讀音是一樣的,它藏在哪句詩里?(宵—霄,用點標出來)課件出示那你怎么來記住這兩個字呢?(“宵”字是寶蓋頭,“霄”字是雨字頭)那這兩個字是什么意思呢?(“宵”是晚上,“霄”是天空)。你是怎么知道的?看注釋查字典查資料問別人。
6、過渡:原來學習古詩有這么多的好方法啊!可以多讀、多背、多記,也可以查字典、查資料、看注釋,還可以向別人請教。真2會學習。
我們把它們放進詩句里讀一讀。從詩句中你知道了什么?碧霄牛郎織女
你能想象出碧霄的樣子嗎?出示課件:夜空圖。你們看,這就是七夕的夜空!你看到了什么?碧藍的天空中有一條美麗的銀河,在銀河的周圍,有滿天的星斗在閃爍著,好像在像我們點頭微笑。在這滿天星斗中,有兩顆星星最為耀眼,知道它的名字嗎?牽牛星和織女星它們就是我們剛才聽的牛郎織女這個神話故事的主人公。
深藍的天空星光閃爍,多么美麗的夜晚,讓人情不自禁地想起那牛郎織女天上相會的美麗傳說。有誰知道織女是怎樣的一個人?抽生說。課件織女介紹師小結:織女是天上的仙女,她聰明、善良、美麗無比,更重要的是她心靈手巧,織女在天宮里不停地織著錦緞,我們一起來欣賞她的杰作。(課件,出示云錦圖片)師敘述。
他織的云彩又光又亮,光的像粼粼閃光的河水,亮的比天上的云霞還亮。她織的花,紅似火,粉的似,嬌艷欲滴,她織的鳥,栩栩如生,真像活了一樣,孩子們看見了,都想去捉呢!真是讓人羨慕啊!)這真是課件出示二句:引讀詩句:牽牛織女——渡河橋(指導朗讀,“渡”字輕讀,讀出不忍驚擾牛郎織女的感覺。
他們一年才能見一次面,而且還有在喜鵲的幫助下,容易嗎?抽讀評議我們感受到了他們的不易。
3、是啊,牛郎織女日也盼,夜也盼,終于盼到了相會團圓的時刻,你覺得牛郎織女這時的`心情是怎樣的呢?課件出示牛郎織女團聚的畫面,在牛郎織女一家團聚的溫馨的夜晚,這時的天空除了是碧藍的,它還有可能是什么樣的?幸福的溫馨的快樂的用你喜歡的方式把你感受到的與同桌分享。
通過剛才的朗讀,你讀懂了什么?有不懂的地方嗎?河橋指什么?
4、師:讓我們在讀中再次體會牛郎一家團聚的的喜悅吧。(分組讀——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老師評)讀出了幸福洋溢這快樂充滿了溫馨
是啊,牛郎織女它們在銀河的兩邊,遙遙相望,只有在七夕的晚上“渡河橋”來相聚啊!在星空下,詩人林杰也忍不住吟誦著:(生齊讀):課件出示“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
5、在七七這樣一個新月當空的夜晚,天上的牛郎和織女喜相逢,那人間的姑娘少女們又在做什么呢?從哪里知道的額。出示課件讀讀三、四行。(學生讀)家家(學生接念——乞巧望秋月)讀了這句詩,從這句詩中的哪個詞中體會到什么呢?抽生說說望著秋月乞巧家家穿盡幾萬條
七夕這天,少女們便在牛郎織女相聚的這一天,向織女乞巧。希望自己也有一雙像織女一樣的巧手。所以有了這樣一個節日——乞巧節,也叫七夕節,女兒節。出示乞巧節的資料從資料中你知道了什么?盡管她們乞巧的方式不同,但都表達了人們向織女乞巧的心愿,希望自己也擁有織女一樣的巧手。
這首中講的就是對月穿針這種最普遍的方式是對月穿針瞧,你看:課件出示唐朝乞巧的場面。
每家的少女們都在望著月亮,乞取智巧。在小院里,在家門口,在河邊,在花園……)在所有能夠看到月亮的地方,少女們都在穿4紅絲線,哪怕夜深了,她們還在不停地穿,為什么啊?(“聰明、美麗、善良”更重要的是擁有一雙“巧手”他們想象織女一樣心靈手巧)
借著淡淡的月光,要把紅絲線從七孔或九孔針穿過去,這是多么的不容易啊,可是少女們為了想擁有織女一樣的一雙巧手,他們不停的堅持著、努力著。出示3、4句。通過你的讀讓我們感受到他們的堅持和努力。誰來試試?
數不清的紅絲都穿完了,可見少女們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強烈而美好啊!
詩人林杰發出感慨:課件出示: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指名讀,齊讀)
人們除了乞求心靈手巧外,還有別的什么愿望要向織女乞求的嗎?生說。課件出示乞巧歌,讀讀。
我們吟誦古詩的聲音穿越了浩瀚的天空,飛入了牛郎織女的耳朵里,我仿佛聽見了織女在贊嘆:人間的孩子真會學習呀!不過織女也在問:“難道他們不想向我乞取些什么嗎?”你們想嗎?說說你想為自己乞取什么?還想為誰乞取什么?模仿乞巧歌,當一個小詩人,自己創作一首新的乞巧歌。平安健康快樂幸福、和平、學習進步工作順利
總結:
看著同學們專注的神情,我仿佛聽到了你們心靈的話語,我相信你們的美好愿望一定會變為現實,因為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祝福他人幸福的人,自己同樣能得到幸福!
四、體驗升華,熟讀成誦。
1、林杰的這首《乞巧》詩,表現人間少女們乞取智巧的熱烈場面,我被姑娘們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深深地感動了課件出示整首詩。
師引讀:當七夕之夜我們仰望清朗的夜空,發出感嘆——讀一句。站在這碧霄下,我們看見那茫茫的銀河,想起了————讀第二句。少女們仰起了頭對月穿針這叫————讀第三句穿紅絲乞智巧,織出了多少美好的心愿————讀四句。
不僅僅是我們背感動了,其實古時候很多文人墨客都曾被這個美麗的傳說感動,都留下了許多詩篇。老師這里收集了一些和七夕有關的詩句,讀讀看(課件配樂出示歷代詩人吟詠“牽牛織女”的詩句,引導學生讀),你對哪句詩句感興趣?課件出示讀給大家聽!(指名讀)有興趣的同學在課后把它記在你的古詩積累本中吧!雖然年代在變,但是人們對美滿生活的追求依然未變。
同學們,詩中的疑問,你們都解決了嗎?六:總結全文
短短的四十分鐘,我們收獲很大,不但學習了一首新詩,了解了牛郎織女的故事,乞巧節那令人感動的場面,同時還誦讀了與七夕有關的古詩,真了不起!讓我們再次讓這經典詩篇回蕩在我們的教師里,腦海里。背誦全詩。板書乞巧看碧霄
渡河橋
望秋月
穿紅絲
乞巧教學設計5
一、教材簡說
《乞巧》是唐代詩人林杰描寫民間七夕乞巧盛況的名詩。農歷七月初七夜晚,俗稱“七夕”,又稱“女兒節”“少女節”。是傳說中隔著“天河”的牛郎和織女在鵲橋上相會的日子。過去,七夕的民間活動主要是乞巧,所謂乞巧,就是向織女乞求一雙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對月穿針,如果線從針孔穿過,就叫得巧。這一習俗唐宋最盛。
《嫦娥》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關于此詩的解釋,過去的注家眾說紛紜,有人認為是歌詠女子學道求仙,有人認為是歌詠意中人的私奔,有人認為是直接歌詠主人公處境孤寂,有人認為是借詠嫦娥另外有所寄托。一般認為是歌詠幽居寂處,終夜不眠的女子,借嫦娥飛月的故事抒寫了身處孤寂中的感受。這是兩首想象豐富、流傳很廣的古詩。前者淺顯易懂,后者內涵豐富,都涉及到家喻戶曉的神話傳說故事,教學時要區別對待,把握尺度。詩歌本來就是一種較之其他文體更凝縮、更含蓄的文學樣式,李商隱的作品在這方面更為典型。對《嫦娥》的多義不必給學生講解,只要弄懂詩的大意并能背誦就可以了。
二、學習目標
1?會認4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
2?背誦兩首詩,體會詩中豐富的想象。
3?能用自己的話講講牛郎織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三、教學建議
1?課前,教師可適當準備一些作者介紹或詩作的賞析資料,如《唐詩鑒賞辭典》的相關文章,在學生理解詩的`大意時,相機介紹。也可以引導學生先讀讀“資料袋”中的內容,對乞巧節有大致的了解。
2?課文中要求會認4個生字,可引導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識記。學生互相交流后,教師可重點提示,“乞”與熟字“氣”的區別,“燭”是翹舌音,不要讀錯。要求會寫的字有8個,可引導學生注意難寫易錯的字,如“乞”不要多寫一橫,“曉”右上部不要多寫一點,“霄”上下部分在田字格中的比例要適當。
3?理解詩歌的大意是體會詩中豐富想象的前提。課文后面提供的注釋,可以起一定的輔助作用,可引導學生在朗讀的基礎上借助注釋,自己試著理解詩歌的意思,教師不要串講詩句。下面的提示供教師參考。
“七夕今霄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碧霄”指浩瀚無際的青天。開頭兩句敘述的就是牛郎織女的民間故事。一年一度的七夕又來到了,家家戶戶的人們紛紛情不自禁地抬頭仰望浩瀚的天空,這是因為這一美麗的傳說牽動了一顆顆善良美好的心靈,喚起人們美好的愿望和豐富的想象。“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線幾萬條。”后兩句將乞巧的事交代得一清二楚,簡明扼要,形象生動。可引導學生閱讀課文后資料袋的內容,感受人們過節時的喜悅。詩人在詩中并沒有具體寫出各種不同的心愿,而是留下想象的空間,要引導學生結合全詩的理解,進一步體味詩中展示的人們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心愿。“云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前兩句描繪了主人公在孤獨的環境中一夜不寐的情景。室內,云母屏風上映著幽暗的燭影;室外,銀河漸漸西移垂地,晨星就要消失了。“漸”字暗示了時間的推移流逝;“沉”字逼真地描繪出晨星低垂、欲落未落的動態。“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碧海青天”,指嫦娥在月宮中孤獨枯燥的生活,只能見到深藍色的天。“夜夜心”,指嫦娥每晚都會感到孤單。后兩句引出凡人對仙人的感嘆:嫦娥應該后悔偷吃了靈藥,眼望著碧海青天,夜夜心情孤寂。“應悔”是猜測的意思,表現出一種同病相憐、同心相應的感情。要深入理解詩句的意思,必須對“嫦娥奔月”的傳說有一定的了解。據說嫦娥原是后羿的妻子,因為偷吃了西王母送給后羿的不死藥,飛奔到月宮,成了仙子。在孤寂的主人公眼里,這孤居廣寒宮殿,寂寞無伴的嫦娥,其處境和心情不正和自己相似嗎?
