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重陽節的故事
有關重陽節的故事1
孟嘉落帽
盂嘉是東晉時代的著名文人。他在當時最有權勢的大將軍兼荊州刺史桓溫的幕下當參軍。九月九日,大將軍桓溫邀集賓客幕僚作登高盛會,在山頂大擺筵席,飲酒賦詩。出席節宴的人都衣冠楚楚,穿戴整齊,杯盞相酬,興致很高。突然,一陣風刮過,把盂嘉頭上的帽子吹落在地。孟嘉這時已有幾分酒意,竟然沒有察覺帽子已不在頭上。但主人桓溫已經看見了,便叫在座的孫盛作文章嘲笑他。孫盛也是當時很著名的文人,他遵照桓溫的命令,在席間寫了一篇文章責難盂嘉。沒料到孟嘉雖已酒醉,但神志不亂,依然文思敏捷。孫盛的文章剛做好,他草草一看,立刻提起筆來,作了一篇文章酬答。滿座的人讀了他的文章,都嘆息稱好,一時傳為美談。
白衣送酒
大詩人陶淵明酷愛菊花,菊花是經得起秋后風霜摧折的花卉,象征著高潔的品格。陶淵明生活在晉宋易代的亂世,不滿當時的政治傾軋和官吏的.腐敗,也有高潔的品格,正和菊花的精神契合。他辭去官職,回到家鄉柴桑隱居,在宅旁東籬邊種了許多菊花,朝夕觀賞。他的名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歷來為人傳頌。陶淵明喜歡喝酒,可是因為家貧,時常缺酒。那年重陽,陶淵明在籬邊賞菊,卻沒有酒喝,不能一醉,他只得采了一把菊花在手里,嗅嗅嚼嚼,聊以為遣。然而菊花畢竟不能代酒,陶淵明正在百無聊賴的時候,忽然遠處來了一個白衣人,那人原是江州刺史王弘派來的差人,特地送酒來給陶淵明的。陶淵明喜出望外,立即打開酒甕,對著菊花開懷暢飲,盡醉方休。
驪山傳說
說是很早以前,有個莊戶人家住在驪山下,全家人都很勤快,日子過得也不錯。
有一天,這家主人從地里回來,半路上碰上個算卦先生,因為天快黑了,這先生還沒找上歇處。由于主人家里很窄,只有個草棚子房,于是就在灶房里打了個草鋪,讓妻子兒女都在草鋪上睡,自己陪著算卦先生睡在炕上,湊合著過。
第二天天剛亮,算卦先生要走,莊戶人叫醒妻子給先生做了一頓好吃喝,又給先生裝了一袋白蒸饃。算卦先生出了門,看了看莊戶人住的地方,叮嚀他說:"到九月九,全家高處走。"莊戶人想,我平日沒做啥怪事,又不想升官,上高處走啥呢?但又一想,人常說算命先生會看風水精通天文,說不定我住的地方會出啥麻瘩。到了九月九,就到高處走一走吧,全當讓全家人看看風景。
到了九月九,莊戶人就帶著妻子兒女背上花糕香酒,登上驪山高峰去游玩。等他們上山后,半山腰突然冒出一股泉水直沖他家,把他家的草棚子一下子就沖垮了。不大功夫,整個一條山溝都被泡了。莊戶人家這才明白算卦先生為什么讓他全家九月九登高。
這事傳開后,人們就每逢夏歷九月九,扶老攜幼去登高,相沿成俗,一直流傳到今。
有關重陽節的故事2
據研究人員考證,西峽重陽店最早是由堯的兒子丹朱所建。丹朱為堯的長子,是一位杰出的軍事家,曾統帥大軍征伐強大的東夷諸侯而獲勝,鞏固了堯的地位,為建立陶唐王朝立過大功,具有豐富的軍事知識和作戰經驗。
考古學家王大有在《三皇五帝時代》中介紹:堯欲指定王位繼承人,大臣放齊說:“帝子丹朱開明,可登帝位。”堯認為丹朱“不守德,好爭訟”,“不足以授天下”。那時,人們把孝德作為眾德之首。堯認為舜有孝德,決定把帝位傳給舜,并由舜代堯執政。堯怕丹朱與舜爭奪帝位,派丹朱駐守丹江和漢水交接處的丹江口,并派舜領重兵駐于黃河北岸,監控丹朱。為了防止舜從北方攻擊,丹朱在丹江邊建丹朱臺,在正北建丹朱城作為國都,與國都配合,建九層高的天文臺,即丹朱臺。并在正北建朱陽關、紫荊關、重陽店,來保護都城丹朱城。
