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節日的調查報告
在當下社會,越來越多的事務都會使用到報告,我們在寫報告的時候要注意涵蓋報告的基本要素。一聽到寫報告馬上頭昏腦漲?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傳統節日的調查報告,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傳統節日的調查報告1
在全球日趨一體化的今天,中國與國際的聯系越來越緊密,西方的各種節日和文化也迅速傳入我國。面對現今外來文化的影響越來越大,過西方情人節不過七夕的現象也越來越明顯。針對此現象,為了加強青少年對于我國傳統節日的認識和我們對待外來文化的正確態度,作為中國當代中學生,我們在接受西方的節日、文化方面往往走在社會前沿,有必要了解中西方傳統節日文化,所以我們小組決定從中西方傳統節日為課題進行研究。
一、節日
“節日”:古代農歷的所謂“節”,是對歲時的分節,把歲時的逐漸變化分成像竹節一樣的間距,把兩節氣交接之日時定為交節,由此轉意為節日。農歷上的節日本意僅指節日的相交之日,并無民俗意義上的節日含義,在歷法所定的年歲,季節交替的節日期間,舉行一些約定俗成的活動。在這些活動中,又注入或文化的,或政治的,或經濟的內涵,相傳相襲,年復一年,從而形成具有完整意義的民俗節日。
節日的起源和發展是一個逐漸形成、潛移默化的完善,慢慢滲入到社會生活的過程。他和社會的發展一樣,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二、中國的'傳統節日
中國不是宗教的國家,但也有許多自己的節日,清明、端午、中秋、重陽、冬至、春節等,這些節日都有其文化的內涵。例如春節。古時春節曾專指節氣中的立春,也被視為是一年的開始,后來改為農歷正月初一開始為新年。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節)新年才結束,春節俗稱“年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漢武帝時期之前,各朝各代春節的日期并不一致,自漢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歷(農歷)正月為歲首,年節的日期由此固定下來,延續至今,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開始采用公歷計年,遂稱公歷1月1日為“元旦”,稱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
歲時節日,亦被稱為“傳統節日”,它們歷史悠久、流傳面廣,具有極大的普及性、群眾性、甚至全民性的特點。年節是除舊布新的日子,年節雖定在農歷正月初一,但年節的活動卻并不止于正月初一這一天。從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節起,人們便開始“忙年”:掃房屋、洗頭沐浴、準備年節器具等等,所有這些活動,有一個共同的主題,即“辭舊迎新”。年節也是祭祝祈年的日子,古人謂谷子一熟為一“年”,五谷豐收為“大有年”。西周初年,即已出現了一年一度的慶祝豐收的活動。
后來,祭天祈年成了年俗的主要內容之一;而且,諸如灶神、門神、財神、喜神、井神等諸路神明,在年節期間,都備享人間香火。人們借此酬謝諸神過去的關照,并祈愿在新的一年中能得到更多的福佑。年節還是合家團圓、敦親祀祖的日子。除夕,全家歡聚一堂,吃罷“團年飯”,長輩給孩子們分發“壓歲錢”,一家人團坐“守歲”。元日子時交年時刻,鞭炮齊響,辭舊歲、迎新年的活動達于高潮。
各家焚香致禮,敬天地、祭列祖,然后依次給尊長拜年,繼而同族親友互致祝賀。年節更是民眾娛樂狂歡的節日。元日以后,各種豐富多彩的娛樂活動競相開展:耍獅子、舞龍燈、扭秧歌、踩高蹺、雜耍諸戲等,為新春佳節增添了濃郁的喜慶氣氛。因此,集祈年、慶賀、娛樂為一體的盛典年節就成了中華民族最隆重的佳節。而時至今日,除祀神祭祖等活動比以往有所淡化以外,年節的主要習俗,都完好地得以繼承與發展。
