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的潛能和價值讀后感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人的潛能和價值讀后感(精華)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后感吧。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人的潛能和價值讀后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人的潛能和價值讀后感1
有句流行語說“清風吹書讀哪頁”。在我,這“清風”主要是興致與心境。
這是一本人本主義心理學有關“人的潛能和價值”討論的論文集。主要選錄了馬斯洛有關人心理學價值觀點的文章。作為人本心理學現在的代表人物,著名的心理治療家和教育改革家羅杰斯的文章也有大量選錄。另外還有心理分析社會學派代表人物弗洛姆,機體論或整體論學說的代表人物哥爾德斯坦等人的論文。回到了以前寫讀后感的感覺,沒有為寫論文找材料的那種功利主義傾向,不去理會個別難纏的概念,反倒領略不少趣味。滋舉一二,與大家共同分享。
馬斯洛在致力于研究真正健康的、高度發展和成熟的、自我實現的人時,描述了一個有趣的現象:有的沒受過教育的家庭婦女卻是奇妙的廚師、母親、妻子和主婦,花很少的錢讓自己的家十分美好。她做的飯菜堪比盛宴,她在臺布、餐具、玻璃器皿和家具上的情趣總是別出心裁。她在家務的領域,全是獨到的、新穎的、精巧的、出乎意料的、富有創造性。馬斯洛說,“我從她那里以及像她一樣的其他人那里學到:第一流的湯比第二流的畫更有創造性。”他的意思是,創造力,不專屬于詩人、小說家、藝術家、科學家或發明家,創造力是出生時就被賦予所有人的、或大多數人的潛能。這些固有的基本特性,由于人適應社會上存在的文化,就被掩蓋、或被抑制而大多喪失了。做自我實現的人,就是要重新激活或找回這種潛能。
而奧托則說,“據我最近估計,一個人所發揮出來的能力,只占他全部能力的百分之四。”可能嗎?怕你不信,奧托啟發說:你也許記得你的金色童年。當你走出房門,空氣是何等的新鮮,萬物的顏色是何等的燦爛!你也許有如此體會,父母走進屋子,一言未發,然而你已經預感到他們將說什么,什么事情將會發生。這種感覺的能力到我們成年后就逐步消失了。在未開化的部落中,在新近對自主神經系統的科學研究中,都能找到人類潛在能力的證明。在正常情況下工作的人,一般只使用了其思維能力的很小一部分。這又是為什么?因為,我們生活在經驗之中,長期形成的風俗習慣“粘住”或“凍僵”了不少的人。陳規舊習阻止我們接受新體驗。如果你想提高自己的能力,挖掘更大的潛力,就要敢于接受新挑戰,讓新的經驗和信息輸入,“重新寫你的歷史”。
頂尖潛能學家安東尼羅賓說的好:“更好地發揮潛能和你的價值觀是分不開的。許多人犧牲自己的價值觀,去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這就是他們不能發揮他們潛能的原因。”該做老師的人做了企業家,該做企業家的人卻跑去當老師;該做管理員的跑去做推銷員,該做律師的跑去當醫生,應該做醫生的卻自己創業做老板——這種入錯行的人太多了。他們注定要失敗,因為他們沒有選擇能激發潛能的生活。馬斯洛說過:“音樂家作曲,畫家作畫,詩人寫詩,如此方能心安理得。”每個復雜的體系,不論它是一部機器,或是一臺電腦,其各部分的結構都得協調一致,相互支持,方能達成最佳的運作;如果各行其是,沒多久便會停機。
人類也不例外。我們的`行為若無法與內心最重要的愿望相符,那么便會在內心產生對立,成功也就遙遙無期了,更甭談什么發揮潛能了。如果一個人正在追求某件東西,但在內心里卻與是非黑白的信念相沖突,那他就會陷于內心混亂的地步。我們若想發揮潛能,若想能改變、成長、興盛,就得清楚自己以及他人的法則,同時確實知道衡量成敗的標準。否則,我們只是個富有的乞丐。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們在具體的觀點上不盡相同。但有一點共識:人有能力創造出一個對整個人類以及每個人說來是更好的世界。《人的潛能和價值》,意在激發讀者自覺發掘自己的潛能,攀越生命的高峰。該書內容豐富,與其他心理學著作相比,語言也不算晦澀。細讀一遍,猶如做一次心理保健。寫到此,自己感覺到莊嚴,同時更感受到心底深處的悲哀,我又挖掘了自己多少的潛能呢?我的價值又是在很好的實現嗎?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思考我希望能和大家共勉。