丹朱為什么要在重陽店建立要塞?為什么以“重陽”命名?重陽店在朱陽關和荊紫關的.中心,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朱陽關和荊紫關只是它的側翼,起輔助作用。古人重陽輕陰,陽的地位比陰高。最大的陽數是九,九代表萬物之大、之高,因重陽店在戰略上處于核心地位,在軍事上有從旁邊防衛紫荊關的作用。所以丹朱很重視它,把它起名為重陽。
丹朱建重陽店的時間在公元前2240年左右,距今有4200年,說明重陽店的建店時間有4000余年了。因舜最后繼承了堯的帝位,名聲遠揚,丹朱則慢慢被后人遺忘了,但丹朱在淇河上建重陽店是確信無疑的。
有關重陽節的故事3
重陽節文化迄今已有兩三千年歷史,在西峽至今流傳眾多民間傳說。其中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要數重陽公主的傳說。
據《漢書》記載,東漢安帝年間,宮中身懷六甲的李娘娘受閆氏所害,逃至洛陽以西伏牛山以南的重陽店。恰在農歷九月九日這一天生下一女,取名重陽女。李娘娘歷盡艱辛,慢慢把重陽女養大成人。誰知一年秋天,此地發生了一場大瘟疫,村里的百姓和李娘娘都未能幸免。李娘娘臨終前,把自己的身世告訴了重陽女,并把安帝贈送的玉佩傳給女兒,讓她找機會狀告閆氏,為她討回公道。
李娘娘死后,重陽女到處拜師學藝,立志斬除瘟魔,為母報仇。一位道人被她的精神所感動,精心傳授劍法,并密告瘟魔的.四個弱點:一怕紅色,二怕酒氣,三怕刺激氣味,四怕高聲,讓重陽女來年九月九日瘟魔重現時見機行事,為民除害。第二年九月九日這天,重陽女組織附近的百姓登上云彩山,女的頭上插紅茱萸,茱萸果為紅色,葉子散發出一種怪味,男的喝菊花酒,瘟魔一出現就齊聲高喊:“鏟除瘟魔,天下太平”。瘟魔見到紅色,聞到酒氣和怪味,聽到喊聲,縮成一團,重陽女一劍將瘟魔刺死。從此重陽店一帶百姓安居樂業,健康長壽。
此事傳至京城,安帝派宦官前來視察,見到了重陽女和玉佩,報知安帝。安帝召重陽女進京相見,父女擁抱大哭一場。后安帝貶黜閆氏,專門為李娘娘修了娘娘廟,封重陽女為重陽公主。安帝要留重陽女在宮中,重陽公主以母親葬在重陽、逢節要去祭奠為由,執意回到重陽店生活。但每年九月九日前后,都要帶上菊花、茱萸和菊花酒、茱萸酒回京城一次,孝敬父王,順便把當地登高、賞菊、喝菊花酒、插茱萸等民俗傳入宮中。
重陽公主生在重陽,長在重陽,又在重陽結婚、生子,百歲而亡。當地群眾為重陽公主修了重陽道觀,年年重陽節前來朝拜。
有關重陽節的故事4
重陽節的傳說故事
很久以前,汝南縣有個青年名叫桓景。他和父母妻子一家人守著幾片地,安分守己的過日子。誰知天有不測風云,汝河兩岸忽然流行起瘟疫,奪走了不少人的性命。桓景小時候曾聽大人說過,汝河里住了一個瘟魔,每年都會出來散布瘟疫,危害人間。為了替鄉民除害,桓景打聽到東南山中住了一個叫費長房的神仙。他就決定前去拜師學藝。
桓景帶上一袋干糧上路了。他一路走,一路打聽,翻過了一座又一座山,蹚過了一條又一條河,磨破了一雙又一雙鞋,翻越了千山萬水,還是找不到仙人的蹤跡。有一天,他忽然看見面前站著一只雪白的'鴿子不斷地向他點頭,桓景走近前一看,鴿子卻飛出了兩三丈遠,落地后又不斷地向桓景點頭。
就這樣,桓景跟著白鴿,終于找到了費長房的仙居。桓景走到門口,恭恭敬敬的跪了兩天兩夜。到了第三天,大門開了,一個白發老人笑瞇瞇的對他說:“我看你一心想為民除害,就收下你這個徒弟吧。”他交給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又教他降魔的武藝。桓景每天勤學苦練,終于把劍術練得爐火純青。
有一天桓景正在練劍,費長房走過來對他說:“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來害人。你趕緊回鄉為民除害,我給你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先讓鄉親們登高避災,然后再去斬妖除魔。”說完,就用手招來一只仙鶴,把桓景載回汝南去了。
