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課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學設計,編寫教學設計有利于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教學設計要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生物課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生物課教學設計1
生物學是一門基礎的自然學科,主要是研究生命的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人們的生活離不開生物,個人生活質量的提高、人類文明的進步乃至社會的發展都離不開生物學的發展和應用。在社會不斷發展變化的今天,作為一名生物老師為應變生物科學與技術的迅猛發展,為學生打下扎實的基礎知識,形成科學求實的態度。我應更新教育思想、響應教學模式的變革、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以便不斷取得新的教學成果。
要上好一門課程,第一步就是要研究教材,不只是研究所教年級的教材,而是要研究整個中學階段的全部生物教材,這樣才能知道在整個初中階段,需要學生掌握哪些生物知識,知識體系是怎樣安排的,學生在每一個學習階段需要學到哪些知識,哪些能力需要得到培養和提高等。在教學中,我通常先讓學生學習課本上的章節基礎知識,在把教材中的知識通過自己的安排糅合成專題。在扎實的基礎知識之上,以系統貫穿的方式進行歸納教學,最終讓學生走出課本,達到在生活實例中用生物知識解釋生命現象的目的。這樣既能讓學生從容的應對靈活多變的生物試題,又達到將生物知識回歸生活的目的。當然,為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們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貫穿了很多的活動,除實驗活動外還有一些課堂小游戲、調查、競賽等等,讓學生在輕松的學習氛圍中掌握知識。
研究教材,了解學情。從整個初中生物教材教學來分析,以及許多生物教師的教學體會和學生的考試情況來看,學生對人體的物質運輸這部分內容掌握得不大好,也是教師較為棘手的教學內容。按課本章節內容進行傳輸式教學則內容比較抽象零散,而如何最終將這盤散沙貫穿起來,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接受知識,并達到知識的自我復述,則是本章節的教學難點和目的。針對這一情況,我對本章節的教學進行反思。
一、教學內容分析
教學內容就是學生要學習的內容,是為實現教學目標而要求學習者系統學習的知識、技能和行為經驗的總和。
從結構上來分析,人體的物質運輸這部分內容基于消化系統和呼吸系統的內容之間。而有關消化系統和呼吸系統的內容,比較貼近生活,內容也較細,學生較好理解。而有關循環系統的內容,較為抽象,也是本教材的難點。但循環系統既是對前面所學的消化系統和血管、血液、心臟等知識的深化,又是后面學習呼吸、氣體交換、排泄等章節的前提和關鍵。具體表現在人體消化系統消化吸收的營養物質和呼吸系統吸入的氧氣需要經過循環系統運送到身體的各組織細胞,而人體所產生的代謝廢物也需要通過循環系統、呼吸系統和泌尿系統等的協調活動排出體外,因此本章內容起到了聯系各部分知識的作用。系統論指導下的教學設計就要求將每一階段的教學都放到總的教學系統中加以分析。這就是本章節教學內容的知識結構體系分析。
從重點、難點來分析,根據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本節內容中的重難點是概述血液循環過程及血液在循環過程中成分的變化,這一條目標達不成的話,整個教學過程的效果就會變得幾乎為零。而這部分知識又較為抽象,是學生已有知識經驗中不具備的,教學設計中必須認真加以研究,這是教學難點。但是,只要教學設計合理,教學難點應該是不存在的。
二、教學對象分析
我們所實行的是班級授課制,同一班級中的學生往往年齡相近,認知結構相似,學習經驗和生活經驗也十分接近,對血液循環知識都比較陌生。但這并不能否定和排除學習者個別差異的存在,如已有知識基礎的差異和學習接受新知識能力的差異。為使教學活動對每一個學生更加有效,就有必要對學生的個別差異進行分析。將這種差異體現在教學活動中,如根據差異來提出難、中、易不同層次的問題,以達到促進后進生,提高優生的目的。
三、教學策略的設計
針對以上分析,接下來我在教學策略上做如下調整和改進:
(一)、讓學生自主學習。提出問題,讓他們在自己現有知識的基礎上去自學課本和觀察分析循環系統圖。通過觀察,學生看著課本都能夠自己尋找出物質運輸的途徑,這是他們在認知上的共同點。
(二)、自我展示。引導學生分析歸納確定體循環和肺循環途徑、結果和意義后。我又要求每位同學繪出循環的路線,由于學生的能力、知識儲備有差異,因此我允許他們在繪圖時進行討論,取長補短,避免知識信息的孤立。最后讓學生進行自己的繪圖和知識結構成果展示。盡量多的給他們機會,并且在同學展示的過程中,允許其他同學提出疑問和指出優缺點,教師在一邊起到點撥引正作用。通過這樣的活動,使全體學生都能參與到知識的討論中,學生都有很強的表現欲,為了能夠參與到討論中來,他們就會開動腦筋去思考問題,逐漸將抽象知識集體化,系統化。學生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潛能,也培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三)、充分發揮學生搜集、整理、加工資料的能力,開闊學生的視野,將血液循環知識形象化、故事話。在進一步學了肺部的氣體交換和組織處的'氣體交換后,我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血液循環電子模型,讓學生觀看血液循環的動態過程。緊接著讓學生把自己想象成血液,表述在體循環和肺循環中走過的路徑和進行的物質交換,此過程學生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在我請學生起來自由表述時,有表述細致的也有表述簡略的,但只要思路正確,我們都給予表揚和鼓勵。學生能達到自我表述血液循環路徑,認識血液循環的結果和意義,也就攻破了這一章節的教學難點,達到了教學目的。
