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祝福》評課稿
作為一名教師,編寫評課稿是必不可少的,評課有利于信息的及時反饋、評價與調控,調動教師教育教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我們該怎么去寫評課稿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祝福》評課稿,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祝福》評課稿1
【映潮說課】
總體設想:兩節課完成本課的教學。
教學創意:長文短教,選點突破,課中微型講座。
創意說明:根據高中一年級學生的理解水平,安排比較簡約的教學內容。
第一節課教學內容:
1.老師進行課文簡介。
2.學生獨立自讀課文,初步理解課文內容。
自讀要求之一:圍繞著如下“主問題”閱讀這篇課文。
(I)課文情節梳理:說說小說通過哪些情節展示了祥林嫂的不幸命運。
(2)課文人物認識:根據小說內容,多角度說明祥林嫂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3)課文選點欣賞:重點讀課文的第四塊:“但有一年的秋季……那我可不知道。”每位同學自選一個比較小的角度,或從表現手法,或從表達技巧,或從語言品味的角度簡說自己的品讀體會。
自讀要求之二:邊讀邊思考邊寫,一個話題一個話題地進行。
3.進行簡短的課中交流。
(1)小說通過一系列的情節展示了祥林嫂不幸的命運:夫死——逃到魯鎮做工——被賣到山里——第二個丈夫死——兒子被狼吃掉——第二次來到魯鎮——處處受歧視——捐贖罪的門檻——精神崩潰——乞討為生——在人們年終的祝福聲中死去。
(2)祥林嫂是山里人,是一個丈夫死后逃到魯鎮做工的人,是二十六七歲時到魯四老爺家的做事的女工。是一個做事不論力氣的人,是一個被婆婆劫回去賣給深山做老婆的人,是一個強烈反抗不肯再嫁的人,是一個又死去一個丈夫的人,是一個被狼吃掉兒子的人,是一個三十剛出頭又到魯家做工的人,是一個和大家講她日夜不忘的兒子的故事的人,是一個被認為“敗壞風俗”“不干不凈”的人,“是一個在捐了門檻之后仍然不得解脫”的人,是一個淪為乞丐的人,是一個在臨死之前希望“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見面”的人,是一個死在新年祝福中的人……
第二節課教學內容:
1.課文選點欣賞約30分鐘。
教師導入:上節課我們從整體上大致理解了課文。現在我們來品評欣賞課文的第四塊,我們討論這樣幾個話題:
(1)從“肖像”描寫看祥林嫂的命運
(2)四次“我真傻”中的無比辛酸
(3)三次“你放著罷”欣賞
(4)“阿毛的故事”的表達作用
(5)說說對祥林嫂的臉色描寫
(6)說說故事情節的重大轉折
(7)說說本節文字中的“看”客、“聽”客和“問”客
(8)課文語言的表現力欣賞
同學們自選內容討論,老師的點撥與評說穿插其中。
2.課中微型講座約15分鐘。
教師對學生進行課中微型講座。
主要講兩個問題:
(1)課文的寫作手法欣賞。
(2)為什么作者筆下祥林嫂一定要死去。
第一個問題著眼于課文,意在點撥一些“發現與欣賞”的角度。
第二個問題著眼于深化,意在點撥一點魯迅作品閱讀的常識。講析這個問題需要一定的資料的支撐,如下面一段話就很有深意:
