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學人教版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總歸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化規劃教學系統的過程。那么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高中化學人教版教學設計,歡迎閱讀與收藏。
高中化學人教版教學設計1
一、教學背景
《甲烷》內容選擇于人教版高一化學(必修2)第三章第一節,這一節是學生在中學階段第一次接觸有機物結構和性質的有關內容,有機化學是化學學科的重要分支,烴是一切有機物的主體,而甲烷作為烷烴的第一個最簡單的分子,學生對他的理解將直接影響到今后對各種有機物的理解,因此本節內容對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有機物的學習方法有重要的作用。
二,學情分析
初中化學就介紹了甲烷的燃燒反應和一些主要的用途,高中化學必修2第二章也介紹了部分物質結構的知識,為學好本節內容提供了前提條件。
本節課將主要介紹以甲烷為代表的烴的分子結構、性質和主要用途,以及它們的性質與分子結構的關系,讓學生掌握好甲烷這一節的知識,能為學生學習烴及烴的衍生物等有機內容奠定良好的基礎。
三、教學重點難點:
(一)教學重點:甲烷的分子組成、結構特征、主要化學性質(燃燒反應和取代反應);
(二)教學難點:取代反應的概念和實質。
四、教學用具:
甲烷的分子結構模型(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甲烷氯代反應的試劑和儀器一套、高錳酸鉀溶液;多媒體教學設備
五、教學方法:
實驗探究、多媒體輔助、討論、講解、練習
六、教學過程:
[投影]可燃冰、我國西氣東輸工程等圖片,并進行如下講解。
[小結]天然氣是一種高效、低耗、潔凈的新能源。我國已探明儲量居世界第19位。天然氣水合物,也就是可燃冰,是一種很有前途的能源物質。據科學家估計,全球天然氣水合物的碳儲量是全球石油與天然氣儲量的兩倍。如果能開發利用,那將是人類莫大的福音。甲烷是天然氣,沼氣和煤礦坑道氣的主要成分。
但同時甲烷也是一種重要的溫室氣體。他的溫室效應是二氧化碳的20倍,且在大氣中的濃度呈現出快速增長的趨勢。我們知道事物都是有兩面性的。想要很好的利用甲烷的優勢為我們的生活服務,首先,就必須對甲烷有一個完整的認識。
[揭題]板書:最簡單的有機化合物—甲烷
[板書]一、甲烷的分子組成和分子結構
1、分子組成:CH4
[提問]碳原子需要形成xx共用電子對才能達到八個電子的穩定結構;氫原子欲形成兩個甲烷分子結構模型:球棍模型、比例模型
[學生活動]完成課本P60實踐活動并小結甲烷分子的結構特點
[板書]3、分子結構特點:正四面體型結構,呈高度對稱狀,而且C—H鍵比較牢固。
[過渡]至此,我們對甲烷的結構有了進一步的認識。甲烷的結構決定了甲烷具有什么樣的性質呢?這是本節課的重點。
[板書]二、甲烷的性質
[展示]貯存甲烷氣體的裝置,并結合甲烷的式量,讓學生判斷甲烷的部分物理性質。
1、對于一種并不是很了解的化學物質,我們研究它的化學性質一般從哪些方面分析?
2、甲烷能高錳酸鉀溶液、溴水、鹽酸、氫氧化鈉溶液、氧氣、氯氣等物質反應嗎?
3、如何設計上述實驗?
[探究活動]根據以上預測,分別設計甲烷能否與高錳酸鉀溶液、溴水、鹽酸、氫氧化鈉溶液、氧氣、氯氣反應的探究性實驗。
[學生活動]小組討論后匯報討論結果
[演示實驗]將氯氣通入高錳酸鉀溶液中
[設問]
1、點燃甲烷前應注意什么?
