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習俗11篇【合集】
清明節習俗 篇1
一個人的世界會很孤寂,但是請相信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耳畔總會想起那句“沒有我的歲月里,你要保重你自己”,清明節到了,請珍重身體!
工作煩忙鎖碎,前進步跋很快,生活壓力負重,身心辛苦疲憊,轉眼清明到來,外面陽光明媚,好友相約郊外,踏踏青挖挖菜,工作先拋腦后,別再猶豫等待。祝朋友清明小長假過得愉快!
鶯歌,燕舞,花紅,草綠,山朗潤起來,水欣然起來,天地一片清明。清明節到了,祭生命之祖,掃煩惱之墓,踏歲月之青,燒疲憊之紙,送友情之思念。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淚留痕。紙錢冥幣墓前燒,祭祀亡靈緬懷情。路回日出朋友好?思親你別太傷心。振作精神事業創,身體健康心情怡。清明節思親節哀,奮起勇往。朋友想你!
生活中的苦難像是接力賽,一棒傳一棒永不停,面對這些,我們必須要有樂觀的心態,讓我給予你希望和力量,讓我們相互扶持,牽手同行!
清明放假,有了時間,享受悠閑,領著快樂,帶上輕松,好好玩玩,工作的'事情統統放一邊,生活的煩惱與它說再見,讓幸福蔓延,讓笑聲纏綿。祝你平安!
心間,祭祖先把火防,文明祭掃更安全,把情化雨潤人心,美好祝福送給你,健康快樂過清明!
清明到,祭祖先。攜家人,把墓掃。緬懷意,深情訴。人生路,志要堅。勤補拙,多回顧。平常心,把握住。柳色新,春莫負。多保重,情如故。
云朵裝點著天空的精彩,問候裝點著友誼的精彩,真情裝點著歲月的精彩,清明裝點著春天的精彩!盼結伴踏青去,發條短信問候你,折柳祈相逢!
相思一曲化悲情,哀思遍野淚長盈,清明墓地草木青,年年歲歲道虔誠,淚雨紛飛云遮日,傷心欲絕盼天明,鮮花一束表心意,文明祭祀亦關情!
"清明時節雨紛飛,緬懷思念情糾纏,一點憂愁心頭上,一抹感傷夢里還,風淡雨輕思親人,桃紅柳綠親情深,親人逝去成過往,無需感慨離別傷,好好活著奔美好,九泉致親心才安。"
三月桃花開,愛是永怛只要有你我做得到最后的風度其實我一直都想對你說愛上你在等待!祝你清明節快樂!
清明節惦念心如焚,路上思緒心中神。借問真情何處有,發條短信暖人心。輕輕拂水遠遠去,多是多少夢。夢是當年勇。自古生老是常態,愿是平安愿是財。
清明時節來踏青,賞花觀景好心情;植樹成林好遮蔭,美化環境一份力;寒食日里吃雞蛋,破殼重生好前景;清明節里放風箏,趕走晦氣來好運!
清明節小長假應當這樣度過:瞄一眼清明上河圖,吟一首清明時節雨紛紛,看一部清明兩個朝代的穿越劇,收一條清明問候的短信息,讓你心清目明無煩惱。
豐碑站在你的腳下,仰望著雄偉的豐碑,那不朽的兩個金字,閃耀者英雄的光輝,為國家為民族犧牲的英烈們,永遠活在人民心中,那不朽的靈魂。
我們笑過,因為那時他們還在;我們哭過,因為他們走了。清明節,我們為他們獻一束花,我們會帶著他們曾經的期望堅強的活著。
人死不能復生,喪葬亦可適度,生活節約光榮,浪費最是可恥還有多少同胞,生活還不富裕,同志仍須努力
清明時節天還寒,我要用真心的祝福給你送去溫暖,清明節我祝福你身體永遠健康好運來,笑口常開,永遠年輕漂亮,美麗可愛。
清明節習俗 篇2
里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像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紅樓夢》中就有這樣一段描寫:林黛玉不忍將制作精巧的風箏放掉。李紋勸她:“放風箏圖的就是這一樂,所以叫放晦氣,你該多放些,把病根兒帶去就好了。”而當紫鵑要去拾斷了線的無主風箏時,探春又勸阻:
“拾人走了的,也不嫌個忌諱?”可見古時放風箏是人們消災去難的手段,不能去拾別人的風箏,以免沽上別人的晦氣。也有人在放風箏時,把所有的煩惱寫在紙上,讓它隨風箏飛上藍天,認為一切煩惱都會隨風而去。