人的潛能和價值讀后感2
“當我們必須解決問題時,我們本能地回避走那條引我們穿過迷茫與黑暗的道路。我們只希望聽到明確的結果。殊不知只有當我們冒險進入黑暗,再從中出來時才會有這些成果。”
意識發生在童年期。
而童年期的意識發生也分為兩個階段:
首先,小孩開始總是以第三人稱客觀地談到自己。只有到后來,當自我的心理內容——即所謂的自我符合——已經獲得自己的能量時(這多半是由于訓練或實踐的結果,主觀感覺或自我感覺才產生。這很可能就是兒童開始用第一人稱談論自己之時。記憶的連貫大概就從這個階段開始。因而。本質上它可能是自我連貫的記憶。
然后,各種各樣的身體跡象的顯露對自我產生了很大影響,以致自我毫無節制地表現自己。這有時被稱為“無法忍受的時期。”
因此,概括而言,在童年期,有三次“意識的飛躍“。第一次是在于辨認或認識(兒童用自三人成稱呼自己的時候,想起總是自稱”寶寶“的三歲的可愛小外甥女)第二次是發達的自我符合階段,即開始自稱”我“。第三次帶來了意識的又一個進步,它就在于對分裂的或二元狀態的覺知。
青年期是二元階段。
作者有精彩的闡述“人們在進入生活之時都帶著預定的設想,有時,這些設想是錯誤的,也就是說,它們不適應人們卷入的生活環境。這常常是一個過多期待,對困難估計不足,不合理的樂觀主義或消極態度的問題。“——這段話解釋了青年期大多數煩惱的來源。
那么青年期的二元性指的是什么呢?按照作者的描述,應該是對童年意識水平的多多少少的明顯堅持,對那些會使我們卷入世界的我們自身內部和外部的命運力量的反抗。這是一點;另外一點,則是尋求未來,迫切向前的欲望。這兩者的區別是,一個與將來阻斷,一個與過去疏遠。
在這個過程中,青年常常用追求實際的地位、功用、普世的價值來試圖擺脫困境。但作者詩意的認為,達到社會目標是以限制人格為代價的。本應該經歷的人生其他許多方面被關進儲藏室。躺在落滿塵土的記憶里。
轉變階段是中年期。
一個人的性格在中年期發生緩慢變化,另一個人身上某些在童年就消失的特征再次顯現。或者一個人原先的`愛好和興趣減弱了,為其他興趣愛好取代。與此相反,一個人所持有的、特別是道德方面的信念、原則開始變得堅定,而且日益僵化。
在我的理解里,中年期的人在滿足了青年期追逐的社會目標之后,都會產生對于過去所壓抑的未能滿足的傾向的滿足愿望,用作者的話說,把青年階段的心理帶入所謂的謹慎之年。作者用太陽每日的出沒來作比較,中年期發生在太陽的正午時刻,即將開始下降,清晨的理想反向重演,太陽陷入自我矛盾。
“愿青年人懂得更多,愿老年人做得更多。“
老年期是照亮自身的時期。
作者認為,對于年輕人來說,過分關心自己幾乎可以算是一種罪惡,或至少是一種危險。但上了年紀的人認真注意自身則是一種責任和必要了。把自己的光明慷慨的賜予世界之后,太陽收起光鮮,以照亮自身。
“不能向生活告別的老人就像不能擁抱生活的青年一樣虛弱、病態。從心理治療的角度看,最好將死亡看做是一個過渡,是生命過程的一部分,而對于生命過程的限度我們一無所知。
最后,作者總結道:人生歷程一百八十度的圓弧可以分為四部分。第一階段——位于東方,是童年。其間我們對于別人是難題,但尚未意識到自己的問題。意識的難題充滿了第二、三階段。在最后一個階段即老年階段,我們無視自己的有意識狀態,退回到原來的狀況中,再次成為他人的難題。
這篇很詩意,也很有道理。讀的過程中想到咿呀學語的小外甥女,想到奮斗中的自己,想到步入中年的父母,想到安享晚年的外公外婆和奶奶。在能夠產生共鳴和共情的時候,讀書真的是種享受。
【人的潛能和價值讀后感】相關文章:
人的潛能和價值讀后感11-25
法律的內在價值和外在價值分析12-14
日記教學:對課題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的論證06-23
筍干的營養價值和制作12-15
鱈魚的營養價值和家常做法12-16
關于海帶的營養價值和家常做法12-16
橡皮樹有什么價值和作用01-04
人的十三種職業價值觀類型08-23
和人溝通的技巧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