春節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重要載體,蘊含著中華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結晶,凝聚著華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傳承著中國人的社會倫理觀念;所以,我們一定要大力弘揚春節所凝結的優秀傳統文化,突出辭舊迎新、祝福,團圓平安、興旺發達等等的主題,努力營造家庭和睦、安定團結、歡樂祥和的喜慶氛圍,推動中華文化歷久彌新、不斷發展壯大。
三、西方的傳統節日
西方國家和民族的傳統節日亦具有生產、生活及宗教三大類型,但由于社會經濟形態產生了巨大的歷史變遷,前兩種類型的傳統節日日益淡化,或逐漸消亡,從而讓位于宗教性節日。例如萬圣節。
萬圣節的由來:
關于萬圣節由來的,傳說最多的版本認為,那是源于基督誕生前的古西歐國家,主要包括愛爾蘭、蘇格蘭和威爾士。這幾處的古西歐人叫德魯伊特人。德魯伊特的新年在11月1日,新年前夜,德魯伊特人讓年輕人集隊,戴著各種怪異面具,拎著刻好的蘿卜燈(南瓜燈系后期習俗,古西歐最早沒有南瓜),游走于村落間。
這在當時實則為一種秋收的慶典;也有說是“鬼節”,傳說當年死去的人,靈魂會在萬圣節的前夜造訪人世,據說人們應該讓造訪的鬼魂看到圓滿的收成并對鬼魂呈現出豐盛的款待。所有篝火及燈火,一來為了嚇走鬼魂,同時也為鬼魂照亮路線,引導其回歸。
萬圣節的節日活動:
紐約市也特別在萬圣節晚上舉行巡游,讓一群吸血鬼,僵尸,巫婆,科學怪人等齊齊現身,還歡迎市民到場參觀,到會者不限年齡、性別,不分階級、國籍,即使你是膽小鬼,也可加入他們的行列,來個熱熱鬧鬧的人鬼嘉年華會。其實這些鬼怪都是人扮的,所以并不可怕,相反有些小鬼臉更非常可愛,令人置身其中,就如參加大型化裝舞會一樣。
在各式各樣的裝扮角色中,以女巫僵尸一族最多人扮演,而那些專賣萬圣節用品的店鋪也特別準備這類衣飾出售,以迎合大眾所需;與此同時,生產商每年更會把當年大熱的人物造型包括面具及衣物推出市場,務求令更多人投入這西方傳統節日的熱潮里,如在電影《哈利波特》的小巫師造型,已是許多孩子必選的扮演角色。
傳統節日的調查報告2
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國與西方國家的交流日趨頻繁,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也漸漸統一化,這就造成很多人淡化了中國傳統節日文化而注重外來節日,像2月14日的“西方情人節”、4月1日的“愚人節”、12月25日的“圣誕節”等西方國家節日在中國變得相當流行,而中國傳統的節日像農歷5月初5的“端午”等節日卻被我們中國人淡化了。就此問題,我對小區部分中學校的部分在校學生做了關于中國傳統民族節日意識的調查,現就調查結果做以下分析報告。
一.當代中學生對中國傳統節日的了解和重視程度
大部分中學生認為中國傳統節日是具有深遠意義的,是值得倡導并隆重舉行的,比如說“端午節”是紀念我們偉大的愛國英雄——屈原的;還有部分中學生認為對中國傳統節日的了解程度不是很高,不明白部分節日的意義,所以表示不是很提倡,有的人甚至表示對中國傳統節日都不是很了解,在調查中我發現很多人不能完全說出中國傳統節日有哪些,有些竟然表示不知道“端午節“這個節日的來源。
二.當代中學生對西方國家節日的了解及重視程度
部分中學生認為要與西方國家“接軌”,要學習西方的先進科技及文化,就必須接受西方國家的文化及節日傳統;大多數人表示對于西方國家的節日既不能說完全摒棄,也不能說是完全不接受,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并不代表是否定某一方,而是兩者的融合,對于節日這一問題而言,他們表示可以接受,但不會去隆重慶祝,畢竟那是別人的節日。
三.中學生熱衷外國節日的主要原因
