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一久久香蕉产线看-国产精品一区在线播放-国产精品自线在线播放-国产毛片久久国产-一级视频在线-一级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元宵節的習俗

時間:2024-08-30 07:29:30 元宵節 我要投稿

元宵節的習俗

元宵節的習俗1

  元宵節起源于漢朝,據說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惠帝劉盈死后,呂后篡權,呂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陳平等人在呂后死后,平除呂后勢力,擁立劉恒為漢文帝。因為平息諸呂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后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漢文帝都微服出宮,與民同樂以示紀念。并把正月十五日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在正月十五。司馬遷在“太初歷”中就把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

元宵節的習俗

  我國民間有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民間相傳,元宵起源于春秋時期的楚昭王。某個正月十五日,楚昭王經過長江,見江面有漂浮物,為一種外白內紅的甜美食物。楚昭王請教孔子,孔子說“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復興之兆”。元宵和春節的年糕、端午節的粽子一樣,都是節日食品。吃元宵象征家庭象月圓一樣團圓,寄托了人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愿望。元宵在南方稱“湯圓”、“圓子”、“浮圓子”、“水圓”,由糯米制成,或實心、或帶餡,餡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等,煮、煎、蒸、炸皆可。

  元宵節燃燈的習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說”

  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

  元宵節燃燈放火,自漢朝時已有此風俗。唐時,對元宵節倍加重視。在元宵節燃燈更成為一種習俗。唐朝大詩人盧照鄰曾在《十五夜觀燈》中這樣描述元宵節燃燈的盛況:“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元宵節燃燈的習俗,經過歷朝歷代的傳承,節日的燈式越來越多,燈的`名目內容也越來越多,有鏡燈、鳳燈、琉璃燈等等,“恐龍之鄉”的四川省自貢市更是由于采用各式材料制作各式精巧花燈并舉辦“恐龍燈會”而聞名遐邇。

  元宵節除燃燈之外,還燃放煙花爆竹助興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后增的一項活動,出現在宋朝。南宋時,首都臨安每逢元宵節時制迷,猜謎的人眾多。開始時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元宵節除了慶祝活動外,還有信仰活動,那就是“走百病”又稱“烤百病”、“散百病”,參與者多為婦女,她們結伴而行或走墻邊、或過橋、過郊外,目的是驅病除災。

元宵節的習俗2

  過元宵節必備的開運習俗一、慎祝福

  元宵節祝福短信發出要避開最兇的時辰:辰、酉。最好是在吉的時辰發出:子、卯、午、戌。當然,這一點對很多人來說有些難,如果你不能完全做到,那么起碼你應做到:發給你最敬愛、最尊重、最親密的三位親朋好友的祝福問候必須在吉時。到了這個時候,打個電話或許是更好的選擇!

  過元宵節必備的'開運習俗二、看月亮

  正月十五的時候一定記得出去看月亮(如果有明月),那時可以在白紙上畫弓箭,然后在吉時對著月亮大聲喊:嫦娥,下來吃元宵了!如此這般你和在場的朋友們都能好運連連。這同樣也是春節期間讓自己改運、增加桃花的最有利的時機之一。因為古有詩說“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共看嬋娟是一種長久的期望和象征。

  過元宵節必備的開運習俗三、送神靈

  雖然初一,十五是燒香求神的好時間,這天要誠心祈求上蒼給自己好運。但是正月十五一過,個個神仙都要各就各位,如果家里請了一些神靈回家過年的,不能忘記在正月十六把他們送回原位,不然時間一長,會帶來靈異反應,影響運勢。

  過元宵節必備的開運習俗四、納舊俗

  元宵節有些舊時的風俗,可以多加采納。舊時婦女們相信在上元夜到外面去照月光會受孕。同樣的,少女們之間也有傳說,照井水,面較美。男士們則相信元宵夜睡得越晚自己會越長壽,而孩子晚睡可以為自己的父母增福添壽。

  過元宵節必備的開運習俗五、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橋等,這也是人們用來消災祈健康的一種活動。走百病是明清以來北方的風俗,有的在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進行。在元宵節之夜,很多婦女就會相約出游,結伴而行,見橋必過,就樣就能祛病延年。元宵節這天單身的朋友利于多走動,也可以提升自己的情感運勢。

  過元宵節必備的開運習俗六、吃湯圓

  正月十五吃湯圓是在中國十大開運習俗之一,吃湯圓也叫吃元宵。因為湯圓代表著團團圓圓和和美美,日子越過越紅火,這對于一個家庭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意義,所以在元宵節一定要和家人吃上“元宵”。

元宵節的習俗3

  元宵節習俗: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因此全國各地都慶祝元宵節。 大部分地區的習俗大同小異,但每個地區還是有自己的特色。

  吃元宵

  農歷正月十五吃元宵。 “元宵”作為一種食品,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 在宋代,民間是元宵節流行的一種新奇食品。 這種食品初稱“浮元子”,后稱“元宵”,商人也稱其為“元寶”。 元宵為“湯圓”,用白糖、玫瑰花、芝麻、豆沙、桂花、核桃仁、果仁、棗泥等作餡元宵節的.習俗元宵節的習俗,用糯米粉包成圓形。 可以是肉也可以是菜,口味各異。 可煮湯、油炸、清蒸,寓意團圓美滿。 陜西的湯圓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里“滾”出來的,或煮或炸,滾燙滾圓。

  看燈

  漢明帝永平年間(公元58-75年),因明帝崇尚佛教,恰逢蔡敏從印度求佛歸來。 他說,每逢農歷正月十五日,印度摩訶訶陀就有僧人聚集,供奉佛舍利。 佛吉日。 為弘揚佛法,漢明帝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殿和寺廟“點燈示佛”。 從此,元宵節放燈的習俗,由原來只在宮廷舉行,流傳到民間。 即每逢正月十五,士紳百姓都要掛燈籠,城鄉通宵燈火通明。

元宵節的習俗4

  元宵節習俗在全國各地也不盡相同

  【北京】

  老北京最熱鬧的節日不是春節,而是元宵節。從農歷正月十三到正月十七,北京的老百姓要整整娛樂五晝夜。老北京的元宵節,最重要的活動是賞燈。明代北京的燈市在東城燈市口,元宵夜,街道兩旁列市,上至珠寶玉器,下至日用百貨,一應俱全,各鋪戶俱張掛絹紗、燒珠、明角、麥秸、通草制成的各式花燈,供人觀賞。到了清代,燈市遍布整個北京城。