4?要重視學習伙伴的提示,注意拓展延伸。課后小伙伴吐了一個泡泡:“我要去再收集一些民間故事”,不要求學生在學習本課時完成,它要貫穿到全組的課文學習始終,為語文園地“口語交際”的學習做準備。
可以通過自己的閱讀收集民間故事,也可以讓長輩們給自己講一些民間故事或傳說。
四、參考資料
林杰(831―847)字智周,福建人,唐代詩人。小時候非常聰明,六歲就能賦詩,下筆即成章。又精書法棋藝。卒,年僅十七。《全唐詩》存其詩兩首。
李商隱(813―858)唐代文學家。字義山,號玉溪生,又號樊南生,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人。與杜牧齊名,稱“小李杜”。其詩風與杜甫更為接近。
牛郎織女的傳說和詩歌 有條件可參閱葉至善創作的《牛郎織女》,因篇幅過長,這里從略。歷代文人留下了不少關于牛郎織女的詩篇。如南朝梁文學家沈約(公元441―5)曾擬作了《織女贈牽牛》詩,王筠(公元1784―1854年)又擬作了《牽牛答織女》詩。庾信、謝眺還作過《七夕賦》。最有名的要算一首漢代無名氏的古詩: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抒。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關于乞巧節:也叫女兒節,即七月七日。民間幼女用碗盛水在日下投針,叫乞巧丟針。幼女將綠豆于前數日置碗內,用布蓋上。每天澆水,七夕打開蓋布。若芽生不亂,其女必巧。民間《乞巧歌》曰:“乞手巧,乞容貌;乞心通,乞顏容;乞我爹娘千百歲,乞我姊妹千萬年。”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對月穿針,如果線從針孔穿過,就叫得巧。每逢七夕,“長安城中月如練,家家此夜穿針線。”另外,陳瓜果于庭,以求奇巧的乞巧方式也較普遍,如有蜘蛛在瓜果上結網叫得巧。各地方乞巧方式多種多樣,各有趣味。如有些地方的乞巧節的活動,帶有競賽的性質,類似古代斗巧的風俗。還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湯的習俗,一般在七月初一將谷物浸泡水中發芽,七夕這天,剪芽做湯。牧童則會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叫做“賀牛生日”(傳說七夕是牛的生日)。在今日浙江各地仍有類似的乞巧習俗。如杭州、寧波、溫州等地,在這一天用面粉制各種小型物狀,用油煎炸后稱“巧果”,晚上在庭院內陳列巧果、蓮蓬、白藕、紅菱等。女孩對月穿針,以祈求織女能賜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只,放在盒中,第二天開盒如已結網稱為得巧。
關于奔月成仙 《太平御覽》卷四引漢代張衡《靈憲》中寫道:請不死藥于西王母,羿妻嫦娥竊以奔月,托身于月,是為蟾蜍。晉代干寶《搜神記》卷十四記載:羿請無死之藥于西王母。嫦娥竊之以奔月。
關于嫦娥奔月與中秋拜月的習俗 相傳遠古的時候,有十個太陽一起出現在天上,曬得大地冒煙,海水干枯,天下百姓很難活下去。這時,有個叫后羿的英雄力大無窮,能開萬斤寶弓,能射巨蛇猛獸。他同情受難百姓,就彎寶弓、搭神箭,一氣兒射下九個太陽。最后一個太陽認罪求饒,后羿才息怒收弓,嚴令太陽按時
乞巧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1、會認“乞、霄”兩個生字,能正確書寫“乞、巧、霄、渡”四個字。
2、大致理解詩意,能帶感情地誦讀《乞巧》,感受古詩的韻律,并會背誦。
3、能通過拓展閱讀豐厚對“七夕”佳節的認識,感受古人對這一節日的喜愛之情。
4、教學重難點:
①會認“乞、霄”兩個生字,能正確書寫“乞、巧、霄、渡”四個字。能帶感情地誦讀《乞巧》。
②感受古人對這一節日的喜愛之情。
教學準備:
ppt。
教學過程:
一、回憶神話,導入新課
1、圖片展示——牛郎織女(介紹牛郎織女的故事)
同學們,你們認識他們嗎?是誰呀?(牛郎和織女)
對了,正是牛郎和織女。牛郎呀,他是一個勤勞能吃苦的好伙子。而織女呢是天上的仙女,她有一雙巧手,可以織出美麗的錦鍛,繡出栩栩如生的圖案。她繡的花朵非常逼真,就連蝴蝶都會停在上面。她是當時女子們的偶像呢。你們知道為什么嗎?
對呀,就這樣,他們兩個在一頭老黃牛的幫助下,相愛了。過著平常而幸福的生活,后來還有了一兒一女。可是,天上的王母娘娘知道了,她可不同意。這凡人和神仙怎么能相愛呢。于是她派天兵天將把織女抓走了。當牛郎追去的時候,王母娘娘用銀簪一劃,天上出現的一條銀河,牛郎再也過不去了。于是,就剩下了牛郎一個人,而他們的一雙兒女也成了沒有母親的孩子。多么可憐呀。他們的故事感動了喜鵲,于是千萬只喜鵲飛來,在銀河上搭起了一座橋。讓牛郎織女走上鵲橋相會。王母娘娘對此也無奈,只好允許兩人在每年七月七日于鵲橋相會。由此,形成了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七夕”節。
2、“七夕”節又叫“乞巧”節。咱們是第一次見“乞巧”。我們一起來寫一下好嗎?
示范寫“乞巧”(板書)
“乞”誰有好辦法記?(減偏旁、氣減一橫)
誰會用“乞”組個詞?組詞:(乞丐、乞討、乞兒)
二、初讀古詩,感知節日
1、今天我們就要來學習一首古詩,他的作者是林杰。林杰小時候非常聰明,六歲就能賦詩,下筆即成章。又精書法棋藝。卒,年僅十七。這是他流傳下來兩首古詩中的一首。
2、生自由讀
3、指名讀(同學正音)
4、提示:每首詩都有它的韻律存在,如果把它的節奏讀出來,會更好聽
5、生自由讀、師指名讀
6、讀了這首詩,你有什么發現嗎?(同音字:宵、霄)
三、研讀古詩,感受節日
(一)、學習“七夕今宵看碧霄”(圖片出示)
1、師范讀。
2、這兩個宵,霄意思一樣嗎?
寶蓋頭的宵是什么意思? 宵——今宵——今天的晚上
雨字頭的霄又是什么意思? 霄——碧霄——深藍色的天空
3、除了意思不同,還有什么不同?(寫法不同。)
(部首不同——雨來自天空,所以“霄”;“寶蓋頭”表示屋頂,在屋下看夜晚,就是“宵”。)
4、我們在七夕的夜晚抬頭仰望天空,看到了什么?
(深藍色的天空,星星,牛郎和織女)
5、那是一個怎么樣的夜晚。(美麗,美好,神奇)
6、誰能把這種美女的感覺從句子中讀出來?(生自由讀,指名讀,師范讀,齊讀)
(二)、學習“牽牛織女渡河橋”
1、看著,看著(生齊讀詩句)(渡就是渡過的.意思。由三點水和度過的“度”組成。師板書渡字)
2、平時,牛郎和織女是怎么渡的?
(孟郊:古意,河邊織女星,河畔牽牛郎。未得渡清淺,相對遙相望。
河畔:河邊的意思。未:沒有。清淺:指銀河。
師范讀。
3、平時,牛郎,織女是怎么渡的?
他們只有等過了364天,才能在七月初七的這天相會。一年也就這么一天。這一天是多么的(寶貴)這一天,牛郎和織女相會是多么的(高興)
4、生齊讀“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
(讀出相會時的高興)
生再齊讀
(三)、學習“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
1、他們相會時,不僅牛郎和織女是這么高興,連人間女子也是非常的高興的。
請你們讀讀。人間女子在高高興興地乞巧。乞巧是什么意思呢?
請同學們讀一讀課本上124頁的資料袋,劃一劃重要的信息。(生劃重要信息)
乞巧是什么意思?(乞取智巧)
人間女子除了會乞求心靈手以外,還會乞求些什么呢?