記得在表述過程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同學的故事化表述,他說:我是血液,是城堡主人的運輸員,在左心室等待命令。當左將發號命令(左心室收縮),動脈瓣打開,我就面紅耳(鮮紅)赤充滿動力(富含氧)的從主動脈涌出,流到組織處毛細管去看望前方戰士,當我看到一線戰士正在分解有機物為城堡提供能量而累得氣喘息息時,我慷慨的把我攜帶的氧氣和營養物質給了他們,同時扛走了妨礙他們工作的代謝廢物。就這樣我臉色暗沉(暗紅)疲憊不堪(缺氧)的緩慢離開,從上下腔靜脈我回到了右心房(完成了體循環)。接著房室瓣打開我到了右心室,右將看我過于勞累,特許我去外休假幾日,接到通知我就欣喜若狂的從肺動脈涌出,到達了我理想的度假村(肺),在這里我呼吸著新鮮的空氣,吸收著氧氣,丟去了二氧化碳,在氧氣的滋潤下我暗沉的膚色恢復了紅潤。度假即將結束,我的紅細胞攜帶著所能帶走的氧氣,我又面紅耳(鮮紅)赤充滿動力(富含氧)的從肺靜脈回到了左心房(完成了肺循環)。接著房室瓣打開我再次回到了左心室,等待號令,即將開始我下一次使命。這樣的故事化表述將抽象、枯燥的血液循環知識變得具體、生動,瞬間提高了學生興趣,活躍了課堂氣氛。表述同學的知識歸納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也得到了肯定。
因此,我們應充分發揮教學評價在教學中的導向作用,積極引導學生改變學習方式,提高終身學習能力。
(四)、習題處理。新的教學評分標準改革,生物學科在學業水平考試中所占分值低,因此,學校安排的課時量也少。而怎樣在有限的時間內均衡理解學習和強化練習也是難題之一。比如,在血液循環這一章節中,為了將抽象知識具體化,加強學生的理解記憶,在繪圖和學生表述過程中就占用了大量時間。而面對大量的習題資料,在不加重學習負擔的前提下,如何高效的練習強化也是必須思考和處理的。在這里我的處理原則是:練習不在于多,而在于精。當然,選擇高效有用的習題,讓學生走出題海戰術,就要求教師課后對資料習題和歷年考題做深入的研究,把握精、準度。
(五)、積累教學經驗。每位老師都有其獨特的教學方式,多聽其他老師的課,總有一些是適合我借鑒和學習的。通過日常聽課和學習,我才能認識到自己需要學習和改進的地方。積極參加一些學科的培訓,特別是加強一些常用教學軟件的學習和使用,才能在學習中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
生物教學和試題是靈活的,課堂上,學生也應該是活躍的,多讓學生用身邊的例子進行分析,激發學生的思維,這樣才能將知識回歸生活,自己得出結論記憶才深刻。當然,教師在具體教學中,首先要講清生物的各個概念、含義、特性,扎實抓好基礎知識的教學。其次,還應充分利用課件、實物等教具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
總之,通過教學重在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收集資料的能力、團結合作的能力、語言表達等方面的能力和良好的學習習慣。這就要求我們將在教學過程中,不斷進行反思,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爭取更上一層樓。
生物課教學設計2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比較生物和非生物的區別,記住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理解生物的特征及它們的生活環境,學會調查的一般方法、設計調查方案。
(2)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發散思維的能力。
2、培養同學們的分工合作、組織和語言表達等多項能力。
(3)情感目標:
增強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熱愛生命、保護生命。
二、教學重點:
完成本章節內容的識記和把握,理解、記憶本章節的知識要點。
教學難點:培養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完成“知識到能力”的轉化。
三、教學過程:
溫故篇
(溫馨提示:盡量先憑記憶完成,然后針對情況做到查缺補漏、有的放矢,有困惑的可小組內解決):
1、生物的特征是:生物的生活;生物能;生物能;生物能;生物能;除外,生物都是由構成的。
2、調查是科學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調查時,首先要有明確的,制定合理的,有時因范圍較大不能逐一調查,就要選取一部分調查對象作為。
3、生物的一生需要不斷從外界獲得,維持生存。綠色植物從外界吸收、
無機鹽和,通過制造出自身所需的葡萄糖、淀粉等有機物。動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機物,它們以或為食,從中獲得營養物質。
4、絕大多數生物需要進行呼吸,吸入,呼出。
5.、動物和人通過多種方式排出體內廢物,例如人的排廢途徑有、、等。
6、生物體生長到一定程度,就會。例如,大多數植物利用產生的萌發成幼苗;鳥類利用,而貓狗等哺乳動物通過使個體增多。
7、生物歸類的方法有很多種,如果按照分,可以將生物分為植物、動物和其他生物三大類;按照生活環境分,可將生物分為和等;按照分,可將生物分為家禽、家畜、作物等。
8、本章節我們學習了兩種科學探究的方法,它們是。
導學篇
重、難點點撥(溫馨提示:通過自己對內容的理解完成,有困惑的可小組內解決):
1、生物的共同特征。熟記并運用所學知識,區別生物與非生物,作為生物必然具備他們的共同特征;反之,不具備其共同特征的物體就是非生物,這也是判斷生物與非生物的標準。其中,有一個特例是“病毒”,病毒是生物但卻不具備細胞結構。
例題:下列屬于生物的是()A、電腦病毒B、珊瑚C、珊瑚蟲D、智能機器人
2、區別無機物和有機物。無機物包括水、無機鹽、二氧化碳等,有機物則是包括葡萄糖、淀粉等在內的含有生物體所需能量的物質。與二者聯系的是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實現“無→有”的轉化(所以被稱為生產者),而生物的呼吸則實現了“有→無”的轉化。另外因為動物體內不能自己產生有機物,所以為了生命活動的需要,他們只能以現成的有機物(植物或動物)為食,即只能進行“無→有”的轉化(所以被稱為消費者)。
試回答:任何生物都能進行呼吸嗎?呼吸作用的產物你能說出兩種嗎?、