  【河北省】

  永平府元宵節,有病的婦女群聚窯下,稱“陶灸”。兒女交錯度橋,稱“度百厄”。也有人以紙裁剪為九條紙繩,信手打結以卜休咎,稱“結羊腸”。又以十二個面盞貯油放入鍋中蒸熟,以面盞積水之多寡來預卜該月的晴雨。xx縣上元節以大饅頭為節食。xx縣元宵節男子請五祖教拳棒,女子請紫姑卜休咎。

  【安徽省】

  臨近元宵這幾天,xx市xx區上窯鎮的街道社區和鄉村田野里,各種民俗文藝表演一場接著一場。扭花鼓燈、耍龍燈、獅子滾繡球、高蹺、抬閣、花棍、花燈、傘燈、旱船、獨竿橋等多彩多姿的表演,不僅把新年的氣氛推向高潮,而且也讓十里八鄉的老少爺們領略了獨特的淮河風情文化。淮河兩岸,舊有“正月十五大似年”的說法。年初一到初三的大年三天,人們忙于辭舊迎新、探親訪友,顧不上吃顧不上玩,元宵節才是年味最濃的時刻。

  阜陽人民勤勞聰明,在長期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不斷發展創造,形成獨具特色的群眾文化。有形式活潑、內容豐富的曲藝,有獨具地域特色的民間舞蹈和戲劇。每年的.農歷正月十五,這些異彩紛呈的群眾文化匯聚成獨具特色的阜陽燈會。阜陽燈會始于隋唐,盛行于明代。宋代歐陽修在潁州任太守時曾寫下“去年元月夜,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滿春衫袖”一詩,說明宋代阜陽的燈會已很盛行。每年農歷正月十五便是傳統的燈會,每到這一天,群眾都會自發地把自己扎制的花鳥蟲魚獸燈、十二生肖燈等等各種不同造型的彩燈懸掛自家門前。元宵佳節燈會期間還要唱一些大戲,有一臺戲或兩臺以上的戲對唱,又稱之為“戲臺戲”。同時,各家還燃放各種焰火助興。

  【山西省】

  元宵農歷元月十五日是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宵節是中國最古老的夜的節日。相傳西漢平定“諸呂”,漢文帝元月十五日開基,定為元宵節。舉國上下張燈結彩,歡度佳節。深宮皇室,大家閨秀也可上街看觀燈游玩。

  元宵節,家家戶戶自制元宵(今有專業戶專賣)。元宵古稱“浮元子”,是一種雅俗共嘗,甜而不膩,膾灸人口的民間小吃,全國流行。“星燦烏云里,珠浮濁水中”。“輕圓絕勝雞頭肉,涌膩偏宜蟹眼湯”。古詩人如此描摩元宵圓,難怪此物歷經千年,風行不衰。

  掛花燈,是山西人民歡慶元宵節必備的一種形式。每逢元農宵節來臨之時,家家戶戶都掛起各式各樣的燈,從十四至十六,每晚都開,遠遠望去,樓房張燈結彩五顏六色,將整個城市裝扮的富麗輝煌,各單位也爭相制作各種各樣的花燈,在街上掛起,供人們欣賞,花燈樣式之多,數不勝數,有動物的,有生肖,有謎語猜謎的,有宮燈的,有現代電器的,也是歌頌現代人新生活的,飛機,火箭,飛船的,有鼓燈、潤餅燈、魚蝦雞鴨鵝燈、柑桔香蕉菠蘿燈、宮燈、如意燈、料絲燈、玻璃燈、走馬燈……形形色色,異彩紛呈。

  放焰火,為山西人民元宵節最為喜人的活動。元宵節夜在廣場都要進行放煙火活動,到時全家都走到大街上,去看那美麗的煙火,煙火越來變得越美,越來越大,科技含量越來越高,顏色越來越美越來越艷麗。

  文藝踩街,堪稱民間文化化妝。“裝扮故事,盛飾珠寶,鐘鼓喧天,一國若狂”。(明間喬元《閩書》)。從十四到十六,連續三天各縣區的都組織大大小小的各種文藝匯演到市里來,有民間藝術,有現代藝術展示,有傳統文藝,有古老樂曲,有八音會,有古裝戲,花樣之多,數不勝數。辦大型燈展。各單位都想聲,光,色俱全的大型燈展在街上展出。有代表吉祥的,有代表幸福的,有代表古老傳說的,有帶有啟迪意義的。

  【山東省】

  xx市

  xx區的元宵節臨水人家多放河燈。xx市xx縣的元宵送燈至祖墳。xx市xx縣的元宵節有照燈的習俗。男孩子提著燈,繞棗樹六圈,口念“嘟佬嘟佬,開花結棗”六遍,就能使棗樹豐收。xx市莒(jǔ)縣男女老少于正月十六到野外踏青,稱之“走老貌”,據說每年走一次可永葆青春年少。

  【河南省】

  xx縣元宵吃餛飩湯,稱之“團圓茶”,娘家接已嫁的女兒回家過節,縣元宵慶燈時,老幼有病者,皆以火灸石龜。本地有河橋的,相率過橋。若無橋,則以木板搭數丈高之“天橋”,稱為“走百病”。

  【陜西省】

  xx縣於元宵節宴請女兒、女婿,稱之“吃十五”。并送燈、送油,稱之“添油”。

  【江蘇省】

  xx區上元日綁縛蘆葦成丈許之火炬,插於田間,稱“照田財”,用來預卜早潦。火色白者為水,紅者為旱。宜興上元日,兒童戴鬼面具,屈腳振肩而跳,稱之“跳鬼”。

  【浙江省】

  杭州民間傳正月十五為上元天官賜福之辰,多齋素誦經,匍匐至吳山禮拜。海xx縣元宵節以精致的菊花燈為最出名。上虞縣少於元宵節晚上到戡恃月臺上較量武藝。建德縣人家有新娶媳婦的,於元宵節設酒祭床。

