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七年級上冊歷史第一單元知識點與學習方法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會有學習的需求,正確的學習方法,能夠讓我們學習事半功倍!那么,怎樣學習才能更高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七年級上冊歷史第一單元知識點與學習方法,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歷史是一門有益、有趣的學科。如果說,詩歌能使人巧慧,數學能使人精細,那么,歷史就能使人明智。因為人們能從古今中外的歷史中看到各種經驗教訓,能從比較和分析中,更好地理解現在,創造未來。小編整理了相關資料,希望能幫助到您。
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知識點
第一單元 史前時期:中國境內人類的活動
第1課 中國早期人類的代表——北京人
一、元謀人
1、發現地點:云南省元謀縣;
2、生活年代:距今約170萬年;
3、生活情況:能制造工具,知道用火;
4、發現意義:元謀人是我國境內目前已確認的最早的古人類。
二、北京人
1、發現地點: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上;
2、生活年代:距今約70萬—20萬年;
3、體貌特征: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4、生產生活狀況:
打制石器(舊石器時代)、木棒;
(生產工具)采集、狩獵;
會使用天然火,會保存火種;
5、社會組織:群居生活,原始社會。
6、地位: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類之一;周口店北京人遺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內涵最豐富、材料最齊全的直立人遺址。
三、山頂洞人
1、遺址:位于北京周口店龍骨山頂部,距今約三萬年;
2、體貌特征:已經具有現代人類的特征;
3、生產工具:磨已掌握鉆孔光技術和磨制技術(骨針);
4、觀念:已經有了審美的觀念。
第2課 原始的農耕生活我國古代關于農耕的傳說:
(1)伏羲氏:結網捕魚,創立八卦;
(2)神農氏:教民播種,嘗遍百草。
一、半坡人的生活和河姆渡人的生活:
原始居民
半坡人
河姆渡人
距今年代
約6000千年
約7000千年
生活地區
黃河流域的陜西西安
長江流域的浙江余姚
房屋樣式
半地穴式圓形房屋
干欄式房屋
生產工具
磨制石器、制作骨器、角器等
磨制石器,如骨耜;
原始農業
(種植作物)
種植水稻
種植粟
原始畜牧業
(飼養業)
飼養豬、狗
飼養豬、狗和水牛
原始手工業
制作彩陶;會紡織、制衣
制造陶器、玉器、樂器;會雕刻
二、原始農業的發展
1、興起時間:約公元前7000年至公元前5000年。
2、興起地區:黃河、長江、淮河等流域;
3、標志:農作物種植、家畜飼養的出現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發展;
4、意義:為古代文明社會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質基礎。
★★比較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異同:
不同點
①地理位置不同:半坡人處于黃河流域,河姆渡人處于長江流域;
②種植的農作物不同:半坡人種植粟,河姆渡人種植水稻;
③建造的房屋不同:半坡人住半地穴式圓形房屋,河姆渡人住干欄式房屋;
④制作的彩陶藝術風格不同。
相同點
①都處于母系氏族社會的繁榮時期(都處于原始社會后期);
②原始農業和原始畜牧業發展;
③都會建造房屋,過定居生活;
④都使用磨制石器;
⑤都會制造陶器
影響
農耕文明的發展導致剩余產品的出現,進而出現了貧富分化和私有制,最終促使國家出現。從原始社會到階級社會,這是歷史發展的巨大進步。
★★看圖:課本第6頁半坡居民原始復原圖和第8頁河姆渡居民復原圖:
(1)河姆渡原始居民為什么要建造干欄式房屋呢?
姆渡人生活在長江流域,因為南方地區潮濕溫熱,既能通風防潮,又可防蛇蟲之害。
(2)半坡原始居民為什么要建造半地穴式房屋?
半坡人生活在黃河流域,氣候干旱寒冷,風沙大,居住半地穴式房屋,既可以抵風擋雨,又可以保暖。
(3)兩種房屋結構的不同,是由什么決定的,說明了什么?
是由不同的地理環境和自然條件決定的。說明當時的人們已經能夠與自然協調發展,已經能夠適應自然環境。
(4)從中得到什么啟示?