蕩秋千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秋千,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為了避忌諱,改為秋千。古時的秋千多是用樹枝為架,再拴上彩帶做成。后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秋千。秋千之戲在南北朝時已經流行。《荊楚歲時記》記載:“春時懸長繩于高木,士女衣彩服坐于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秋千。”唐代蕩秋千已經是很普遍的游戲,并且成為清明節習俗的重要內容。由于清明蕩秋千隨處可見,元明清三代定清明節為秋千節,皇宮里也安設秋千供皇后、繽妃、宮女們玩耍。
蕩秋千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加之其玩法簡單,所以流傳至今。
下面再說一說蹴鞠。“鞠”是一種皮球。“蹴鞠”即用腳去踢球,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游戲。據《說苑》記載,相傳為黃帝發明,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鞠”在戰國時代已開始流行。當時的鞠“以皮為之,中實以毛”。唐代用動物的膀朧為球膽,內中充氣,增加了球的彈性,可拳打腳踢。
大約在漢代有了蹴鞠的專著《蹴鞠經》。唐宋時出現蹴鞠的專門組織球會“圓社”。杜甫“十年蹴鞠將雛運,萬里秋千習俗同”的詩句說明在唐朝時,清明蹴鞠已十分興盛。
唐人仲無顏在《氣球賦》中描寫了足球賽的情景,“寒食景妍,交爭競逐,馳突喧鬧,或略地以丸走,乍陵空似月圓”。當時的球賽有兩人對踢的“白打”,即以踢的花樣和次數多少決定勝負;亦有三人踢的“官場”。到了宋代,開始使用球門,同時有了評判勝負的裁判員,此為現代足球的前身。蹴鞠不僅在民間十分流行,在宮內也是如此。韋莊在《長安清明》中說:“內宮初賜清明火,上相閑分白打錢”。王建在《宮福必中亦說:“殿前鋪設兩邊樓,寒食宮人步打球。”
韋應物《寒食后北樓作》中“遙聞擊鼓聲,墩鞠軍中樂”的詩句,說明除了民間和宮廷,軍隊中也開展踢球活動。
據說唐嘻宗非常喜歡踢球,他曾對徘優石野豬夸口說:·騰若步打進上,當得狀元。”宋徽宗也非常喜歡墩鞠,高休之所以深得徽宗寵信,并被封為太尉,就是因為他“踢得好腳氣球”。可見在唐宋時期,這項節日活動的地位是非常高的。
此外,古人的清明節節日活動還有很多,比如拔河、斗雞等等,這些都流傳至今。
清明節的文化習俗
清明,是個踏青的好季節。考察一下唐代的寒食節,我們可以看到有很多關于踏青郊游和與之相關的各種節日游戲活動的記載。說起在寒食節形成這種踏青郊游的習俗,實在是合情合理。
試想在那個春光明媚的節氣里,一掃寒冬帶來的涼意,萬物復蘇,芳草青青,怎能不讓那些在郊外祭掃完先人墓碑的人們流連徘徊?加之唐時寒食節是有“休假”規定的,這樣一個又有充裕時間,又有合適場所、節氣的出游機會,相信人們自然不會虛度吧。可隨著這種掃墓完畢就在郊外踏青的行為在全國的蔓延,唐王朝開始擔心那些人將掃墓看淡轉而趨向于出外游玩,這顯然與最初引入這個節俗不符。于是,唐王朝政府三令五申,不許掃墓時游玩作樂,在此舉幾個例子,比如白居易在《和春深》這首寒食詩中就曾寫道:“何處春深好,春深寒食家。玲瓏鏤雞子,宛轉彩球花。碧草追游騎,紅塵拜掃車。秋千細腰女,搖曳逐風斜。”蕩秋千、踢球、開懷暢飲,詩中為我們呈現出如此歡樂喜氣熱鬧的景象,這又在哪點上能合了李唐王朝頒布的“不得作樂”的規定呢?換言之,放達的`唐朝人的生活又怎能受到一紙條文的制約呢?張籍在《寒食書事二首》中云:“今朝一百五,出戶雨初晴。舞愛雙飛蝶,歌聞數裹鳶。”孟郊的徠食》詩中也寫道:“一日踏青一百回,朝朝沒腳走芳埃。”看來個性張揚的唐人,在寒食節到了郊外,在祭奠先人的同時,是絕對不會放過娛樂暢快的大好時機的。
宋代每遇寒食、清明,市民常常傾城而出,典籍記載汁京“四野如市”,真是一派壯觀奇景,真有些元宵節花市、燈市的味道。《武林舊尊Ax4pil有記:“每年春暖花開之時,春游最盛。”游人“至暮不絕”,“貴游巨室,皆爭出游,謂之‘探春’。”這是一個有趣的現象,在這樣一個熱鬧的節日里,等級制度也變得不那么森嚴,試想在人山人海中哪還能分得清貧賤富貴,又有誰會在意平日里那高高在上的“貴游巨室”呢,真是一派祥和的景象啊!宋代詩人吳佳信在《蘇堤清明即事》云:“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鳶。”正是對這景象的極佳概括啊!