  【江西省】

  xx縣民于元宵掃墓插竹為燈。xx縣城各鄉均於元宵節祀上元神舟。

  【湖北省】

  xx縣(今之江漢)老農夫於元宵夜持火炬偏照田圃,叫“照絕地蠶”。兒童則以田鼓迎神,以卜歲事。武昌的“弄龍”要一連三天。全村的男女老少都跟隨龍燈到鄰村赴宴,稱為“龍換酒”。

  【湖南省】

  常德上元各家以椒為湯,加入韭菜儆果諸物款待客人,稱為“時湯”。xx縣游完龍燈后,將龍燈付之一炬,稱為“送災”。

  【四川省】

  四川元宵有“四偷”的習俗:“一偷湯圓二偷青,三偷檐燈四偷紅。”除了偷青是為了強身外,其馀皆為求子的習俗。xx縣有「對罵」的習俗。元宵節時人們搬板凳到戶外去,將平日之怨氣,盡皆罵出,被罵之人不得回罵。

  【福建省】

  泉州花燈別具特色,有香燈、紙折蓮花燈、絲料宮燈、八結燈等等。邵武縣元宵夜境內廟宇繞境迎香,稱為“凈街”。福建南部有元宵節兩村兒童互擲石為戲的習俗。據說若不擲石,那個村子必定發生瘟疫。

  【廣東省】

  xx縣民有於生男者,皆於元宵夜慶燈。南雄鬧花燈時,父母取龍燈上之龍須線給小兒系帶,據說可保兒童無疾病。又取龍燈內殘存的蠟燭照床下,據說可以產貴子。文昌縣民元宵夜偷青時,偷中的以挨罵為吉祥之兆,偷不中者則以不挨罵為吉兆

元宵節的習俗5

  這兩年,元宵節味道不是很濃了。但在我小時候,那個節日氣氛還是很濃的。接下來,我給在座的各位詳細的講講濮陽的元宵節,請看正文。

  元宵節,又稱“元上節”,自古以來元宵節就以熱烈喜慶的觀燈習俗為主。主要有:賞花燈,吃湯圓,猜燈謎,放煙花等。在我小時候,最喜歡的就是賞花燈了。猶記得,我們自家的幾個小孩子等不到天黑都開始急了。我還記得,當時我們一群小孩子總是巴望著天快點黑,好拉著父母出去玩。天一黑,我們一群小孩子急著出去,好欣賞那五彩斑斕的樹。有時,在五彩點燈下面發現一個紅色的小愛心或黃色的星星,我們都能看好一陣子。

  吃湯圓,隔著本子我都能聞到味兒。我最愛吃這個了,尤其是黑芝麻味兒的。輕輕咬下外面的一層面皮,把剩下的肉倒在舌頭上,嗯~nice!除了甜,還是甜。現在寫著,口水都要流出來了。

  猜燈謎,這個我沒玩過,但聽比我大12多歲的表哥表姐們談過,我記不太準了,應該是這樣的:他們說:燈謎,好像是把謎語貼在燈上,供別人來猜的。因為在他們那會兒問過姥姥,那一輩的人是這么玩的。而現在姥姥記不得了,所以我也僅僅只知道這點。這個燈謎呢,我講一下:它是在宋朝興起的',因為當時賞花燈,所以會玩的文人就用這種方法吸引人。謎語呢,最早出現在春秋戰國,當時的謎語不咋地,所以只供娛樂。到了三國才發展起來的。

  放煙花,我不必多說了,小的時候都玩過。點上火之后,輕輕甩幾下,那個顏色不是一般的好看。只可惜我膽子那時小,別人玩,我都只敢遠遠躲開看。僅有那么幾次我親自玩,還被全場嚇得嗷嗷直叫。

  這些呢,就是濮陽的元宵節了。過完之后,大人上班,小孩上學,又恢復了往日的正常生活中。

元宵節的習俗6

  福州自古就有“海濱鄒魯”之稱。所以,福州元宵風俗嚴肅而活潑,浪漫而美妙。不僅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還深含詼諧的幽默感和濃濃的“蝦油味”,成為獨具特色的鄉土文化。據說,福州元宵慶典,漢時為一天,唐時為三天,宋時為七天,及至明、清則為十天。故謝肇淛謂:“天下上元燈燭之盛,無逾閩中者。”清乾隆《福州府志》載:舊時,福州“上元張燈,自十一日起至晦日止。十三、十四、十五三夜尤甚。影燈象人物、花果、禽魚,裁繒剪紙及玻璃為之。廟剎架鰲山,玲瓏飛動;又為木架彩棚,裝演故事,謂之臺閣;俳優百戲,煎沸道路,簫鼓喧闐,至于徹夜。又有舁木偶像搖兀而行,謂之闖神。前列長炬,樅金伐鼓,震耀耳目。城市村鎮廟社俱有之。”于是,“仍弛門禁,遠鄉下邑來者,通夕不絕。”宋福州府司理方孝能詩:“街頭如畫火山紅,灑面生鱗錦障風;佳客醉醒春色里,新妝歌舞月明中。”明徐熥《閩中元夕曲》:“滿城簫鼓沸春風,爆竹聲喧鳳蠟高;三十萬家齊上采,一時燈影照天紅。”均記述了其時家家戶戶張燈懸門,十里街燈五光十色、鏤金錯采,紅光輝映,喜氣洋洋的狂歡場面。