人類的生產生活必須要順應大自然的規律,做到因地適宜、科學合理。
第3課 遠古的傳說
一、炎黃聯盟
1、阪泉之戰:黃帝打敗炎帝,炎黃聯盟形成。
2、涿鹿之戰:炎黃部落打敗蚩尤部落。
3、影響:華夏族逐漸形成,炎帝、黃帝被尊崇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
二、傳說中炎帝和黃帝的發明——反映了我國原始社會晚期的社會發展水平。
1、炎帝的貢獻:
(1)教民開墾耕種,制作生產工具,種植五谷和蔬菜;
(2)制作陶器,發明紡織,會煮鹽,教人們通商交換。
(3)制作樂器琴瑟等。
2、黃帝的貢獻:建造宮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教人煉銅,發明了弓箭和指南車。
三、堯、舜、禹的禪讓
1、禪讓制的含義:將部落首領位子傳給賢德之人。
2、推舉人才的標準———賢德之人(德才兼備,以身作則);
3、禪讓制的實質:民主推舉部落聯盟首領的制度(民主推選、首領沒有特權)
4、繼黃帝之后,用“禪讓制”推舉出的首領有堯、舜、禹。
堯:生活儉樸,克己愛民。
舜:寬厚待人,以身作則。
5、大禹治水:與群眾同甘共苦,三過家門而不入,治水有功。體現了刻苦耐勞,堅持不懈,大公無私的精神。
初一歷史學習方法
第一,要培養學習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們要樹立學好歷史的信心,意識到學好歷史的重要性,要把學好歷史并考好歷史當作一個目標,并在此目標的強力驅動下,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逐漸培養出對歷史學科的學習興趣。一旦對學習歷史發生了興趣,你很快就會享受到學習歷史的樂趣,俗話說:“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
第二,要掌握學習方法。
1、歌謠記憶法。
針對歷史知識瑣碎的特點,我們可以編些歌謠把它們連綴起來。比如,我國古代朝代很多,不便記憶,有人就編了個口訣:唐堯虞舜夏商周,春秋戰國亂悠悠。秦漢三國又統一,南北朝來是對頭。隋唐五代又十國,宋元明清帝王休。
2、諧音記憶法:
如1898年戊戌變法的時間,可記成要發就發。
3、聯想記憶法:
如公元前119年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的時間,可聯想119火警。
4、符號記憶法:
建立一套符合自己認知的符號,如:在知識點上劃橫線,在重點知識下劃波浪線或雙曲線,在重點詞語或概念處加星號,在斷出的層次上標出1、2、3等,或將課文內容加以提煉,用幾個字或一句話加以概括,標在旁邊,加強記憶。
5、對比記憶法:
在記憶相關類似的事物時,可將事物進行對比,找出異同,這樣記憶起來比較方便。比如講北京人和山頂洞人時,可從時間、地域、體質特征、征服自然能力、審美觀念等幾個方面進行對比記憶。
6、知識串聯法:
一個一個歷史事件可構成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所以運用知識串聯法,將這些相關歷史知識串聯起來,好像用線串珠子一樣。如初一歷史講的是中國古代史,就可以用時間發展為線索,將每個時期每個朝代串聯起來,形成中國古代史大事年表。如初一上冊知識串聯:原始社會(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黃帝、堯舜禹)→奴隸社會(夏、商、西周、春秋)→封建社會(戰國、秦、西漢、東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通過朝代串聯法,將整個初一上冊所學到的中國古代史分三種社會形態串聯起來,線索簡潔,方便識記。這一方法的特點是能化繁為簡,可以一目了然地反映歷史的演變。
【七年級上冊歷史第一單元知識點與學習方法】相關文章:
七年級上冊歷史第一單元知識點06-02
七年級上冊歷史第一單元知識點4篇01-21
七年級上冊歷史第四單元知識點06-02
七年級上冊歷史第二單元知識點11-27
(經典)歷史必修三第一單元知識點01-20
歷史必修三第一單元知識點11-08
高一歷史第一單元知識點10-12
八年級上冊歷史第一單元知識點02-03
歷史必修三第一單元知識點【熱】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