和踏青相關,清明還出現了戴柳踏青、放風箏、蕩秋千、百戲表演等一系列活動。唐人曹松在《鐘陵寒食日與同年裴顏李先輩校書郊外閑游》一詩中寫道:“寒節鐘陵香騎隨,同年相命楚江循。云間影過秋千女,地上聲喧蹴鞠兒。何處寄煙歸草色,誰家送火在花枝。銀瓶冷酒皆傾盡,半臥垂楊自不知。”可見戴柳踏青、放風箏、蕩秋千、蹴鞠、拔河、斗雞、百戲表演等節日文化已經形成了。
插柳戴柳是清明的又一趣習,所以過去清明節又稱插柳節。插柳戴柳有多種形式,最常見的是將柳條插在門嵋上,婦女以戴柳作時令的點綴,孩子則用柳條編成帽子戴在頭上。因城里的柳樹不是很多,所以人們往往是在踏青回來時折上幾枝柳條,或插或戴。《帝京景物略》中就記述了清明踏青游人插柳的習俗。
清明插柳戴柳還有一種說法:原來中國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為三大鬼節,是百鬼出沒討索之時。人們為防止鬼的侵擾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們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響,人們認為柳條可以驅鬼,而稱之為“鬼怖木”,觀世音以柳枝沽水濟度眾生。北魏賈思怒《齊民要術》里說:“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節,值此柳條發芽時節,人們自然紛紛插柳戴柳以避邪了。
此外,清明插柳戴柳相傳還與介子推的傳說有關。相傳介子推是死在一棵燒焦的大柳樹旁,而那棵本已死去的柳樹卻在第二年春天轉活過來,人們自以為是介子推的神明在庇護這棵大柳樹,那么它的枝條自然也就帶有避邪除災的功效了。總之,民間對插柳戴柳的動機有各種各樣的說法,有避邪除災之說、有求生保健之說,但不管怎么講,最終都是寄予了平安美好的心愿。
放風箏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唐代詩人高驕寫有《風箏》一詩:“夜靜弦聲響碧空,宮商信任入來風;依稀似曲才堪聽,又被風吹別調中。”風箏真正的命名,《詢芻錄》記載:風箏,即紙鳶,又名風鳶。五代時李鄴于宮中作紙鳶,引線采風為對、后于鳶首以竹為笛,風入笛管發出悅耳之聲,好似“箏”鳴,俗稱風箏。
起初只限于皇宮貴族中的公子、佳人玩賞,到了宋代以后,才成為民間群眾喜愛的一種活動。風箏既是一種美麗的民間工藝品,又是大眾娛樂品,歷來受到文學家的傳唱。《北京竹枝詞》也對風箏有生動的描繪:“風鳶放出萬人看,千丈麻繩系竹竿。天下太平新樣巧,一行習上碧云端。”早在清朝時,風箏已在扎、糊、繪、放四藝上發展到相當精致的程度。曹雪芹在北京西山“窮居著書”時,細究風箏扎糊之法,還寫了《南鷂北鳶考志>一書。書中詳細介紹了翼燕、雙鯉、彩蝶、螃蟹、寵妃、雙童等四五十種風箏的扎、糊、繪、放等技法和工藝。
此外,古代放風箏又是與祛晦氣聯系在一起的。
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里
清明節習俗 篇3
清明節是因為一個傳說而起的,從前有一個人旁邊跟著一位大臣叫做介子推,他們走到了一個荒地,那個人非常的餓,結果就昏倒了,介子推到處找吃的,只好將自己腿上的肉給割下來,給這個人吃,這個人吃了烤肉醒了過來。他十分奇怪,就問這肉是從哪里來的,介子推只好說是從自己大腿上割下來的肉。這個人張大了嘴巴,他非常感動就說:"等我以后當了國君,我一定重賞你。"
十九年之后,這個人果然當上了國君,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給有功的大臣發獎,大臣的名字都快念完了,還是沒有念到介子推,旁邊的一位大臣安慰他說:"大王把你留在后面,肯定發好的。"可是大臣的名字念完了,還是沒有念到介子推,這個人竟然把他忘了。
中間有一個大臣說:"大王,你竟然忘了介子推,他可是救了您的性命啊!"他一聽臉紅了,他在人群中找來找去還是沒有找到介子推,后來他知道介子推因為傷心,收拾了行李躲進了綿山。后來他派御林軍去綿山上找,找了好半天還是沒有找到介子推。重耳想了一個辦法,從北、東、西三面放火,自己在南面等。
他自言自語說:"介子推要避火,肯定要從南面出來。"結果火從早上燒到了晚上,一直沒有見到介子推出來,重耳著急了,就命令人將火給撲滅了,親自進去找,他在一棵大樹找到了介子推。旁邊寫著首詩,意思是想讓重耳和人民,不在這天生火。重耳將這天稱為清明節也是寒食節。
清明節習俗 篇4
