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朗誦技巧(優秀)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經典的詩歌吧,詩歌語言凝練而形象性強,具有鮮明的節奏。那什么樣的詩歌才是經典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詩歌朗誦技巧,歡迎大家分享。
一、詩歌朗誦的特點
朗誦的體裁多種多樣,詩歌、散文、寓言、故事、小說、戲劇,都可以納入朗誦的范疇中。在眾多體裁中,尤以詩歌被用于朗誦的最多,因為詩歌具有感情濃烈、富有韻律、文學性強、流傳廣泛、影響深遠等特點,這些特點都特別適于進行有聲語言藝術創作。
詩歌朗誦的藝術感染力是因其特點而產生的。了解其特點有利于加深對朗誦特別是詩歌朗誦的認識。
(一)音聲性
詩歌朗誦最重要的特點之一就是其音聲性,這也是一切朗誦藝術的重要特點之一。
朗誦是把文字作品轉化為有聲語言的藝術創作。在這個過程中,不論朗誦者對文字作品思想內涵的理解如何深刻,不論他自身的文學素養和藝術修養如何高,也不論他對朗誦的整體設計如何精妙,最終都主要體現在有聲語言表達上,進一步說,就是朗誦者的語音和聲音上。因為,聽眾是通過朗誦者的有聲語言表達來接受文字作品的思想內涵、了解朗誦者的藝術修養、欣賞文字作品的藝術魅力的。在此,我們可以這樣說,有聲語言幾乎成了詩歌藝術惟一的載體。因此,只要思想深刻、情感濃烈就能朗誦好詩歌的說法是不成立的。
音聲主要指朗誦詩歌的聲音。優秀的朗誦藝術家總是不斷地進行聲音訓練的,我們甚至有這樣的體驗,只要他一張口,聽眾立刻就會被其富于磁性的、悅耳動聽的聲音吸引住。聲音雖然不是詩歌朗誦的全部,但是它有其獨立存在的意義,是增強詩歌朗誦藝術魅力的重要因素。
因此,在進行詩歌朗誦的訓練過程中,練聲既是基礎性的工作——它是進行詩歌朗誦的必備條件,也是貫穿始終的工作——它制約著詩歌朗誦水平提高的幅度。
(二)規范性
規范性主要表現在朗誦所選擇的文字作品和所使用的語言上。一般來說,朗誦時選擇的文字作品都是規范的,其思想內容和語言形式大都經過作者的精心思考,另一方面,要求朗誦詩歌要使用普通話。
到目前為止,大家所聽到的詩歌朗誦絕大多數都是使用普通話的,其標準的語音、規范的詞匯、語法為大多數聽眾所熟悉,能為大眾所理解和接受;同時,這種規范的語音也最能體現詩歌抑揚頓挫、平仄相間、富于韻律的特點,最能表現出詩歌朗誦的藝術魅力。
(三)文學性
朗誦不同于日常的說話,這一點主要體現在其文學性上。人們在日常說話時,涉及的話題多種多樣,說話的狀態也非常輕松,思緒可以是連續的,也可以是跳躍的,可以是完整的,也可以是片段式的,只要能達到交流思想的目的就可以了。
而朗誦則不同,一般來說,其文字作品的主題相對集中,有一定的思想意義,富有情感,文字洗練精美;在朗誦時,須要深刻理解文字作品,調動自己的思想感情,用富于表現力和感染力的有聲語言進行表達。無論是文字作品還是朗誦創作,都帶有非常鮮明的文學性。
我們看到,人們在選擇朗誦的文字作品時都是非常嚴格和認真的,對其主題、思想、遣詞造句的要求非常高。事實也證明,文字作品藝術水準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朗誦藝術魅力的高低。
(四)藝術性
朗誦不同于傳播信息的語言表達,如不同于新聞播音。人們在傳播信息時,主要是為了把事情說清楚,因此,往往用最樸實的語言表達樣態來轉化文字語言,音高、音長、音強、音色、語氣、節奏的變化都限制在一定的幅度之內,其樸實性和真實感異常重要。
朗誦則不同。因其現場性的要求,所以朗誦時聲音運用有其特殊的要求;因其感情濃烈,所以朗誦時語氣、節奏的變化幅度相對較大;因其音聲性的特點,所以要求朗誦者要通過訓練增強其語言的表現力和感染力,等等。所有這些要求,都體現出詩歌朗誦藝術性的特點。
(五)綜合性
