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初中生物 魚 教學設計-教學設計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教育技術的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運用系統方法設計教學過程,使之成為一種具有操作性的程序。那么教學設計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初中生物 魚 教學設計-教學設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教學目標
課標要求
知識與技能
1、知道動物分類依據。
2、熟記魚的主要特征。
3、學會做魚的觀察實驗,說出魚的形態結構與生理功能。
過程與方法
通過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力與注意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1、通過對魚與人類關系的學習,培養學生熱愛自然、保護動物的的意識。
2、通過觀察實驗培養學生動手實驗的興趣和習慣。
教學分析
教材分析
學生分析
課時內容在本冊教材中的地位:
本節內容涵蓋了無脊椎動物到脊椎動物的主要類群,源自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一章第四節。但是具體描述和表達方式已進行修改,以確保原創性。
課時內容在本單元或本章中的地位:
教材的前三節專門介紹了無脊椎動物,而后面的四節則詳細介紹了脊椎動物。在脊椎動物的部分,教材采用了進化的順序,從水生到陸生,從簡單到復雜的方式向學生呈現。魚類作為脊椎動物中的一類,被安排在第一節進行講解。這種安排對于引導學生進入脊椎動物的學習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魚類在教材中占據了十分重要的地位。
學生學習本課時已經具有的認知能力:
在之前的學習中,學生已經熟悉了動物的結構與功能是相互適應的。魚類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見。學生對于常見的魚類比較熟悉,并且對它們有較大的興趣,但對整個魚類類群的了解還不夠全面。八年級的學生具備一定的觀察和分析能力,但仍然有限,需要老師進行指導和幫助。因此,在本節課的講解中,教師需要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并給予適當的引導。
學生學習本課時可能出現的誤區:
魚各個魚鰭的作用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魚的主要特征
難點:魚的觀察實驗
教學方法
講授法、演示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引入多媒體技術,可以讓學生觀察鯽魚骨骼和脊椎骨結構的圖片。通過這些圖片,學生可以進行觀察、討論,并回答下列問題:
1、鯽魚的骨骼結構有哪些特點?
2、脊椎骨是什么樣的結構?它在魚類身體的哪個部位起到什么作用?
3、鯽魚骨骼與人類骨骼有何異同之處?
4、為什么有些魚類的骨骼更加堅硬,而另一些則比較柔軟?
5、骨骼結構對于鯽魚的游泳和捕食有何影響?
1、哪些動物是有脊柱的?
2、哪些動物是沒有脊柱的?
3、脊柱與魚的運動有關嗎?
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動物的分類以及魚的結構和生理功能。
二、教授新課
(一)動物的分類讓學生閱讀教材第19頁第一自然段,找出動物分成哪幾類?分類依據是什么?學生找出問題并回答,教師總結。依據:體內是否由脊椎骨構成的脊柱。
(二)多種多樣的魚
請學生觀看多種多樣的魚類視頻,并閱讀相關教材,思考以下問題:根據它們生活環境的不同,魚類可以被分為哪兩大類?教師將引導學生觀看視頻,以便了解主要的淡水魚類。接著,讓學生閱讀教材第19頁第二自然段至第21頁,在準確理解“四大家魚”混合放養這一概念的基礎上,把握常見魚類的特點。學生們可以爭相回答問題,教師會簡要評價他們的回答。
(三)魚的主要特征、魚與人類生活的關系播放視頻——水中自由生活的魚。
提問:為什么魚能在水中自由生活而人類卻不能像魚一樣自由自在地在水中生活呢?
師:大家的觀點正確嗎?
讓我們先看一看魚是怎樣生活的。組織學生結合教材第22頁“觀察與思考”,觀察魚缸里的活魚,思考下列問題:
1:魚的外形有什么特點?是否有利于克服水中運動的阻力?
2:魚的運動器官是什么?胸鰭、腹鰭、尾鰭在運動中各起什么作用?
