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新課標學習心得
有了一些收獲以后,可以記錄在心得體會中,這么做能夠提升我們的書面表達能力。那么好的心得體會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信息技術新課標學習心得,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信息技術新課標學習心得1
教學如同做人,都是一門藝術,要想做得更好,就要不斷學習、反思、和總結。理論指導實踐,所以要想自己在教學上不斷進步和提高,就要不停學習本專業的理論知識,用專業理論知識來指導自己的教學行為。通過這次培訓,我又一次認真地學習了《信息技術新課程標準》,使我加深了對新課程改革的理解與體會。雖然是又一次的學習,但還真有“溫故而知新”的感覺,讓我在教學方面又有了新的體會和收獲。
在教學中我們進行合作探究學習,它有利于集思廣益,優勢互補。但我認為過于頻繁就會適得其反,好鋼要用在刀刃上,討論要在真正需要時候用,討論問題應該有思考價值絕不能留于形式,以防止教學出現“浮躁與虛假”“課堂教學熱熱鬧鬧,結果卻為低效”等現象。教學工作也是腳踏實地、不斷革新的艱辛嘗試與實踐,絕不能使“有效教學”成了“面子工程”的化妝品。
新時代,新要求,新挑戰。新教材編寫體現了“新”“實”“活”的特點。新主要表現在選材新、結構新;實主要表現在更貼近學生實際、更強調實際運用、更突出實用效果;活主要表現在活用教材,既教材需要整合處理和開發、教法學法要活潑、為生活化學習提供范例。這樣既拉近了信息技術與生活的關系,更體現了信息技術本身的個性,而且也可以讓學生感覺到信息技術與生活更貼近了。使學生愿學樂學一直是我追求的目標。在此,我只想談談對“活”的認識,尤其是在課堂上,如何使一節課鮮活。根據新課標的要求,我曾嘗試這樣做:在閱讀教學中營造寬松的課堂氛圍,盡量讓學生帶著興趣、帶著問題在探索中體驗閱讀的快樂。情景創設的形式力求活潑生動,符合學生心理特征,能夠與學生產生共鳴,最好是能夠在共同的學習探索中碰撞出知識的火花。
實踐操作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探索的過程,一個感情體驗的過程。老師不能為完成教學任務和所謂的教學秩序而剝奪學生探索和體驗的權利,而是要因勢利導,讓學生在實踐操作中享受探索的樂趣,在實踐操作中得到高尚情感的陶冶。探索和體驗是個體生命獨有的心理過程,沒有絕對的對與錯,要允許有差異,不要把專家的實踐操作體驗強加給學生。因此,在講課的過程中,我總是不斷地給學生實踐的機會,讓他們講對操作的了解,對結果的理解,對不同問題的見解。活躍的課堂氣氛,使學生忘我的投入,在學習的過程中充分體驗到了自信感、成就感、快樂感,而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課堂也使得教師的講課更富有激情與活力。
信息技術新課程標準強調信息技術學習的過程與方法,具有較強的系統性、可操作性。特別強調從問題解決出發,讓學生處理信息、開展交流相互合作的過程,讓學生在活動過程中掌握應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思想和方法,同時鼓勵學生將所學的信息技術積極應用到實踐中。
下面以我上的的一節信息技術課為例,淺談一下我在整合方面的一些體會。
我講的這節課是利用搜索引擎在網上查找信息。本節課是在學生掌握了網絡的基本知識,對Internet有了感性的認識,能對相關信息快速搜索,并能制作簡單網頁的基礎上學習的。考慮到大部分同學都會使用搜索引擎查找信息,我將這節課的重點放到了如何將找到的信息運用到日常的學習中,目的是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的習慣,將網絡信息技術作為輔助學習的工具,從這一方面整合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信息技術課教學大綱中明確指出:知識及技能的傳授應以完成典型“任務”為主,確立了“任務驅動”的教學原則。這個原則突出了“在做中學”的思想,將學生的自主性學習與完成任務相結合。
針對學生平時的各科進度,有目的的選擇一些趣味性強、與各學科知識相關的內容,設置幾個任務,由學生自主學習,最終目的是利用信息技術,完成任務,擴充自己的資源庫。具體做法是:
1.設置任務:利用所學知識,搜索相關信息,擴充到自己的資源庫中。語文:關于錢鐘書先生和楊絳先生;物理:關于聲納的定位;歷史:對陳獨秀的評價;地理:對黃河污染的研究。
2.完成方法:把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每個小組有一兩名水平較高的同學,每個成員選擇一科,合理的運用所學知識,在網絡上檢索信息,下載下來,最后由小組成員們一起將信息匯總,擴充到資源庫中,每小組在解決問題時,可以相互討論,相互研究,使學生積極協作,運用集體的力量來完成任務。
3.各組互相交換成果,互相點評。
4.老師總結點評:同學們都做得很好,找到的內容很新穎、豐富,極大的擴充了大家的知識容量,豐富了學習網站的內容,由于時間的關系,很多同學還有大量的內容沒有添加到自己的網站,同學們也可以利用課余時間再找一些更多的相關內容,擴充到自己的資源庫中。
