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選)民用建筑調研報告
隨著個人的文明素養不斷提升,報告十分的重要,報告具有語言陳述性的特點。一起來參考報告是怎么寫的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民用建筑調研報告,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民用建筑調研報告1
環境作為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要素,必須受到人類的高度重視。近年來,綠色建筑的相關思想逐漸滲透到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并作為建筑行業中的可持續發展模式,受到全世界的廣泛關注。很多高校都增設了綠色建筑設計課程,但關于綠色建筑并沒有比較統一的教材,各個高校的教學內容都是由學校自行進行安排。下面,筆者將就最近幾年的綠色建筑設計教學進行探討。
一、綠色建筑的含義
現在有關綠色建筑的含義有很多,如生態建筑、可持續建筑以及節能建筑等。根據這幾個定義和綠色建筑含義的差別可以得出:“綠色建筑指的是建筑在使用壽命期中最大程度上保護環境、節約能源、土地、水資源和建筑材料,并能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更健康舒適的生活環境和自然和諧共存的建筑。”教師應向學生講解建筑對環境的影響,讓學生能意識到建筑設計師在整個自然環境中責任的重大,從而增加學生學習綠色建筑設計的興趣。
但是對綠色建筑含義的理解往往是片面的,要讓學生能對綠色建筑的內涵理解的更加深入,老師還要增加對綠色建筑評價體系的講解。在對其講解的過程中讓學生能直觀了解綠色建筑的樣子、需要做到哪些重要的方面。考慮到評價體系這方面的教學內容容易讓學生感覺到乏味,可以引入綠色建筑設計的相關內容,由此來讓學生了解怎樣利用建筑設計滿足綠色建筑的要求。
二、綠色建筑設計的'教學方法
綠色建筑設計的教學方法可以分為兩個方面:有關綠色建筑的設計方法;將綠色建筑技術應用于設計之中。高校中建筑學的大四學生對普通民用建筑的設計相關內容已經基本掌握了,所以在課程安排時可以適當減少建筑的美觀、作用等方面的教學課程,而將重點放在如何更好地展現在氣候和環境特征不同的條件下進行設計的討論上。通過建筑設計體現對環境的關注以及綠色建筑室內及室外的環境設計、建筑整體構型以及的結構設計的講授,來指導學生怎樣設計綠色建筑的各個空間,以達到更好的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的目的。
綠色建筑技術很多,在教學中不能講解全部,重點應該放在和建筑設計結合密切的部分。比如自然通風及遮陽技術,通過融入實際案例使學生更加直觀地明白,在設計時怎樣在氣候和環境條件不同的情況下應用綠色建筑技術。
三、綠色建筑教學成果檢驗
(一)綠色建筑含義教學效果檢驗
檢驗這個方面的效果可以通過調研的方式讓學生對當地的綠色建筑進行研究,并對調研的建筑進行評價,寫出調研報告。在這種調研過程中,學生能更直觀地感受到綠色建筑的樣子,將學習到的內容與實際的建筑相結合,而且能在調研中學習到一些綠色建筑的設計方法和技術。
(二)設計題目的檢驗
綠色建筑的課程設計是對這門課程教學效果的最好檢驗。而這其中設計題目的設置是最重要的一環,因為地形設置能夠直接對學生綠色建筑設計能力進行考察,所以綠色建筑設計題目是整個教學的重中之重。
對于大四學生來說,選擇設計題目時要考慮到這些學生已經具備解決建筑的作用以及美觀這些問題的能力,但是由于學生是第一次做綠色建筑設計,在設計中又融合了一些之前沒有接觸過的東西,比如在設計中要考慮環境氣候的變化,還要周全節約能源的問題。這時如果建筑類型比較復雜,學生的精力就會過多放在對功能的處理上,而忽視綠色方面的設計。所以可以選擇設計綠色小別墅,這種建筑的特點在于功能比較簡單,造型也是靈活多變的,學生能將更多的注意力用于解決建筑和生態的相關問題上。
對于要設計的地形設置,首先要確定城市。這個可以讓學生進行自行確定。建筑設計一定要契合當地的環境氣候特征,符合當地人的生活習性,并要了解當地的鄉土植被和材料,所以學生對設計地點的選擇可以自行決定。但是因為氣候比較溫和的地區在冬季和夏季在溫度調節上的要求不高,所以在設計中不能明確體現節能因素,因此,建議學生不應選擇氣候溫和地區。