  俗話說,三十的火,十五的燈。舊時,福州元宵鬧花燈,成為春節的重頭戲。其時,城內閩王廟、南后街,臺江茶亭街、中亭街一帶,燈火通明,徹夜狂歡;沿街各色花燈爭奇奪巧,千恣百態,“禽魚鳥咸備,游者塞途。”留下了“街頭寶炬夜初開,一曲新詞怨落梅;怪底佳人好妝束,閩王廟里看燈來。”“人影漸隨香霧合,月輪還讓彩燈圓。”等詩句。佳節期間,福州高湖太平龍燈,更是通宵穿街走巷,長夜飛舞。據老人說:龍燈舞分為兩種:以色別,有黃龍、青龍;以動勢別,有迎龍、舞龍。參加者一般腳穿草鞋,扎腰束腿。表演時,群龍飛舞,小龍穿大龍,大龍卷小龍,雙龍盤旋,時分時合,靈活自如。有時,龍燈急速翻滾,似一股股卷地而起的旋風;有時,忽而交叉穿梭,忽而立定造型,龍躍燈閃,生氣勃勃。再加上圍觀者點放的煙火、爆竹,一時間“碧海青天皆紫霧,錦城無地不紅塵。”真是“風景這邊獨好。”《福建通志·風俗志》說,閩都各地元宵節俗略有不同。《羅源縣志》載:羅源縣霍口香嶺村陳姓人家的游燈獨具特色:佳節期間,各家制作的彩燈兩側均系上兩盞象征“牌九”、“麻將”的小燈,然后連日敲鑼打鼓繞境游燈,警示族人:游燈之后禁止賭博,違者按族規處罰。《閩清縣志》載:正月初八至十八日,坂東鎮大戶人家鬧元宵規模和排場居全縣之首。其時,祠堂里陳列數百合雕刻有人物、花草、飛禽走獸的錫制大燭臺,上插百斤重的紅燭;每條神香也達數十斤之重;案前陳列用數百只大公雞裝成的雞柱和用二三百斤白粿疊成的白粿柱;天井則排列眾多豬、羊牲品供奉神靈、祖宗。至夜,燭光、燈光相互輝映,煞是壯觀。

  正月十五日,倉山區下渡及閩侯縣七里(尚干)一帶的鄉間,則隆重舉行順天圣母(陳靖姑)千秋華誕盛會。《藤山志》說:是日,女子出嫁多年未生產者,多有入廟求嗣。禱祝畢,向神前花瓶內采一枝鮮花,謂之“請花”。《鄒陵志》載:夫人奶出宮時,年輕婦女由女長輩伴隨,沿途脫鞋跪拜,“請花”求子;童子載木枷跪拜,祈求歲歲平安。福州郊區及長樂、連江一些農村,還有元宵佳節“看新人”的習俗。正月十五前后三天,凡是村中上年新婚的新娘子,都要打扮一番,由婆婆或大小姑陪伴,坐在自家廳堂,讓村里未成親的小伙子,敲鑼打鼓,前來“看新人”。一個村里興旺發達,新婚人家多,元宵看新人的喜主也多。這一來,東看一家,西看一家,接踵而來,順序而去,為節日增添了許多歡樂喜慶的氛圍。據說,此舉也是為了圖吉利。

  舊時,洪山橋一帶鄉間,上年結婚或添丁的喜主,次年元宵還要在廟境里大辦喜酒招待鄉親。是日,鄉中男女老幼均可挨家隨意登席,還可以吃過一桌又一桌,俗稱“爬俤蒲”、“吃過桌”。福清城關的龍首橋又稱利橋。每逢元夕,家家戶戶扶老攜幼、傾城出動爭過利橋,祈求歲歲吉利。過了利橋再游瑞云塔。《福州地名志》載,瑞云塔為明萬歷年間宰相葉向高之子葉成學所建。其后,每60年逢甲子歲首,就在塔頂點燈,以寓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之意。明天啟四年(1620xx年)始,每逢點燈年份,此夕尤為隆重:許多民間詩社紛紛舉行盤詩盛會,眾多詩人墨客舉杯抒懷、對月吟哦,氣氛雅致而熱鬧;孩童們則在鄉間空地拾瓦片疊壘“瓦片塔”,中置柴火、鞭炮,店半點燈燒塔,此時,爆竹聲,歡笑聲直沖云霄,別具一番情趣。據說,此俗至今仍在一些鄉間沿襲。故有“六十年來一盛會,人生難得兩回逢”之嘆!物換星移,流光易逝。而今,福州的元宵舊俗,有的仍然保留,有的則已消泯。歷史的發展,就是不斷弘揚健康的習俗,淘汰落后的舊俗。

  別開生面的福清元宵節習俗

  在福清,各鎮街過元宵節大同小異,主要習俗有吃元宵、舞龍舞獅、鬧社火、猜燈謎、鬧花燈、踩高蹺、排鰲山、行舟、搭臺閣、過利橋等。

  吃元宵

  正月十五日晚上,每家每戶都煮元宵湯圓當小點,全家人圍在一起吃湯圓,祈求安居樂業、團圓幸福。“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實心,或帶餡。餡有芝麻、豆沙、白糖、花生等,食用時煮、煎、蒸、炸皆可。“湯圓”與“團圓”字音相近,取團圓之意,象征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人們也以此懷念離別的親人,寄托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愿望。

  舞龍舞獅

  舞龍,既舞布龍,也板凳龍。福清的老百姓在喜慶日子里都會用舞龍舞獅來祈禱保佑,以求得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布龍主要用竹、布等扎制而成,龍的節數以單數為吉利,多見九節、十一節、十三節。板凳龍,又叫“板燈龍”,俗稱“龍燈”。舞“板凳龍”,俗稱“哄燈”。“板凳龍”相傳已有200多年歷史,是龍高半島(尤其高山、三山、東瀚三個鎮)十分傳統的娛樂習俗之一。“板凳龍”以板凳組成龍身,再配以燈籠,由龍頭、龍身、龍尾3個部分組成。舞動時,翻滾跌撲,栩栩如生。20xx年元宵節,中央電視臺全程拍攝并播放三山、高山等鎮的數條“板凳龍”表演,受到各界關注。舞龍也是福清元宵節具有觀賞性的競賽運動。獅子外形威武,動作剛勁。人們相信獅子是祥瑞之獸,舞獅能夠帶來好運,所以每逢春節或其它一些慶典活動,都會在陣陣鑼鼓鞭炮聲中,舞獅助慶,祈求吉利。

  踩高蹺

  踩高蹺是福清古老的民間舞蹈。據記載,該活動盛行于唐宋時的北方地區。化了裝的表演者足踩三、四尺高的木蹺,手執扇子,進行有節奏的舞動。這種活動以前在福清并不十分盛行。近年來,福清的'民俗專家及民間文藝家開始挖掘這種傳統技藝,踩高蹺有時可在一些節日中見到。

  行舟

  也叫做跑旱船、采蓮船,是福清元宵節民俗活動之一。船多用竹、木扎成,外蒙彩布,飾以流蘇、綢花,繡上水紋等。舞時,套系在舞者的腰間,如坐船之狀。男演員飾老生,童顏鶴發,手持木槳,女演員扮船女。兩人或翩翩起舞,或款款曼歌,如舟行水面,輕快舒暢,趣味無窮。