桓景回到家鄉,把費長房的話向大伙兒說了一遍。到了九月九那天,他帶著全村老小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葉子分給每人一片,又把菊花酒倒出來,每人喝了一口,說是可以避瘟疫。安排妥當后,他就帶著降妖青龍劍回到村中,等著斬殺瘟魔。
中午時分,汝河里狂風怒吼,隨著幾聲怪叫,瘟魔出水走上岸來,趾高氣揚地走進村里。他發現村里一個人也沒有,就四處張望,最后發現村民們都躲在山上,便狂叫著向山上沖去。剛到山腳下,突然一陣濃郁的茱萸葉香和菊花酒氣迎面撲來,瘟魔頓時頭暈眼花,哼哼呀呀地在原地打轉。桓景手持寶劍從村子里直奔瘟魔而來,和瘟魔斗了幾個回合。瘟魔見勢不妙,轉身就逃。桓景“嗖”的一聲射出了寶劍,寶劍閃著寒光,一眨眼就把瘟魔釘死在地上。
從此,汝河兩岸再也不鬧瘟疫了,這一天是農歷九月初九。此后每年的這一天,人們都要舉行登高、插茱萸、喝菊花酒等活動,來紀念桓景鏟除瘟魔、為民除害。因為九月初九又是重陽日,所以人們就把這一天叫做“重陽節”。
重陽節禁忌
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的形成,傳說與漢代學道成仙的費長房及弟子桓景有關,據《后漢書·方術列傳》記載:費長房,汝南(今河南上蔡西南)人,從壺公入山學仙,能醫重病,鞭笞百鬼。
桓景嘗學于長房。一日謂景曰:“九月九日汝家有大災,可作絳囊盛茱萸系臂上,登高山,飲菊花酒,禍可消。”景如其言,舉家登山。夕還,見牛羊雞犬皆暴。梁人吳均在他的《續齊諧記》一書里,對這個故事也有記載。
費長房與弟子桓景的傳奇故事,在社會上造成了巨大影響,東漢以后,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風俗,年復一年地流傳下來,成為民俗,到了唐代,重陽節被正式定位民間的節日。
《周易》中,九為老陽,九月初九,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周易》講究陰陽平衡,中和為貴,正如“否”卦一樣,兩個老陽相遇,也是不相往來和交通。
孤陽不生,獨陰不長,萬物不遂,不通不順。因此,重陽節不但不是個吉慶的日子,反而是個大兇的日子。為了這大兇的日子,重陽節多了好多的禁忌,也形成了不少以辟邪避禍為宗旨的風俗,包括登高望遠、插茱萸、飲菊花酒等。
由于重陽節是個大兇的日子,人們在相互碰面的時候,不能說“節日快樂”。客家人更是禁忌霜降遇重陽,有“霜降遇重陽,十家燒火九家亡”之說,在重陽節,不能生火煮飯等。
有關重陽節的故事5
很久很久以前,在汝河岸邊的一個小村子里,住著一個叫阿景的男孩。他每天和父母一起在田地里勤勤懇懇地勞作,過著快樂的日子。
這一年,汝河兩岸突然流行起了瘟疫,死了很多鄉親。阿景一家人也被染上了,他的父母不幸都死了,只有阿景活了下來。
阿景病好以后,才知道這次瘟疫是瘟魔鬧出來的。這個壞妖怪住在汝河里,他走到哪兒就會把瘟疫帶到哪兒?
阿景氣憤極了。他下決心要把這個可惡的瘟魔除掉,讓鄉親們不再受害。
想要除魔,就得先學本領!阿景聽說東南方的大山里住著一位神仙爺爺,能降妖除魔,本事可大了,就決定去找他拜師學藝。
阿景帶著一袋干糧上路了。他一路走,一路打聽,翻過了一座又一座山,蹚過了一條又一條河,可就是找不著神仙爺爺的蹤跡。
這天,阿景又在途中停下來問路,一個老爺爺告訴他:“孩子,你蹚過這條河,翻過了那群山,就能找到仙人的住處了。那里開滿了菊花,真是人間仙境啊!”
