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的禮儀文化
“禮儀就是一種小心,就是在交往中不流露出絲毫怠慢和鄙夷。如果每個人都讓渡一點權利,那么這個社會自然就會變得彬彬有禮了。”
推開湖南女子大學蔣萍教授辦公室的門,一陣花香撲鼻而來,整齊潔凈的畫面也隨之映入眼簾。一襲黑色風衣的她,熱情地迎上來打招呼,泡茶,舉手投足優雅端莊,大方得體。禮,在這位研究了二十多年倫理、禮儀學的教授身上發揮得恰到好處。
得知我們在做“仁義禮智信”的價值觀系列選題,蔣萍連聲稱好。對于中國傳統禮儀的現狀,她一直在焦慮著。傳統禮儀失落,現代禮儀尚未建立,社會處在一個舊“禮”已去、新“禮”未成的時代。
“如何重拾禮儀文化,的確值得我們每一個人深思。”
“企鵝腳”的悲哀
中國自古被譽為“文明古國,禮儀之邦”。物質飛速發展,當我們回過頭再審視和關注我們的“文明”時,卻痛心地發現,民族文化之根已被我們親手斫斷,民俗禮儀變得稀落零散。
“對禮的沖擊,最早應該是從‘’提出‘打倒孔家店’開始的。當時的禮已經變成魯迅先生口中的‘吃人工具’,人們要挑戰傳統文化,首先就選擇根基上的‘禮’。”
在局勢的動蕩和外來文化的雙重沖擊之下,傳統民俗禮儀成為人們眼中落后、迷信、封建的代表,成為改造的對象,有些甚至被國人所直接拋棄。“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攻擊性更加大,有些甚至是毀滅性的。”蔣萍如是回憶。
與傳統民俗禮儀日漸消失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西方禮儀在中國大行其道。“西方的情人節、圣誕節、感恩節在中國非常流行,甚至比我們的春節還熱鬧。年輕人對這些節日的細節了解得一清二楚,可對于傳統的祭祀禮儀、慶祝活動,他們卻一無所知。現代年輕人辦婚禮也是。學西方人穿婚紗,跟著又換身紅旗袍,按中式的再來敬酒。這看似中西結合,其實不倫不類,沒有自己的文化,淪落為一種虛偽的表演。”
“還有,現在中國男人愛穿西裝,但他們卻不知道,在國際禮儀中,西裝配系帶鞋其實才是正裝禮儀的首選。并且,中國人喜歡用白襪子搭配黑皮鞋,這在國際禮儀中有個通稱,叫‘企鵝腳’。即便全身名牌,只要露出‘企鵝腳’,就會被人當成暴發戶而看不起。”
這種丟失傳統后,不倫不類的“舶來品”隨處可見的尷尬局面著實讓蔣萍痛心。傳統民俗禮儀應該是民族精神的載體,是我們最為寶貴的國寶,為什么會消失于無形?找回我們曾經遺忘的記憶,恢復傳統國俗的本來面目,已是當務之急。
重建“禮儀之邦”
“這些年中國人開始關注傳統文化,各種禮儀培訓也慢慢熱起來,可效果并不顯著,國民素質依然偏低,出國旅游的中國人并不受待見。”蔣萍無奈地說,“看到我們,外國人常常會笑說,‘煩貨來了’。”
事實上,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服務業就有禮儀培訓;2000年,事業單位開始培訓;到2010年,公務員系統也重視起了這個問題。
“為什么做了卻沒有效果?因為中國缺乏這樣的社會化大環境,沒有這種文化基礎和文化背景,也丟掉了太多傳統禮儀文化的精粹。”蔣萍告訴我們,禮的培養需要從小做起。新加坡從幼兒園開始學習好公民課程,教孩子如何鞠躬、打招呼、微笑;日本孩子在上小學時就懂得什么叫“尊敬”,這種概念深入腦海,所以無論在什么場合,他們都會鞠躬;韓國語分成3種語氣,談話時要根據對方的年齡、地位分別選擇不同的語氣,除自己家人外,對比自己年長4歲以上的人不能使用不尊敬的語氣。
“學禮不只是學表面,而是要找到其中精神、情感和價值,那是一種文化的滲透。”聯想到中國孩子的禮教,蔣萍又無奈地晃起頭,“他們甚至連成人禮是怎樣一種莊重的儀式都不知道。當然,這不是孩子們的問題,而是我們成年人的引導缺失。成人禮,不應該是種熱鬧中的宣泄,而是在莊嚴中學會承擔。”
【西方的禮儀文化】相關文章:
中西方禮儀文化的差異06-13
中西方的禮儀文化差異07-03
西方餐飲禮儀05-27
西方餐飲禮儀3篇05-27
禮儀文化禮儀01-05
“中國與西方的建筑文化”閱讀答案02-25
我欽佩的西方文化的英語作文12-17
日本禮儀文化06-30
中餐文化禮儀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