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飲食文化的歷史與發展錦集【3篇】
中國飲食文化的歷史與發展1
合理的講究禮儀,就可以讓你變得充滿魅力,給別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幫助你有效的處理好人際關系。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中國現代禮儀的發展歷史,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中國古代,“禮儀”的含義很廣,既表現為一般的行為規范,又涵蓋政治法律制度。近代以后,禮儀的范疇逐漸縮小,禮儀與政治體制、法律典章、行政區劃、倫理道德等基本分離,現代禮儀一般只有儀式和禮節的意思,去掉了繁文縟節、復雜瑣碎的內容,吸收了許多反映時代風貌、適應現代生活節奏的新形式,F代禮儀簡明、實用、新穎、靈活,體現了高效率、快節奏的時代旋律。
現代禮儀的出現和發展,反映了社會形態的巨大變革和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我國現代許多禮儀形式,都是辛亥革命以后,尤其是新中國成立后才形成的,F代禮儀以科學精神、民主思想和現代生活為基礎,擺脫了封建落后的成分,表現出新型的社會關系和時代風貌,F在,我國對重大活動、重要事件的儀式、程序及出席人士的安排等都作出了具體規定,日常的行政、經濟、文化、軍事活動中的各種公務禮儀禮節也在不斷得以完善。隨著社會活動的發展及文明程度的提高,各種禮儀更加深入人心,新的禮儀形式不斷地出現,交際禮儀、節慶禮儀、人生禮儀等各種新的形式越來越被人們廣泛接受。在改革的大潮中,對外經濟文化交流不斷加強,這同時也將世界各民族的禮儀禮節風俗一同帶了進來,使文明古國的傳統禮儀文化不斷發展。如禮炮、交際舞會、名片等都是從歐洲傳入我國的。同時,現代科學技術、文化生活也被引入禮儀禮節活動。如禮儀電報、禮儀點歌、電話拜年等近年來廣為流行,這些都體現了禮儀文化的生命力和革新精神。
中華飲食,源遠流長。在這自古為禮儀之邦,講究民以食為天的國度里,飲食禮儀自然成為飲食文化的一個重要部分。中國的飲宴禮儀號稱始于周公,千百年的演進,當然不會再有“孟光接了梁鴻案”那樣的日子,但也還是終于形成今天大家普遍接受的一套飲食進餐禮儀,是古代飲食禮制的繼承和發展。特別是經曾任魯國祭酒的孔子的稱贊推崇而成為歷朝歷代表現大國之貌、禮儀之邦、文明之所的重要方面。
食禮。
古代的`食禮是按階層劃分:宮廷,官府,行幫,民間等。
現代食禮則簡化為:主人(東道),客人了。作為客人,赴宴講究儀容,根據關系親疏決定是否攜帶小禮品或好酒。赴宴守時守約;抵達后,先根據認識與否,自報家門,或由東道進行引見介紹,聽從東道安排。
座位安排。
這個“英雄排座次”,是整個中國食禮中最重要的一項。從古到今,因為桌具的演進,所以座位的排法也相應變化?偟膩碇v,座次“尚左尊東”“面朝大門為尊”家宴首席為輩分最高的長者,末席為最低者;家庭宴請,首席為地位最尊的客人,客主人則居末席。首席未落座,都不能落座,首席未動手,都不能動手,巡酒時自首席按順序一路敬下,再飲。更講究的,如果來報有人來,無論尊卑地位,全席之人應出迎。
若是圓桌,則正對大門的為主客,左手邊依次為2,4,6右手邊依次為3,5,7直至匯合。
若為八仙桌,如果有正對大門的座位,則正對大門一側的右位為主客,如果不正對大門,則面東的一側右席為首席。然后首席的左手邊坐開去為2,4,6,8(8在對面),右手邊為3,5,7(7在正對面)。
如果為大宴,桌與桌間的排列講究首席居前居中,左邊依次2,4,6席,右邊為3,5,7席。
根據主客身份,地位,親疏分坐。
中餐的食物一般都放在圓盤轉桌上,方便大家取菜。
一道菜肴上桌,也許它正好在你面前,那你也不必太拘泥,可以先夾一筷在自己碗里。而如果上來的菜不在你面前,你可千萬不能掄起圓盤轉桌就轉到自己面前,或者起身跨過半張桌子去取民以食為天,中國的飲食文化馳名世界,中餐禮儀當然也聲名遠播。
但隨著時代的變遷,飲食文化正向多元化發展,西風東移的現象也日漸看漲,中餐中的很多古老禮節早已消失殆盡,但作為禮儀之邦,決不能只為了口腹之欲,而忽略了起碼的禮貌,我們應該維系優雅的用餐禮節,這除了體現個人的素養之外,更能提升中餐的質量與內涵。
當遇到湯菜等一些要用到公筷母勺的菜肴時,一定要記得放下自己的筷子或湯勺,改用公筷母勺來取菜,如果你想給主人或者長輩夾菜,也一定要用公筷母勺,這不但符合中餐禮儀,還有公共衛生的禮節在里面哦。
筷子是中餐中最具有中國色彩,也是最講究的餐具。
筷子是作為用餐工具的,所以千萬不能拿在手里把玩或者敲打碗碟,這是非常不禮貌的。如果菜肴用筷子不容易夾住,可以用勺子來輔助一下,這樣,湯湯水水的不會到處亂流,滾圓的一個丸子也不會蹦得滿桌跑。
衛生,其他客人也會很反感?曜拥亩Y儀和文化實在太博大精深了,如果你吃完了,應該把筷子恢復原狀,放回筷座上。
在外面和朋友.同事.其他人會用公筷母匙...不過在家雖然不會.大家也很注意衛生,有湯湯水水的菜肴會以大勺去盛,不會用筷子在湯里翻找食物,那樣好像在洗筷子...很惡。
從公筷母匙到中菜古吃。