  搭臺閣

  搭臺閣是福清民間節日、慶典時舉行的舞蹈活動之一。在一個約五尺見方的活動舞臺上,裝上鏤花欄桿、布景、燈光,臺中央固定一個鐵架,架上可立人,由少男少女三五人,打扮成戲劇人物,站立其上,另由4~8人抬著臺閣上街游行。臺閣所扮演的多為群眾所熟悉的戲劇故事和人物,如桃園結義、三顧茅廬、哪咤鬧海、孟母三遷教子、甘露寺招親和西游記等。

  過利橋

  舊時,元宵節當天晚上,各界人士都參加過利橋活動。利橋就是瑞云塔附近的龍首橋,人們過元宵到瑞云塔登高觀賞融城夜景,多半要到利橋上憑欄觀賞龍江上的游船,這種過利橋習俗被當作吉利之舉。舊時深受種種禮節約束,平日足不出戶的婦女,這天晚上也開了禁。新娘夫婦也喜歡選擇當晚攜手過利橋。

  鬧社火

  如今,福清還遺留鬧社火的古風。福清鬧社火是從正月十一日上彩日開始,直鬧到月底。各鄉里、各村境都有自己的社日。社日這天晚上,社頭將平日準備好的節目編成順序,演員裝扮成各種角色,分乘各種交通工具穿街過村,讓群眾觀看,俗稱出游。社火的規模大小,一般顯示該村社的興旺程度。鬧社火的風俗活動曾一度銷聲匿跡,近年來又開始走入老百姓的視野,出游的節日內容也豐富了,并逐漸成為各鄉村慶賀一年成就的文藝踩街活動。新厝民俗文化深受莆仙文化影響,鬧社火習俗規模宏大,十分隆重,叫做“擺頭尾座”,從正月初十就開始張羅,全村男女老少齊出動,正月十五達到了高潮。

  迎神、游神

  福清與全國其他地方一樣,元宵節也有敬神、迎神的習俗。福清的敬神活動主要有迎神、游神。無論迎神還是游神,都寄托老百姓祈求安寧、和諧、幸福、美滿的愿望。龍高半島的迎神習俗較有特色。漁溪、上逕一帶則有巡游賜福的習俗。迎神、游神是福清較為原生態的民俗活動。

  游燈

  游燈是東張、一都等山區鎮古老的民間文化活動,己有近千年歷史。在東張鎮,每年元宵節都會舉行各種各樣燈會,其中以燈牌最有特色。據傳,燈牌文化起源于“興龍宮”,是東張鎮獨特的山區民俗文化的代表,蘊含人們祈求好年景、好收成、六畜興旺、戶戶平安的美好愿望。

  以前,福清過元宵節時還有“鬧花燈”習俗。元宵節一到,城鄉處處張燈結彩,千姿百態的花燈爭相輝映,極為壯觀。因燈有“光明”與“添丁”的涵義,張燈就蘊含前程光明、男丁興盛之意。

元宵節的習俗7

  張燈結彩

  自從元宵張燈之俗形成以后,歷朝歷代都以正月十五張燈觀燈為一大盛事。梁簡文帝曾寫過一篇《列燈賦》:南油俱滿,西漆爭燃。蘇征安息,蠟出龍川。斜暉交映,倒影澄鮮。描繪了當時宮廷在元宵張燈的盛況。隋煬帝時,每年正月十五舉行盛大的晚會,以招待萬國來賓和使節。據《隋書·音樂志》記載:元宵慶典甚為隆重,處處張燈結彩,日夜歌舞奏樂,表演者達三萬余眾,奏樂者達一萬八千多人,戲臺有八里之長,游玩觀燈的百姓更是不計其數,通宵達旦,盡情歡樂,熱鬧非常。在唐代發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中唐以后,已發展成為全民性的狂歡節。唐玄宗(公元685762)時的開元盛世,長安的燈市規模很大,燃燈五萬盞,花燈花樣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燈樓,廣達20間,高150尺,金光璀璨,極為壯觀。唐代是實行宵禁的,夜晚禁鼓一響就禁止出行,犯夜要受處罰;唯獨在上元節,皇帝特許開禁三天,稱為"放夜"。沿至宋朝,張燈由三夜延長至五夜,燈彩以外還放焰火,表演各種雜耍,情景更加熱鬧。《東京夢華錄》中記載:每逢燈節,開封御街上,萬盞彩燈壘成燈山,花燈焰火,金碧相射,錦繡交輝。京都少女載歌載舞,萬眾圍觀。"游人集御街兩廊下,奇術異能,歌舞百戲,鱗鱗相切,樂音喧雜十余里。"大街小巷,茶坊酒肆燈燭齊燃,鑼鼓聲聲,鞭炮齊鳴,百里燈火不絕

  到了明代,朱元璋在金陵即位后,為使京城繁華熱鬧,又規定正月初八上燈,十七落燈,連張十夜,家家戶戶都懸掛五色燈彩,彩燈上描繪了各種人物,舞姿翩翩,鳥飛花放.龍騰魚躍,花燈焰火照耀通宵.鼓樂游樂.喧鬧達旦,這是中國最長的燈節,清代,滿族入主中原,宮廷不再辦燈會,民間的燈會卻仍然壯觀。日期縮短為五天,一直延續到今天。

  猜燈謎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后增的一項活動,燈謎最早是由謎語發展而來的,起源于春秋戰國時期。它是一種富有譏諫、規戒、詼諧、笑謔的文藝游戲。謎語懸之于燈,供人猜射,開始于南宋。《武林舊事·燈品》記載:"以絹燈剪寫詩詞,時寓譏笑,及畫人物,藏頭隱語,及舊京諢語,戲弄行人。"元宵佳節,帝城不夜,春宵賞燈之會,百姓雜陳,詩謎書于燈,映于燭,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稱為"燈謎"。如今每逢元宵節,各個地方都打出燈謎,希望今年能喜氣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唐宋時燈市上開始出現各式雜耍技藝。明清兩代的燈市上除有燈謎與百戲歌舞之外,又增設了戲曲表演的內容。