魯迅小說集中地、真實地反映了傳統文化的氛圍中中國近代農村的社會現實。在他小說的寧靜、平淡中,透落出遮掩不住的沉悶、封閉、令人窒息的氣息。無論是小說的故事情節還是小說的每一個用語,無不浸透這種良苦用心:……祥林嫂們或被當作傳宗接代的工具,或被作為廉價的勞動力,在主人的手里轉來轉去。作為工具、作為勞動力多少還有著使用的價值,到后來竟然連這使用的價值也消失了,這時想求做奴隸也不可得,已失去了存在的價值和理由,面臨的唯一之路就是消失。她必須接受被婆婆出售的事實,同時必須“守節”而死。然而她沒有死,于是就脫離了傳統文化的常軌,于是魯鎮人對她便失去了往日的熱情,以自己的本能排斥著這個“越軌者”,摧殘著自己同類中一個被迫“越軌”的人,把她一步一步地逼向絕境。祥林嫂就是應該消失而沒有消失的既無存在價值又“傷風敗俗”的物事,這就難怪魯鎮人唾棄她,容他不得。
【助讀資料】
1.《祝福》藝術構思的主要特點,可概括為“一個倒敘手法,兩個線索人物,三幅肖像畫,四個生活片斷”。其中四個類型的生活片斷,表現了祥林嫂一生的悲慘遭遇。而展示人物性格變化的,卻是三幅肖像畫:第一次,二十六七歲時;第二次,死了第二個丈夫、兒子被狼吃了之后;第三次是捐了門檻之后。我們可以把某種描寫方法在一篇文章的多次運用加以類比,不僅可以增加興味,而且對學生進一步認識某些描寫方法在篇章結構中的作用有幫助。
(摘自《教學月刊》1986年第6期)
2.結構線索“我”的活動(將情節與非情節因素結成一體):“我”的所見所聞——所憶——所感。
情節線索祥林嫂的悲慘遭遇:新寡——第一次幫工——遭劫、嫁進深山——再寡被趕——第二次幫工——淪為乞丐——死
時間線索倒敘:年底一一年冬季——新年才過——第二年新正——兩年后秋季——臘月——冬至——年底
細節線索寫眼:順著眼——眼角帶淚——眼睛無神采——直著眼——兩眼圍著大黑圈——瞪著眼——眼光分外有神——眼睛窈陷下去——眼珠間或一輪
議論(抒情——線索“這百無聊賴的祥林嫂……也都還不錯”——“她的做工……勤快”——“她未必知道……只值得厭惡與唾棄”——“我在蒙朧中……無限的幸福”
(摘自《語文教學與研究》1992年第9期袁金堂《線索管窺》)
3.《祝福》教學主問題:作者筆下的祥林嫂是一個沒有春天的女人。請同學們研讀課文,證明這種看法。
“祥林嫂——沒有春天的女人”,這是一條多么生動、多么富有吸引力的閱讀線索。同學們懷著極大的興趣反復認真地咀嚼課文,理解詞句,梳理脈絡,終于在老師的指導下,找到了祥林嫂悲慘命運的發展過程:①麗春之日,丈夫夭折——她是在春天沒有丈夫的;②孟春之日,被迫再嫁——她是在新年才過時被婆婆抓走的;③暮春之日,痛失愛子——“春天快完了,村上倒反來了狼”;④迎春之日,一命歸天——消逝在祝福的鞭炮聲中。大家理解到:冷酷的'社會沒有給祥林嫂以渴暖的春天;作者突出祥林嫂沒有春天的悲劇,在其中蘊含了一定的象征意義,從而更加深刻地剖析了封建社會的反動本質。
于是“沒有春天的女人”這條“線”,“串”起了人物、情.節、內容、形式、語言等等課文內容的“珠”,也“串”起了整個閱讀教學的過程。
4.真正對祥林嫂施行了殘酷的精神酷刑的,是夫權與神權,而神權是夫權的維護力量。盡管夫權也沒有以現實的真實力量直接出現在祥林嫂的面前,她前后兩個丈夫都不是夫權的實際執行者,至少沒有正面出現在小說的畫面上。折磨祥林嫂的是由社會輿論直接轉化為現實力量的虛幻觀念力量。正是這種“從一而終”的倫理道德觀念的力量,無情地絞殺著祥林嫂的精神和肉體。……由此可見不是某個丈夫解放自己的妻子,也不是某個妻子反抗丈夫的夫權統治,而是整個社會思想的根本變革。