2、當時,流傳著這樣一首名謠。
生自由讀
(乞巧歌:“乞手巧,乞容貌。乞心通,乞顏容。乞我爹娘千百歲,乞我姊妹千萬年。”
姊妹zǐ mèi:姊和妹的合稱,現常常用于兄妹和姐妹的統稱)
乞巧什么?(乞求心靈手巧)
女子的心愿這么多,一條一個心愿,一條一條,幾萬條。
穿盡了就是“穿沒了”怪不得,詩人說“穿盡紅絲幾萬條”。
那還是紅絲嗎?這分明就是“心愿”。
生自由讀,指名讀,示范讀,齊讀
誰家在乞巧呀?(你姓什么?噢,沈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
百家姓,萬戶人。
怪不得“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
3、這七夕在人們心中就是一個什么樣的節日呀?
(美好)
4、聽音樂,蘊感情
指名讀、師示范讀、齊讀、(正音、齊讀)
(四)、這是多么美好的節日呀,讓我們把它收進我們的腦海中吧。像朗讀一樣把它背下來吧。
(生自由背)
試背。
四、抄寫《乞巧》教生字(出示整首古詩,生字用田字格代替)(宵,霄。)
乞巧教學設計7
教材分析
《乞巧》是唐代詩人林杰描寫民間七夕乞巧盛況的古詩,也是一首想象豐富,流傳很廣的古詩。古詩淺顯易懂,并且涉及到家喻戶曉的神話傳說故事。
學情分析
三年級的孩子天真可愛、想象豐富,尤其愛聽故事。他們已經學習和掌握了一些古詩,對古詩的學習方法也有了初步的了解。對淺顯易懂的古詩通過讀能明白大意,但還需教師創設情境,引導其發揮想象,走進文本,領悟詩情。
教學目標
1、會認兩個生字,會寫4個字。
2、正確、流利、有情感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體會詩中豐富的想象。
3、了解詩中蘊含著的民間傳說,能用自己的話講講牛郎織女的故事。
教學重難點
1、正確、流利、有情感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體會詩中豐富的想象。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了解詩人及古詩寫作背景。(預設時間:5分鐘)
1、回憶《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說說王維這首古詩寫的是關于哪個節日的內容。重陽節有哪些習俗?
2、今天我們要學的古詩也是描寫節日盛況的。古詩題目是《乞巧》。板書課題、學習書寫“乞、巧”兩字,齊讀課題。
“乞巧”兩字都是三聲字,當兩個三聲字在一起時,前面一個三聲字應該怎樣變調呢?
3、你知道這首詩描寫的是關于哪個節日的情況嗎?說說你是怎樣理解詩題的。
4、介紹作者林杰。
二、朗讀古詩自學生字。(預設時間:5分鐘)
1、自讀古詩,想辦法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同桌互讀,給出評價,同桌互相交流識字方法。
3、檢查生字識記情況,正音。理解“宵”和“霄”的意思。
4、齊讀古詩。
5、指導朗讀古詩,讀出節奏。
三、再讀古詩,理解詩意,體會詩中豐富的想象。(預設時間:20分鐘)
1、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自讀古詩,把不懂的地方做上記號。
2、結合注釋,讀一讀古詩,猜猜詩意。
3、組內交流,講講自己已經讀懂的.地方,探討還沒讀懂的地方。
4、匯報交流。
1)這是一首關于哪個民間故事的古詩?(牛郎織女)
2)你從哪些詩句了解到的?
(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
3)你能簡單講講這個故事嗎?
(學生講《牛郎織女》的故事,比比看誰聽得最認真。)
4)聽了這個故事,你仿佛看到了怎樣的畫面?
5)經過一年的漫長等待,牛郎織女終于在七月七日這天在鵲橋上相會了,此時他們的心情會怎樣?
(板書:七夕相會幸福)
請你帶著幸福的心情讀一讀這兩句詩吧!
(師出示詩句,生讀: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
6)老師小結前兩句古詩,自然引出后兩句古詩
這是一個多么美麗的民間故事啊!傳說織女善良、美麗、心靈手巧,她織的錦緞又光又亮,叫云錦。在云錦上織的圖案更是美不勝收。花朵紅似火,白如雪,嬌艷欲滴,引來蝴蝶翩翩起舞。她織的鳥,栩栩如生,真像活了一樣,孩子們看見了,都想去捉呢!人間的女子多么羨慕織女的心靈手巧啊!于是就有了這樣的場面:師出示詩句,(生讀)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
7)姑娘們是通過什么方式乞巧的呢?(對月穿針)
8)乞巧的人多嗎?你從哪里知道的?
(從“家家、幾萬條、穿盡”)這些詞體會到的。
你真會學習,能抓住關鍵詞語理解詩句。
9)她們會向織女乞求些什么呢? 學生舉手說。
10)師小結:多么真誠的方式,多么美好的愿望啊!(師板書:人間乞巧表達愿望)
5、帶著理解再讀古詩,讀出韻味。
四、練習背誦、指導書寫。(預設時間:5分鐘)
1、師生合作、生生合作,練習背誦。
2、出示練習:背誦古詩,補充詩句。
3、學生練習書寫:乞、巧、霄、渡。師巡視指導,以表楊的方式提醒學生坐姿和書寫要領。
五、拓展延伸(預設時間:4分鐘)
1、是啊!在所有能看到月亮的地方,少女們都在穿紅絲線,哪怕夜深了,她們還在不停地穿。你們猜猜,她們會向織女說些什么呢,會向織女乞取什么智巧呢?乞巧歌有云:“乞手巧、乞容貌、乞心通、乞顏容,乞我爹娘千百歲,乞我姊妹千萬年。”
2、如果你在這乞巧,你有什么心愿想對織女說呢?(學生表達心愿)
多美好的愿望啊!就讓我們帶上它,再美美地把詩讀一遍吧!
六、布置作業(預設時間:1分鐘)
收集含有民間故事或神話故事的古詩。
七、板書設計
乞巧
天上相會
幸福 人間乞巧
表達愿望
乞巧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
1、學會“乞、巧、霄、渡”四個生字,體會“字形字義相聯系區別同音字、形近字”的方法。
2、理解《乞巧》這首詩詩句的意思,滲透“利用注釋,抓重點詞語,通過故事,背景資料袋”等讀懂詩句的重要方法。
3、講民間傳說牛郎織女的故事,了解乞巧節的來歷和民風民俗,體會詩中豐富的想象,感受詩歌蘊涵的豐富民間文化的魅力。
4、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并且背誦。
教學重點:
朗誦背誦本詩,理解詩意,體悟詩情。
教學難點:
理解詩歌的含義,了解古詩中的傳統文化,體會詩中豐富的想象。
課前準備:
學生預習《乞巧》這首詩,了解牛郎織女的故事。
教學過程:
課前交流,依次播放,你們能猜出來是那些神話嗎?
現在我們看到的這幅是牛郎織女的故事,誰能用簡潔的話給大家講講這個故事呢?
是呀,一對恩愛的有情人就這樣被狠心的王母娘娘拆散了,不過最后也正是因為他們的癡情感動了王母娘娘,才允許她們在每年的七月初七這天見上一面。
一、開課解題
1、剛才咱們交流了牛郎織女的故事,現在就讓我們伴隨著著動人的傳說,走進唐代詩人林杰的《乞巧》。
請大家舉起右手,跟老師一起寫詩題。
2、乞的最后一筆是——橫折彎鉤,特別傳神,請仔細觀察,你想到了什么?
它生動地向我們展示了乞的意思——向人討,乞求,有些漢字我們可以觀其形知其意,這是理解字意的一個好方法。
3、那誰來說說詩題乞巧是什么意思呢?你是從哪里知道的呢?你真會學習,利用注釋,是我們學習詩歌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好方法。是的,乞巧節就是七夕,也稱為女兒節、少女節。
二 、 讀詩
1、那么,在七夕這天,天上人間是怎樣的一幅畫面呢?請同學們把書放到112面,大聲自由地讀一讀,注意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抽查,師相機評價。詩要讀的字正腔圓,他還和音樂一樣也是有節奏的,再來練練,讀出詩的節奏來。
3、好,誰來讀一讀,讀出節奏,同學們仔細聽,他是在哪里停頓的?
4、生讀,交流是在哪停頓的。大家聽得真仔細,按照節奏來讀,就能讀出詩的韻味了。誰再來讀?
5、現在我們師生合作讀,(變色)老師來讀詩題和紅色的字,你們讀后面藍色的字。
再交換方式讀。
6、現在,老師讀課題,你們讀全詩。
三 、 理解第一句
1、同學們,你們讀得真好,看大屏幕,在這句詩中,有兩個容易混淆的字,你發現是那兩個嗎?
2、是的,這兩個字讀音相同,字形相似,的確很容易混淆,那你們有什么好方法來區分它們嗎?
很好,你發現了形聲字的規律,肖表示它們的讀音,知道寶蓋頭和雨字頭代表什么意思嗎?
寶蓋頭很像是屋頂,代表房屋,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晚上要回到家里睡覺,這個宵就是夜晚的意思;詩中的今宵就是——;雨字頭一般和天空有關,霄就是指天空。
3、兩個宵霄的意思弄明白了,現在可以給下面的詞找朋友嗎?交流。
4、七夕這天夜晚,人們仰望天空,那怎樣的天空被稱為碧霄呢?碧霄讓我們想到了哪些詞語?(你能給大家描述一下嗎?)
5、聽了大家的描述,原來在第一行的七個字中藏著這樣的一片碧海青天,藏著這樣一幅美麗的畫面,(聯播)誰能用你的朗讀把這藏著的畫面展現在我們面前?
四 、 第二句詩句
1、人們在七夕的夜晚,情不自禁地凝望著這樣的夜空,他們到底在搜尋什么呢,希望看見什么呢?