3、動物體的排泄途徑有、、。注意理解植物中落葉也能帶走一部分廢物,所以可以看做是植物的一種排泄方式。
4、正確理解三種分類方法(實際上生物的分類方法不知這些),它們是互不影響的。比如:狗是第一種分類中的“動物”,它還是第二種分類中的“陸生生物”,也是第三種中的“寵物”。
知新篇
牛刀小試(溫馨提示:在充分掌握教材內容的基礎上完成,不會的提交小組或班內解決):
1、植物和動物共有的特征是()
A、劇烈的運動B、光合作用C、捕食D、呼吸
2、外界生物千姿百態,種類及其繁多,但是除了病毒外,構成生物的基本單位是()
A、細胞B、細菌C、器官D、組織
3、下列屬于生命現象的是()
A、暴雨越下越大B、夏天桔子皮上的霉菌越長越多
C、久旱的田地裂縫越來越寬D、汽車越跑越快
4、生物與非生物的'最本質的區別是生物具有()
A、應激性B、細胞結構C、生長現象D、新陳代謝作用
5、下列哪一項不是人體排出廢物的途徑()
A、出汗B、排尿C、呼氣D、排出糞便
6、“植物受陽光照射,制造有機物”、“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這些現象說明了()
A、生物的生活需要光B、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
C、生物的生活需要食物D、生物的生活需要空間
7、關于生命的基本特征的敘述正確的是()
A、生物能快速運動B、所有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
C、生物都能生長和繁殖D、生物都能自己制造有機物
8、下列哪項不能說明生物能生長和繁殖()
A、蘑菇由小長大B、植物種子萌發成幼苗
C、鳥產卵、虎產仔D、鯨呼吸時產生水柱
9、“非典”和“禽流感”等傳染病是由病毒引起的。關于病毒的說法,正確的是()
A、病毒沒有細胞結構,不是生物B、病毒沒有細胞結構,是生物
C、病毒有細胞結構,不是生物D、病毒有細胞結構,是生物
10、關于觀察的敘述,錯誤的是()
A、觀察是科學探究的一種基本方法
B、除用肉眼外,放大鏡、顯微鏡、照相機、錄音機、攝像機都是觀察的用具
C、觀察時要有明確的目的
D、觀察時要全面、細致、實事求是,不需要做記錄
11、夜晚臥室里擺放過多分植物會影響人的身體健康,這是因為()
A、植物生長需要營養物質B、植物要生長
C、植物釋放過多的氧氣D、植物呼吸與人爭奪氧氣
12、“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這句話表明()
A、生物與非生物的關系
B、不同生物之間的關系
C、生物體能夠繁殖自己的后代
D、生物體能夠適應自己的環境
13、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調查是科學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B、人口普查就是調查
C、調查范圍再大,也必須對調查對象挨個調查D、調查結果要進行整理分析
14、在自然界中,孔雀開屏屬于什么生命活動()
A、美化環境B、生長C、獲取營養物質D、生殖
15、按照形態結構特點可以將生物歸類為()
A、植物、動物、其他生物
B、陸生生物、水生生物
C、作物、家禽、家畜、寵物
D、有用的、無用的
16、下列生物歸類的方法正確的是()
A、青蛙、玉米、海帶是陸生生物B、狗、雞、鴨是家禽
C、松樹、蘑菇、小草是植物D、玉米、小麥是作物
17、下列哪一項不屬于調查()
A、人口普查B、森林資源調查C、水資源抽樣調查D、仔細觀察牛,并拍照
18、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調查過程中應盡量記錄自己喜歡的動物,不喜歡的不記或少記
B、調查時看見自己滿意的東西就應該采集回來
C、為了采到合適的標本,到偏僻的地方冒一下險也是可以的
D、調查過程中要認真觀察,如實記錄
19、下面調查活動步驟正確的是()
A、選擇調查范圍→分組→設計調查路線→調查記錄→歸類→整理
B、設計調查路線→分組→選擇調查范圍→調查記錄→歸類→整理
C、分組→設計調查路線→選擇調查范圍→調查記錄→歸類→整理
D、選擇調查范圍→分組→設計調查路線→整理→歸類→調查記錄
生物課教學設計3
摘要:研究教材越來越重要。一方面,備課時要有針對性地備內容,上課時所講內容要符合學生的實際水平;另一方面還要考慮到教學效率的問題,那就是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在高科技的今天就要利用多媒體來教學了。有些抽象難以用語言描述清楚的生物知識,借助多媒體就能形象具體地展示到學生的眼前,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堂好的生物課,還需要教師精心設計整個教學的流程,做到科學合理,這樣才能提高教學效率,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
關鍵詞:生物教學;多媒體;教學設計
隨著高科技的普及,生物課教學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認識到這是一門關系到人類生存發展的科學。所以,在初中課程設置當中所占的比例越來越大了,近幾年也納入了中考的范疇>iw考更是一門必不可少的科目,所以我們在初中階段如何一開始就上好這門學科,就成了研究的重點。
一、課前研究教材,備寫詳實的教案
現在的教師寫教案,有一個普遍的現象,就是抄寫自己的或者別人的舊教案,從來不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也就是說不對癥下藥,有點像紙上談兵。自從有了網絡后,很多教師就到網絡上搜索,隨便一個教案拿來就用,下載的課件有時候不加修改就使用,這種阿固吞棗的教法,嚴重影響了學生知識的儲備,影響了學生進一步學習的空間,那么怎樣才能做到好的教學教案的備寫呢?知彼知己百戰不殆,這是顛撲不破的真理。首先要備自己的學生,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這樣才能有的放矢;其次要備教材,研究教材,只有研究透了方能揮灑自如,才能搜集資料,進行取舍,選擇符合學生實際需要的內容。兩者是相輔相成的,不能有一點點的偏廢,這樣下來,就有了一個好的教案,上課才能做到心中有數,才能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