  歷代人們除游燈市外,又有迎紫姑祭廁神、過橋摸釘走百病等習俗,有擊太平鼓、秧歌、高蹺、舞龍、舞獅等游戲。

  傳統社會的元宵節是城鄉重視的民俗大節,在城市元宵喧鬧尤為熱烈,它體現了中國民眾特有的狂歡精神。傳統元宵所承載的節俗功能已被日常生活消解,人們逐漸失去了共同的精神興趣,復雜的節俗已經簡化為吃元宵的食俗。

  耍龍燈

  耍龍燈,也稱舞龍燈或龍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時代。傳說,早在黃帝時期,在一種《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現過由人扮演的龍頭鳥身的形象,其后又編排了六條蛟龍互相穿插的舞蹈場面。見于文字記載的龍舞,是漢代張衡的《西京賦》,作者在百戲的鋪敘中對龍舞作了生動的描繪。而據《隋書·音樂志》記載,隋煬帝時類似百戲中龍舞表演的《黃龍變》也非常精彩,龍舞流行于中國很多地方。中華民族崇尚龍,把龍作為吉祥的象征。

  踩高蹺

  踩高蹺,是民間盛行的一種群眾性技藝表演。高蹺本屬中國古代百戲之一種,早在春秋時已經出現。中國最早介紹高蹺的是《列子·說符》篇:宋有蘭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見其技。

  舞獅子

  舞獅子是中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這一習俗起源于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舞獅子始于魏晉,盛于唐,又稱獅子舞、太平樂,一般由三人完成,二人裝扮成獅子,一人充當獅頭,一人充當獅身和后腳,另一人當引獅人,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現獅子的溫馴,有抖毛、打滾等動作,武獅表現獅子的兇猛,有騰躍、蹬高、滾彩球等動作。

  劃旱船

  劃旱船,民間傳說是為了紀念治水有功的大禹的。劃旱船也稱跑旱船,就是在陸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旱船不是真船,多用兩片薄板,鋸成船形,以竹木扎成,再蒙以彩布,套系在姑娘的腰間,如同坐于船中一樣,手里拿著槳,做劃行的姿勢,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調,邊歌邊舞,這就是劃旱船了。有時還另有一男子扮成坐船的船客,搭檔著表演,則多半扮成丑角,以各種滑稽的動作來逗觀眾歡樂。劃旱船流行于中國很多地區。

元宵節的習俗8

  正月十五是農歷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稱元夜,夜與宵同義,便稱元宵。元宵節最初由祭祀而起,漸演為隆重熱烈異彩紛呈的娛樂節慶。古時為一日,唐代為十六至十八,三日;宋代為十四至十八,五日;明代朱元璋在南京做皇帝,把元宵節一下延長為十日,即初八至十七,十八落燈。食品也由食豆粥,改為品嘗元宵(湯圓),南京有“上燈元宵,落燈面”之俗。

  明清兩代,南京元宵燈會有玩龍燈和掛紗燈之俗。玩龍燈不但老百姓玩,軍人也玩,長度也為他處所不及,短的十余丈,長的百余節,玩起來多則上百人。紗燈有楮練紗帛,而且有名人在上面作畫,愈是高手價值愈高。

  商家屆時也在店前舉辦猜燈謎活動,吸引眾多游客,猜中者即獎所售物品。有一種由南京人首創的'“走馬燈”,外罩燈籠,內點蠟燭,利用空氣熱脹上升的原理,帶動燈面轉動,燈面上畫著各種姿勢的駿馬疾馳,宛如萬馬奔騰。英國學者李約瑟稱之為中國古代人的一項發明。

  龍燈氣勢磅礴,紗燈精美絕倫,五光十色,萬象爭輝,引得長居逗客傾城出,歡歌笑語動地來,“銀燭影中明月下,相逢俱是踏燈人”。近幾十年來夫子廟元宵燈會越辦越紅火,利用新工藝、新材料,聲光電控,五花八門,維妙維肖,斑斕奪目。燈會自春節起,為期一月。期間,每天吸引四方游客達二三十萬人之多。

元宵節的習俗9

  元宵夜,吳淞等地還有“走三橋”風俗,婦女結伴相行,或拖兒攜女,或挾持嬰兒衣衫走過三座大橋,認為可實現一年保平安,求生貴子,祈祝幼兒祛病消災等愿望。滬地鄉村亦有“卜流花”舊習,炊前,用糯米或玉米等投入煮沸的鍋水中,谷物爆開粉碎為末,是大好征兆!據說元宵之夜少女去觀井水會顯得更美麗

  此時,天空一輪明月、皎潔如玉,地上一片燈火,良辰美時,此刻,俯視井水,希望自己能夠變得更可愛,顯現出花容月。

元宵節的習俗10

  正月十五,元宵節。按照習俗,今天要吃湯圓。

  湯圓是南方的叫法,在北方叫元宵,名字不一樣,做法也不一樣。元宵是把事先做好的餡切成小立方塊,放入有很大滾筒的機器或器皿中,倒上糯米粉,滾筒的滾動帶動餡料沾到糯米粉,像滾雪球一樣逐漸“長”成圓圓的元宵。而湯圓的做法則完全不同,它不是“搖”出來的,是像包子一樣包出來的。把拌好的餡料直接用粘性極強的濕糯米粉包起來制作而成。我更喜歡吃南方的'湯圓,因為它更軟,口感更糯。

  那元宵為什么又叫湯圓呢?這個故事啊,據說跟袁世凱有關。當年,袁世凱當上了大總統還不滿足,還想要當皇帝。有一天,他聽到有人在吆喝賣“元——宵”,讓他聯想到“袁——消”,覺得好晦氣。于是勃然大怒,下令將賣元宵的抓起來,還命令所有人都不準再提“元宵”二字,將“元宵”的名字改為“湯圓”。但避諱是沒用的,這事兒過去沒多久,袁世凱被迫宣布“取消帝制”,接著很快就在憂懼中死去。于是,一首歌謠在京城流行開來:“大總統,洪憲年,正月十五吃湯圓。湯圓,元宵一個娘,洪憲皇帝命不長。”

  關于元宵節的故事和習俗真不少啊!下次再跟你們說啦,哈哈,我現在要去吃湯圓嘍!

