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拖延心理學讀后感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是時候寫一篇讀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那么如何寫讀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薦]拖延心理學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人生,每個人都在演繹著一場屬于自己的人生,我們都有著不同的思想和心理,向往成功的道路都是我們一生的追求。也許,當你在迷茫著的時候,拖延著的時候,你已經拋棄了一段你作為在這個世界上生活的一段僅有一次的機會。我們的生命,雖然渺小,但卻應該活得有激情,有意義。
我之前一直認為,拖延是每個人身上都有的毛病,有些人為不易改掉的習慣懊惱,有些人在最后一秒的靈感迸發二沾沾自喜,覺得這似乎都是生活常態。但遇見《拖延心理學》之后,我的看法有了很大的改觀。認清現實和自己,接受自己。表面上看,拖延是個人的時間管理問題,或者對所處理的事情責任感不強二逃避的方式。事實上研究發現,拖延是一個復雜的問題。不僅僅涉及個人的心理,行為和情緒問題,還涉及社會,文化等問題。即使我們意識到拖延的存在,已經耽擱了事情,卻無法停止這種行為。
有時,我們會被一些所謂“拖延者的信條”所說服。比如,我必須要做到完美,我做每件事都應該輕而易舉不費力氣。什么也不要做比冒失敗的風險更安全,如果這一次我做的很好,那么我每次都應該很好。我們平時聽到這些,會認為是對自己要求嚴格,是完美主義者,辦事求穩。
事實上,這些跟拖延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因為這些想法是不現實的,是為拖延開道的個人觀念。如果你認為必須做到完美,那么你寧愿拖著也不愿意去做,因為你不愿意冒風險被人批判你的失敗;如果你認為成功是危險的,你就會為了保護自己和別人而降低成功的概率。人們形成拖延習慣是因為害怕,害怕展露真實的一面,會不被別人能接受,以至于拖延者不僅躲開了認知世界,也躲開了認知自己。雖然要忍受自責,自輕和對自己反感的痛苦,但是比起認清自我所帶來的的脆弱,這種痛苦更容易接受。改善拖延的過程,也是認清自己,接受自己優缺點,能夠像老朋友一樣與自己相處的過程。
拿破侖希爾曾經說過:“生活如同一盤棋,你的對手是時間,假如你行動前猶豫不決,或拖延的行動,你將因時間過長而痛失這盤棋,你的對手是不允許你猶豫不決的!”從現在起,讓我們拒絕拖延,提高執行力,與時間決戰吧!
【拖延心理學讀后感】相關文章:
《拖延心理學》的書評簡介12-14
拖延心理學讀書筆記01-30
《拖延心理學》讀書筆記02-15
[實用]《拖延心理學》讀書筆記04-15
《拖延心理學》讀書筆記(精選12篇)09-06
拖延心理學讀后感11-13
[精選]拖延心理學讀后感10-08
拖延心理學讀后感11-08
《拖延心理學》讀后感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