2、如何定性檢驗甲烷的產物?點燃[學生活動]上臺板演:CH4 + 2O2→CO2+2H2O
[板書]
2、化學性質
⑴甲烷較穩定,不與水、高錳酸鉀溶液、溴水、鹽酸、氫氧化鈉溶液等物質反應。
⑵甲烷的氧化反應:CH4+ 2 O2點燃→CO2+2H2O
[過渡]甲烷除了在點燃條件下跟氧氣反應外,還會在光照情況下跟氯氣反應。
[演示實驗]甲烷與氯氣的取代反應,邊引導學生觀看實驗現象,邊提示學生在觀察重點實驗現象時思考產生這些現象的原因。
[講授]取代反應的概念及原理并引導學生分析概念部分的關鍵詞,[投影]電腦模擬的甲烷的球棍模型和氯氣的取代反應的動畫
[板書]取代反應取代反應的.概念:有機物分子里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團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團所取代的反應叫取代反應。光氯氣與甲烷的取代反應方程式CH4+Cl2 → CH3Cl+HCl
[提問]CH4與Cl2反應后產物有幾種?哪些是有機化合物?哪種產物最多?
[學生活動]完成一氯甲烷與氯氣進一步反應的方程式
[投影]隨堂鞏固練習
[投影]甲烷的三點利用及圖片
[課堂小結]甲烷的化學性質通常情況下比較穩定,但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發生燃燒反應、取代反應和熱解反應。它主要取決于甲烷穩定的正四面體結構。取代反應是甲烷的特征反應。
七、布置作業:
1、完成課本P65課后習題1、2、3、5、6
2、查閱資料,從反應形式、反應條件、反應的方向和可逆性等幾個方面比較取代反應和我們學習過的置換反應有什么區別?
八、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引入通過介紹我國實施的“西氣東輸”工程以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選材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和國民經濟建設實際,激發學生學習有機化學的興趣,讓學生體驗到學習有機化學“有趣、實用”的思想情感,讓學生能以比較興奮高昂的情緒開始本節課的學習。
在介紹甲烷的分子結構時,首先從甲烷分子的組成引入學生對物質結構知識的回憶,然后再利用甲烷分子的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使學生在復習已有知識的基礎上,對甲烷的正四面體結構有一個比較清楚的認識。在學習結構的基礎上開始學習甲烷的性質,始終緊扣“結構決定性質,性質決定用途”這一條主線,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有機化合物的學習方法。
學習甲烷的性質時,利用學生探究活動、演示實驗以及多媒體投影等多種教學手段,把微觀抽象的內容具體化形象化,既有利于學生的理解,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本節課的學習重點取代反應的實質也有比較深刻的理解。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甲烷的性質的探究活動這一塊要注意控制時間,否則很容易讓這一塊內容占用了大部分時間,而沒有充分的時間來讓學生理解取代反應的實質。
本節課的學習,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引導探究法,幫助學生運用已學過的知識與技能,去探索新的概念和規律,培養了學生良好的科學態度。教給學生一種思考問題的方法,通過創設問題、討論問題、從而解決問題,加深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養和發展他們的思維能力。
高中化學人教版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探究硝酸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酸性、強氧化性、不穩定性)。
2.通過學生實驗手段,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觀察能力、分析能力。
3.在濃硝酸和稀硝酸的對比學習中,滲透“量變和質變”的辨證規律。
4.通過介紹化學家的故事,使學生樹立熱愛科學。尊重科學的品質,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教學重點】
硝酸的不穩定性和強氧化性
【教學難點】
硝酸的強氧化性
【教學過程】
[故事導入] 玻爾巧藏諾貝爾金獎章
丹麥有位叫玻爾的科學家,37歲時他獲得了1922年的諾貝爾獎。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玻爾被迫離開即將被德軍占領的祖國,為了表示他一定要返回祖國的.決心,他決定將諾貝爾獎章留在實驗室。玻爾把金獎章溶解在盛有王水試劑瓶里。后來,納粹分子竄入玻爾實驗室,那個試劑瓶就在他們的眼皮底下,他們卻一無所知。戰爭結束后,玻爾從王水中把金還原出來,并重新鑄成獎章。而玻爾配制王水的主要組成之一是“硝酸”。
一、硝酸的強氧化性
[設疑]硝酸有酸性,能否與金屬反應放出氫氣?
