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教學德育滲透總結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歷史德育滲透總結
總結是在某一時期、某一項目或某些工作告一段落或者全部完成后進行回顧檢查、分析評價,從而得出教訓和一些規律性認識的一種書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們思考,為此我們要做好回顧,寫好總結。總結你想好怎么寫了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歷史德育滲透總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德育滲透應當具有科學性
大多數學生認為歷史學科的德育滲透功能僅次于政治學科,甚至部分學生因為歷史學科史實的豐富性、為現實提供借鑒的強大功能性而更加偏好歷史學科。這一現象往往出現在思維較為活躍的中學生群體中間。上述現象是由歷史學科自身特點所決定的,也是歷史學科在德育滲透中學科優勢的體現。同時,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逐漸產生了自己的認識能力和判斷標準,只有在事實面前他們才能自覺地接受思想教育,真正做到言行一致。
因此,從歷史學科的德育滲透效果現實狀況來看,歷史教學中德育滲透應當遵循科學性的原則。科學性的內涵即真實,真實是歷史取信于人的條件。歷史發展是曲折的,人物是復雜的,只有展示矛盾的各個側面,用辯證的、發展的眼光,公正、客觀、全面地評述歷史,才是德育教育本身的有效途徑,也是德育滲透最基本的要求之一。教師在主觀上進行德育滲透的時候,如果觀點不夠全面、立場不夠公正,學生就不會信服,就會筑起一道心理防線,因而客觀上無法達到滲透效果。
二、德育滲透應當具有時代性和依附性
現在,相當比例的學生認為在歷史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不具有實效性,他們認為歷史和現實的關系在課堂教學中僅僅是生硬的牽扯、一味的灌輸和說教,兩者沒有緊密結合,沒有達到預期效果。事實上,歷史教材內容沒有與現實生活有機聯系起來,教師教學方法單一,也導致歷史教學德育滲透的實效性不盡如人意。
有鑒于此,歷史教學中德育滲透應當遵循時代性和依附性的原則。
1.時代性。歷史哲學家克羅齊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司馬遷說“通古今之變,究天人之際”。德育滲透的現實性要求在歷史教學中必須把歷史講得更貼近于現實,給學生提供分析現實社會的借鑒,幫助學生看清時弊的根源,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健全的人格,做到時代感和歷史感相互交融。當然,歷史德育滲透聯系現實切忌牽強附會、斷章取義、無原則地媚俗。
2.依附性。歷史教學滲透德育,總是離不開事實,總是依附于對歷史事實的認識、理解和評價。
歷史事實是不以人的意識而存在的,是進行歷史教學的基本依據和憑證,離開了它,歷史教學不僅會失去其科學性,也會失去其教育性。歷史信奉事實勝于雄辯,盡管歷史科學博大精深,而且德育的內容也豐富多彩,但說到底是一種思想認識和道德覺悟。正因為如此,它才燭古照今、敘史載道。若脫離史實,其滲透就會成為空談。
三、歷史教學中德育滲透應當具有蘊涵性
歷史教學的育人功能,蘊涵在對歷史的評述、比較、分析之中,有意識地又不露痕跡地給學生以心理和行為的影響。“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是最好的寫照。口號式地硬貼標簽,難以收到德育滲透之功效。老子說:“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滲透就是這種無為而為、不言而言的教育藝術,它追求的是使學生在蘊涵性教育中受到啟發、得到教育,領悟做人處事的道理。這種潛移默化的教育,必定要深刻牢固得多。
四、歷史教學德育滲透的途徑應當具有多樣性和實踐性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由于家庭背景、知識水平、心理特征等差異,在歷史教學中,同一歷史內容的敘述評價在不同的學生身上會產生不完全相同的影響。歷史教學滲透德育,學生得到的啟示與覺悟具有不平衡性。
所以,我們有必要也有可能適應這一現狀,在滲透途徑上貫徹多樣性要求。雖然課堂教學是進行德育滲透最基本、最經常的途徑,但是其它途徑也是德育滲透的重要方式。教室以外的課堂其實是課堂教學的延續和發展。德育滲透途徑本身是多樣性的,只要健康向上、使學生身心受益的途徑都值得嘗試。
要讓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就要學生通過自身的實踐,解決由知到行的轉化。歷史知識博大精深、豐富多彩,歷史教學德育滲透應開辟廣闊的途徑,開展多種課外活動。諸如舉辦歷史故事會、參觀革命勝地、教唱革命歌曲、觀看愛國主義影視片和紀念展覽等活動,發揮自我教育的機制,讓學生在實踐中接受情感體驗、意志磨煉,從而優化德育滲透效果。
五、德育滲透應體現時代特征和計劃性
【歷史德育滲透總結】相關文章:
歷史教學德育滲透總結11-22
德育滲透總結09-20
科學德育滲透總結11-22
美術德育滲透總結11-22
英語學科德育滲透總結09-24
學科德育滲透工作總結11-06
小學科學滲透德育總結11-22
音樂德育滲透工作總結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