由于對我國文化、民族傳統知識的欠缺以及盲目從眾崇洋媚外的心理,還有青春期特有的獵奇心,導致部分中學生對外國節日表現出“狂熱”的態度,中國文化博大精深,而當代中學生從小就被社會定位為為了考試而拼命學習的一類人,大部分時間都用來“鉆研”那些課本知識以應付考試,忽視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的了解,錯誤的認為科技、經濟等某方面優于中國的部分西方國家就是自己的偶像,從而導致崇洋媚外,熱衷于外國的文化教育及服飾等各種東西,當然西方國家的節日也成為他們青睞的對象。
四.調查中出現的令人“匪夷所思”的問題
在調查時與部分中學生的交流中,發現了極少部分中學生的一些令人無奈又“匪夷所思”的觀點。
1.建議給中國傳統節日重新“易名”
極少部分中學生由于對西方國家的過度崇拜,竟然給部分中國傳統節日加上一個類似于西方節日名字的名字,比如“中國情人節”,更令人無語的是有人建議將“清明節”改名為“中國鬼節”。
2.部分人表示“不承認”中國有些傳統節日
部分人認為當“節日”的.概念被“假日”替換以后,是節日就應該有假期,可是中國的很多節日都沒有放假時間,這樣一來,他們覺得這些節日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節日,從而忽視甚至不承認那是中國傳統節日。他們表示這樣的節日猶如“食而無味”,所以不愿接受。
五.保護中國傳統節日文化遺產刻不容緩
在調查中,少量中學生對韓國申報端午祭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成功這一事件表示義憤填膺,他們認為中國人民應注重保護自己的文化遺產,對于xx年韓國申報中國的“端午節”為他們的節日這一事件,我們應該予以重視,對于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每個中國人都應該去重視,保護中國傳統節日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刻不容緩。
六.結論與建議
通過該調查發現,當代中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傳統節日的重視程度較為欠缺,這是由于對我國文化知識及傳統觀念的缺乏而導致的。我希望國家能在中國傳統節日里多舉辦文化活動普及文化知識,當代在校中學生能加強對我國傳統文化的學習了解,樹立良好的人生觀、價值觀,用行動去證明自己的愛國熱情。
七.附錄
由于我的調查時口頭形式的,所以沒有統計初詳細的數據,該報告只是反映了調查中出現的顯著問題,故不能作為有力的論據。
傳統節日的調查報告3
調查時間:7月
調查人數:7人
調查問題:
1、你知道有哪些傳統節日?
2、曬霉節是幾月幾號?
3、曬霉節主要有什么習俗?
4、端午節時將粽子拋入海中,是為了驅逐海怪,保護誰?
調查答案:
1、端午節、春節、中秋節、曬霉節、除夕……
2、農歷六月初六。
3、人們把書籍、棉被、毛皮等放在日光下曝曬。
4、愛國人——屈原
調查報告:
1、這題其實很廣泛,大多人都答出中秋、端午和春節,一些人還答出除夕等。看來,大家對傳統節日不是特別了解,只知道某些比較重要的節日。
2、很多人不知道曬霉節幾月幾號,7人中沒有一人答出,說明對于一些不是特別重要的傳統節日,大家都還是不清楚的。
3、答出這道題的只有1人,曬霉節的.主要習俗大家都答不出,看來傳統節日的習俗的了解還需加強。
4、7人全部答出這道題,且正確,說明對于端午節這個非常重大的傳統節日,大家都還是了解的。
調查思考:
傳統節日是中國五千年歷史來的一大遺產,而現在很多人都慢慢遺忘這些傳統節日,更注重洋節,比如圣誕節、情人節……這些是沒錯的,可仔細看看曬霉節大家都如此不了解,再看看圣誕節各家的漂亮圣誕樹,是啊,傳統節日是我們有權保護的,為什么大家都不能做到呢?看看調查曬霉節的習俗,只有一人答出,說明大家對傳統習俗是多么的不了解、不清楚,而如果連自己國家的文化遺產都留不住,我們還有什么資格說自己是中國人?現在,我唯一能說的就是:請大家保護好我們的傳統節日,認真對待每個傳統節日,只有這樣,明天中國才會更加繁榮富強!