[演示]濃硝酸與Cu反應
[講解]從實驗現象“紅棕色氣體生成”判斷生成物中是N02而非H2.進一步從氧化還原反應說明反應的本質是+5價的氮得電子能力比H+1強。
[學生實驗]比較濃硝酸、稀硝酸分別與Cu反應
[記錄并討論]
反應現象
產物
濃硝酸+Cu
1.Cu片:有大量氣泡產生
2.溶液顏色:無色變為綠色
3.氣體顏色:紅棕色
4.反應劇烈程度:劇烈
5.觸摸容器外壁:很熱
Cu(NO3)2、NO2和H20
稀硝酸+Cu
1.Cu片:有氣泡產生
2.溶液顏色:無色變為藍色
3.氣體顏色:無色
(打開止水夾后)無色變為紅棕色
4.反應劇烈程度:緩慢
5.觸摸容器外壁:溫熱
Cu(NO3)2、NO和H20
1.與金屬反應:
Cu +4HN03(濃)=Cu(NO3)2+ 2NO2↑+2H20
3Cu +8HN03(稀)3Cu(NO3)2+ 2NO↑+ 4H20
[講述]除金、鉑等少數金屬外,硝酸幾乎能與所有金屬反應;當濃硝酸與濃鹽酸按體積比為1:3混合時,就配制成玻爾的“王水”溶液,王水的氧化性比濃硝酸強,可以溶解金。鉑等不溶于硝酸的金屬。
[設問]比較濃硫酸的性質,濃硝酸能否與非金屬反應?
[練習]與非金屬反應:C+HNO3(濃)S+HNO3(濃)P+HNO3(濃)
2.與非金屬反應:
C+4HNO3(濃)=CO2↑+4NO2↑+2H2O
S+6HNO3(濃)=H2SO4+6NO2↑+2H2O
P+5HNO3(濃)=H3PO4↑+5NO2↑+H2O
[提問]硝酸與哪些金屬及非金屬反應?產物是什么?硝酸濃度與還原產物有什么關系?
[小結]反應規律:
①除Au、Pt等少數金屬外,硝酸幾乎可能氧化所有的金屬。
②常溫下Fe、Al等金屬在濃HNO3中發生“純化”。
③硝酸越濃,其氧化性越強。如稀HNO3可使石蕊試變紅,而濃HNO3可使石蕊試液先變紅后褪色。
④一般來說,活潑金屬與HNO3反應不生成H2,濃HNO3的還原產物為NO2,稀HNO3的還原產物為NO。活潑金屬與極稀HNO3反應時,還原產物復雜,可為NO、N2O、NH4NO3等。
⑤非金屬單質可被HNO3氧化為最高價氧化物或其含氧酸。
⑥王水(濃HNO3和濃HCl按體積比1:3配制)具有更強的氧化性,能溶解Au、Pt。
[強調]反應物或條件不同,硝酸產物發生變化:NO2、HNO2、NO、N2O、N2、NH3 。
如:4Zn+10HNO3=4Zn(NO3)2+N20+5H2O
注意:4Zn+10HNO3(稀)=4Zn(NO3)2+N20+5H2O
[設疑]濃硝酸與活潑金屬反應是否也劇烈?
[學生實驗]濃硝酸十鋁片
[講解]鈍化原理:鐵、鋁與冷的濃硫酸或濃硝酸,表面被氧化為牢固的氧化物薄膜,阻止酸與內層金屬進一步反應。
3.鐵、鋁與冷的濃硫酸或濃硝酸常溫下發生鈍化。
[提問]濃硝酸的運輸和貯存可用何種物質制的容器?
[展示]一瓶呈黃色的濃硝酸,問為什么呈黃色?
4.不穩定性
4HN03 == 2H20+ 4NO2↑+02↑
[提問]硝酸應如何貯存?
[設疑]有人認為,“比較濃硝酸和稀硝酸的還原產物的化合價,濃HN03中的氮從+5降為+4而稀HN03,中的氮從+5價降為+2,從化合價變化可以判斷稀硝酸的氧化性比濃硝酸強。”這種看法是否正確?為什么?