二、制作豐富多彩的課件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現在的教學環境,和十年前已經無法比擬了,網絡的三通已經不再是說說而已,每間教室都有網絡,上課的資源非常豐富。不但教師備課時有豐富的資料可查詢,而且學生學習時有大量的資料可參考,不再是教師黑板上寫學生下面抄寫的時代了,就是說教師說的都是對的,學生只能盲目跟從,學生的.思維空間沒有想象思考的余地。生物課上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制作豐富多彩的課件,在課堂上演不。課件的使用,一是加大了課程的容量,上課的內容多了,學生了解的知識豐富了,同一個問題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這樣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提高了學習的效率。課件的使用,還可以把上課的重難點凸現出來,重難點用課件顯不,有些生物學的知識很難用語言描述清楚,這時,教師可將它顯不在屏幕上,借助電腦的形象演不,把整個過程非常清晰地展不出來,學生一看便知是怎么回事,如果教師用語言表述,就很難講述清楚。比如,在講到DNA,它的結構是復雜的,就沒辦法用語言表述清楚,這時借助網絡,將它的結構形象地展不到屏幕上,學生一看就知道是怎么回事。只要用心去備課,用心去準備課件,一堂課一定是生動的,內容豐富的,效果是很好的。
三、精心設計課前導入,提高學習效率
萬事開頭難,一切事情看上去簡單,一日_做起來發現事前想的和實際做的相差非常大,甚至于相差十萬八千里。一堂課效果的好壞取決于各方面的因素,其中課前的導入是第一個因素。導入好了,能一下子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起來,讓學生馬上進入學習的狀態,如果導入得不好,那么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提升不起來,當然學習的效果就差遠了。為什么有的課學生的學習興致很高,而換了教師后學生也馬上像換了個人似的,萎靡不振了,教師還抱怨學生挑肥揀瘦。殊不知這與課前的導入是有很大關系的。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要讓學生自己開動腦筋去學習,這樣才能提高課堂的學習效率。比如,講到花,花的顏色為什么會是五顏六色呢?我們學習了基因學,那么就能從基因知識的角度去分析,這樣不但復習了舊知識,還能提iw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科學設計課堂提問,提高學習效率
4.1提問本身沒有錯,錯的是教師的無效提問。公開課上,我發現很多教師的提問是無效的,要么一個問題反反復復提問好幾遍,要么提出的問題沒有效果,只是為了為問而提。提問,一個是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個是讓學生直奔上課的主題上來,將學生引導到本堂課的重難點上來,集中精力學習重難點。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談到提問的重要性時,曾風趣地說:“發明千千萬,起點在一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所以,我們務必記住一點,與其提出的問題是無效的,那還不如不提得好,因為無效的提問反而會擾亂教學的秩序,結果顧此失彼,教學的效果一塌糊涂。
4.2記得有一位教師在講細胞這節課時,他的提問就非常好:“同學們,今天我到早市上買了一個大西瓜,現在我把它貢獻給你們,好不好?”學生一聽有西瓜吃,群情激奮。教師把自己買的西瓜放在講桌上,學生一看笑得東倒西歪。這是怎么回事啊!原來教師買的西瓜是個劣瓜,模樣難看,凹凸不勻。教師馬上進入主題,這個發育不良的西瓜,是怎么個發育不良呢?學生的興趣一下子就上來了。教師切開西瓜讓學生觀察,發現其凹側部分的種子發育不良,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西瓜的發育不良呢?這時教師來了個反思維思考:西瓜(果實)發育一生長素一發育著的種子。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調動到高潮,學生就反復琢磨,這個歪瓜的形成原因。課后,我也反思了很長時間,一樣的問題,就因為提問方式不同,學生反應的效果不同。
4.3當然學習的效果肯定也是不同的,每次考試這個班的成績都遙遙領先。可見上課提問方式的不同,直接影響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習效果的提iw,學習成績的優劣。所以,我們不要小看了簡單的提問,這里面學問大著呢!上好一節生物課,方式方法還有很多,比如探究合作,比較學習等等,每種學習方法是固定的,關鍵是教師如何去靈活運用,這就和一樣的米面做出上百種食品來的道理是一樣的。生物教師要對自己的課程了然于胸,就是對教材必須要熟悉,對學生也要研究透徹,然后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設計教案,教案的設計要根據課程內容的不同而隨時變化,不能所有的教案千篇一律,用一種模式化的框框去套,只有做到實事求是,靈活多樣,才能把生物教學提高到一個新的檔次,才能培養出品學兼優的學生。
生物課教學設計4
一、教材與教學對象分析:
本節教學可以說是本章的一個小結,第一、二節學習的內容都能用于解決本節所涉及的問題。因此,本節的教學可以較好的體現出科學知識在指導健康生活中的價值。
本節教材的引入也很有特色,它改變了傳統的文字敘述,而是利用報紙上的信息激發學生對合理營養和食品安全的重視。教師可以提前組織學生收集當地近期各種宣傳媒體中有關合理營養和食品安全方面的信息以便用于課堂教學。總之,本節教學活動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讓學生在積極參與和主動學習的活動中學習知識、發展能力、培養感情。
初一的學生已經具備了收集和整理資料的能力,具有了分析、解決、總結問題的能力,初步學會了調查的基本方法,并且有較強的求知欲和表現欲。這個時期的學生也處于一個比較叛逆的階段,很多同學與父母的溝通是比較少的',所以這節課的設計不僅鍛煉了同學們多方面的能力,也是學生與家長進行情感溝通的一次好機會,因而本節課的設計是符合學生的知識能力水平和心理特點的。