2、在這一句中,有個生字要大家注意,渡,怎樣理解?渡河,所以渡要有三點水,而沒有三點水的`度一般指時間上的過去,比如度假、歡度佳節,度過一段時光。
3、那你知道牛郎織女渡的是哪一條河嗎?天河,是的,但傳說中的牛郎織女早已化為兩顆最亮的星星閃爍在天河的兩邊。杜甫的《牽牛織女》這樣寫道:牽牛出河西,織女處其東。我們看看他們在天河的哪邊?
4、他們一個在(西),一個在(東),只有在七夕這天晚上,他們才能在天上相會,(師板書天上相會),可是銀河是那樣的波濤洶涌,他們如何相會呀?原來是成千上萬的喜鵲為他們搭橋牽線呢,這就是鵲橋。于是詩人寫到——牽牛織女渡河橋。
5、是呀,在這樣一個美麗的夜晚,牛郎織女一家終于團聚了,此情此景,你的心情怎樣?請帶著你的感受讀讀。
我看到你的臉上充滿笑意,你為何這么讀?為他們一家感到高興。是呀,這樣一幅溫馨的畫面,我們怎忍心打擾?你會——此時此刻,我們多么希望時光老人的腳步慢一點,再慢一點,你會——
五 、 三四兩句
1、那一夜的天空充滿神話色彩,牛郎織女在盡情地向對方訴說著相思之苦,而人間的女子又在做什么呢?學生自由讀三四句。
指名回答,相機板書人間乞巧。
2、他們向誰乞巧呢?
3、織女,是天上紡織的能手,傳說天上美麗燦爛的云霞都是她織成的呢。織女是那樣的心靈手巧,人間的女子多么渴望像織女那樣擁有一雙巧手啊,因為有了一雙巧手就可以——生交流。
4、少女們是用什么方式向織女乞巧的呢?資料袋。生讀。
5、這里,老師也搜集了一些乞巧節的方式,我們一起來欣賞。
用紅線穿九孔針是最普遍的方式。在那一天,上至達官貴人的深宅大院,下至平民百姓的農家小院,不管哪一家的少女,家家都在——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甚至連皇宮也不例外,據說,每年的七夕節,唐玄宗就命人在宮中搭建百尺高的乞巧樓,讓宮中女子登樓乞巧,難怪唐朝詩人崔顥曾這樣贊嘆“長安城中月如練,家家此夜持針線。”讀這是怎樣的盛況啊,讓咱們一起加入到乞巧的人群中去,眼望著浩瀚的銀河和皎潔的彎月,你想乞得什么?交流。
6、這正如古代民間的《乞巧歌》所唱的那樣讀——
7、這么多美好的愿望要實現,穿一根紅絲線夠嗎?三根五根夠嗎?一百根一千根夠嗎?所以才要(穿盡紅絲幾萬條)
這幾萬條的紅絲都要被少女們穿盡了,可見她們的愿望是多么強烈啊,誰來試著讀讀這一句?(指名讀書)我覺得你表達的還不夠強烈。這么多紅線都要被少女們穿完了呀,“幾萬條”要讀得慢一些,誰再來試試?(指名讀,齊讀)
六、回歸全詩,再讀,再寫
1、和著這優美的音樂,讓我們一起走進時光隧道回到千年以前的唐朝。一年一度的七夕終于到了,夜色好美呀,詩人和人們一起仰望這浩瀚無際的青天,禁不住吟出——七夕今宵是碧霄;今天的日子有什么特別嗎。哦,原來是分隔了整整一年的牛郎織女相聚的日子,善良的喜鵲也來為他們塔橋成全他們的相會了,這正是——牽牛織女渡河橋;他們的故事感動了無數人,織女的一雙巧手更是令少女們羨慕不已,于是所有的少女都在這一天對月乞求,這便是——家家乞巧望秋月。是啊,可織女離他們太遠了,聽不見她們的說話,少女們只能把這么美好的愿望寄托在穿針引線之中,于是才要——穿盡紅絲幾萬條 。 回歸整體,齊讀古詩。
2、從古到今,還有很多關于七夕的詩歌,我們來讀讀?
出示詩人關于七夕的詩句。
3、絢麗的夜空,動人的故事,浪漫的企盼,區區二十八個字卻給我們營造出了一個怎樣的夜,一個怎樣的天上人間!帶著這些美好的感受再次讀詩。
七、作業
把牛郎織女的故事和七夕節的風俗講給家人或朋友聽。
乞巧教學設計9
一、教材分析:
《乞巧》是部編版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日積月累,它是唐朝詩人林杰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收錄于《全唐詩》中。
二、剖析詩意
乞巧
唐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②,牽牛織女渡河橋。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③。
注釋
①乞巧:古代節日,在農歷七月初七日,又名七夕。
②碧霄:指浩瀚無際的青天。
③幾萬條:比喻多。
詩意:
七夕晚上,望著碧藍的天空,就好像看見隔著“天河”的牛郎織女在鵲橋上相會。家家戶戶都在一邊觀賞秋月,一邊乞巧對月穿針,穿過的紅線都有幾萬條了。
三、作者簡介
林杰(831—847)字智周,福建人,唐代詩人。小時候非常聰明,六歲就能賦詩,下筆即成章。又精書法棋藝。死時年僅十七。《全唐詩》存其詩兩首。
四、創作背景
幼年時的林杰,對乞巧這樣的美妙傳說也很感興趣,也和母親或者其他女性們一樣。仰頭觀看那深遠的夜空里燦爛的天河,觀看那天河兩旁耀眼的兩顆星,期待看到這兩顆星的相聚,于是寫下了《乞巧》這首詩。[
五、藝術賞析
《乞巧》是唐代詩人林杰描寫民間七夕乞巧盛況的詩。農歷七月初七夜晚,俗稱“七夕”,又稱“女兒節”“少女節”。是傳說中隔著“天河”的牛郎和織女在鵲橋上相會的日子。乞巧,就是向織女乞求一雙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對月穿針,如果線從針孔穿過,就叫得巧。這一習俗唐宋最盛。
“七夕今霄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碧霄”指浩瀚無際的青天。開頭兩句敘述的就是牛郎織女的民間故事。一年一度的七夕又來到了,家家戶戶的人們紛紛情不自禁地抬頭仰望浩瀚的天空,這是因為這一美麗的傳說牽動了一顆顆善良美好的心靈,喚起人們美好的愿望和豐富的想象。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后兩句將乞巧的事交代得一清二楚,簡明扼要,形象生動。詩人在詩中并沒有具體寫出各種不同的心愿,而是留下了想象的空間,愈加體現了人們過節時的喜悅之情。
六、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會認2個生字,會寫2個生字,在讀通讀順的基礎上能背誦古詩。
教學重難點:并且感受古詩的語言美,體會詩中豐富的想象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新課
本單元我們走進了民間故事,學了兩篇《牛郎織女》的課文,今天,咱們要學習的這首古詩也和“牛郎織女”這個民間故事有關。
(二)解題
首先,請同學們看老師寫的這首古詩的題目《乞巧》,怎么理解乞巧。
(三)自由讀詩,讀通讀順
1.自由讀古詩
2.區別“宵”和“霄”
《乞巧》這首詩中有兩個字的讀音是一模一樣的,你發現是那兩個字?
看兩個字,你發現了什么?(我發現它們都有一個“肖”字,只是部首不一樣,一個是寶蓋頭,一個是雨字頭)
“肖”表示他們的讀音,知道寶蓋頭和雨字頭代表什么意思嗎?(如果學生能回答出兩者的一樣的最好,不能回答出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回答做適當的點撥,得出:“今宵”是今天晚上的意思,“碧霄”是碧綠的天空)
3.全班齊讀古詩。
(四)、切題導入,學習《乞巧》
1.課件出后資料,生自由讀,并說說自己知道了什么
2.指名學生回答(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回答再進行適當的補充)
3.同桌結合資料理解詩的大意
4.指名說詩的意思
5.根據詩意想象乞巧的場面
有三、四行詩你看到了怎樣的場面?從哪些字看出的?(理解:家家、幾萬條、盡)
世上的紅線是穿不完的`,詩人用一個“盡”字表明了家家戶戶的女兒們都在對月穿針,場面異常熱鬧
(五)、設置情境,感受詩意
1.據說織女能織出五彩的錦緞,光的像波光粼粼的湖水,亮的比天上的云霞還要耀眼,凡間的老百姓給她織的錦緞起了個好聽的名字,叫“云錦”。織女在云錦上值得圖案更是美不勝收!她織的花,紅似火,白如雪,嬌艷欲滴,引來蝴蝶蜜蜂偏偏起舞,她織的鳥,栩栩如生,真像活了一樣,孩子們看見了,都想去捉呢!古代的女子針線活做得好課時一件值得驕傲的事情,知道原因嗎?
2.指名學生回答
3.師:讓我們一起來到這場景中(隨機問學生:姑娘,你在月下干什么呢?)
4.師:不論陳家的姑娘還是王家的姑娘,或是李家的姑娘都在穿針引線,這正是——姑娘們來讀——,難怪唐朝詩人崔顥曾這樣贊嘆(課件出示:長安城中月如練,家家此夜持針線)(學生齊讀)這是怎樣的盛況啊,民間《乞巧歌》這樣唱到:乞手巧,乞容貌;乞心通,乞顏容;乞我爹娘千百歲,乞我姊妹千萬年(生齊讀)
5.師:就讓我們一起加入到乞巧的人群中去,眼望浩瀚的銀河和皎潔的明月,許下美好的心愿吧
6.師詢問學生的心愿(姑娘:七夕之夜,你要乞的是什么?)