元宵節的習俗11

  關于元宵節的習俗有哪些

  1、掛紅燈

  掛紅燈是元宵節傳統習俗,在全國各地廣泛流行,關于掛紅燈習俗的由來還和著名“黃巢起義”中的黃巢有關。

  2、吃元宵

  每年的元宵節,全國上下幾乎家家戶戶都是要吃元宵的,當然這一天有些地方的人是不吃元宵的,有吃水餃的,也有吃其他的傳統美食的。

  3、觀花燈

  元宵節觀花燈的習俗起源于漢明帝時期,最初只是流行于宮廷,后來慢慢地流傳到了民間。小時候倒沒有所謂的觀花燈,可能這也和觀花燈需要一定的經濟基礎需要一定的條件有關吧,這幾年倒是每年都有,不過今年估計是沒得看了。

  4、猜燈謎

  猜燈謎是和觀花燈一起的,是比較有趣的一個環節,現在有些地方每年元宵晚會不是也有猜燈謎嗎。

  5、耍龍燈

  耍龍燈的習俗寓意著祭神、驅邪、賀喜、消災降福等,目前有些地區在元宵節這一天有耍龍燈的習俗。

  6、送孩兒燈

  送孩兒燈是一種比較古老的`元宵節傳統民俗,是娘家人為出嫁(新嫁)女兒送的,寓意著希望新婚女兒早點兒孕育小生命的意思。也有的地區從正月初八到正月十五送孩兒燈。

  7、踩高蹺

  踩高蹺是古代百戲之一,也是有些地區元宵節很有特色的一個節目。

  8、舞獅子

  舞獅子起源于南北朝時期,部分地區會有元宵節舞獅子、舞獅燈的活動,似乎和有些地區的耍龍燈有異曲同工之妙。

  9、走百病

  “走百病”又稱“游百病”,有些地方的人們會在元宵節這天結伴而行,見橋必過,覺得如此可以達到祛除百病的效果。

  10、迎紫姑

  聽上去是不是很好聽,但是其實所謂的紫姑其實就是廁姑,是廁所之神,在古代民間有在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這一天迎紫姑的說法。

  11、祭門祭戶

  祭門祭戶分為祭門和祭戶兩種,就是在元宵節這天在門戶上插上楊樹枝,將一雙筷子插在盛放有豆粥的碗里。

  12、逐鼠

  逐鼠是起始于魏晉時期的一項元宵節活動,這項元宵節活動很有針對性,主要是針對那些養蠶人家的,因為老鼠往往會糟蹋大片大片的蠶,而通過用米粥喂老鼠后,老鼠被喂飽了也就不吃蠶了。

  13、偷菜

  如果你將這里的“偷菜”理解成游戲“偷菜”那就大錯特錯了,其實這里的偷菜是真真實實存在的,而且出現的比較早,據說在遼金時期就已經有了,也就是在元宵節這一天大家相互區偷取別人家菜園子里的青菜,而被偷的人家也不會責怪。是不是和游戲“偷菜”挺像的,或許游戲“偷菜”就是從這里得來的靈感呢。

  元宵節別稱

  元宵節還有其他的名稱。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春燈節,是中國民俗傳統節日。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其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后的第一個重要節日。古代也有人把元宵節視為中國的“情人節”。

  元宵什么時候吃比較好

  元宵的使用時間,建議早餐不宜食用,因為早上起來時人的胃腸道功能是最弱的,而元宵的外皮大部分都是糯米做的,黏性高,不易消化。因此早餐吃元宵,很容易出現消化不良,而導致泛酸、燒心等情況,影響一天的生活。建議中午或者晚餐時間食用,同時一次食用不要超過5個,糖尿病患者、潰瘍病患者更是要淺嘗輒止,同時要搭配一些蔬菜吃。

元宵節的習俗12

  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上元節、春燈節、小正月、元夕節。元宵節是春節后的第一個重要節日。由于中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元宵節的習俗在全國各地都有所不同。

  1、元宵節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中國歷史悠久的習俗。元宵節是“湯圓”,它有不同的成分和風味,但吃元宵的意義是一樣的。代表團圓和美美,日子越來越紅火。俗話說,和氣生財。對于一個完整的家庭來說,家庭和睦和家庭團圓是多么重要的因素。所以元宵節一定要和家人一起吃“元宵”.

  2、元宵節“送花燈”

  “送花燈”簡稱為“送燈”,其實本質意義是送兒童燈。也就是說,元宵節前,娘家給新婚女兒家送燈籠,或者一般親戚朋友給新婚不育之家,因為“燈”與“丁”諧音。表示希望女兒婚后好運,早生林子;女兒懷孕的'話,除了宮燈,還要送一兩對小燈籠,祝女兒懷孕安全。

  3.元宵節玩龍燈

  龍是中國的圖騰,中華民族崇尚龍,以龍為吉祥的象征。正月十五舞龍燈,唱歌跳舞的喜氣氛在很多地方流傳。

  四、元宵節舞獅

  舞獅,又稱“獅子舞”、“獅燈”、“舞獅子”,大多在節日和節日活動中表演。獅子是中國人心目中的野獸,象征著吉祥和幸福,因此在舞獅活動中獅活動中消災除害、求吉納福的美好意愿。

  5.元宵節猜燈謎

  元宵節期間,到處都有燈謎。我希望今年能快樂安全。由于謎語能激發智慧和興趣,在傳播過程中深受社會各界的歡迎。唐宋時期,各種雜耍技巧開始出現在燈市。除了燈謎和歌舞,明清時期的燈市還增加了歌劇表演的內容。

  6.元宵節踩高蹺

  高蹺會議由群眾自發組織。正月十一、十二開始踩街,意思是告訴人們今年在很多民間花會上掛個號。正月十五正式上街,直到十八方結束。

  7.元宵節祭門,祭戶

  古代有“七祭”,這是兩種。祭祀的方法是把楊樹枝插在門上,在豆粥碗里插一雙筷子,或者直接把酒肉放在門前。

  8.元宵節走百病

  “走百病”,又稱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橋等。,是一種消災祈健康的活動。元宵節晚上,女人們見面一起旅行,一起旅行。當她們看到橋時,她們必須經過。他們認為這樣可以祛病延年。

  9、迎紫姑

  紫姑又稱戚姑,北方多稱廁姑、坑姑。正月十五,古代民俗要迎廁神紫姑祭祀,占卜蠶桑,占眾事。每天晚上迎紫姑,人們都會把稻草和布頭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晚上在廁所里的豬欄里祭祀。真實反映了勞動人民善良、忠誠、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10、逐鼠

  老鼠在農歷正月十五舉行。養蠶的人在正月十五煮了一大鍋粘糊糊的粥,有的還在上面蓋了一層肉,把粥放在碗里,放在老鼠出沒的天花板、角落里,邊放嘴邊念有詞,詛咒老鼠再吃蠶寶寶就不會死了。據說老鼠今年不會吃蠶寶寶。

元宵節的習俗13

  千盼萬盼,終于盼到了元宵節的夜晚,家中剛好有一些元宵,我爭著去煮,在我的伶牙俐齒下,媽媽終于答應啦!