二、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能說出什么是合理營養。
2、知道什么是食品安全。
能力目標:
1、能為長輩設計一份營養合理的食譜,并親自下廚烹飪。
2、收集、整理資料的能力。
3、分析、解決、總結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1、通過親自為長輩烹飪可口的飯菜,關心長輩的飲食和健康。
2、認同環境保護與食品安全之間的統一性。
三、重點和難點:
重點:
1、關注合理營養和食品安全在健康生活中的意義。
2、通過分析,認同環境保護與食品安全之間的統一性。
難點:
設計一份營養合理的食譜,將所學知識上升為意識再將意識轉化為行為。
四、課前準備:
學生:
1、準備小品《不吃早餐的壞處》;
2、學生早餐和正餐情況的調查報告;
3、為長輩設計一份營養合理的食譜,拍相片、整理評價意見;
4、收集有關食品安全的資料;
5、制作有關合理營養和食品安全的手抄報;
6、收集若干食品包裝袋和包裝盒。
教師:
1、收集若干食品包裝袋和包裝盒,以備教學需要;
2、課前培訓學生,指導小組長如何開展調查和收集、整理資料;
3、電視報刊中有關合理營養和食品安全的信息;
4、指導學生寫出調查報告,并將收集到的資料制成多媒體課件或錄相帶;
5、指導學生制作手抄報;
6、讓學生明確科學知識在指導健康生活中的價值。
五、教學媒體運用:
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主要運用電腦平臺和實物投影。
生物課教學設計5
一、教材及學習任務分析
《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是新課標教材(人教版)必修三第五章第五節的內容,著重講述的是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是對生態系統進行整體講述的一節課,與本章的第一節相呼應,也是第二節到第四節的總結。
本節課中我們將共同學習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和穩定性的分類。這有助于我們更清楚的認識我們所生活的環境,并對維持生態系統穩定的意義有充分的認識。
二、學習對象分析
本節課的學習對象針對的是已經對生態系統結構有基本認識,能夠闡釋生態系統的功能。
三、教學目標確立
知識目標:
1、能夠解釋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
2、舉例說明生態系統抵抗力穩定性和恢復力穩定性
3、說出提高生態系統穩定性的方法
能力目標:簡要設計并制作生態缸,觀察其穩定性。
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影響,形成人和自然和諧發展思想。
四、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
難點:抵抗力穩定性和恢復力穩定性的概念
五、教學思路
以“問題探討”為引入點,通過正面和反面的實例,使學生認同并理解生態系統具有自我調節的能力。并準備多個實例,讓學生在分析實例的過程中體會生態系統自我調節能力的方式和過程。在此基礎上提出“負反饋調節”的概念。
在此基礎上,學生已經對生態系統能夠保持穩定有了基本的概念,此時提出生態系統抵抗力穩定性和恢復力穩定性。強調抵抗力穩定性核心是“抵抗干擾,保持穩定”,恢復力穩定性的核心是“遭到破壞,恢復穩定”。區分兩者之間的區別,并理清穩定性是建立在生態系統自我調節能力的基礎之上的。
舉出相應的實例,如:請比較農田生態系統,草原生態系統,森林生態系統之間的抵抗力穩定性和恢復力穩定性的強弱。進而得出決定生態系統穩定性的應該是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的復雜程度。
進一步提出,提高生態系統穩定性的方法,與實際生活進行關聯,使學生所學的知識有了依據。
六、教學資料準備
演示負反饋調節的模擬動畫
七、課時安排:一課時
八、詳細教學過程
新課引入:請大家閱讀教材中的“問題探討”,為什么這些原始的森林經歷了這么多的磨難依然存在呢?這說明了什么問題呢?
教師活動:在討論時可以從生物和環境之間及種群間的相互作用這個角度切入。
學生活動:小組討論
教師活動:根據大家的討論可得:原始森林的存在是因為環境的適宜和物種之間的平衡。那么我們再想想,人類能否在生物圈以外再建立一個適合人類生存的空間呢?
學生活動:小組討論
教師活動:實際上,我們人類曾經做過這樣的嘗試,我們曾經建立過生物圈2號,但是持續的時間只有兩年多,最終因為各個組份的不協調導致失敗。通過這兩個實例可以得出,生態系統具有自我調節的能力。
【通過介紹生物圈2號的建立及失敗原因創設教學情境,引出生態系統自我調節能力,通過實例激發學生學習思考及探究興趣。】
教師活動:那么生態系統是如何實現自我調節的呢?大家請分析下面兩個例子
1、草原上生活中著兔子和狼,那么兔子和狼是怎么樣實現了各自之間的平衡的'呢?
2、一些森林被大火焚燒后,可是一段時間后,被焚燒的地方就會有更多新的樹木生長出來,這又是什么原因呢?
學生活動:小組討論,學生回答
教師活動:很好,由于生物之間的相互制約,生物和環境之間的相互影響,才會導致這樣的情況,我們就將通過生態系統自行調節后達到穩定狀態的過程,稱之為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
【通過對生活素材的合作討論,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理論聯系實際,通過教師引導,幫助學生實現知識的轉化和應用,理解生物與生物之間,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
教師活動:展示上述兩個例子的動畫模擬圖
教師活動:通過相互制約達到平衡的調節,我們稱之為負反饋調節。而與之相反的正反饋調節方式會使整個生態系統偏離平衡狀態。但是這樣的調節是由限度的。
教師活動:生態系統會遭受到一定的外界干擾,但是最終會恢復平衡,這樣的方式我們稱之為抵抗力穩定性。如果生態系統遭到破壞,但是最總恢復原狀,我們稱之為恢復力穩定性,這兩種穩定性是一個生態系統最重要的。它們是自我調節的延伸。
教師活動:請大家比較一下:草原生態系統和森林生態系統恢復力穩定性和抵抗力穩定性的強弱。
學生活動:草原的恢復力穩定性更強,森林的抵抗力穩定性高
教師活動:大家是如何判斷出來的呢?