7.學生齊讀全詩
8.小結:詩人先寫了“牛郎織女”的民間故事——(生背第一句);再寫了七夕的熱鬧場面——(指名生背第二句)
七、總結:
古詩之中包含著美好的愿望或者意境,還要同學們細細體會,多多琢磨,課下大家還可以在多找一找古詩中包含著民間傳說或者神話古詩的古詩來讀一讀。
板書設計:乞巧
乞巧教學設計10
中國古詩源遠流長,內涵豐富多彩,其中,唐代詩人林杰所作的《乞巧》就是一涉及到家喻戶曉的“牛郎織女”這個神話傳說故事,但作者要借這美麗的神話故事表達什么樣的愿望和心境呢?則要教者巧妙地引導學生到古詩中去尋找答案了。為此,我主要做了兩方面的嘗試。
一、反復吟詠,誦出滋味
“三分文章七分讀”,朗讀不僅是傳統的語文教學方法,更是審美傳情的極好手段,在對語言文字的反復吟詠之中,可以達到準確的傳情和悟情的目的。因此在教學中,我對“讀”作了多方面的設計,有范讀,吟誦,個別讀,齊讀,小組賽讀,引讀,邊讀邊議,邊讀邊評等,課堂誦讀層次分明,學生一遍遍地讀,重復的是文字,不同的是意境和感悟。有的地方為了突出詩情詩境,還強化讀,采用“一讀、再讀、三讀”,讓詩情在學生心中產生共鳴,從而受到感染,激發濃厚的情趣,體味詩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這樣學生才會不滿足于當一個聽眾,更會自主的去讀,也會讀得更動聽,讀得更動情,讀得更感人,讀出其中滋味。
二、創設情境,激發想象
豐富的想象是這首詩明顯的寫法特點。教學中,我運用音樂、圖片、資料等多媒體課件創設情境,使學生讀得入情入境的同時,還在誦讀中幫助引導學生,通過聯想和想像把詩中的文字轉化成畫面,轉化為生活場景,使學生置身其中,深刻地體會詩句的情味和意蘊。例如,我呈現教材中“天上”畫面,讓學生講述《牛郎織女》的故事,借助音樂渲染氣氛,激發學生想象牛郎織女鵲橋會的情景,想象人間乞巧的場面等,最后還請學生大膽地與織女對話,啟發學生吟詩明志,用說來體會詩人的志趣,體驗乞巧的民俗,學生從中借詩詠志,借想象抒情懷,使學習得到進一步的升華。
乞巧教學反思2
《乞巧》是人教課標版第六冊第八組的一篇精讀課文,是唐代詩人林杰描寫民間七夕乞巧盛況的一首古詩。農歷七月初七夜晚,俗稱“七夕”,又稱“女兒節”“少女節”,是傳說中隔著“天河”的牛郎和織女在鵲橋上相會的日子。過去,七夕的民間活動主要是乞巧,所謂乞巧,就是向織女乞求智巧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對月穿針,如果線從針孔穿過,就叫得巧,這一習俗唐宋最盛。
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我采用的是創設情境、互動教學的方式,也就是意境互動教學策略,事實證明還是比較成功的。
1.借畫面互動
《乞巧》這首詩有兩幅大的畫面:一是天上,碧霄只是背景,而牛郎織女鵲橋相會才是主畫面,這在教材的底圖很清晰;二是人間乞巧的場面。除了在課前搜索到了讓我中意的圖片制作多媒體課件外,在教學環節中,我還安排了讓學生根據詩句想象畫面,配樂再現畫面,讓詩句和詩意化為可以視覺感受的栩栩如生的圖片。
2.借音律互動
音樂是開啟人們感情閘門的鑰匙。在教學中讓音樂成為拉近時空、拉近學生與文本距離是我的初衷。在朗讀在背誦在想象的時候,我選用《琵琶曲》,音樂響起,纏綿悱惻,宛若將人帶至幾千年前的時空,怎能不激發起學生無邊的遐想呢?
3.借吟誦互動
“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吟誦是古詩教學很多老師常用的并且行之有效的教法。教學時由學生背詩入課,教師吟詩入題。吟中誦,誦中說,說中解詩意、品詩味、入詩境。
4.借想象互動
豐富的想象是這首詩最重要的特點。教學中,我讓學生想象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畫面,想象人間乞巧的場面,最后請學生大膽地向織女祈愿,啟發學生吟詩明志。
“詩歌不是無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腸。”新課程標準指出:“第二學段(三四年級)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領悟內容。背誦優秀詩文50篇。”作為古詩教學,尤其要注意以讀帶講、多讀多悟,這樣才能讓詩情在學生心中產生共鳴,從而受到感染,激發濃厚的情趣,體味詩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這樣學生才會不滿足于當一個聽眾,更會自主的去讀,也會讀得更動聽,讀得更動情,讀得更感人。這是我此堂課的薄弱環節,也是以后要與各位同仁共同努力之處。
乞巧教學設計11
教學目標:
1.學會“乞、巧、霄、渡”四個生字,體會“字形字義相聯系區別同音字、形近字”的方法。
2.理解《乞巧》這首詩詩句的意思,滲透“利用注釋,抓重點詞語,通過故事,背景資料袋”等讀懂詩句的重要方法。
3.講民間傳說牛郎織女的故事,了解乞巧節的來歷和民風民俗,體會詩中豐富的想象,感受詩歌蘊涵的豐富民間文化的魅力。
4.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并且背誦。
教學重難點:
以三維目標的整合為前提,基于學生已有學習基礎及語文能力,努力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讓學生從“文字”到“文學”而“文化”,對詩歌從“意思”到“意味”而“意蘊”,在自身能力不斷增長的同時,發現詩歌中“隱藏”的世界。
課前準備:
學生預習《乞巧》這首詩,了解牛郎織女的故事。
教學過程:
一、開課書詩題
1.今天,我們將走進我國詩歌集大成的唐朝,去學習一首唐詩:《乞巧》。請大家舉起右手,跟老師一起寫題目(板書:乞巧)
2.“乞”字的最后一筆——橫折彎鉤,特別傳神,看到這筆你想到什么?它生動地向我們展現了“乞”字的意思——向人討,乞求。我們的漢字要順著它的意思想就有意思了。
3.題目會寫了,知道題目《乞巧》是什么意思嗎?從哪里知道的?(利用注釋,是我們學習詩歌時一個非常重要的學習方法。)
二、讀詩,背詩,寫詩
1.自由反復讀全詩,注意把字音讀正確,詩句讀通順。
2.抽讀檢查1,注意字正腔圓,字字落實。
抽讀檢查2,注意有板有眼,讀出詩的節奏。
齊讀檢查
3.會讀了,能背嗎?試試看。
會背的,站起來,背一背。
4.挑戰難度升級,誰敢來寫寫這首詩,四行二十八個字,能寫正確嗎?
三、抓重點詞,理解第一行詩句“七夕今宵看碧宵”
1.先看看第一位同學寫的,寫正確了嗎?下面同桌看看,最容易寫錯的字。
2.“宵”和“霄”這兩個字讀音完全相同,字形又十分相似,的確很容易弄混淆,你有什么好辦法幫我們區分這兩個字?
聯系它們的意思想,“宵”的意思是夜晚,晚上我們都待在家里,所以和“家”字一樣是個寶蓋頭;“霄”是指天空,空中有云有雨,所以取了它的雨字頭
表義是我們漢字最大的特點,所以將字形和字義聯系起來,就能盡可能地避免寫錯別字。
3.兩個“宵、霄”字寫對了,意思也弄明白了。七月初七這天夜里仰望天空。怎樣的天空被稱作“碧霄”呢?它讓我們想到哪些詞語?
4.(課件出示圖畫)原來在第一行的七個字中藏著這樣的一片碧海青天,藏著這樣一幅美麗的畫卷,誰來用你的朗讀把這藏著的畫面展現在我們眼前,四、講故事,理解第二行詩句“牽牛織女渡河橋”
過渡:在這樣一個夜晚,凝望著這樣的夜空,人們到底在搜尋什么?(讀第二行)
1.先檢查大家寫得正確嗎?統計大家最容易寫錯的字。“渡”容易寫成“度”,之前,我們發現寫字要想著意思寫,渡河的“渡”有三點水,沒有三點水的“度”一般指時間上的過去。
2.你知道這渡的是哪條河,過的又是哪座橋嗎?天河,鵲橋,牽牛,織女他們背后藏著怎樣一個故事呢?你能簡潔地給我們講講這個故事嗎?
3.這便是我們中國家喻戶曉的神話傳說——牛郎織女的故事。在這樣一個夜晚,望著這樣一片碧霄,人們在搜尋那勤勞勇敢的牛郎,心靈手巧的織女;搜尋那閃爍奇異光彩的銀河,還有那能帶來幸福、團聚的鵲橋……讀一、二行。(板書“天上“)
五、結合“資料待”,理解三、四行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
過渡:那一夜的天空充滿神話色彩,那一夜的人間呢?
(讀三、四行)
看第二位同學寫正確了嗎?
1、全詩中第二次出現“乞巧”,它與課題中的“乞巧”意思一樣嗎?你是從哪里知道的?
2、讀“資料袋”,你知道了什么?
⑴乞巧的意思是:乞取智巧,變得和織女一樣心靈手巧。
⑵古人乞巧的方式:用五彩線穿九孔針,看碗底針影的樣子。(讀書,特別是讀大篇大篇的資料時,要學會抓住主干,這樣才會越讀越清晰。
⑶乞巧節是古人非常喜歡的一個節日。
3、從這兩行詩句中你能看出古人非常喜歡這個節日嗎?
⑴“家家”,你怎么理解這個“家家”的?