學生討論并發言。
學生開動腦筋,闡述自己的觀點。
學生們以小組為單位,積極觀察并思考,根據給出的提示問題。接著,他們進行交流,并補充完善各自的觀點。最終,他們得出了結論。
通過對動物分類的學習,掌握分類的方法與各種方法的依據。
通過這種生活實際與理論知識相結合的形式,更能幫助學生養成用辯證主義觀點。
合作探究
為了弄清楚為什么人不能像魚一樣在水中呼吸,我們先來看一下魚的呼吸器官——鰓的結構。(觀察魚缸里的魚的口和鰓蓋后緣交替張合的動作。)有人提出疑問:為什么魚的口和鰓蓋后緣不同時張開或合上呢?為了回答這個問題,學生們使用帶有墨汁的吸管慢慢滴在魚口的前方,觀察墨汁的流動情況,并認真記錄。接著,學生們輕輕掀起了魚的鰓蓋,對照著放大圖仔細觀察了鰓的形態和顏色。老師問道:為什么鰓是鮮紅色的呢?為什么鰓絲又多又細呢?老師總結了鰓的結構與氣體交換的關系,并做了簡要的板書。
教師引導學生討論人類為什么不能像魚那樣生活在水中。
師:你能判斷一下什么樣的動物是魚類嗎?
師:請同學們用3分鐘的時間記住魚的主要特征。同桌互相檢查,教師抽查。
師:問題的解釋通常需要經過科學探究,有些問題僅憑觀察是很難得出結論的。因此,我們需要進行實驗或模擬實驗來深入探究問題。
師: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第23頁最后一個自然段,找出并討論魚與人類生活有什么關系。
學生討論并回答:魚鰓位于魚的頭部兩側,水在經過鰓絲時,會溶解其中的氧氣進入鰓絲中的毛細血管,而魚體內的二氧化碳則從毛細血管中滲出排入水中。
生:生活在水中;體表常有鱗片覆蓋;用鰓呼吸;通過尾部和軀干部的擺動以及鰭的協調作用游泳。
學生自學完成后,搶答。
既能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觀察能力、分析與綜合能力,又能提高學生保護動物和動物的棲息環境的意識。
課堂檢測
課后習題
獨立作答
及時檢測
課堂小結
1、根據脊柱的存在與否,動物可以分為無脊椎動物和脊椎動物兩大類。魚類是一類多樣性豐富的生物群體,其中淡水魚又可細分為不同種類。在中華文化中,我們常用“四大家魚”來指代青魚、鰱魚、草魚和鳙魚。
(2)海洋魚類是生活在水中的一類動物,它們常常有鱗片覆蓋在體表上。海洋魚類通過鰓進行呼吸,同時通過尾部和軀干的擺動以及鰭的協調作用來游泳。
總結知識
作業設計
A:練習冊本節完成、抄寫本節知識點1遍并背記
B:練習冊本節完成、抄寫本節知識點1遍并背記
C:練習冊本節填空完成、抄寫本節知識點2遍并背記
鞏固練習
板書設計
第五節魚
一、動物的分類
動物脊椎動物
無脊椎動物
二、多種多用的魚1、淡水魚:四大家魚
2、海水魚
三、魚類的主要特征、魚與人類生活的關系
1、觀察鯽魚
(1)體色:保護色
(2)體型:流線型,體表有粘液
(3)呼吸:鰓
(4)運動:軀干和尾的擺動以及鰭的協調來完成
2、魚類的主要特征
教學反思
通過一一展示代表性圖片的方法,可以更好地加深學生對魚類基本特征的印象,并引導學生自己進行總結歸納。然而,在緊張的情況下,我遺漏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解釋:所總結的五項基本特征并不是必須一一符合才能判斷為魚類,具體情況需要具體分析。這導致學生在隨后的小游戲中不能準確地進行判斷。
為了提高學生對魚類的辨析能力,在課后習題中加入了一個小游戲環節。考慮到學生現有的知識可能難以準確進行辨析,我決定通過小組討論來進行。結果證明,這種方法取得了不錯的效果。除此之外,我還將其他水生動物的知識也設計成了一個小游戲。通過形象生動的卡通畫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進一步加深他們對這些知識的記憶和理解。
【初中生物 魚 教學設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魚游到紙上》教學設計05-17
初中生物教學設計02-15
初中生物教學設計06-22
魚我所欲也教學設計03-02
《魚我所欲也》教學設計08-12
初中生物優秀教學設計01-13
初中生物教學設計(通用)12-27
初中生物教學設計新版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