5.《祝福》在“祥林嫂”的故事外,還設置了“我”的故事。祥林嫂的故事就發生在“我”的故事里,二者交織在一起。“我”,一個離家的精神流浪者,在回到家鄉的短暫時間里,聽說和看到了祥林嫂的故事,直至她的死,“我”顯然脫不了干系,至少精神上不可能輕松。“我”在祥林嫂死亡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軟弱無助不也是對啟蒙者與被啟蒙者關系的置疑么?“我”的趕快離開不過是先救出自己,從此也就不可能有了生活的“懶散”與“舒適”。魯迅不是在“文學與社會歷史”單一對應關系中寫作小說,而是從個人體驗、歷史傳統和社會現實的深層結構里建立起復雜的意義關系。
《祝福》評課稿2
從全文的整體結構上看,作者運用了三層式的構思手法,即引出故事——描敘故事——議論抒情。文章用自然空行的方式進行間隔,極為清晰地顯現出故事的篇章結構。
再從全文的章法上看,作者運用了倒敘手法與首尾呼應手法。倒敘手法是顯而易見的。首尾呼應的手法所表現出來的不僅僅只是作品結構上的意義,它們所渲染出來的祝福氣氛讓作品的思想情感表現得特別深沉。
文中使用了斷續手法。只有四嬸……從此之后,四嬸也就不再提起祥林嫂這一部分就是中斷了故事在魯家發展的主線之后所進行的側面描述,表述了祥林嫂離開魯四老爺家之后的生活經歷。這一部分有著非常重要的表達作用,既寫出了人物生活中的起伏波瀾,表現著人物的性格特點,又為故事的發展埋下了伏筆和設置了照應。
反復手法是全文的主流表現手法。
重大的事件是:兩次婚姻,兩次死丈夫,兩次來到魯四老爺家當女工。
對人物臉色的描寫貫穿全文,臉色的描寫與人物命運的發展密切關聯,起伏于文中,形成一條線索。
對人物眼睛、眼色、眼神的描寫也貫穿于全文之中。它與臉色的描寫同在,表現著人物的性格、心情、命運。
景物描寫的重點是雪花。它們反復出現,設置場景,烘托氣氛,表現人物。一句天色愈陰暗了,下午竟下起雪來,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滿天飛舞,夾著煙靄和忙碌的氣色,將魯鎮亂成一團糟,極為簡練,卻敷設了祝福故事沉悶的'氛圍基調。
表達最為深沉的是對我真傻,真的的反復渲染。這是寫作中的復筆技巧,其形式特點有點像音樂中的三重奏或者四重唱。它們反復出現,濃重地表現著人物命運中的無限悲哀。
細節描寫的反復能在簡短的字句之中表現出一筆兩寫的力度:祥林嫂,你放著罷!我來擺。四嬸慌忙的說。……祥林嫂,你放著罷!我來拿。四嬸又慌忙的說。……你放著罷,祥林嫂!四嬸慌忙大聲說。……這里的描寫豈止只是表現四嬸,它分明已是祥林嫂走向死亡的前奏。
對人物的稱呼也是如此:衛老婆子叫她祥林嫂大家都叫她祥林嫂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為什么這樣地進行反復啊?這樣寫一定是有著一定的表達目的的。
另外,還有兩次頭上扎著白頭繩,烏裙,藍夾襖,月白背心的肖像描繪,等等。連對祥林嫂額上的傷疤的成因描寫也用了反復手法。先是側面的描寫,再是正面的描敘,故事在這樣的反復之中表現著衛老婆子、四嬸、柳媽、祥林嫂這四個不同身份的女人。
【《祝福》評課稿】相關文章:
評課稿 優秀評課稿優秀08-18
優秀評課稿優秀評課稿02-13
英語評課稿 英語評課稿07-13
評課稿 優秀評課稿最新10-04
評課稿08-04
“比”的評課稿09-28
(經典)評課稿08-06
語文評課稿 語文評課稿優秀08-25
籃球課評課稿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