上至達官貴人的深宅大院,下至平民百姓的農家小院,家家都在——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連皇宮也不例外,據說每年七夕,唐玄宗就命人在宮中搭起百尺高的乞巧樓,讓宮中妃嬪登樓乞巧。可見當年的盛況。
⑵“盡”“幾萬條”也能看出古人對這個節日的喜歡。當時唐朝有不少詩人描繪過這七夕的.盛況,其中崔顥就寫道:長安城中月如練,家家此夜持針線。”
⑶七夕那一夜,長安城內的大街小巷是——“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長安城外的山鄉村野也是——“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
六、回歸全詩,再讀,再寫
古人為什么這么喜歡這個節日?
1.學生討論:人們企求的不僅僅是心靈手巧,更是他們對幸福美好生活的一種向往
2.正是人世間每個平凡人對幸福生活的那份強烈的向往與渴望,才讓這個七夕的夜分外的打動人,才讓這個乞巧的日子格外的吸引人。讀全詩。
3.現在我們再提到“七夕”,你會聯想到哪些詞?想著這些詞再讀全詩。
4.絢麗的夜空,動人的故事,浪漫的企盼,區區二十八個字卻給我們營造出了一個怎樣的夜,一個怎樣的天上人間!帶著這些美好的感受再次拿起筆,寫這首詩。(注意寫正確,寫工整,寫美觀)
今天的課就上到這里,以后每到農歷五月五,端陽,我們會想到愛國詩人屈原;九月九,重陽,我們會憶起遙知兄弟登高處的王維;七月七,七夕,希望大家能記住牛郎和織女,林杰的乞巧,還有我們今天這堂課。
乞巧教學設計12
設計理念:
《乞巧》是人教版第六冊第八組的一篇精讀課文。這組教材圍繞民間故事和神話傳說這一主題來編排的。再一次把學生帶回兒時傾聽大人們講故事的快樂中去,感受古人的想象是多么豐富。《乞巧》是唐代詩人林杰描寫民間七夕乞巧盛況的古詩。也是一首想象豐富,流傳很廣的古詩。而且淺顯易懂,并且涉及到家喻戶曉的神話傳說故事。
語文教學要求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他們的創新思想。而古詩教學中把學生帶入情境,有滋有味地朗讀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在教學中主要通過讀、思、議、想、說、寫等形式使學生主動探求知識,進入古詩境界。教師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引導學生全程參與,在探究活動中達到自悟自得。
學習目標:
1、認識“乞、霄、”2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情感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了解詩中蘊含著的民間傳說,并愿意講給別人聽。
課前準備:
1、教學課件、古典音樂。
2、收集牛郎織女的故事。
教學過程:
一、活動導入。
1、同學們,我們祖國的文化源遠流長,而古詩更是文化寶庫里一顆璀璨的明珠。這一年來,老師與你們共同誦讀了許多經典的古詩名句。那在你的“古詩積累本”中,積累了哪些和中國傳統節日有關的古詩呢?找出來,讀給大家聽。(學生誦讀《清明》、《元日》、《寒食》、《九月九日億山東兄弟》)
2、那同學們在平時學習古詩時,有什么好的方法嗎?把你的好方法介紹給大家吧!你可以先說說嗎?(學生回答: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現。我會多讀幾遍來理解詩的意思;我會看注釋,查字典來理解;我會把詩背下來,或者記在古詩積累本中;我會上網查資料或者看課外書;我會想去了解詩人和朝代;我會向同學、老師、爸爸媽媽請教。)
3、過渡:原來學習古詩有這么多的好方法啊!可以多讀、多背、多記,也可以查字典、查資料、看注釋,還可以想別人請教。那就帶著這些好方法,再來學習一首和中國傳統節日有關的古詩吧!
二、初讀自悟,整體感知。
1、請同學們讀出課題。(學生讀題)看看這個“乞”字,你想提醒同學們在書寫時注意什么呢?(板書:乞——氣。乞字中間少一橫,乞字是“”,氣字是“”)同學們在書寫的時候,可一定要注意哦!再讀讀課題。(學生讀題)
2、這首詩是唐代詩人林杰所寫的。這是一位精通書法棋藝的'詩人,而且非常的聰明,六歲的時候就能寫詩。今天我們學習的就是他的一首詩。請大家打開課本,自由讀一讀,請記住,讀書有三到,(生:謂心到、眼到、口到)所以在讀的時候,注意讀準每個字的字音。(學生練讀)大家仔細聽聽,他讀準了字音了嗎?誰能把字音全部讀準?(指名讀)
3、正音:大家發現了詩的第一行有兩個字的讀音是一樣的嗎?(宵——霄,用點標出來)那你怎么來記住這兩個字呢?(“宵”字是寶蓋頭,“霄”字是雨字頭)那這兩個字是什么意思呢?快想字典請教吧!(“宵”是晚上,“霄”是天空)字典真是我們學習上不可缺少的好伙伴啊!來,我們再齊讀古詩,注意讀準(字音)(學生齊讀古詩)
4、古人云:獨而無學友。(生:則孤陋而寡聞)這句名言是什么意思呢?(生:一個人單獨學習,而沒有一起學習的朋友,就會見聞少,知識淺薄)對,那就找到你身邊的同學,用上你們的好方法,結合課文的注釋和課后資料袋里的內容,想一想,議一議,沒弄明白的地方,做上記號,等全班交流的時候提出來解決!五分鐘夠嗎?開始吧!(學生討論)
5、時間到!誰來說說你讀懂了什么?(學生說)通過你們的合作學習,我們了解了古詩的大概意思,也正應驗了孔子的話:三人行(生:必有我師焉),在平時的學習中,我們就要學會與他人交流,向他人請教!
6、那你還有什么不懂的嗎?(1、“碧霄”是什么樣的呢?2、詩句中的“乞巧”是什么意思?3、不理解“穿盡紅絲幾萬條”)問的好!古人云:敏而好學,(生:不恥下問)我們在讀書學習時,就應當勇敢地提出自己的疑問!
三、品讀鑒賞,積累內化。
1、要理解《乞巧》這首古詩的意思,得先了解我國四大民間傳說神話故事之一的牛郎織女的故事,你們知道嗎?(知道)
誰來說一說。(指一個學生說)牛郎織女在什么時候才能相聚一次呢?(每年的七月初七)
2、(指詩第一行)在七月七日這天晚上,人們看著“碧霄”,什么是“碧霄”?你能想象出碧霄的樣子嗎?(學生說)
出示課件:夜空圖。看到這樣的夜空,你能描述一下嗎?(學生說)
在點點繁星中,有兩顆星星尤為耀眼,知道它的名字嗎?(牽牛星和織女星)
還記得老師曾經教你們積累的杜甫的《牛郎織女》嗎?請你們背一背!(學生齊背)
根據這首詩,讓我們到宇宙中去找找這兩顆星星吧!(課件天文圖)
找到了嗎?(引導學生找,辨別方位)
原來古詩還能幫我們解決問題呢!再來讀讀這首詩吧!(學生齊讀)
它們在銀河的兩邊,遙遙相望,只有在七夕的晚上“渡河橋”來相聚啊!在星空下,詩人林杰忍不住吟誦著:(教師示范讀):“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你能讀好這兩行詩嗎?(指名讀、男女賽讀)
3、是啊,在這樣一個新月當空的夜晚,人們又在做什么呢?讀讀三、四行。(學生讀)(學生自由說)
可以看看課后資料袋里是怎么說的?(學生再次回答)
原來她們是在向織女乞巧啊!同學們,你們對織女了解多少啊?(學生自由回答)
織女是天上的七仙女,她聰明、善良、美麗無比,更重要的是她心靈手巧,她織得錦緞又光又亮,光的像粼粼閃光的河水,亮的比天上的云霞還亮。人們給她織的錦緞取了個很好聽的名字,叫云錦。織女在云錦上織的圖案更是美不勝收啊!她織的花,紅似火,白似雪,嬌艷欲滴,引來蝴蝶翩翩起舞。她織的鳥,栩栩如生,真像活了一樣,孩子們看見了,都想去捉呢!人們都對織女織的云錦嘖嘖稱奇啊!^少。女們個個都羨慕,羨慕的不得了,它們羨慕什么呢?(織女的巧手)
你們羨慕嗎?(羨慕)你們羨慕什么啊?(織女的巧手)所以古時候的^少。女們便在牛郎織女相聚的這一天,向織女乞巧。漸漸地便有了這樣一個節日————乞巧節。
4、乞巧節是古時候人們非常喜歡的一個節日。同學們,你們最喜歡的是什么節日啊?(六一兒童節)
想想你們在過六一兒童節時,周圍是怎么樣的節日景象呢?(學生自由說)
那古人在過乞巧節又會是怎么樣的節日景象呢?再讀讀三、四行。(學生再次讀)
閉上眼睛想想,再和同桌說說,爭取說得更好!(交流指名回答)
5、反饋。
a、你怎么知道人很多?讀出詩句。(家家乞巧望秋月)是啊,每家的^少。女們都在望著月亮,乞取智巧,瞧,在小院里,在家門口,在……(指學生說,在田野,在山坡,在河邊,在花園……)課件在所有能夠看到月亮的地方,^少。女們都在穿紅絲線,哪怕夜深了,她們還在不停地穿,為什么啊?(他們想象織女一樣心靈手巧)
b、她們穿了多少條呢?(幾萬條)真的有幾萬條嗎?(沒有)那是多少條?(很多很多)什么多?(紅絲多)在第四行里,還有哪個字可以看出^少。女們穿的紅絲很多呢?(穿盡)
c、數不清的紅絲都穿完了,可見^少。女們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強烈而美好啊!詩人林杰發出感慨: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你能像老師這樣讀嗎?(指名讀,齊讀)
四、體驗升華,熟讀成誦。
1、詩人林杰寫下《乞巧》這首古詩,來表達那些^少。女們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同學們,詩中的疑問,你們都解決了嗎?那你們能讀好這首詩嗎?(指名讀、齊讀、合作讀)
2、看見有的同學都已經閉上眼睛,仿佛沉醉于詩中。我想,他一定是背出來了?你們能背嗎?一起背吧!(學生齊背)
3、古人云: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生: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光背還是不夠的,我們還要積累下來,和往常一樣,打開“古詩積累本”把它記下來吧!(學生記古詩)
五、拓展延伸,日積月累。
今天我們學習的是一首和中國傳統節日——乞巧節有關的古詩,其實古時候很多文人墨客在七夕這天,都留下了許多詩篇。老師這里還收集了一些和七夕有關的古詩,讀讀看,你對哪首感興趣?讀給大家聽!(指名讀)有興趣的同學在課后把它記在你的古詩積累本中吧!