[提示]從濃硝酸、稀硝酸分別與Cu反應的反應條件。劇烈程度分析。
[講述]硝酸用途 :硝酸是一種重要的化工原料,可用于制造炸藥、染料、塑料、硝酸鹽等;在實驗室里,它是一種重要的化學試劑。
高中化學人教版教學設計3
一、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理解鹽類水解的規律,知道鹽類水解的實質。 2.過程與方法:小組研究探索式,輔以多媒體動畫演示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提前做導學案,小組探究,激發學習興趣,培養求實、探索、創新、合作
的優良品質。
教學重點:鹽類水解的規律和實質教學難點:鹽類水解的規律和實質
二、教材的分析
1、本節課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1)鹽類的水解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化學平衡原理的基礎上討論電解質在水溶液中的電離行為,包括弱電解質的電離平衡和水的電離平衡兩個平衡體系;學生也知道溶液酸堿性的本質原因,在此基礎上再來探究鹽類在水溶液中的酸堿性規律,這樣有助于促進學生的認知發展。
(2)鹽類水解是后續電化學學習的必備基礎。從知識結構上講,鹽類水解平衡是繼弱酸、弱堿及水的電離平衡體系之后的又一個電解質溶液的平衡體系,利于學生形成完整的電解質溶液的平衡體系。
三、教學方法
1.教法
(1)感知情境,導入主題,研究探索,指導學法。
(2)教師導學,學生合作討論,探討實驗設計及評價,激發學生主動學習、探索、發現。(3)引導學生分析、討論、對比、歸納及類推、練習訓練來培養學生思維能力。(4)多媒體輔助教學。
2.學法
(1)學生分組討論,增強團隊精神和合作意識,學會合作。
(2)提出問題—探索分析—解決問題—遷移發展的方法展開探索,對比歸納及類推總結,練習訓練,獲得對比、歸納和類推的學習思維能力。
(3)積極思考,善于應用對比、歸納總結及類推思維方法,提升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4)討論交流,提高人際交流能力。
四、教學過程(附課件)
1、以學生熟悉的生活中的純堿和小蘇打入手
[幻燈展示]圖片
設計意圖:學生熟悉的生活常識,使學生的學習從低起點、易接受的環境開始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2、過渡到
A級問題的六個問題,讓學生分組回答
A級問題一:水的電離方程式是,若在水中加入酸或堿,水的電離平衡移動方向是向移動,理由是。
A級問題二:溶液呈酸堿性的根本原因是,溶液呈中性是因為,呈酸性
是,呈堿性是。
A級問題三:寫出下列中和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①鹽酸與NaOH溶液:,②鹽酸與氨水:,A級問題四:寫出下列中和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③醋酸與NaOH溶液:,④醋酸與氨水:。
A級問題五:上述反應物中,屬于強電解質的是,屬于弱電解質的是。
A級問題六:若按酸、堿強弱不同,上述反應生成的.四種鹽可分為四種不同的類型,分別為
NaCl,NH4Cl,CH3COONa CH3COONH4 。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分析鹽類水解的實質,引導學生思考,鍛煉學生邏輯思維能力。
3、A級問題完成之后進入B級問題,讓學生分組討論,然后根據學生的答題情況將不同的題分給不同的
小組。讓六個小組的學生同時上黑板演示。 B級問題一:
鹽CH3COONa溶液酸堿性鹽類型Na2CO3 NH4Cl Al2(SO4)3 NaCl KNO3設計意圖:學生上黑板畫圖,指出優點和不足,教師能夠知道學生差在哪。
B級問題二:CH3COONa溶液為什么呈堿性?
電離方程式
設計意圖:突破教學難點,讓學生知道知識的內在聯系,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
科學態度。
B級問題三:NH4Cl溶液為什么呈酸性?
c(H+)和c(OH–)相對大小鹽溶液的酸堿性鹽溶液中的粒子有無弱電解質生成相關方程式電離方程式c(H+)和c(OH–)相對大小鹽溶液的酸堿性鹽溶液中的粒子有無弱電解質生成相關方程式B級問題四:NaCl溶液為什么呈中性?
