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中國”人物航天事跡集錦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有寫事跡的經歷,對事跡很是熟悉吧,根據范圍的不同,事跡可分為集體事跡和個人事跡。想擬事跡卻不知道該請教誰?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感動中國”人物航天事跡集錦,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感動中國”人物航天事跡集錦1
飛船模擬器是在地面等比例真實模擬飛船內環境,是對航天員進行航天飛行程序及操作訓練的最為重要的航天專業技術訓練場所。飛船從發射升空充分進入軌道,到調姿回到地球,飛行程序指令上千條,操作動作幾十個。飛船艙內的儀表盤指示燈密密麻麻,各種線路縱橫交錯,各種設施星羅棋布。要熟悉和掌握它們,并能進行各種操作和排除故障,只有靠在模擬器中反復演練。
楊利偉是個有心人。去年年底做模擬器訓練的`時候,他用一個小攝像機拍了很多坐艙圖片。回來以后,輸入電腦,自我刻了一個小VCD,隨時播放,盡快地熟悉里面的各種設備---此刻已經熟得一閉眼睛就能想得清清楚楚。
飛船上天之前,楊利偉他們做了十幾次強化訓練,每一次訓練都是楊利偉第一個做。做完以后,給教員帶給信息:哪個地方不適宜,哪個程序不到位,哪個地方操作不合理。修改完,后面的人再做,少走了很多彎路。
載人飛船聯合測試,楊利偉去的次數最多。在測試推進艙和回到艙分離,然后立刻切換到回到艙的動力系統這個動作的時候,按規定10秒鐘務必完成動作,研制人員最快6秒種能夠做完,楊利偉只用了5秒。
在首飛選拔的5次正常飛行程序考試中,楊利偉獲得了兩個99分、3個100分,名列專業技術綜合考評第一名,成為首飛航天員第一人選。
出征時刻,楊利偉情緒坦然地走向發射架。那一刻,數億人的目光注視著他,他背負著一個民族的期望去迎接挑戰。"當然,從最壞的角度思考,這畢竟是一次冒險,但冒這個風險值得。我到那里來就是為了執行這個任務,我就是為了執行這個任務而來的。"
火箭呼嘯而上,楊利偉奔向了太空。
浩瀚太空從此寫下了一個中國人的名字。
“感動中國”人物航天事跡集錦2
從遠古“嫦娥奔月”的傳說到莫高窟壁畫上的“飛天”;從戰國時期的屈原面對長空發出的“天問”到明代幻想家萬戶乘坐綁在一起的四十七支火箭開始人類首次飛向空中的嘗試。今天,悠遠滄桑的歷史,遙遠的飛天夢想,終于成為了現實。“神舟”五號飛船載著中國第一個航天英雄楊利偉帶著千千萬萬中華兒女的期待開始遨游太空。
航天英雄楊利偉凱旋歸來,不僅圓了中華兒女的千年之夢,而且為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楊利偉的成功體現了中國科技實力與綜合國力,使中國成為亞洲第一、世界第三踏訪太空的國家。在航空技術已成為人類現代文明的重要標志時,全世界都會從楊利偉--這位航天英雄的太空旅行中清晰地發現,中國,這個古老而又年輕的國家,已經站在了新的起跑線上。
中國,這發展中國家,曾被多少外國人歧視、嘲笑,使我們千千萬萬的炎黃子孫受到了侮辱,失去了尊嚴。但我們中華民族卻站起來了!這次,我們中國第一位航天英雄以及中國航天技術的先進,為我們換回了我們的尊嚴,贏得了外國人羨慕的眼光。“神舟”五號飛船遨游太空成功,證明了我國科技水平的發展,說明了中國科技發展已經遠遠領先繼俄、美之后的國家。中國已經漸漸強大起來了,漸漸換回了異國人的尊敬。航天技術的迅速發展,意味著中國已經進步起來了。飛速的發展,輝煌的成就,中國已不再落后,終會贏得全人類的贊嘆。
這是一項科技的奇跡,這是中國航天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它將永遠記載在歷史的光榮冊上,讓世世代代的炎黃子孫都來學習楊利偉的好精神,讓每個中華兒女都為這位航天英雄而驕傲,而自豪!