總結:
短短的四十分鐘,我們收獲很大,不但復習了以往積累的古詩,還學習了一首新詩,同時還誦讀了很多很七夕有關的古詩,真了不起!大家陶醉在詩海中。充分地感受了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其實不光在課內,在課外我們還應自發地去了解、去學習、去積累,去發自內心地熱愛古詩,你們能做到嗎?(能)
下課
教學反思:
一節課下來,我覺得,重視知識與能力的遷移,努力實現課內向課外的延伸,拓寬語文的學習空間。這是一種很好的教學取向,“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在教學中,我比較關注學生的切身感受和自我體驗,重視過程與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語文實踐中學習和運用語文,充分體現了傳統“詩教”的熏陶、感染功能,也體現了語文課程“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基本理念。
當然,這堂課既有亮點,也有不足之處。例如我深深地感受到學生的誦讀還不夠到位,我想,怎樣挖掘詩的情感,才能讓學生真正讀出詩的神韻,還需要我再度去思索吧!
乞巧教學設計13
教學目標:
1. 會寫4個字,能認 8個字。
2. 背誦本詩,體會詩中豐富的想象。
3. 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意。能講牛郎織女的故事。
4. 教學重點:朗誦背誦本詩,理解詩意,體悟詩情。
5. 教學難點:理解詩歌的含義,體會詩中豐富的想象。
6. 教學準備:1、學生收集牛郎織女的民間故事。2、教師準備蹊蹺用的'紅絲線和針。
教學過程:
一、 激趣導入
1. 看插圖,引導說出牛郎織女的故事。
2. 牛郎織女相會的同時,唐代民間正在舉行一個盛典——過乞巧節。想知道乞巧節是什么節嗎?
3. 簡介詩人林杰。
4. 閱讀課后“資料袋”,了解乞巧節。
二、初讀詩歌,指導朗讀。
1. 認讀生字,掃除閱讀障礙。
2. 自由讀詩,讀準字音,讀順詩句。
3. 指導按“平長仄短”規律讀。
(1)師示范讀。
(2)生自由大聲讀詩。
三、學習古詩,體會詩情,感悟詩意。
1. 解詩1、2句。
(1)看書上插圖,給插圖起名。(題目)
(2)織女平時在天上的生活是怎樣的呢?出示漢代無名氏的詩句:“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涕泣零如雨。”
指導讀,想象。
牛郎和孩子們在天河東岸如何呢?出示:“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3)人們同情牛郎織女的不幸,人們更渴望現實生活中充滿幸福與自由。所以在七夕,人們都會深情祝福他們——
(4)齊讀1、2句詩。
(5)他們今天終于相會了!多為他們高興呀!——怎么讀出來呢?(高興。激動)
2.理解3、4句詩。
1. 抓住“家家”“穿盡”來理解乞巧節熱鬧盛況。
2. 設置情境,模仿乞巧。進行“對月穿針”活動。
(1)出示《乞巧歌》(唐代民間)
“乞手巧,乞容顏,乞心通,乞顏容,乞我爹娘千百歲,乞我姊妹千萬年”。
出示膠東地區乞巧歌:
“天皇皇地皇皇,俺請七姐姐下天堂。不圖你的針,不圖你的線,光學你的七十二樣好手段。”
小結:(讓學生自己感受)凡是美好的心愿,都可以在今天向織女乞取。
(1)理想是指路明燈。我想知道你們有什么樣的心愿?指名說心愿,培養理想觀念。
a. 小組內互說理想。
b. 指名說心愿。
(2)讓我們祈求織女姐姐實現我們的心愿吧!取出紅絲線和針,模仿古人對月穿針乞巧。
要求:一邊說出自己的心愿,一邊把紅絲線穿過針鼻兒。讓盡可能多的學生參與。
(4)讓我們盡情感受這盛大的典禮吧!大聲朗讀本詩,進入唐代盛大的乞巧場面。
四、詩歌是要配樂歌唱的,讓我們模仿古人來唱讀詩歌吧!(古典配唱)
1. 試著選擇歡快、優美、抒情的歌曲配唱。
2. 推薦耳熟能詳的《天仙配》中的“樹上的鳥兒成雙對”調。
3. 齊唱本詩。
五、擴展延伸。
今天我們和唐朝人民一起向織女乞取智巧,表達了在美好的日子里我們美好的心愿。但是,只靠乞取就能實現理想嗎?現實生活中,到底怎樣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
讓同學們討論。歸結為:假若你和時間一直賽跑,你就可以成功。
附板書:
乞巧——→織女?
平仄規律唐 林杰
入境 |
配唱 ↓
自己
(和時間賽跑!)
乞巧教學設計14
1、認識“乞、霄、”2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情感地朗讀古詩。
3、了解詩中蘊含著的民間傳說。
【教學重點、難點】
《乞巧》是唐代詩人林杰描寫民間七夕乞巧盛況的古詩。也是一首想象豐富,流傳很廣的古詩,并且涉及到家喻戶曉的神話傳說故事。古詩教學中把學生帶入情境,有滋有味地朗讀,了解古詩中的傳統文化,理解“乞巧”的意思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課前準備】
1、教學課件、古典音樂。
2、收集牛郎織女的故事。
【教學過程】
一、導入揭題。
1、同學們,我們中國是個傳統的節日大國,有很多傳統習俗,比如,農歷的正月十五,人們吃元宵,賞花燈,那是什么節?(元宵節),五月初五人們吃粽子,賽龍舟,那是?七月初七的夜晚,人們遙望星空,穿紅絲線,你知道這是什么節嗎?這是七夕節也叫乞巧節,是古人非常喜歡的一個節日。
2、唐代詩人林杰,寫的古詩《乞巧》講的就是這個節日(課件出示)。板書《乞巧》詩題,請同學們和老師一起寫課題。寫這個“乞”字要注意什么?
3、讀題質疑:把課題讀一讀。讀了課題,你有什么疑問?(板書疑問:1、什么叫“乞巧”?2、古人怎樣過乞巧節?3、七夕節為什么又叫乞巧節?)
假設:乞巧節是古人非常喜歡的一個節日,你們想知道古人是怎樣過乞巧節的嗎?
二、誦讀古詩
1、請同學們帶著疑問,自由地把這首詩讀一讀,注意在讀的時候借助拼音把字音讀準,把詩句讀順,在此基礎上,試著讀出節奏,明白了嗎?開始
①一生讀。②另一生讀3、齊讀
師評價:你讀得很流利。誰再來?(讀得怎么樣?你叫什么名字?小詩人XXX,讀出了古詩的節奏。)
三、理解第一行
1、同學們發現了嗎,在這首詩中有兩個字特別容易混淆,誰能當當小老師提醒大家?你怎么記住它們?你知道“今宵”是什么意思嗎?一首歌難忘今宵,就是難忘今(晚)?那么今宵就是指今天(晚上),“碧霄”是指?浩瀚無際的天空。你是怎么知道的?看注釋也是一種學習的好方法。(黑板條出示:借助注釋,學古詩)
瞧,回到詩句中去了,誰能說說這一行的意思?
同學們,你們真棒,瞧,抓住了關鍵詞就理解了詩意。讓我們一起讀。(黑板條出示:抓關鍵詞,理解詩意。)
四、理解第二行
1、你們看,這就是夜晚的天空(出示星空圖)群星閃爍,猶如顆顆寶石。在這點點繁星中,有兩顆星星尤為耀眼,知道它的名字嗎?(牽牛星和織女星)聽過牛郎織女的故事嗎?是啊,這是千古流傳,家喻戶曉的神話傳說。淳樸的牛郎和善良的織女被這無情的天河阻隔在天地兩頭,然而卻阻隔不了他們追求人間真愛的決心,王母見此情此景,也被他們所感動,最終便同意讓牛郎織女在每年農歷的(七月七日)渡河橋。“渡”我們還可以說是“過”,這個故事就是乞巧節的來源。同學們一起讀讀這一句。
五、理解第三、四行
那么,在這樣一個新月當空的夜晚,人們又怎樣過乞巧節呢?試著讀讀三、四行,邊讀邊想象畫面。(學生讀)你們看到了怎樣的情景?(學生自由說)你們想知道老師看到了怎樣的情景嗎?在新月當空的夜晚,有很多的(人)詩句中哪個詞能看出人多?還有很多的(紅絲線)哪個詞能看出?