阿景聽后,覺得自己渾身又充滿了力氣。他高興地謝過了老爺爺,繼續向前走。
阿景走了三天三夜,終于到了一個開滿菊花的山谷里。
在一座大房子門口,一位白胡子老人家正笑瞇瞇地看著他。原來,那個幫他指路的老人就是神仙爺爺呀!
神仙爺爺很喜歡阿景這個善良勇敢的`孩子。他收了阿景做弟子,送給阿景一把降妖青龍劍,還教給他降妖的劍術。
為了早點學好本領下山除害,阿景刻苦地練習。他每天天不亮就起來練劍,練得大汗淋漓,擦干汗,再練;劃傷、扭傷了,包扎一下,再練;渾身酸痛難忍,咬牙堅持著,繼續練!
練呀,練呀……一轉眼,一年的時間過去了,阿景練出了一身好武藝。
這天早晨,阿景正在練劍,神仙爺爺走過來對他說:“景兒,你來這兒的時間也不短了,我算了一下,今年農歷的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害人了。你的本領已經學成,趕緊回去救人吧。”
神仙爺爺一邊叮囑著阿景,一邊遞給他一把茱萸葉喝一瓶菊花酒。然后招來一只仙鶴,讓阿景騎在仙鶴背上回家去。
阿景到家以后,趕緊召集鄉親們,把瘟魔要來的事情告訴大家。他對鄉親們說:“別擔心,我有辦法對付瘟魔,一定能把這個壞家伙除掉!”
到了九月初九,阿景按照神仙爺爺的囑咐,分給鄉親們每人一片茱萸葉,讓大家帶在身上;又讓每人喝了一口菊花酒,然后領著大家登上了附近的一座高山。
到了中午,瘟魔爬上了河岸,怪叫著跑進村里。咦,村子里怎么一個人也沒有?
瘟魔四處張望,發現村民們都躲在山上,他狂叫著向山上沖去。
突然,一陣濃郁的茱萸葉和菊花酒的香氣迎面撲來,熏得瘟魔頭昏眼花,一邊哼哼,一邊在原地打轉。
阿景一看,瘟魔中招了!他趕緊持青龍寶劍沖下了山,和瘟魔打了起來。
瘟魔根本不是阿景的對手,被青龍劍刺在身上劃了好幾道大口子,疼得瘟魔“哇哇”叫。
又打了一會,瘟魔傷得更嚴重了。既然打不過阿景,那就趕緊跑吧!瘟魔也顧不上害人了,轉身就想逃跑。
“哪里逃!”阿景怒吼一聲,對準瘟魔的后背擲出寶劍,“嗖”的一下就把瘟魔扎死了。
鄉親們見瘟魔死了,高興極了,他們擁下山來,把阿景圍在中間,都稱阿景是為民除害的大英雄。
從此,汝河兩岸的百姓再也不會受到瘟疫的傷害了。大家高高興興地勞作、生活,又過上了幸福的日子。
后來,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這一天,人們都要舉行登高、插茱萸、喝菊花酒等活動來紀念阿景。
因為九月初九又是重陽日,所以人們就把這一天定為“重陽節”。這些重陽節的習俗,一只流傳到現在!