B級問題五:1.鹽類水解的定義:水溶液中鹽電離出的跟水電離出的生成的反應。
2.鹽類水解的實質:鹽電離出的與水電離出的結合成,水的電離。
3、鹽類水解的條件:①鹽必須溶于中。
②鹽中必須含有離子或離子
B級問題六:鹽類水解規律
⑴有就水解;無不水解;⑵越越水解;都雙水解;⑶誰顯誰性;同顯中性。
例:酸性:乙酸碳酸次氯酸
水解程度:乙酸鈉碳酸鈉次氯酸鈉溶液堿性: CH3COONa Na2CO3 NaClO
設計意圖:通過思考分析,總結類推,讓學生強化基礎知識,關注知識的內在聯系,加深學生對不同水解類型的理解和記憶。 4、課堂練習課后作業
見課件
設計意圖:提供反饋教學的信息,培養強化學生的對比歸納類推分析問題的思維能力。
教學反思
反思一:課堂還可以更高效
提前給學生發了導學案,然后收上來批閱,也就是在講課之前,對學生已非常了解,能夠有針對性的上課。在學生分組答題的過程中,一個小組答一道,存在忽略其他同學的情況,同時也存在一個小組同學只關注自己的問題,而不去探討其他問題。此外,視學生的掌握情況,可以適當的鏈接高考題,這是我在本節課做的不足的地方,也是今后教學中應該注意的地方。反思二:加強課后練習,能夠讓學生掌握的更好
課后練習,能夠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應該讓學生多說,然后讓學生總結,隔段時間復習。
高中化學人教版教學設計4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什么是烴的衍生物。
2.能說出乙醇與金屬鈉反應的實驗現象并能寫出化學方程式,能推測乙醇的結構簡式。
3.認識到乙醇的結構與性質之間的聯系。
【過程與方法】
通過推測乙醇結構簡式的過程,認識到有機物的性質與其官能團息息相關,初步學會“結構—性質”的學習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實驗過程中體會化學帶來的樂趣,感受學到知識帶來的成就感。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乙醇的結構簡式。
【難點】有機物“結構—性質”的關系。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教師引導】物質的結構決定了性質,性質決定了用途,反過來說,通過探究物質的性質我們也可以推知物質的結構。【提出問題】已經知道了乙醇的分子式是,那么乙醇的結構是怎樣的呢,又具有哪些化學性質呢?這就是今天我們所要學習的內容。
環節二:新課講授
1.金屬鈉與乙醇的反應
【提出問題】金屬鈉與水可以發生反應生成氫氣,乙醇能否與金屬鈉發生反應?
【播放視頻】金屬鈉與乙醇的反應
【提出問題】根據現象判斷乙醇與金屬鈉反應生成的`氣體是什么?
【學生回答】金屬鈉與乙醇反應生成了一種可燃性氣體,在空氣中燃燒發出淡藍色火焰,在火焰上方罩一個干而冷的燒杯,燒杯內壁有水珠生成,由此判斷金屬鈉與乙醇反應生成的氣體是氫氣。
2.乙醇的結構
【提出問題】金屬鈉與乙醇發生反應生成氫氣,但是不能與烴發生反應,由此判斷乙醇分子中的氫的連接方式與烴分子中的氫的連接方式相同嗎?
【學生回答】不同。
【提出問題】烴分子中的氫原子是如何連接的?乙醇分子中的氫原子是這樣連接的嗎?
【學生回答】烴分子中的氫原子都是與C原子直接相連的。乙醇分子中的氫原子并不都是與烴分子中的氫原子連接方式相同。
【提出問題】根據乙醇的分子式,可以寫出幾種結構簡式,哪一種才是符合乙醇化學性質的結構簡式?為什么?請小組內討論之后給出結論。
【高中化學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高中化學教學設計05-28
高中化學教學設計通用02-25
高中化學必修教學設計02-09
高中化學《原電池》教學設計10-23
高中化學教學設計15篇05-30
高中化學必修教學設計9篇02-09
高中化學教學設計(實用15篇)04-18
高中化學必修教學設計(9篇)05-27
高中化學教師教學反思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