  我揭開鍋,放上水,合好電閘,等水燒開,(上一次,由于我經驗不足,煮成了一鍋黑水,。)水開啦!,我把元宵輕輕的放下鍋,我用勺子輕輕把元宵推開,鍋開啦!大功告成。

  “開飯了”我喊,這次我的元宵一個也沒破,一個個圓圓胖胖,好可愛!

  吃完元宵后,我又去看花燈,看那桃燈,粉紅的底色,桃尖上涂了點紅色,桃底有大葉子,真是漂亮又簡單,看那以過時的扇燈,雖然它過了時,但它還是那么青春有風度。有氣魄,再看那金牛燈,制好框架后,用閃閃發亮的金線紙糊住框架,這樣一個今牛就出現啦!還有……真是一言難盡呀!

  還有多姿多彩的爆竹,從天上炸開,好象把天空炸出一個洞,滿天的五彩的星星都撒了下來。快來看!五彩的'煙花從天而降,一下子照亮了整個龍山,那時,在場的人都驚呆了,這個情景多么壯觀多么美麗呀!

  千言萬語,表達不了我對大家的祝福,我對你的祝福,就象天上的星星一般,數也數不過來,在這中,我只說一句,元宵節快樂!!!

元宵節的習俗14

  每年農歷的正月十五日,春節剛過,迎來的就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

  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的`,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

  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這天上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合家團聚、同慶佳節,其樂融融的。

  元宵節也稱燈節,元宵燃燈的風俗起自漢朝,到了唐代,賞燈活動更加興盛,皇宮里、街道上處處掛燈,還要建立高大的燈輪、燈樓和燈樹,唐朝大詩人盧照鄰曾在《十五夜觀燈》中這樣描述元宵節燃燈的盛況“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宋代更重視元宵節,賞燈活動更加熱鬧,賞燈活動要進行5天,燈的樣式也更豐富。明代要連續賞燈10天,這是中國最長的燈節了。清代賞燈活動雖然只有3天,但是賞燈活動規模很大,盛況空前,除燃燈之外,還放煙花助興。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后增的一項活動的,出現在宋朝。南宋時,首都臨安每逢元宵節時制迷,猜謎的人眾多。開始時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元宵節的習俗15

  在新年熱鬧的氣氛里,元宵節如約而至,‘元宵節’,顧名思義,當然是要吃無宵了,一想起元宵,嘴里不禁升起一股甜膩膩的感覺,只要一聞見它的香味,口水都能流三千尺呢!

  一天的學習生活在同學們的盼望中結束了,每個人都像腳底踩了風火輪,飛一般往家趕,當然,我也不例外,匆匆忙忙趕回去。還沒有走到樓下,大老遠就聞到了香味,饞得我直流口水,就連平時自傲的鄰居都大吃一驚,大聲叫喚:“好手藝,肯定比山珍海味好吃得多!”我得意揚揚地想:哼,那當然,我媽可是大廚神呢!在門口炫耀了好一會兒,我才悠然自得地向家門走去,正好到了開飯時間,一向熱情好客的老媽一定會把鄰居們請來分享美食啦!元宵的滋味可好了,咬第一口香氣撲鼻,第二口甜而不膩,第三口那可謂百年難得一見的.極品,入口即化。就這樣,大家過了一個喜氣洋洋的“元宵節”。

  元宵吃完了,節目當然得有。“聯歡晚會”成了這次的主題,瞧,李阿姨唱的《夕陽紅》多么引人入勝,真乃天籟之音,王奶奶演的小品《碰瓷》多么有意思,妙不可言,我的節目當然是壓軸的,一段相聲惹得大家哄堂大笑,大家都沉浸在一片喜悅之中,被歡快的氣氛渲染著……

  元宵節在大家的一唱一跳中過去了,我也戀戀不舍地走向床邊。元宵節真是一個美好又快樂的日子啊!

【元宵節的習俗】相關文章:

元宵節的習俗02-22

元宵節習俗07-06

元宵節習俗02-21

元宵節的習俗介紹03-13

宋朝元宵節習俗02-22

元宵節習俗(合集)08-25

元宵節的來歷與習俗06-08

元宵節的習俗作文02-08

元宵節習俗作文08-19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操导航 | 黄在线免费看 | 青青草国产 | 久久综合综合久久 | 九九国产精品视频 | 一个人www在线视频 一二三四在线视频社区8 | 亚洲欧美在线一区二区 | 欧美精品videosex另类 | 羞羞的网站 | 在线一级毛片 | 欧美日韩在线播放 | 青青综合网| 黄色大片在线观看 | 在线你懂的视频 | 香蕉久人久人青草青草 | 欧美性xxx | 国产免费一区2区3区4区 | 亚洲国产一区在线 | 欧美成人精品欧美一级乱黄 | 黄污视频 | 亚洲视屏在线观看 | free中国性 | 福利网站在线观看 | 国产亚洲精品观看91在线 | 天天操天天操天天干 | 老色批影院| 在线免费a视频 | 18成人网| 日本综合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 老司机免费午夜精品视频 | 国产亚洲一路线二路线高质量 | 日韩免费高清一级毛片 | 天天插天天狠天天透 | 色爱区综合五月激情 | 久久精品免视看国产明星 | 黄短视频在线观看免费版 | 成人福利免费视频 |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综合 | xh98hx国产在线视频 | 一级视频在线播放 | 99视频精品全部国产盗摄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