從公筷母匙到一人一份,中國人的飲食習慣逐漸向西方靠近,其目的是為了保持衛生。但中國古代孟嘗君時期就有一人一份的吃法,本來不會互相分享口水。
但到目前中國人的飲食習慣,還是偏向‘相濡以沫’的。除了人人都把筷子伸向菜肴里面之外,我為你夾你為我夾,更是禮貌的表現。而長輩夾菜給晚輩,更視之為榮寵。
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前,一直都是這樣。可是從八十年代起,我為你夾的菜,通常都是第一道上的菜,還會加上一句:這雙筷子是還沒有用過的。
中國飲食文化的歷史與發展2
中國最早稱農歷正月初一為“元旦”,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稱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正月初一從哪日算起,在漢武帝以前也是很不統一的。因此,歷代的元旦月、日也并不一致。夏朝的夏歷以孟喜月(元月)為正月,商朝的殷歷以臘月(十二月)為正月,周朝的周歷以冬月(十一月)為正月。
秦始皇統一中國后,又以陽春月(十月)為正月,即十月初一為元旦。從漢武帝起,才規定孟喜月(元月)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歷的正月初一)稱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但這是夏歷,亦即農歷或陰歷,還不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元旦。
公元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歷,所以便統計”,民國元年決定使用公歷(實際使用是1912年),并規定陽歷(公歷)1月1日為“新年”,但并不叫“元旦”。
今天所說的“元旦”,是公元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在決定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同時,也決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紀年法,并將公歷1月1日正式定為“元旦”,農歷正月初一改為“春節”。
中國飲食文化的歷史與發展3
現代舞在中國有著寬泛的定義和曲折的發展過程。如前所述,吳曉邦、戴愛蓮、賈作光等新舞蹈藝術的先驅們在自身的舞蹈啟蒙教育中,都曾尊名師學習過地道的西方現代舞。在他(她)們的藝術實踐中,葆有與現代舞相通的自由與創新的理念,同時更強烈的追求舞蹈的民族性與時代精神。其中,吳曉邦“和著時代的脈搏跳舞”的.至理名言和以《義勇軍進行曲》、《游擊隊員之歌》、《饑火》等為代表的“20世紀經典”之作,應視為“中國現代舞”的珍貴精神財富。
在中國近現代舞蹈發展的歷程中,廣義而言,凡是不具有特定民族風格或古典程式的舞稻,似乎都可劃入“中國式的現代舞”。但是,前面曾提到過的那些從生活中提煉舞蹈語言,反映民眾關切的社會、歷史事件,具有鮮明的現實主義的品格的作品,我們之所以未納入“現代舞”范疇來介紹,因為從嚴格意義上,它們與屬于西方現代派藝術體系的“現代舞”,從創作理念到表現形式都具有明顯差異性。
50代末――60年代初,吳曉邦創建了《天馬舞蹈藝術工作室》,系統的推行他所創建的――源于現代舞――的教學體系,為走出一條“中國現代舞”的路子,進行了多方面的創作實踐。這一時期的作品有:從古曲中獲得靈感,追求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十面埋伏》、《梅花三弄》、《平沙落雁》……;也有取材于現實生活的《牧童識字》、《足球舞》、《花蝴蝶》……等。他的藝術信念依舊,但上述作品的影響卻不及他抗戰時期的那些舞蹈。后來,隨著“天馬工作室”的中斷,現代舞在中國的探索勢漸衰微。
中國現代舞重新崛起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而日益發展。初期的一批被群眾稱之為現代舞的作品如:《希望》、《無聲的歌》、《再見吧,媽媽》、《刑場上的婚禮》、《割不斷的琴弦》等。從構思到語言模式的突破方面,都具有明顯的創新意識和較大的沖擊力。但是除了《希望》之外,大部分作品的表現手法仍未脫離具象化地反映具體事件中的具體人物。顯然,這并非嚴格意義的現代舞。此后,上海胡嘉祿推出自己的系列作品《理想的呼喚》、《繩波》、《血沉》、《對弈隨想曲》、《彼岸》、《獨白》……從作品的創意到表現形式――語言栽體,似乎可以感覺到編導正向著他心目中的“現代舞”靠近。
【中國飲食文化的歷史與發展】相關文章:
中國飲食文化的歷史與發展07-08
中國飲食文化的歷史與發展【共4篇】08-25
中國飲食文化07-24
中國飲食文化07-29
中國飲食文化08-12
中國的飲食文化08-03
中國飲食文化10-18
中國飲食文化[精華]09-16
中國飲食文化集合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