學生活動:根據兩個生態系統物種的多少
教師活動:決定生態系統穩定性強弱的最主要依據是生態系統中物種的復雜程度,物種越復雜,那么抵抗力就越強,同時恢復力相對就要弱。兩者之間是成反比的關系。
教師活動:那么對于生態系統,我們應如何提高其穩定性呢?
學生活動:應當提高該生態系統的物種豐富度。
教師活動:人類的哪些活動會影響到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呢?我們應該如何提高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學生活動:討論并回答。
【通過學生討論,發揮學生主體性,讓學生理解生態系統的穩定的重要意義,聯系到人類各種活動(如亂砍濫伐等)對生態系統穩定性的破壞,深刻理解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總結:生態系統的穩定可以保證我們生活環境的穩定,但是現在我們人類生活已經嚴重影響到了生物圈的穩定性,這樣的后果是嚴重的,因此,我們應從我做起,從身邊做起,共同維護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
【通過知識學習,認識到生態系統穩定性的作用,聯系生活實際,提出相關保護環境,提高生態系統穩定性的方法,實現本節課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作業:以小組為單位,設計并制作生態缸,并觀察其穩定性。比較小組各自設計的生態缸穩定性,分析影響其穩定性的因素。
【通過課后動手實驗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提高學生生物學習興趣以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生物課教學設計6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識別生物的性狀和相對性狀,舉例說出身邊生物的性狀和相對性狀。
2.舉例說出顯性性狀、隱性性狀、隱性基因、顯性基因的概念及關系
3.嘗試用遺傳圖解說出親代與后代的基因組成合性狀表現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用圖解的方式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提升自身的科學素養
教學重點:
1.生物的性狀和相對性狀
2.顯性性狀、隱性性狀、隱性基因、顯性基因的概念及關系
難點:
用遺傳圖解說出出親代與后代的基因組成合性狀表現
教法:
討論、觀察、分析、歸納等
二、學生分析:
本節的知識,學生在生活中都是有所接觸、了解和認知,只是未提高到理論層次。
對性對性狀的理解和應用還沒有形成明確的概念。遺傳性狀的顯性和隱形中,對隱形也會遺傳給后代理解上有點難度。
三、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列舉生活中的生物看見的玫瑰花的花色,再觀察一下書上的圖,理解什么是生物的性狀。
1.生物的性狀:讓學生按照書上的定義,討論一些平時看見的性狀。
2.相對性狀:比較教科書上豌豆的各種形狀,討論思考,怎樣判斷一對相對形狀。并在找出關鍵的詞語。
3.基因與形狀遺傳:討論基因與性狀的關系。隱性基因能遺傳給后代嗎?什么時候才會表現出來?
4.討論遺傳圖解都有哪些內容?各自怎么書寫。
5.小結。
6.練習。
四、板書:
性狀的遺傳
一、生物的性狀:
1.概念:形態結構、生理功能、行為方式
2.相對性狀:同種生物且同一性狀的不同表現
二.基因與性狀遺傳
1.顯性基因:A顯性性狀:AA或Aa
2.隱性基因:a隱性性狀:aa
三、遺傳圖解:
親代的基因型:母親Aa×父親Aa
親代的表現型:雙眼皮雙眼皮
生殖細胞:A或aA或a
后代的基因型:AAAaAaaa
后代的表現型:雙眼皮雙眼皮雙眼皮單眼皮
五、反思:
緊跟教材,讓學生多看多思考,多動腦,自己探索出重點的'知識點,在討論中找出容易混淆的知識。并和前面學習的知識想結合,既學習了新的知識又復習了就的知識。而且注重將生活中的認識融于學習中,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瓦解了學生的畏難情緒,達到輕松掌握知識的效果。
生物課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說出核酸的種類。
②簡述核酸的分子結構和功能。
③懂得以特定的染色劑染色,觀察并區分DNA和RNA在細胞中的分布。
2.過程與方法
①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相結合。
②學會運用比較、歸納等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參與小組合作與交流,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學習方式。
【教學重點】
1、觀察并區分DNA和RNA在細胞中的分布。
2、核酸的分子結構和功能。
【教學難點】
1、觀察并區分DNA和RNA在細胞中的分布。
2、理解核酸是由核苷酸連接而成的長鏈。
【課時安排】
2課時第一課時:觀察觀察DNA、RNA在細胞中的分布
【課后教學反思】
1、教學設計反思
通過這次課的教學實踐,我發現自己在教學設計上存在以下不足:
①任務指向不明確,任務要具體細化。如,比較DNA與RNA在化學組成上的異同,任務太大,學生不知從何下手,可以改為填空題的形式來引導學生對其結構和化學組成進行比較。
