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錐的體積評課稿范文優秀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評課稿,評課有利于幫助和指導教師不斷總結教學經驗,形成教學風格,提高教育教學水平。怎樣寫評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圓錐的體積評課稿范文優秀,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圓錐的體積評課稿范文優秀1
聽了xx老師上的《圓錐的體積》一課,收獲很多,作為一位年輕老師能夠勇于參加這次教學活動,而且做了精心的準備已經不容易,能夠自然、流暢地完成教學任務就更不容易。下面我想重點談本節課的兩點成功之處,希望能與大家一起探討。
第一、為新知識的學習搭建合理平臺。主要體現在xx老師能夠運用原有知識來推動新知識的學習,設計有獎問答和實驗等手段,讓學生大膽借鑒前面學習圓柱體積公式的方法來探究圓錐體積公式。利用遷移規律,讓學生從求圓柱體積的思路、方法中得到啟示,領悟出求圓錐體積的方法,使新舊知識得到整合。這種借鑒的學習方法,不僅使本節課的教學變得輕松,同時有利于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這種學習策略,有利于學生的進一步學習和終身的發展。
第二、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這節課的重點是通過實驗來探究圓錐體積公式的由來,吳老師主要引導學生做了三個實驗。一是比較圓柱和圓錐是等底等高,強調圓柱和圓錐是等底等高這個必要條件;二是做用裝滿小米的圓柱在空圓錐中倒的實驗,使學生理解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存在著一定的倍數關系;三是特別設計了一組不等底或不等高的圓柱和圓錐來做倒米實驗,再次強調只有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存在著的倍數關系。在實驗前,讓學生了解實驗要求,并且提出三個實驗目的:
1、圓錐的底面與圓柱的底面有什么關系?他們的高有什么關系?你是怎么知道的?
2、圓錐的體積和與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有什么關系?
3、怎樣計算圓錐的體積?計算公式是什么?
以實驗目的為主線,讓學生小組合作,通過動手操作,有眼睛觀察,動腦筋思考,多種感官一起參與活動,由直觀到抽象,層層深入,探索出圓錐體積公式的由來,從而理解和掌握了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初步的空間觀念,克服了幾何形體公式計算教學中的重結論、輕過程,重記憶、輕理解,重知識、輕能力的弊病。這樣的學習,學生學得活,記得牢,既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是一個探索者、研究者、合作者、發現者,并且獲得了富有成效的學習體驗。
不過這節課也存在一些不足,教學環節的銜接和時間的分配有些不恰當,教學方法沒有多樣化,欠缺改革創新。例如:在教學新課時,像傳統教學那樣,直接拿出圓柱和圓錐容器的教具,讓學生根據實驗要求和目的,進行倒米實驗。我認為在實驗前,一定要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問題情景,如(你覺得圓錐體積的大小與它的什么有關?你認為圓錐的體積和什么圖形的體積關系最密切?猜一猜它們的體積有什么關系呢?你們想知道它們的關系嗎?)通過師生交流、問答、猜想等形式,強化問題意識,激發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這時候,學生就迫切希望通過實驗來證實自己的猜想,所以做起實驗來就興趣盎然。這樣學生的思維被激活了,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興趣變濃了,課堂氣氛變得熱烈,那么教學效率,教學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當然,我相信xx老師通過這次的鍛煉,在今后的教學道路上一定會越走越寬廣。謝謝大家!
圓錐的體積評課稿范文優秀2
在這節課中,代老師緊緊抓住新課標中“從現實情境中體驗和理解數學”這一理念,從備教材、用教材、備學生的角度去進行備課,以實際行動實踐新課標、落實新課標。
一、關注每一位學生,根據學生認知的實際,把數學知識與生活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每一位學生都是生動活潑的人,在教師的課堂教學理念中,包括每一位學生在內的全班所有的學生都是自己應該關注的對象。在設計這一課時,代老師考慮到學生對幾何知識比較難理解這一實際,因此在教學中,創設了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中逐步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與發展的過程,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感受數學的力量。課前我先讓學生收集一些圓柱和圓錐的物品,并用學具盒當中的圓柱學具材料制作一個圓柱,使學生在感性上對圓柱和圓錐有初步的認識,建立圓柱和圓錐的初步表象。
二、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用生活中的實例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教學過程應該成為學生一種愉悅的情緒生活和積極的情感體驗。如在上課時提了一個問題:“你對圓柱體和圓錐體有哪些認識?”有個別學生匯報了他自己做的一個小實驗:分別用紙做了一個圓柱體和圓錐體、一個正方體,用同樣重的重物放在這兩個物體上,結果他發現圓柱體比較穩固,教師及時肯定了這一學生的勤學好思,同時也激發了學生要進一步驗證這一結果的準確性。
三、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數學學習過程充滿著觀察、實驗、模擬、推斷等探索性與挑戰性活動。在這一節課中,代老師提供了多次的'探索與交流的活動,引導學生投入到探索與交流的學習活動之中。如認識圓柱的特征之一:圓柱的兩個底面相等,提了一問題:你用什么方法驗證這兩個底面是相等的?“一問激起千層浪”,圍繞這一問題,學生立即投入到探究活動當中。通過小組的合作、操作、研究、討論等活動,很快學生就有了多種方法:
(1)把圓柱物體的蓋與另一個面重疊,看是否重合;
(2)測量圓柱兩個底面的半徑或直徑,計算底面的面積看是否相等;
(3)測量圓柱兩個底面的半徑或直徑,計算底面的周長看是否相等;
(4)把圓柱的一個底面壓在橡皮泥中弄一個洞,再把圓柱的另一個底放進這一個洞里看是否是重合。
又如在組織學生探討圓錐的側面展開圖是什么圖形時,學生也充分發揮了他們的聰明才智,這時老師鼓勵學生再認真思考:“圓柱的側面展開圖和圓錐的有什么不同呢?”這時學生又積極地投入到實踐當中比較觀察。這樣的教學活動為學生提供了動手操作、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機會,使學生在探索、交流中體驗和理解數學,這樣的學習是有效的學習。
四、充分利用多媒體軟件的優勢,及時、適時地展示信息,有效改變學習方式。
在幫助學生理解圓柱的平面透視圖時,適時地運用多媒體軟件展示圓柱的平面透視圖,并用實物操作,使學生明確為什么圓柱的兩個底面要畫成橢圓。再用教學軟件動態演示,讓學生理解圓柱和圓錐的高。生動、直觀的演示,使學生對這一抽象的數學知識有了正確的理解,有效地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很好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欲望。
【圓錐的體積評課稿優秀】相關文章:
《圓錐的體積》評課稿03-11
圓錐的體積的評課稿11-09
(經典)圓錐的體積的評課稿08-23
《圓錐的體積》的評課稿12-19
經典圓錐的體積的評課稿09-23
圓錐的體積的評課稿經典11-23
圓錐的體積評課稿04-28
圓錐的體積的評課稿04-25
圓錐的體積評課稿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