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考研普通心理學知識點
漫長的學習生涯中,不管我們學什么,都需要掌握一些知識點,知識點就是“讓別人看完能理解”或者“通過練習我能掌握”的內容。掌握知識點是我們提高成績的關鍵!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考研普通心理學知識點,歡迎大家分享。
考研普通心理學知識點1
1.聽覺刺激
聲波是聽覺的適宜刺激,它由物體振動產生。聲波的物理性質包括頻率、振幅和波形,而這三種特性反應到聽覺上就是音調、音響和音色。人耳能接受的振動頻率為16Hz-20000Hz,而1000Hz-4000Hz是人耳最敏感的區域。
2.聽覺的生理機制
耳的構造和功能:人耳由外耳、中耳、內耳三部分組成
外耳:外耳廓、耳道à收集聲音
中耳:一膜(鼓膜)、兩窗(卵圓窗、正圓窗)、三骨(錘骨、砧骨、鐙骨)à機械振動被傳遞到內耳淋巴液,
這是聲音的生理傳導途徑
內耳:前庭器官、耳蝸à實現能量轉換
3.聽覺理論
音調:一種心理量,和頻率變化不完全對應
音調不僅決定于頻率的高低,還受到如聲音持續時間、聲音強度和復合音音調等其他因素的影響。
人耳分析不同頻率的聲音產生不同的音調感覺,科學家提出過如下四種不同聽覺理論:
Ⅰ頻率理論:也叫電話理論。是1886年,物理學家羅·費爾提出來的。認為:內耳的基底膜和鐙骨按相同的頻率運動,振動的數量與聲音的原有頻率相適應。頻率理論很難解釋人耳對聲音頻率的分析,人耳基底膜不能作每秒1000次以上底運動。
Ⅱ共鳴理論:也叫位置理論。是赫爾姆霍茨提出。因為基底膜的橫纖維長短不同,因而能夠對不同頻率的聲音產生共鳴。后來人們發現基底膜橫纖維的長短與頻率的高低之間并不對應。
Ⅲ行波理論:生理學家馮·貝克西發展了共鳴理論提出了新的'位置理論-行波理論。認為:聲波傳到人耳,將引起整個基底膜的振動,振動從耳蝸底部開始,逐漸向蝸頂推進,振動的幅度也隨著逐漸增高,從而實現了對不同頻率的分析。但是行波理論難以解釋500赫茲以下的聲音對基底膜的影響(但可以用頻率理論解釋)。
Ⅳ神經齊射理論:韋弗爾提出的。認為:當聲音頻率低于400赫茲時,聽神經個別纖維的發放頻率是和聲音的頻率對應的,當聲音頻率提高,個別神經纖維無法單獨對它作出反應,這種情況下,神經纖維將按齊射原則發生作用。但是,對于5000赫茲以上的頻率,神經齊射理論無法解釋(但可以用位置理論解釋)。
考研普通心理學知識點2
【熱點】
普通心理學知識點:知覺整體性
人的知覺系統具有把個別屬性、個別部分綜合成整體的能力,體現了知覺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這種特性稱為知覺的整體性。
(1)例子:整體優先實驗、部分對整體依賴關系實驗。
(2)影響因素:刺激物的結構、知識經驗。
(3)作用:知覺的整體性大大提高了人們知覺事物的能力。但由于整體性的作用,人們有時會忽略部分或細節的特征,這是由于整體知覺抑制了個別成分的知覺。
考研普通心理學知識點3
(1)過濾器理論(瓶頸理論、單通道模型)
過濾器模型是英國心理學家布羅德本特(D. E. Broadbent)在雙耳分聽實驗基礎上提出的一個較早的注意模型。
布羅德本特認為,來自外界的信息是大量的,而人的神經系統高級中樞的加工能力是有限的,于是就出現了瓶頸。為了避免系統超載,就需要某種過濾器來對之加以調節,選擇其中較少的信息,使其進入高級分析階段,這類信息將受到進一步加工而被識別和存儲,而其他信息則不讓通過而完全消失。過濾器位于語義分析之前,對輸入信息的通過或拒絕完全是由刺激的物理屬性決定的',不需要信息加工系統的高級分析階段參與。布羅德本特設計了一個雙耳同時分聽的實驗來驗證自己的理論。
過濾器理論很快就遇到了困難,它的“全或無”原則無法解釋人對有意義材料的信息加工和注意分配等現象。
(2)衰減理論(雞尾酒效應)
特瑞斯曼(A. Treisman)設計的雙耳同時分聽的追隨耳程序實驗發現,當有意義的材料分開呈現在追隨耳和非追隨耳時,被試會不顧事先規定而去追隨意義。這種現象只有在過濾器允許兩只耳朵的信息都能通過的前提下才能實現,根據這一發現,特瑞斯曼認為,高級分析水平的容量有限,必須由過濾器加以調節,不過,這種過濾器不是只允許一個通道(追隨耳)的信息通過,而是兩個通道都有,只是非追隨耳的信號受到衰減,強度減弱了,但其中一些信息仍可得到高級加工。
特瑞斯曼還將閾限概念引入高級分析水平,她認為,已儲存的信息在高級分析水平有不同的興奮閾限,非追隨耳的信息由于受到衰減而強度減弱,因而難于識別,但特別有意義的項目如自己的名字,因為有較低的閾值,所以仍可激活而被識別。
(3)后期選擇理論(反應選擇模型)
依據非追隨耳的信息也可以得到高級分析的實驗結果,多伊奇等人提出了后期選擇理論,后由諾爾曼加以完善。這種理論認為,由感覺通道輸入的所有信息都可進入高級分析水平,得到加工并加以識別。而注意選擇位于知覺與工作記憶之間,即過濾器不在于選擇知覺刺激,而在于選擇對刺激的反應,主張注意是對反應的選擇。
雙耳同時分聽的追隨靶子詞實驗支持了這一觀點,表明無論是單耳還是雙耳聽,都能識別輸入的信息,如果所設計的條件相同,雙耳能有相同的識別率。
這個模型能很好解釋注意分配現象,但看起來是不經濟的,因為它假設所有輸入的信息都被中樞加工,這就不能很好解釋早期選擇現象。
(4)多階段選擇理論
約翰斯頓等人認為,選擇過程在不同的加工階段上都有可能發生,其主要假設是:在進行選擇之前加工階段越多,所需要的認知加工資源就越多;選擇發生的階段依賴于當前的任務要求。
【考研普通心理學知識點】相關文章:
稅務碩士考研知識點詳解12-16
考研高數8大重要知識點總結12-16
最新考研高數8大重要知識點總結12-16
普通心理學心得體會02-20
一般侵權責任構成要件考研法律碩士知識點12-13
考研感受之考研那段日子12-16
考研考研的心得體會01-21
考研北航翻譯碩士跨專業考研難度解析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