清明節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是重要的“八節”(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歷的四月五日,但其節期很長,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兩種說法,這近二十天內均屬清明節。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于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后來民間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清明節源于商代時代,是我國漢族的傳統節日之一,為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時間約在每年的陽歷4月5日前后。清明節后雨水增多,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這一時節萬物“吐故納新”,無論是大自然中的植被,還是與自然共處的.人體,都在此時換去冬天的污濁,迎來春天的氣息,實現由陰到陽的轉化。
古有清明前一天為“寒食節”之說,相傳起于春秋時期晉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饑”一事,后逐漸清明寒食合二為一。唐代掃墓日期一般在寒食節,宋后移到清明。傳說中“寒食節”的起源地就在山西中部介休,介休一名的來歷即是為紀念介子推“割股充饑”而不圖為報,最終在此被大火燒山而亡,綿山也因此又稱“介山”。
相傳大禹治水后,人們就用“清明”之語慶賀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時春暖花開,萬物復蘇,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時節。踏青早在唐代就已開始,歷代承襲成為習慣。踏青除了欣賞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還開展各種文娛活動,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節流行掃墓,其實掃墓乃清明節前一天寒食節的內容,寒食相傳起于晉文公悼念介之推一事。唐玄宗開元二十年詔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與清明相接,后來就逐漸傳成清明掃墓了。明清時期,清明掃墓更為盛行。古時掃墓,孩子們還常要放風箏。有的風箏上安有竹笛,經風一吹能發出響聲,猶如箏的聲音,據說風箏的名字也就是這么來的。
清明節還有許多失傳的風俗,如古代曾長期流傳的戴柳、射柳、打秋千等,據載,遼代風俗最重清明節,上至朝廷下至庶民百姓都以打秋千為樂,仕女云集,踏青之風也極盛。
在春光明媚、桃紅柳綠的三四月間,中國傳統習俗中最重視的節日就是清明節了。清明節就是現在的民族掃墓節。按主日說,約在四月五日前后,按農歷,則是在三月上半月。古人把一年分為二十四節氣,以這種歲時歷法來播種、收成,清明便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時在春分后十五天,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所以,“清明”本為節氣名,后來加了寒食禁火及埽墓的習俗才形成清明節的。
清明節習俗 篇5
1、蹴鞠:鞠是一種由皮革和毛塞制成的球。蹴鞠就是踢足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最受歡迎的游戲。據說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的目的是訓練武士。
2、放風箏:這也是清明節人們最喜歡的活動。每逢清明節,人們不僅白天放,晚上也放。晚上,一串五顏六色的'小燈籠掛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就像閃爍的星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些人把風箏放在藍天上,然后切斷牽線,讓微風把它們放在藍天上送到天涯海角,據說這樣可以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3、郊游:也被稱為春季旅游。在古代,它被稱為探索春天、尋找春天等。三月的清明節,春天回到大地,大自然呈現出充滿活力的景象,是郊游的好時光。中國人民長期保持著清明節郊游的習慣。