傳統節日的調查報告4
春節是中國最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日。它標志農歷舊的一年結束,新的一年已經開始。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傳統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
調查時間:
xx年xx月xx日
調查目的.:
現如今,大家都抱怨年味越來越淡,進行春節習俗的來由進行調查,是期望大家能夠經過對春節習俗的了解加深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和認知。
調查人員:
郝慕倫
調查方法:
上網搜索
為什么要拜年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完美祝愿的一種方式。我們通常明白的是正月初一家長帶領小輩出門謁見親戚、朋友、尊長,以吉祥語向對方祝頌新年,卑幼者并須叩頭致禮,謂之“拜年”。
為什么要貼春聯春聯源于古代的桃符。桃符是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的桃木板。上頭寫上“神荼”,“郁壘”二神名,以驅鬼避邪。
為什么要守歲
相傳,玉皇大帝的小女兒賢惠善良,她愛上一個窮小伙子。玉皇明白后十分惱怒,把小女兒打下凡間跟著窮小伙受罪。多虧王母娘娘從中講情,玉皇才勉強封了窮小伙
“灶王”一職。玉皇的小女兒也就成了“灶王奶奶”。
灶王奶奶深知百姓的疾苦,常以回娘家探親為名,從天上帶些吃的、喝的、穿的、用的東西回來分給大家。玉皇對此十分生氣,就規定灶王爺夫妻一年只能在臘月二十三回天宮一趟。
為了能從天上多給人們帶些東西回來,灶王奶奶是想盡辦法收羅,今日弄些豆腐、明天弄些肉,后天蒸饅頭,大后天打酒,一向到除夕晚上,才將東西收羅的差不多。為了人們能過個好年,灶王奶奶連夜趕回人間。家家戶戶的人們則是一夜不睡覺,點起旺火、香燭、燃響鞭炮,迎接灶王奶奶回到人間。
傳統節日的調查報告5
一、活動背景
節日是一種文化現象,春節更是如此。春節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語境下,是最隆重的節日。它起源于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與宗教、祭祀、慶典、聚會等相聯。傳統的春節,有關于“年”獸、萬年創建歷法、熬年守歲、貼春聯、賞冰燈等各種傳說;有掃塵、春聯、門畫、倒貼“福”字、守歲、爆竹、拜年、看大戲、鬧元宵等習俗;有臘八粥、年糕、餃子、元宵、春餅等食俗;還有大年初一不掃地、不走后門、不打罵孩子、相互祝賀新年萬事如意等風俗……
春節文化歷經幾千年,質是不變的,這個質就是源于生養我們的“文化之根”。春節文化的魅力,使春節成為最有凝聚力的節日。每當春節來臨,背井離鄉的游子都紛紛趕回家中與親人團聚,每年一度上億人次的“春運”高潮,說明了春節在中國人心中的地位。與春節相關的年俗,早已由一種禮儀漸變為一種打在每個中國人身上的烙印、一種融入每個中國人血脈的習慣、一種浸入每個中國人骨髓的文化因子。
二、活動目的
了解春節的習俗
了解春節的各地民族習慣
三、活動形式
1、了解過年是中華民族最隆重、最盛大的傳統節日,也是每一個華夏兒女最期盼的日子。讓學生較全面地了解與新年有關的知識,從形式上的過新年到走近新年、研究新年,進而了解春節的由來、禮節及相關習俗。
2、到超市、飾品屋、節日禮品屋等進行參觀、調查、訪問,上網查詢有關資料,培養學生收集整理資料并根據資料進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能利用信息技術收集有關各地民族春節的信息。培養學生對收集到的信息進行處理、匯總和應用的能力。
4、能清晰的說出自己的研究所得和感受,能以一定的形式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四、活動過程
各地民族文化的`慶祝
藏族
藏族除夕那天,人們穿上艷麗服裝,戴著奇形怪狀的假面具,用嗩吶、海螺、大鼓奏樂,舉行隆重而又盛大的“跳神會”。小伙子們狂舞高歌,表示除舊迎新,驅邪降福。到了新年早晨,婦女們便去背“吉祥水”,預祝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彝族
彝族根據彝歷選定年節。有的與當地漢族同過春節。有的地區彝族同胞,在門前樹立青松,用松針鋪地,表示免災消禍。還有的地區,在節日里殺豬宰羊,吃坨坨肉,人們互相拜訪,互贈肉類和饃饃。大年初一早晨,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挑水回家。他們將一碗水和昨天的水比重量,如新年的水重,就意味著今年雨水充足。