②教學主線不清晰,順序凌亂。在進行教學設計的時候,我是想先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DNA和RNA在結構上的不同,再細化到局部,從而實現從整體到局部,再從局部到整體來理解知識點。從教學反饋的情況來看,學生掌握情況不理想,究其原因在于教學設計不科學,不符合認知規律,應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入手,從核酸的基本組成元素出發,由元素組成核苷酸,由核苷酸組成核苷酸連,再形成核酸,層層推進,逐漸深化知識,在教學中不斷實踐課程標準的要求。
2、教學行為、方法和策略反思
①對學生能力培養的反思。教師在對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注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是十分重要的,利用本次課,可以培養學生比較、歸納和辨析的能力,同時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由于對學生不太放心,很怕學生達不成任務,我在本次中講得比較多,剝奪了學生展示的機會,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打擊了學生的積極性。在以后的教學中應強化學生活動,真正地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
②對學生知識學習的反思。生物知識多且零散,需要理解并記憶。在教學中應適當留出時間給學生進行知識點的.記憶,本次課學生需要記憶2種核酸,2種五碳糖,5種堿基,8種核苷酸的中文名稱。
③對學生見解的反思。學生總會有“創新的火花”閃爍,提出一些獨到的見解、思路和好的方法。如,對五種堿基的記憶的時候,有學生提到了U就好比人的兩條輸尿管,所以U代表尿嘧啶;看到G就想到了鴿子,而鴿子屬于鳥類,所以G代表鳥嘌呤。這使學生記得深刻,不易混淆,對于這些具有創新性的獨到見解有助于開闊我們的教學視野,實現教學相長,這也可做為教學材料的養分及教學資源,使課堂教學得以補充和完善。
生物課教學設計8
一、目標定位
知識目標:1.設計探究活動,說出鳥卵適合于陸地上發育的結構特點
2.描述鳥的生殖和發育過程
能力目標:在開放性探究活動中,使學生學會科學研究的方法,提升科學探究的能力。
情感目標:通過了解鳥類生殖與發育過程,培養學生關心愛護鳥類的情感。
二、方法闡釋
在教學活動中,創設條件使學生通過觀察事物或親身參與探究活動,獲得感性認識。在認識卵殼和殼膜的結構時,可鼓勵學生動手實驗,來感知卵殼對外力的承受能力,以便理解卵殼對卵的保護作用。在課前將雞蛋放置在醋酸中一段時間,使蛋殼溶解,殼膜露出,上課時讓學生親眼觀察。在學生觀察雞卵的內容結構時,注意引導學生將實物與插圖相結合,認清雞卵的各部分結構。為了幫助學生認識新鮮的雞卵是“活”的,可將孵化一段時間的雞卵,演示給學生觀察,因為此時的雞卵的胚胎經過一段時間的發育成百塊裝,在卵膜周圍有血管分布。結合雞卵發育過程的模式圖,引導學生分析卵的各部分結構的作用,理解雞卵發育為什么能完全擺脫水環境的限制。
三、教學過程
【課前準備】教師:制作本節課件、收集與鳥的生殖與發育相關的材料、鳥的繁殖行為錄像。
探究實驗材料:解剖剪、鑷子、燒杯(內有40℃~50℃的溫水)、培養皿
學生:愛迪生孵小雞的故事、興趣小組成員腌過的生雞蛋、每組兩個生雞蛋、收集與鳥的生殖和發育有關的資料
環節一:溫故知新,對比回憶
比較昆蟲、兩棲動物的生殖方式和發育方式,引入鳥的生殖和發育
(教師出示各種各樣的鳥巢,讓學生思考鳥巢的作用)
師:有沒有困惑的問題?我們共同交流和探討,好嗎?
生:在冬天,喜鵲窩高高地掛在樹上,喜鵲來回飛也不去住,這是為什么?
生:這我知道,喜鵲窩只是用來繁殖,孵卵的地方。
生:剛孵出的小雞毛茸茸的,十分可愛。可剛孵出的小麻雀,粉紅色的皮膚上一根羽毛都沒有。為什么會這樣?
師:雞是早成鳥,麻雀是晚成鳥。
生:鳥卵孵化的時間有多長?需要幾天才能孵化出來?
生:我知道,不同的鳥類需要的時間不一樣,雞需要21天。鳥類的孵化時間一般與鳥類的大小有關。小型鳥類為13-15天。中型為3-4星期,大型鳥類時間還要長。
生:雞孵化出來后,是纖細的絨毛,長大后為什么會變成那樣的羽毛了,這是什么決定的?
生:我知道這是由DNA決定的,它控制著生物的生長和發育,當雞發育到一定階段時,它的羽毛就要發生變化,由絨毛變成羽毛,這也是為了適應環境。
生:為什么家里買來的雞蛋孵不出小雞來?
生:這事我知道,買來的雞蛋多數是沒有受精的雞蛋,不受精就不能孵化出小雞來。
師:對,只有受精的雞蛋,在適宜的條件下,才能孵化出小雞來。我們今天就探究這方面的問題。下面利用你們手中的雞蛋,兩人一組完成探究任務吧!
環節二:探究新知觀察分析
一、觀察鳥卵的結構(整個探究過程分為四個步驟:觀一探三)
師:播放小雞破殼而出的短片,問:一枚小小的雞卵為什么能發育成可愛的小雞呢?是不是與它的結構有關?
【觀一】先讓學生觀察鳥卵的形狀(一頭鈍、一頭尖)
【探三】
一探卵殼:讓學生單手用力握雞卵,看會不會輕易捏碎,理解卵殼的保護作用。
二探鳥卵的內部結構:讓學生先看書上的觀察操作步驟,明確操作目的,并在屏幕上出示探究過程中幾個需要注意的問題:①觀察氣室的大小②用鑷子開出的口要比卵黃大,否則卵黃在倒出時會被劃破。③注意觀察卵黃上有沒有小白點?④用牙簽先輕輕按壓卵黃,再把卵黃刺破并拔出來,感受卵黃的存在。隨后學生進行探究實驗,教師巡視指導并進行點撥。
在屏幕上出示雞卵結構圖,讓學生按照圖上數字的順序,說出雞卵內部各個結構的名稱,了解學生實驗的效果。借助投影片,告知學生胚盤、卵黃膜和卵黃共同構成了卵細胞,細胞核位于胚盤中。利用實物投影展示受精卵和未受精卵的胚盤,讓學生對照觀察并進行比較。
生:未受精卵的胚盤顏色發白而且胚盤小,已受精卵的胚盤顏色發深而且胚盤略大。
師:既然這兩種卵的胚盤差別這么大,那么請大家考慮一下,胚盤有什么作用?