在組織的這節信息技術課程學習過程中,一方面,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加以指導,另一方面,要把更多精力放在引導學生開展專題研究性學習上,交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將信息技術與學科學習整合起來。在活動中鍛煉和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學生創造性的自主發現和自主探索能力。
實施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是一個需要深入研究與探討的課題,而且不同學科的整合方式不完全一樣,不可能按一個模式來進行整合。
掌握常用的計算機網絡技術,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起著關鍵的作用,信息技術與學科學習的有機整合也必能進一步促進現代技術教育的發展步伐。
信息技術不僅應注重科學知識的傳授和技能的訓練,而且還應重視對學生終身學習愿望、科學探究能力、創新意識以及科學精神的培養,將科學探究列入內容標準,旨在將學習重心從過分強調知識的傳承和積累向知識的探究過程轉化。將科學探究列入內容標準的目的是要做到知識的傳承與知識的探究并重。對于初中學生、特別是八年級的學生而言,許多探究是需要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的,否則一節課45分鐘,總是覺得時間不夠用。對初中學生而言,科學探究活動是一件新事物,在教學過程中應遵循由淺入深的原則。起始階段應當以講授的知識點為載體,設置各種問題情景,以探究過程為主,從中滲透科學探究的基本要素,同時可選取較簡單的題材讓學生進行一些只包括部分要素的探究活動,以后隨著學生知識的積累及各方面能力的增強,再有意識地指導學生自主設計一些沒有確定答案的包含所有探究要素的開放性探究課題,真正實現提高學生信息技術的目標
新課程下中小學信息技術學科學生學業評價已不再是單純檢查學生對信息技術知識、技能掌握的情況,而是運用多種方法綜合評價學生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知識與技能,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等方面的變化與進步。因此在對學生進行學業評價時應該尊重每個學生的個性發展,采用多元化評價對學生進行綜合素質評價,激勵學生不斷進步與成長,培養學生成為具有信息素養的社會接班人。
信息技術新課標學習心得2
最近一段時間經過對信息技術新課標的反復閱讀和學習,得出以下幾點心得,和大家共勉。
一、信息技術可操作性強,鍛煉和培養學生合作探究能力。
信息技術新課程標準強調信息技術學習的過程與方法,具有較強的系統性、可操作性。特別強調從問題解決出發,讓學生處理信息、開展交流、相互合作的過程,讓學生在活動過程中掌握應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思維和方法,同時鼓勵學生將所學的信息技術積極應用到實踐操作中。
實踐操作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探索的過程,一個感情體驗的過程。老師不能為完成教學任務和所謂的教學秩序而剝奪學生探索和體驗的權利,而是要因勢利導,讓學生在實踐操作中享受探索的樂趣,在實踐操作中得到高尚情感的陶冶。探索和體驗是個體生命獨有的心理過程,沒有絕對的對與錯,要允許有差異,不要把專家的'實踐操作體驗強加給學生。因此,在講課的過程中,我總是不斷地給學生實踐的機會,讓他們講對操作的了解,對結果的理解,對不同問題的見解。
二、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的學習興趣,發揮學生主體性。
小學階段的信息技術,重在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的學習興趣。我們大家都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對于剛開始接觸計算機的小學生來說,他們有的就是濃厚的學習興趣,老師的主要任務是傳授一些基本的計算機知識,從而使他們養成良好地使用計算機的習慣和責任意識。現代信息技術具有圖文并茂、豐富多彩的人機交互方式。學生在這樣的交互式教學環境中有了主動參與的可能,更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三、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展現學生個性。
創新是當今社會的一個主旋律,當然信息技術也不例外,就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而言,信息技術主要是要求學生在求異的基礎上發揮自己的特長。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都有自己與眾不同的一面,在信息技術課上不但要求學生學會最基本的操作,還要求學生能學以致用,用所學知識創造出屬于自己風格的作品。