朗誦藝術是一項綜合性的藝術,它不僅要求朗誦所依據的文字作品要有較高的藝術水準,要求朗誦者對文字作品的理解力、感受力以及有聲語言的表現力和感染力要強,有時還要求配樂、燈光、舞美等多種因素的完美配合。這不僅要求這些因素自身的完美,還要有機配合,彼此映襯,互相促進,既不能顯出弱勢,也不能互相“搶戲”,否則,語言與配樂的力度對比反差過大、內容與環境的格調背離等等都會影響到朗誦作品的藝術效果。
此外,朗誦者還應掌握一些心理學和傳播學的知識,能夠在現場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身心狀態,消除緊張心理,了解受眾接受心理,與受眾進行積極有效的交流,使自己傳達的思想、抒發的感情能夠真正達于受眾的心中。
所以說,朗誦的藝術效果是朗誦者綜合素質的集中體現。
(六)依賴性
一般來說,朗誦都要依據一定的文字作品來進行。無論是理解稿件、引發情感,還是運用技巧、形之于聲,都是在文字作品的規定之下進行的。作品基調的確定、情感的濃淡、具體表達技巧的運用都受到文字作品的制約,拋開文字作品而任意發揮是得不償失的,那樣,朗誦者將有可能置于無主題狀態而不知所終,聽眾也會聽得一頭霧水。
(七)創作性
創作性是針對依賴性而言的。朗誦雖然要依據一定的文字作品來進行,但決不是照本宣科、見字出聲,而是要對文字作品進行真正的創作。文字語言是不可能把作者的全部想法都表達清楚的,“言不盡意”即為此意,朗誦者要在深入理解作品的基礎上將那些隱藏在文字之外的意思補充出來;同時,文字作品不可能把一句話恰切的語氣體現出來,這也要靠朗誦者運用有聲語言表達技巧進行創作;另外,朗誦者有聲語言表達本身就是一種創作,動聽的聲音、高超的表達技巧都在一定程度上為文字作品增色,加之配樂、燈光、舞美的設計等等,都使得朗誦成為一項創造性的活動。
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一部看似平常的文字作品經過朗誦者精心的準備和傾情的展現之后,往往會凸顯出更豐厚的意蘊,具有更強的藝術感染力。
(八)欣賞性
詩歌朗誦并非曲高和寡的藝術形式。由于作品本身具有較高的藝術性,朗誦者在創作的過程中又融入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加之朗誦者對詩歌朗誦進行了精心的設計和排練,并可以輔以音像等多種藝術形式,因此,詩歌朗誦無論是在大型的文藝晚會中,還是在專場的詩歌朗誦會上,都能以其易于理解、富于變化、長于抒情等特點而為大家所喜愛。如今,眾多的藝術團體還將朗誦與音樂、朗誦與歌唱、朗誦與表演相結合,創造出了詩歌朗誦音樂會、詩歌演誦會等形式,加強了詩歌朗誦的可看性,其欣賞性的特點更加突出了。
(九)大眾性
詩歌朗誦藝術性的特點并不影響其大眾性特點的存在。除卻朗誦無止境的藝術追求以外,大家還是比較容易了解這種藝術形式的,并且都可以在某種程度上掌握它。朗誦是一種操作簡單、適應性強、老少皆宜的藝術形式,無論是在戲院劇場、禮堂教室,還是在露天廣場、廠礦車間;無論是個人出演,還是集體配合;無論是專業表演團體,還是業余朗誦愛好者,都可以隨時隨地地進行朗誦。另外,這種藝術形式易于被大家接受也是其大眾性特點的表現。
(十)號召性
詩歌朗誦有著強烈的情感,有著廣泛的受眾群,它特別適合于在群眾中間進行;另外,朗誦詩歌的選材也往往是具有行動性和鼓動性,最易引起群眾的共鳴,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凈化人的心靈,陶冶人的情操。
【詩歌朗誦技巧】相關文章:
詩歌的朗誦技巧12-19
詩歌朗誦技巧【精選】07-02
詩歌朗誦技巧03-20
詩歌朗誦技巧【熱門】05-18
(精品)詩歌朗誦技巧05-20
(必備)詩歌朗誦技巧08-06
詩歌朗誦技巧(優)07-02
現代詩歌朗誦技巧09-22
詩歌朗誦技巧優秀(15篇)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