六、指導朗讀
1)在小院里,在家門口,在小河邊,在所有能看到月亮的.地方,人山人海,真熱鬧啊!誰來讀。
2)男女老少,望著秋月,等著盼著,織女啊,快飛下凡來。誰來讀。
3)望穿秋月,絲絲紅線,縱然穿盡,也無法表達我乞巧的誠心。一起讀。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反復誦讀想畫面我們可以看出這是古人多么喜歡的一個節日啊。
七夕節是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為什么把這一天叫做乞巧節呢?課后資料袋告訴了我們,請自由讀讀。
(學生回答)課件出示:因為織女心靈手巧,人間的女子希望能在這一天向織女乞取智巧。
是啊,織女是天上的仙女,她之所以叫織女,就是因為她的心靈手巧,瞧,這就是織女織的云錦。(圖)怎么樣,快說說吧。從同學們的驚嘆聲老師體會到了你們對織女心靈手巧的羨慕。據說織女織的花,紅似火,白似雪,嬌艷欲滴,引來蝴蝶翩翩起舞。她織的鳥,栩栩如生,真像活了一樣,孩子們看見了,都想去捉呢!所以人間的女子希望能在這一天向織女乞取智巧。
那么,什么叫乞巧?請同學們再看課題,誰告訴張老師,“乞”什么意思?乞取。“巧”呢?你真棒,就是像誰一樣的智巧?()對啊,就是像織女一樣的心靈手巧。現在,乞巧的內容更豐富了,心意也更誠了,還可以乞富、乞子、乞健康、乞平安………如果是你,你會乞求什么?
剛才,我們借助資料,解決了這個問題,這也是學習古詩的一種好方法。
同學們,學習古詩的方法有很多,下節課我們要繼續通過想象畫面學好讀好這首古詩。
乞巧教學設計15
學習目標:
1、學會“乞、霄”2個生字,并書寫相關生字。
2、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正確、流利、有情感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了解詩中蘊含著的民間傳說,并愿意講給別人聽。
課前準備:
1、教學課件。
2、收集牛郎織女的故事。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過什么節咱們小朋友最開心?(學生自由說)那你(還)知道中國有哪些傳統節日?(學生自由說)嗯,同學們的小腦瓜里知識可真多!(課件出示:傳統節日名稱)像元宵、清明、重陽這些節日我們早已耳熟目詳了,不過這里有一個節日你肯定覺得新鮮,很多人都還沒聽說過呢!找到了嗎?對啦!那就是乞巧節。
二、初讀自悟、整體感知
1、(課件出示:田字格)仔細瞧瞧這兩字,你想提醒大家在書寫時注意什么呢?(學生自由說)非常感謝這幾位同學的提醒,請你打開作業本到59頁,認認真真地寫一寫這兩個字,寫完后同桌之間互相評一評。
2、乞巧節是古人非常喜歡的一個節日,很多文人墨客在乞巧這一天留下了詩篇。今天我們就要來學習其中的一首,題目就叫——學生說:《乞巧》(課件出示:古詩)誰來為大家介紹一下這首詩的作者林杰?(學生說,教師作補充:林杰,唐朝人,是一位精通書法棋藝的詩人,而且非常聰明,六歲的時候就能作詩寫文章了。只不過他十七歲就離開了人世,所以比起詩仙李白、詩圣杜甫來,名氣不算大。)
3、林杰的詩非常優美,今天的語文課我們可得好好地品味一番。請大家自由讀一讀這首詩。切記讀書有三到——學生說:謂心到、眼到、口到,還要注意讀準字音。(學生練讀)大家仔細聽聽,他(她)讀準了嗎?誰能像他(她)一樣讀?(指名讀,評議)
4、正音:仔細瞧瞧詩的第一行,有何發現?對!它們都念——學生說:xiāo。(宵—霄,教師用點標出來)兩個字讀音相同、意義卻不同。(課件出示:選擇題)你覺得它們在詩句中是什么意思呢?(教師根據學生回答板書)你看到的是怎樣的天空呢?(課件出示:夜空圖)那“碧霄”指的就是什么呢?我們再來讀這一句詩,注意體會兩者的不同含義。其實“霄”字在字形上已告訴我們它的含義,因為雨是從——學生說:天上落下來的。剛才我看到還有好多同學想展示自己的朗讀水平,建議大家一起讀古詩,注意讀準字音。(學生齊讀)
5、春節拿壓歲錢,中秋節吃月餅,端午節賽龍船,那乞巧節人們又忙什么呢?(板書:?)請你自學課后124頁資料袋的內容,結合插圖(課件出示:乞巧圖)說說你知道了什么。(隨機)
(1)牛郎織女鵲橋相會
“那天”是指哪一天呢?農歷七月初七又叫“七夕”,所以乞巧節又稱為七夕節。
《牛郎織女》這個傳說源于古人的天文知識,(課件出示:天文圖)漢代以前牛郎和織女只不過是“銀河”兩岸星星的名字而已,當歷史進入西漢時,牛郎織女才由星名變成了神話人物。
這個美麗的傳說你以前一定聽過、看過,誰愿意為大家講一講?(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作補充)
相傳在很久以前,南陽城西牛家莊有個聰明、忠厚的小伙子叫牛郎,父母死得早,只好以放牛為生。
一天,天上的織女和幾位仙女一起下凡游玩。牛郎在老牛的幫助下認識了織女,織女便偷偷地留在了人間,與牛郎結了婚生了兩個孩子。可好景不長,王母娘娘知道了這事,有一天突然飛臨牛郎家,強行把織女帶回天上。牛郎披上老牛皮,挑著自己的兒女,上天去追織女。眼看就要追上了,誰知王母娘娘拔下頭上的金簪一揮,一道波濤洶涌的銀河(課件出示:拆散圖并圈字)就出現了。牛郎和織女被隔在兩岸,只能淚眼相望。他們的忠貞感動了喜鵲,千萬只喜鵲飛來,搭成鵲橋(課件出示:相會圖并圈字),讓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王母娘娘沒法子,只好允許兩人在每年農歷七月初七那天在鵲橋上相聚。(板書:鵲橋相會)
詩中的.哪一句提到了這個美麗的傳說?(指名學生說,齊讀)你能用自己的話來說說這一行詩的意思嗎?(指名說、同桌說)
(2)向織女乞巧
為什么要向織女乞巧呢?(心靈手巧)織女的手到底有多巧?(學生說,教師補充)
織女能織出五彩的錦緞,光的像粼粼波動的湖水,亮的比天上的云霞還耀眼。凡間的老百姓給她織的錦緞取了個很好聽的名字,叫云錦。織女在云錦上織的圖案更是美不勝收!她織的花,紅似火,白似雪,嬌艷欲滴,引來蝴蝶蜜蜂翩翩起舞。她織的鳥,栩栩如生,真像活了一樣,孩子們看見了,都想去捉呢!人們都對織女的云錦嘖嘖稱奇,怪不得有那么多的姑娘向織女乞巧。
(3)乞巧方式
其實乞巧的方式遠遠不止這些。各地區的乞巧方式多種多樣、趣味無窮。哪一句詩講到了姑娘們在乞取智巧?誰來讀一讀?(指名讀)對極了!這是乞巧最普遍的方式——對月穿針。(板書)
每家每戶的姑娘都在家門口、小院里向織女乞巧,想想看,她們還會在什么地方呢?(學生說,在田野,在山坡,在河邊,在花園……)是的,在所有能夠看得到月亮的地方,姑娘們都在穿紅絲線,哪怕夜深了,她們還在不停地穿,她們穿得多嗎?從哪兒可以看出來?(幾萬條)真的有幾萬條嗎?(沒有)那是多少條?(很多很多)還有哪里可以看出少女們穿的紅絲很多呢?(穿盡)數不清的紅絲線都穿完了,可見姑娘們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強烈而美好啊!用自己的話來說說你對這一句詩的理解。(同桌說,指名說)
小結:結合資料袋的內容,我們對古詩有了初步了解,知道了凡間的姑娘們在牛郎織女相聚的這一天,紛紛向織女乞求,希望自己也有一雙巧手,能做衣服鞋襪,能繡花織布。漸漸地便有了這樣一個節日——乞巧節。現在回過頭來看“乞巧”,你明白它的意思了嗎?(板書:乞求 巧手)
6、整首詩的意思你理解了嗎?誰來講一講?老師是這樣理解的,請你讀一讀。(課件出示)
三、品讀鑒賞、熟讀成誦:
1、朗讀指導:浩瀚無邊的夜空,牛郎和織女在銀河的兩邊,遙遙相望,只有在七夕的晚上“渡河橋”來相聚!月光下,姑娘們又不厭其煩地穿著紅絲,以求得一雙巧手。看到此情此景,詩人林杰忍不住吟誦道:(教師邊劃節奏邊示范讀):“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你能讀好這首詩嗎?(指名讀、男女賽讀、分組合作讀)
2、勤勞的牛郎、癡情的織女、熱心的喜鵲、美麗的神話故事以及姑娘們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愿望深深打動了同學們的心,有的同學都已經閉上眼睛,仿佛沉醉于詩中,想必他一定是背出來了!同桌之間先比一比,看誰背得好?誰愿意試一試?最后咱們一起來背一背吧!(學生齊背)
4、光會背還不行,看看你到底有沒有真正掌握,請你完成作業本第四、五兩題中有關這一首古詩的題目,看誰做得又好又快?
四、拓展延伸,日積月累。
今天我們學習的是一首和中國傳統節日——乞巧節有關的古詩。一個節日中蘊含著一個美麗的民間故事,一首詩又取材與一個美麗的傳說。同學們了解了民間傳說,又學會了這首古詩,收獲一定不少!課前你還收集了哪些民間傳說故事,同學之間可以互相傳閱,從中感受古人豐富的想象力。
【乞巧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乞巧》教學設計08-09
乞巧教學設計05-04
《乞巧》教學設計02-01
《乞巧》教學設計04-15
【精選】乞巧教學設計02-14
《乞巧》教學設計[優選]07-24
《乞巧》教學設計優秀02-14
乞巧教學設計(15篇)05-04
乞巧教學設計15篇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