生:是胚胎發育的部位。
師:我們如果把這個雞卵放在桌上滾動,不管它怎么滾動,卵黃始終位于卵白的內部,你知道這是為什么嗎?(提示:觀察系帶在卵中的位置,系帶有何作用?)
生:系帶對卵黃起固定作用,并可以減少胚胎受到的震動。
師:胚胎的發育離不開氧氣和養料,這兩類物質分別由什么提供?
生:氣室提供空氣,卵黃和卵白提供養料。
師:卵黃和卵白相比較,誰的營養更豐富?有的同學不愛吃蛋黃,其實卵黃的營養價值要高于卵白,它是卵細胞的主要營養部分。
(指導學生看書并討論,總結出其它結構的作用。)
師:剛才大家都看到了,氣室容積很小,那么如何提供胚胎發育所需要的大量氧氣?
生:卵殼是透氣的,表面應該有氣孔存在。
三探氣孔:引導學生利用桌上的物品設計探究方案,并且用溫水浸泡法來探究一下氣孔是否存在,對于學生的開放型設計思路,教師應給與適當的鼓勵。
師:大家想一想,鳥卵的結構為什么要這么復雜?這與它周圍的環境相適應嗎?
生:堅硬的卵殼和內部的殼膜起保護作用,卵白提供水環境,氣室提供了氧氣,卵黃提供營養物質,給鳥的胚胎發育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從而增加了對陸地復雜環境的適應性。
請同學們運用剛才學過的'知識,解決以下三個問題:
1.養雞場在挑種蛋的時候,從來不用那些蛋殼表面污穢面積較大的蛋,因為它們孵不出小雞,這是為什么呢?
生:因為這些雞蛋表面的臟物堵塞了卵殼上的氣孔,妨礙了里面胚胎的呼吸,所以孵不出小雞。
2.請生物興趣小組的同學出示課前腌好的生雞蛋,并提出他們所發現的有趣現象:鹽水里的所有雞蛋都是鈍頭朝上。
師:鈍的那頭反而輕,這是為什么呢?
生:鈍的那頭的氣室里有空氣。
師:在籠子里只養了兩只母雞,它們能生蛋、能孵出小雞嗎?
生:能生蛋,但孵不出小雞,因為母雞沒有受精的機會。
屏幕出示愛迪生孵小雞的圖片,由學生講故事。
師:愛迪生為什么孵不出小雞呢?
生:外界溫度太低了。
師:沒有受精的雞蛋孵不出小雞,就是受了精的雞蛋也不是隨便就能孵出來的,看來鳥類要繁衍下一代還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二、鳥的生殖和發育過程
教師課件展示教材中的圖片,提出相應的問題,引導學生說出相應的繁殖行為。總結鳥的生殖和發育的過程。播放鳥的繁殖行為錄像。引導學生再次總結鳥的生殖和發育過程。
師:大家都見過鳥類的哪些繁殖行為?
生:母雞下蛋、燕子銜泥壘窩、公雞追母雞滿院子跑等。
師:你知道鳥類在找到自己的意中人以后,都會通過什么樣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愛慕之情?(利用實物投影展示學生搜集到的圖片)
生1:雄孔雀會展示自己漂亮的羽毛,丹頂鶴展示的是自己優美的舞姿,啄木鳥會通過敲打樹干發出“愛情電報”。
生2:雄軍艦鳥鼓起紅色的喉囊,雄園丁鳥偷取色彩鮮艷的物品進行炫耀,雄鴕鳥會跪在雌鴕鳥的面前,通過拍動翅膀和扭動著脖子向意中人求婚。
師:當鳥兒找到自己的伴侶后,它們就要為自己建造一個“家”,這就是筑巢。
(利用實物投影展示學生搜集到的圖片,由學生介紹燕鷗、家燕、織布鳥千姿百態的鳥巢,教師對同學們課前的積極準備提出表揚。)
屏幕上展示雌雄翠鳥正在xx的圖片,請同學思考說出這屬于什么樣的受精方式?
生:體內受精。
師:想一想,這種受精方式和兩棲動物相比有什么優勢?
生:它使受精的機會大大增加。
師:受精后的鳥卵在雌鳥體內就已經開始發育了,但是當鳥卵被產出后,胚胎就會因外界溫度過低而停止發育,怎樣才能繼續發育呢?
生:那就要靠孵卵。
師:在適宜的條件下,胚胎發育成熟,雛鳥最終破殼而出。
屏幕上出示雛鳥和成鳥的圖片,讓學生比較并思考:鳥的發育是不是變態發育?并播放鳥的繁殖行為錄像。
環節三:課堂小結,對比歸納
讓學生總結鳥的生殖和發育過程都包括哪些階段,并提出問題:這六個階段所有的鳥都必須要一一經歷嗎?哪些階段是必不可少的?
生:杜鵑把卵產到別的鳥的窩里,自己不筑巢、不孵卵、不育雛,另外帝企鵝把卵放在自己的腳面上孵化,也不筑巢。求偶、xx和產卵是必不可少的。
四、教學反思
本堂課比較全面地讓學生掌握了知識,也比較好地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總體上還是比較成功的。
【生物課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生物課程教學設計10-28
生物課程教學設計(精華)11-23
生物課堂教學設計03-04
生物課《休息與睡眠》教學設計12-13
生物課程教學總結02-12
生物課后教學反思02-03
生物課程的教學總結02-02
生物課堂教學實錄03-03
生物課堂教學反思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