在對綠色建筑課程設計成績的評定這個部分,要制定準確的評分標準。綠色建筑的評分指標和傳統的建筑課程設計評分指標不同,傳統建筑課程設計主要評分標準包括建筑的功能、外形構造及圖面表現等。而綠色建筑根據其含義應該增加室內外環境的舒適度、節能程度、節約用地、節約用水、節約用材以及對環境的保護這些評定標準,還應該增加設計創新這個評定標準,用來鼓勵學生創新設計方法。
四、結語
綠色建筑設計教學要以掌握其含義和設計的基本原理為重點,并圍繞這個重點設置教學、實踐調研以及設計緊密結合的課程體系,并進行科學合理的評定。對學生在設計綠色建筑中的創新多加肯定和鼓勵,這樣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設計綠色建筑的能力。
民用建筑調研報告2
一、職業技能缺乏:制約返鄉農民工再就業有效需求的瓶頸
有效需求是一個經濟學概念。需求不僅僅是指對商品和勞務需要的欲望,更注重對商品和勞務的能力。可見,有效需求強調的是需要欲望與支持的均衡。因此,返鄉農民工再就業有效需求分析既要涉及到返鄉農民工再就業的現實需要,又要考慮返鄉農民工實際擁有的再就業能力。
1返鄉農民工對再就業的現實需求十分迫切。農民工外出就業,不僅實現了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而且成為許多農村家庭收入的主要來源。據統計,在一些地區,農民工每年帶回或寄回家的收入占家庭年純收入的60%以上;一些研究表明,中西部地區大部分農村家庭的教育、醫療、住房等支出均依靠家庭成員的外出打工收入來維持。如果農民工失業,其家庭將失去主要的收入來源。可見,返鄉農民工的再就業需要十分迫切。
2職業技能培訓的匱乏嚴重制約返鄉農民工再就業能力的提高。國務院研究室的《中國農民工調研報告》顯示:農民工普遍缺乏就業培訓的機會,技能素質不適應勞動力市場需求的問題十分突出。我國農村勞動力中接受過短期職業培訓的占20%,接受過初級職業技術培訓或教育的占3.4%,接受過中等職業技術教育的占0.13%,而沒有接受過技術培訓的高達76.4%。當前,從各地企業裁減農民工的情況來看,被裁減掉的崗位多是些技術含量低、可替代性強的崗位。因此,農民工返鄉后要實現再就業,職業技能缺乏則成為擺在他們面前最嚴峻也是最現實的問題。
以上分析表明:開展靈活多樣的職業技能培訓,為返鄉農民工再就業創造條件是當務之急。
二、職業技能培訓:提升返鄉農民工再就業有效需求的關鍵
返鄉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是指以返鄉農民工為對象,為使他們獲得從事某種職業所必須的專業知識、實際操作技能和職業道德、職業紀律等而進行的教育訓練。受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整個就業市場形勢嚴峻,面向并適合于農民工群體的職業崗位非常有限。因此,從實際出發,通過職業技能培訓,對返鄉農民工實行合理分流引導十分必要。
具體而言,返鄉農民工可從以下三方面實行分流:
(1)通過掌握新的'職業技能實現異地再就業;
(2)運用所掌握的職業技能,依靠各級政府提供的各種優惠政策實現本地創業;
(3)通過掌握農村實用技術,成長為新型專業農戶。
可見,農民工返鄉后,不管是選擇再就業抑或創業,還是成長為新型專業農戶,其中有一個共同的必要條件就是職業技能培訓。只有通過有效的職業技能培訓,提高他們的技能素質和整體素質,返鄉農民工再就業才可能有再就業能力做后盾,他們的再就業有效需求才能得以提升。
當前,對返鄉農民工進行職業技能培訓教育的呼吁很多,相關的實踐也正在進行之中。但目前還缺乏對返鄉農民工進行再就業培訓策略的理性思考,培訓實踐還帶有一定的盲目性。因此,從返鄉農民工的實際出發,筆者認為,探討對返鄉農民工進行再就業的培訓策略十分必要,建議著重在強化政府和培訓機構兩方面的培訓責任機制下功夫。
三、強化政府培訓責任機制:逐步建立有利于返鄉農民工再就業培訓的宏觀政策和教育培訓體系
返鄉農民工再就業培訓事關民生和社會穩定大局,是黨和政府的一項戰略性任務。因此,政府有必要通過出臺一系列政策,加強宏觀引導,想盡一切辦法“讓”和“請”農民工參加培訓,切實提高他們的整體素質,為實現再就業創造條件。