然而,在楊利偉成功的背后,在楊利偉成長的.道路上,感人的故事數之不盡。幼時的楊利偉文弱、內向、膽怯,連僅有不到十五米的木梯都不敢爬。而今,這個不敢爬梯子的孩子竟能乘坐飛船遨游太空。為了鍛煉楊利偉的膽量,楊爸爸經常帶他去爬樹、爬山、游泳。夜以繼日的訓練,每一步都需要有堅強的意志。楊利偉也用他那堅持不懈的精神,克服了重重難關,突破成為了一個勇敢、堅強、剛毅、不畏艱難險阻的愛國航天英雄。
幼時的夢想是他成功的根源。每當聽到“嫦娥奔月”的故事時,他就會對太空產生許多出乎意料的遐想。他的好奇、他的幻想,使他如今成為赫赫有名的“航天英雄”,人們敬仰他,崇拜他。人們為他的成功而自豪,祖國為他的成功而驕傲。
楊利偉為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起了個輝煌的開端,為中國航天歷史創造了一個驚人的奇跡。他勇敢,他無私,他愛國,他是我們中華兒女的好榜樣。楊利偉冒著巨大的風險,為中華民族續寫了民族精神的嶄新篇章,在中國的千年歷史上寫下了輝煌的一頁。
“感動中國”人物航天事跡集錦3
10月15日上午8時許,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中國第一個走向太空的航天員楊利偉在飛船艙內待命起飛。艙內的攝像機鏡頭,把他的畫面傳向千里之外的首都北京。
此時此刻,北京航天指揮控制中心載人航天指揮大廳里,4名特殊的“觀眾”面對大屏幕情不自禁地輕聲叫出聲來:“孩子!”“利偉!”“爸爸!”……
他們,是楊利偉的父親楊德元、母親魏桂蘭、妻子張玉梅和8歲的兒子楊寧康。他們作為特邀嘉賓,將在指揮大廳的大屏幕前為親人楊利偉送行。
魏桂蘭大媽今天刻意“打扮”了一番,外套里面穿了一件紅色的毛衣,嘴唇上還涂了一層淡淡的口紅。老人說:“今天是喜慶的日子,咱們都得精神一點兒!”
張玉梅目不轉睛地盯著屏幕上的丈夫,把兒子楊寧康的手緊緊攥在手里,仿佛生怕調皮的兒子干擾了利偉。小寧康瞪著兩只圓溜溜的大眼睛,看著穿著乳白色航天服的'爸爸,高興地叫起來:“爸爸今天最精神!”
“30分鐘準備!”發射場上,指揮員的口令傳來。魏桂蘭大媽好似有點緊張,不由自主地抓住了楊大伯的手。楊德元大伯拍拍老伴的手背,安慰她說:“放心,放心!”
“20分鐘準備!”這時,魏桂蘭大媽好像一下子堅強起來。她挺直腰板告訴記者:“利偉這孩子,從小就膽子大,大人們問他長大了想干啥,他總是把腦袋瓜一歪說‘開飛機!’后來他真的開上了飛機,今天又要去開飛船,他心里不定怎么高興呢,咱們都得為他高興不是?”
“15分鐘準備!”這時,前方首長與楊利偉對話的聲音傳來,楊利偉大聲說:“我在艙內感覺非常好,保證堅決完成任務!”說完,利偉面對攝像機鏡頭說了一句:“明天見!”