4、掃墓:清明掃墓,叫祖先“思時之敬”。它的習俗歷史悠久。《帝京景物略》載:“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肩提尊,轎馬后掛構錠,燦爛滿道。拜者、灑者、哭者、為墓除草添土者、燒構錠次、用紙錢置墳。望中無紙錢,孤墳。哭泣,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壇,列坐醉。”其實秦以前就有掃墓,但不一定是清明之際,清明掃墓是秦以后的事。直到唐朝才盛行。清通禮云:“歲、寒食、霜降節、拜掃墓、素服詣墓、酒菜、剪草木周繭封樹,剪荊草,故稱掃墓。”并相傳至今。
5、秋千:這是中國古代清明節的習俗。秋千意味著用繩子移動。它的歷史很古老。它最初被稱為秋千。后來,為了避免禁忌,它被改為秋千。在古代,秋千大多是由樹枝和樹枝制成的,然后用絲帶制成的。后來,它逐漸發展成兩根繩子和踏板的秋千。秋千不僅可以增強健康,能培養勇敢精神,至今深受人們特別是兒童的喜愛。
6、植樹:清明前后,春陽照耀,春雨飛揚,種植樹苗成活率高,生長快。因此,自古以來,中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也有人叫清明節“植樹節”。植樹習俗流傳至今。人大常委會規定,每年3月12日是中國植樹節。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祖國綠化活動具有重要意義。
清明節習俗 篇6
清明節,在陰歷四月五日,最適合農耕。其前后氣溫回暖,最大幾率下小雨,杜牧寫的《清明》就贊頌了: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今天中午,回到奶奶家里。本來想著能大吃一頓,但奶奶只是端出了一盤饅頭,旁邊還有一碟咸菜。我跑過去拿了一個大的.,以為是饅頭糕。結果,咬了一大口。“怎么這么硬?好涼啊,跟冰塊是的好難吃。”說著就要扔到水泥地上,卻被奶奶一把抓住,說:“你就將就著吃吧!”我死活不吃,腦里卻閃出一個想法:四月四日為什么要吃涼的?我搶來爸爸的手機,在網上查了查。原來,清明節的前一天是寒食,是為了紀念介子推,所以這天要吃涼的。到了晚上,吃了幾個饅頭,我便悻悻地睡了……
清明節習俗 篇7
海南人清明祭祖時,還有吟誦祖訓族規的民俗傳統。海南省非物質文化研究會會長符策超說,海南漢族人均為大陸移民,唐以前漢族人遷居海南約有2萬人,宋代遷入約10萬人,清代激增至200多萬人。入瓊的姓氏約100多個,入瓊始祖約300多人。為了紀念入瓊始祖,后人紛紛在各地建有‘祖廟’,多在清明之際便舉行祭祀活動。這些祭祀活動中,往往有八音伴奏,念唱祭文,追頌入瓊始祖功德。
“民間祭祀過程中,還要念誦祖訓族規格言,而這些祭文、祖訓、族規均是一篇篇絕妙的歌謠。”符策超對記者念誦小部分符氏族訓三字經,“愛祖國,孝父母,友兄弟,和夫婦,篤親族,講團結,睦鄉鄰,慎交友……”今天聽來,這些祖訓歌謠仍具有教育意義。
海南人掃墓時,以豬、鵝、魚、糕果點心祭祀,焚香化寶。也有同姓居民抓豬拉羊到始祖墳上祭祀,祈求后代子孫繁榮。,清明祭祖分兩種,先為祭“己祖”,以一戶或幾戶為單位,在家中祖先牌位前擺放好“三牲”、干飯等祭品,人人跪拜。后為祭“眾祖”,以幾十戶或幾百戶為單位,同姓氏的宗族均參加。將備好的祭品帶到先人墳墓祭拜,清除雜草,添上新土。
山西舊有“清明細雨催人哀,漠漠(土番)頭野花開,手端祭品肩扛鍬,都為先墳上土來”的民謠,生動地概括了時人的心情與掃墓的特點。
春天,民間多修補房舍,以防夏季雨漏。由活人聯想到死人,田間墳頭經過風吹雨淋,往往塌陷低落。清明時節上墳,最大的特點就是鏟除墳頭雜草,用新土將墳堆加高加固,習慣稱為整修陰宅,表現了兒孫對先人的哀思。
山西南部地區,人家不論貴賤貧富,上墳時男女都到,表示所有后代都在懷念祖先。北部地區上墳多是男子的事情,婦女一般不到墳瑩。大同、平遙等地,是日傍晚,舊俗婦女們要在大門外放聲大哭,“闔村哀聲連一片,傳入耳中都是悲”。
清明節上墳,山西南部多數地方不燃香、不化紙,要將冥錢等物懸掛墳頭,有“清明墳頭一片白”的說法。原因是寒食節習慣禁火,而清明節又在寒食節期間。山西北部多數地方卻要將冥錢等物全部燒盡,理由是不燒盡就轉不到先人手里。大同等地又習慣白日上墳,晚上在家中焚燒冥錢冥帛。
晉西北的河曲等地,舊俗上墳要帶酒肴,祭畢祖先,便在墳地里飲食,意寓與先人共飲共食。晉南的'聞喜等地,上墳時要用嵌棗糕在墳堆上滾來滾去,傳說是為死去的老人抓癢癢。晉中的介休等地,上墳時供品為面餅,形如盤蛇。回家后將面餅放在院里,吹曬干以后再吃。老人們講究可治病,其源蓋出于寒食禁火的緣故。
晉南地區上墳后,回家時要拔些麥苗,并在門上插松枝柏葉或柳條以辟邪。晉北地區多插柳條。還有的地方,在墳上也插一些柳條。
清明節,晉南地區民間要蒸大饃,中夾核桃、紅棗、豆子之類,稱為子福。取意子孫多福,全憑祖宗保佑。家家還要做黑豆涼粉,切薄塊灌湯而食。鏟萎蕤草,在炕席上搓拉,名曰驅蝎。晉東南地區,人人頭上插柳枝枯葉。婦女要用描金彩勝(頭飾)貼在兩鬢。晉北地區,習慣生黑豆芽,并用玉米面包黑豆芽餡食用。晉西北地區講究用黍米磨面作餅,俗稱“攤黃兒”,呂梁地區在清明后一天,要接女邀婿,俗稱“清新火”。