1通過調整產業結構實現部分產業從東部向西部轉移,創造再就業機會,以激發農民工參加培訓的熱情。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蔡畸在接受搜狐財經采訪時表示,在當前經濟危機條件下,部分產業應從東部向中西部轉移,形成與返鄉農民工相一致的轉移路徑,這樣即能解決失業農民工再就業難題,也有助于中西部經濟的崛起和沿海經濟的進一步升級。如果現在開始加快產業轉移,即使時間上可能有些遲,但是從大方向上,會和勞動力移動方向一致,對于解決農民工就業會起到很顯著的效果,同時也會降低他們離家打工的社會成本。為實現轉移,一方面,國家的四萬億投資計劃將進一步完善中西部地區的基礎設施,使得這里的投資環境得到全面改善;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區擁有充足的勞動力優勢和資源優勢,這也將吸引更多的企業到中西部地區投資建廠,更多的產業將向中西部地區轉移。這將給中西部地區農民工創造就業機會。有了就業的盼頭,必將最大限度地激發農民工參加培訓的熱情。
2整合各類職業教育培訓資源,建立適合農民工不同層次需求,符合勞動力市場需求的教育培訓體系。構筑適合農民工的教育培訓體系,就是要整合已有的農村職業學校、農業科技推廣站等各類職業教育培訓機構及行業、用人單位的教育培訓資源,開辟專門針對農民工的培訓項目。要使培訓有針對性和實效性,首先,地方各級政府有必要對返鄉農民工的就業意向進行調查;其次,培訓機構有必要了解和把握國家產業結構調整的政策。在此基礎上確定培訓的種類、內容和方式。具體有以下三類:(1)創業培訓:主要面向第三產業,結合本地城市社區服務業的發展和社區就業崗位開發,有重點地進行。(2)職業技能培訓:根據國家職業標準和不同行業、不同工種、不同崗位對從業人員基本技能和操作規程的要求,重點面向家政服務、餐飲、酒店、保健、建筑、制造業等行業開展培訓。(3)農村實用技術培訓:這種培訓主要以推動農業產業化、現代化以及農業綜合開發為核心,內容著重種植、養殖、農產品加工、運輸、民用建筑等,幫助有志于家鄉農業發展的返鄉農民工掌握一兩門本地區適用的先進生產技術,為他們成長為新型現代化的專業農戶創造條件。
3地方政府通過發行“教育券”為返鄉農民工參加培訓提供物質保障。教育券是一種教育經費的支付形式,是指政府將用于教育的公共經費以憑證的形式直接發給受培訓者,而不是發給培訓機構。受培訓
者可用來支付所選學校的學費和相關教育費用,培訓機構收到這一憑證后,可從政府兌換與券值等額的教育經費。從此定義可看出,地方政府通過教育券的方式推動返鄉農民工參加培訓,其優勢表現在:增強返鄉農民工參加培訓的支付能力和自主選擇權,促進培訓機構的競爭和自我完善,提高政府培訓投入的使用效率。
4加強對返鄉農民工再就業培訓的宣傳和立法工作。為提高返鄉農民工對培訓工作的認識,縣級地方政府工作人員還要走村入戶進行宣傳,讓農民工了解培訓的目的和要求,使培訓工作家喻戶曉,信息遍及鄉村的每個角落。同時,還應廣泛開展調查研究,對當地農村勞動力進行全面摸底統計,及時掌握富余勞動力的詳細情況,建立數據庫,實現對農民工就業培訓的統籌規劃。
農民工培訓是一項社會系統工程,涉及到許多部門的工作。因此,加強對農民工就業培訓工作的立法,以法律形式規定農業、勞動保障、教育、科技、建設、財政等相關部門在開展農民工培訓工作中的職責,做到有法可依。
5由地方勞動部門組織,建立和完善農村職業介紹機構,為返鄉農民工再就業提供有效的引導。農村信息較閉塞,以往農民工外出打工多半是靠親戚朋友介紹。金融危機出現后,有些返鄉農民工又對外出打工出現了懼怕心理。針對這些情況,地方勞動部門應積極行動起來,建立和完善農村職業介紹機構,為返鄉農民工再就業提供有效的引導。要以縣級職業介紹所為主體,形成縣、鄉、村三級農民工服務網絡,同時開展好縣際、市際、省區間勞務協作橫向網絡,逐步形成包括就業信息、咨詢、職業介紹、安全保障等在內的社會化就業服務體系。
四、強化培訓機構的責任機制:建立返鄉農民工再就業培訓的有效運行體系
農村職業學校、農業技術推廣站等培訓機構是對返鄉農民工進行再就業培訓的主體,強化他們的責任,同時采取一定的措施,激勵他們潛心鉆研,以構建適合返鄉農民工再就業培訓的有效運行機制。
1以市場為導向,建立需求型的返鄉農民工再就業培訓引導機制。對返鄉農民工進行再就業培訓,培訓機構首先要做充分的市場調查,并與職業介紹機構建立橫向聯系,以準確把握市場勞動力需求信息。以市場為導向,在滿足企業、行業對人才和勞動力需求的基礎上設計出一系列適合市場需求的職業培訓方案;同時,幫助返鄉農民工充分認識自己的現實狀況和需要,在此基礎上引導返鄉農民工選擇適合自己的培訓方案。
【民用建筑調研報告】相關文章:
民用建筑調研報告09-14
民用建筑調研報告通用11-09
民用建筑實習報告01-21
民用建筑測量實訓報告01-31
調研報告07-15
調研酒店的調研報告優秀10-21
公益調研報告05-19
動物調研報告02-22
教育調研報告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