指控大廳里,頓時響起一陣暴風雨般的掌聲,大家都被航天員充滿信心的告白感動了。
“5分鐘準備!”“1分鐘準備!”大廳里,空氣好像驟然凝固了,兩位老人眉頭緊鎖,張玉梅一手捂住了嘴巴,一手把小寧康的手攥得更緊了。
飛船發射進入最后10秒鐘倒計時,飛船艙內的楊利偉突然抬起手,對著鏡頭敬了一個軍禮!
“感動中國”人物航天事跡集錦4
20xx年6月17點38分神舟十號一飛沖天,肩負著中國首次載人空間交會對接的重大任務,代表著中國正一步一個腳印地實現自己的太空夢。任務將是對“神九”載人交會對接技術的“拾遺補缺”。飛船將于搭載三位航天員聶海勝、張曉光、王亞平飛向太空。中國的航天夢再次成為熱點。
中國航天科技成就的背后,是不斷錘煉孕育著的航天傳統精神、“兩彈一星”精神和載人航天精神,這些精神同時被賦予了豐富的時代內涵。
數據顯示,在載人航天科技人員隊伍中,青年一代占到了2/3以上,飛船系統中副主任設計師、副總指揮中40歲左右的年輕科學家占到80%。繞月探測工程研制隊伍平均年齡不到40歲,54名正、副主任設計師中,上世紀70年代出生的占65%。這些伴隨著改革開放成長起來的年輕科技人員,不僅秉承了老一輩科學家的奉獻精神,還烙上了改革開放的.精神印記。
王翔是載人航天隊伍中為數眾多的留學歸國人員之一。本來他在國外的一家公司有著優越的工作環境和優厚的待遇,但是當得知中國神舟五號飛船發射成功的消息后,他毅然回國。
“為國爭光與實現個人價值并不矛盾。”現在已是飛船系統副主任設計師的王翔說。
把個人理想與祖國命運聯系在一起,把個人選擇與國家需要聯系在一起,年輕的航天人在為祖國贏得榮譽的同時,也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
“感動中國”人物航天事跡集錦5
中國,一個屹立于東方的古老國土;中國,一個地大物博、物多人多的美麗國度。如今,中國也是一個在航天事業上領先許多國家的大國了,我為我是中國人而感到驕傲,感到自豪!
今天,我在學校開展的——《中國人的航天夢》展覽中,得到了許多以前不知道的知識、訊息,下面我給你講講吧!
首先,我國航天事業的元老——錢學森爺爺在1956年10月8日擔任我國第一個火箭導彈研究的.院長,在不斷的研究中,終在1970年4月24日,在酒泉發射了“東方紅”第一顆“人造衛星”,中國成為了世界上第五個發射衛星的國家。又在1988年、1990年、1999年、20xx年、20xx年分別發射了“風云一號”、“長征二號”捆綁式火箭、“神州試驗飛船”、“神舟三號試驗飛船”、“神舟四號飛船”等。20xx年10月15日,楊利偉叔叔乘坐神五完成了我國首次載人飛行,20xx年10月—17日,費俊龍叔叔和聶海勝叔叔也圓滿的完成了神六的飛行任務,實現了我們炎黃后代千年來的“飛天”之夢,同時標志著我們中國成為了繼俄、美兩國之后第三個能掌握載人飛天技術的國家,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
中華民族日益強大,中國日益富強,我們國家前進的腳步從未停止,我們從原來的貧窮落后進步到如今的'強大富裕,我們已不再是昔日的落后小國,如今放眼世界,也有了一席之地,我們的祖國——中國——泱泱大國,我為你自豪!
我驕傲,我是中國人!
【“感動中國”人物航天事跡】相關文章:
“感動中國”人物航天事跡06-21
感動中國航天人物事跡06-26
感動中國人物的事跡04-20
感動中國的人物事跡06-30
中國感動人物事跡07-01
中國航天人物事跡07-19
關于感動中國人物的事跡04-19
感動中國先進人物聶海勝事跡12-27
感動中國人物的事跡最新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