有關重陽節的故事6
重陽的源頭,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呂氏春秋》之中《季秋紀》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于天子。”可見當時已有在秋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饗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
漢代,《西京雜記》中記西漢時的宮人賈佩蘭稱:“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云令人長壽。”
相傳自此時起,有了重陽節求壽之俗。這是受古代巫師(后為道士)追求長生,采集藥物服用的影響。同時還有大型飲宴活動,是由先秦時慶豐收之宴飲發展而來的。《荊楚歲時記》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飲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會,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駐至宋未改。”求長壽及飲宴,構成了重陽節的.基礎。
有關重陽節的故事7
秋高氣爽,丹桂飄香,又是一年重陽節,但是對于昨天剛滿68歲的陳婆婆而言,今天的這個“老人節”因為一輛“卡通公交車”,變得得更加意味深長,因為這是她成為“老人”后第一次收到祝福。
親生兒不如駕駛員貼心 一件禮物引起的不孝故事
今天上午,有網友爆料,說一輛車牌號為川A3335的106路公交車上,有人在免費散發禮物。隨后,記者沿著106路公交車行駛線路,找到了這輛公交車,原來,這是為了迎接農歷九月初九的重陽節, 106路駕駛員鐘雪梅買了香包、祝福卡片等小禮品,免費贈與今天坐她車的老年人。
“哎呀,真的是太對了,這么多年,我的兒子兒媳從來沒有給我說聲祝福,也沒買過禮物,這個閨女比我自己的娃娃都還要來的親。”在滿滿一車廂乘客中,家住人民北路的陳婆婆眼眶紅了,因為她對記者提起了那“不太孝順”的兒子。
據陳婆婆講述,他獨生兒子本來也算是乖巧懂事,但是3年前娶了媳婦后,便經常站在媳婦的立場和老人“對著干”,也經常不回家看望目前獨居的陳婆婆,連生日都不舍得給她做頓好吃的,更不用提重陽節的慰問祝福,“我真的很感慨,天下的人差距怎么就那么大呢?好人有好報,這姑娘真的很對!”
和陳婆婆一樣,今天收到鐘雪梅禮物的60多名老人都對這位“公交甜妹”豎起了大拇指。“禮物雖小,但是情誼太重了,這個駕駛員太孝順了,感謝感謝!”從安靖鎮乘坐95路,轉車上到106路的鄧春秀也是今天眾多收到重陽節禮物的乘客之一,除了感激,她還表示要大力宣傳鐘雪梅敬老的這種精神。
“公交甜妹”好心腸 為扮車廂買了幾箱紙貼
“是的.,我從2年前就開始往自己的公交車上貼圖案了,因為荷花池批發市場快搬遷了,所以我就提前多買了幾箱小玩意放在家里,以備替換老的玩偶。”看來記者猜測的沒錯,這就是那輛最卡哇伊公交車,在車廂內,從頂部到扶手,從駕駛室到最后一排的窗戶,都被七彩的卡通貼紙粘得滿滿當當,乘客仿佛置身于童話世界,心情頓時也愉悅不少。
今天鐘雪梅本來輪休,但是幾天前得知今天是重陽節后,便趕到荷花池買了許多香包、禮品袋、彩紙回家,商量著讓搭檔開車,她在旁邊派發禮物。“我給家里的老人都買了些小禮物,考慮到今天會有許多老人也要坐我的車,就買了些小禮物,讓每位上車的老人感受到溫暖。”
不求有功但求無愧 甜妹開出一輛“明星公交”
據了解,這輛“卡通”公交車在全搜索網站“曝光”后,不僅帶動了其他紙質、電視媒體的跟蹤報道,也吸引了中央電視臺、鳳凰衛士記者前來一探究竟,漸漸的,鐘雪梅的這輛“卡哇伊公交”成了明星公交車。
“不僅是重陽節,她在六一兒童節、三八婦女節都會為他們買小禮品,表達她的祝福之情,我們最開始都不知道這回事,后來看到媒體的報道,才知道我們公司有這么一位熱心腸的‘甜妹’。”據成都公交集團北星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32歲的鐘雪梅從20xx年10月開始,正式走上公交駕駛員崗位,擔任駕駛工作10年以來,安全行駛37萬多公里,單是今年就收到乘客表揚信20封,留言表揚42條。
“也許我不能成為李素麗那樣優秀的公交兒女,但是我可以做好我自己,站崗1分鐘,服務60秒,不求有功,但求無愧。”面對記者的采訪,鐘雪梅露出了她特有的甜美微笑。
在車廂內,除了卡通貼紙、卡通玩具掛件以外,心細如發的她還在車內有限的空間設置了便民箱,箱內放置了供乘客使用的針線包、消暑藥品以及精心挑選的雜志、小笑話等;在車廂靠前的位置,兩盆由她親手養殖的鮮花綻開笑臉,看的出來她對這輛車子是費盡心思,十米多長的車廂在她的裝扮下,變得美輪美奐,生機盎然。
【重陽節的故事】相關文章:
重陽節的故事10-19
重陽節的故事05-16
關于重陽節的故事09-12
重陽節的來歷故事06-04
重陽節的故事(優秀)01-15
重陽節傳說故事01-16
兒童重陽節的故事10-18
重陽節的傳說故事11-08
(精選)重陽節傳說故事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