壯族
壯族與漢族同時過春節。除夕晚上,要做好節日那天所吃的米飯,稱為“壓年飯”,有的地區群眾稱為“吃立節”,壯語為“過晚年”的意思。它預兆來年農業豐收。有的還包制有一尺多長,五六斤重的烷粑,人口少的一家人一頓還吃不完哩!大年初一清早,天還沒亮人們就起床,穿上新衣服,燃放爆竹迎新,婦女們都爭著到河邊或井旁“汲新水”,開始新的一年沸騰的生活。
布依族
布依族除夕之夜全家人通宵達旦地在水塘邊守歲。天一亮,姑娘們便爭先恐后地打水。誰最先挑回第一擔水,誰就是最勤勞、最幸福的姑娘。
滿族
滿族分“紅、黃、藍、白”四旗人。春節時,紅旗人在門上貼紅掛旗,黃旗人在門上貼黃掛旗,藍旗人在門上貼藍掛旗,白旗人在門上貼白掛旗。這些掛旗圖案優美,色彩鮮艷,象征著一年的吉祥開端。
侗族
侗族春節期間盛行一種“打侗年”(又叫蘆笙會)的群眾活動。這種活動類似漢族的“團拜”,只不過比“團拜”顯得更加歡樂、熱烈。這種活動一般是由兩個村莊共同商定舉辦的。兩隊在廣場上正式舉行蘆笙歌舞比賽。這時兩個村莊的觀眾,伴隨著樂曲,翩翩起舞,盡情地歡樂。
白族
云南白族人過年時,有一種叫“放高升”的慶祝活動。所謂“放高升”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節里裝上火藥,點燃以后可以把整個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為名副其實的“高升”。有的地區的白族同胞與苗、壯族一樣,從春節到元宵節,都在進行“拋繡球”活動。凡接不住繡球的,要贈給對方紀念品,多次失球而又贖不回紀念品的人,就是表示愿允愛情了。
土家族
春節期間,土家族人民要舉行隆重的擺手舞會。擺手舞會是土家族比較流行的一種古老舞蹈,包括狩獵、軍事、農事、宴會等70多個舞蹈動作,節奏鮮明,動作優美,舞姿樸實,情調健康,不用道具,有著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濃厚的生活氣息。
傣族
潑水節是傣族的新年節日,是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傳統節日。谷雨開始那天定為“潑水節”。在三四天的節日里,人們相互潑水,表示洗去身上的陳年舊土,祝福新的一年幸福平安。
黎族
居住在海南島上的黎族人,每逢春節到來,家家戶戶都要宰豬殺雞,擺上豐盛的佳肴美酒,全家圍坐在一起吃“年飯”;席間全家還要歡唱“賀年歌”。初一、初二、全村青壯年男子,還要舉行一次“春節圍獵”。這一天的獵物全村共享。有趣的是在分獵物時,先將全部獵物的一半發給第一個擊中獵物的射手;另一半由大家平分。孕婦可分得兩分,過路人恰巧相遇,也可分得一份。
青年圍成一圈徒手跳舞。
高山族
高山族的人們在春節里身著艷麗的民族服裝,成群結隊歡聚在村邊寨頭暢飲美酒,并在樂器伴奏下盡情歌舞。有的村寨還舉行叉魚比賽,開展背簍球竿球等體育活動
春節習俗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干干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愿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于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
貼窗花和倒貼“福”字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于一體。
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托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
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于西晉周處的《風土志》: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
五、活動結果
通過本次活動讓更多的同學了解春節文化,領略中國文化魅力,讓我們更加熱愛我們的節日,春節。通過這次活動,讓同學學會自主學習,形成良好的溝通與合作的互動能力,增進同學間的感情。
【傳統節日的調查報告】相關文章:
傳統節日調查報告01-20
傳統節日調查報告01-03
關于傳統節日調查報告【精選】12-26
傳統節日調查報告范文12-29
【精華】傳統節日調查報告10-27
傳統節日調查報告[通用]05-20
傳統節日調查報告(優選)05-21
關于傳統節日調查報告10-27
家鄉傳統節日調查報告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