總之,在學生得到全面發展的基礎上,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忘我的投入,在學習的過程中充分體驗到了自信感、成就感、快樂感,而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課堂也使得教師的講課更富有激情與活力。
信息技術新課標學習心得3
20xx年3月2日,我校高二地理備課組展開了對新課改理念的學習。通過學習,我對地理教學的變化感觸頗深。
1、地理學科新舊教育理念的對比
1)過去的地理課程教學重三維目標,地理教師的課堂教學更為重要的是向學生傳遞所謂的地理知識和地理原理,教師的教學主要是以行為論和信息處理論為基礎,講述是主要的教學方式,教師的職責是將基本的地理知識點和地理原理、地理分析技能提供給學生。而學生通過練習,熟練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基本的地理規律,學生的任務基本上是熟知各種地理事物的分布規律,掌握基本的套式的地理分析方法,學生的學習是一種被動的學習。即使老師非常講究教學方法,大多的時候也只不過是“填鴨式”的注重知識傳授的途徑和方式,仍然沒有擺脫教師是課堂思維的控制者和操作者的情況,只是學生喜歡學罷了。
2)新課標下的地理課堂教學,以培養學生地理思維和地理能力作為教學的目的,教師需要逐漸把解決問題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教學強調規律的探索和原理的應用。真正的新課程理念下的地理課堂教學應該使學生主動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能夠自行將知識進行連接,能夠通過知識的遷移和能力的內化,形成屬于自己的地理能力。很顯然,在這樣的改革背景下,教師需要對自己長期形成的教學觀念做一個深入的分析和變革,才能真正培養出體現新課程理念的.具備地理思維和能力的學生。
2、為提高地理課堂教學效益,首先要更新教育觀念,確立正確的課程理念
1)強調發展:基于現代信息技術的以區域地理和鄉土地理為學習載體的開放式地理課程,著眼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以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和探究意識,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愛國主義情感,使學生確立正確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及可持續發展觀念為時代賦予的光榮使命,對學生的生活和終身發展有用。
2)定準角色: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參與者、引導者、促進者和合作者,教學過程是師生互教互學、主動開發、共同提高的雙向互動的創造性過程。
3)面向全體:以學生整體素質的發展為本,兼顧優秀生、中等生和后進生,創設良好的地理教學氛圍,讓地理課堂教學充滿活力、情趣和智慧。
4)主動學習:學生的學習是一個了解地理知識的功能與價值的過程,是一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自主開發的過程,是疑問、困難、障礙、矛盾的暴露過程和心智、個性、成果、喜悅的展示過程的統一。
5)關注課堂:課堂教學是學生最主要、最經常、最大量地獲得教育的途徑,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課堂對于師生猶如戰場對于將士。向課堂45分鐘要高效益,是地理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和學生心往神馳的境界。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深刻領悟:“學地理對生活和終身發展有用。”
6)科學評價:評價機制體現學習結果與學習過程并重,即實現評價目標多元化與評價手段多樣化、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并舉、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結合、激勵性評價和發展性評價互補。
新課標是在舊課標的基礎上調整和改進的,新的教學方法自然也需要借鑒和發展傳統的教學方法中的優點和精華。在課改理念的實踐中,課堂教學本身就是一個不斷完整的過程,與學生最近發展的一致仍需進一步探索和嘗試。
【信息技術新課標學習心得】相關文章:
信息技術新課標學習心得05-25
信息技術新課標學習心得通用06-13
信息技術新課標學習心得4篇06-13
信息技術新課標學習心得體會07-02
生物新課標學習心得03-04
生物新課標學習心得03-07
生物新課標學習心得03-04
音樂新課標學習心得07-22
生物新課標學習心得(精選)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