清明節習俗 篇8
1.蹴鞠: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游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2.放風箏: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里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象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3.踏青:又叫春游。古時叫探春、尋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時光。中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4.掃墓: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載:“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榼,轎馬后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拜者、酹者、哭者、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頭。望中無紙錢,則孤墳矣。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其實,掃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清明掃墓則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開始盛行。《清通禮》云:“歲,寒食及霜降節,拜掃壙塋,屆期素服詣墓,具酒饌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樹,剪除荊草,故稱掃墓。”并相傳至今。
5.蕩秋千:這是中國古代清明節習俗。秋千,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為了避忌諱,改為秋千。古時的秋千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后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蕩秋千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6.植樹:清明前后,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中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會規定,每年三月十二日為中國植樹節。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清明節習俗 篇9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每當清明節我都會想起這首詩,而我家鄉的習俗卻截然不同。
每到清明節,不管你多忙都必須得趕回來給自己的親人燒紙錢,祭拜,假如不這樣的'話,那就是對祖先大不敬。
清明節一早,家家趕做祭拜品,我們家也不例外,爸爸媽媽做東西,我就在旁邊打下手,媽媽做的都可漂亮了,有什么“萬事興,一笑仙等”。祭拜品做完了,該包紙錢了,先人把一大堆的紙錢十張十張的包了起來,然后又把它曬在太陽下面曬干,我問媽媽為什么要曬干呢?媽媽笑了笑說:“不曬干怎么好燒呢。”
在曬紙錢時也要吃飯,吃飯前要“叫飯”,就是把飯什么的都準備好后,叫死去的親人來“吃飯”。說是吃,其實這也是一種禮儀罷了。先人吃完“飯”后,未滿12歲的小孩能吃先人吃的飯,要重新盛飯。
飯也吃完了,紙錢也曬干了,是時候出發去給先人祭拜了。
我們來到祖宗的墳前掃墓,然后把祭拜品放在祖宗墳前,然后邊燒紙錢,邊放炮。祭拜后,一切又恢復了往日的情形。
清明節習俗 篇10
每到清明,江南一帶的人都有吃青團子的習俗,一只只小青團子,碧綠碧綠、糯韌而綿軟,秀色可餐。“相傳百五禁煙廚,紅藕青團各祭先”,這首《吳門竹枝詞》說的就是人們清明節吃冷食青團,并用紅藕、青團祭祀祖先。
青團,又叫艾團,是一種用“草頭”汁做成的綠色糕團,有的是采用青艾,有的以雀麥草汁和糯米一起混合,使青汁和米粉相互融合,團坯制好后,然后包上豆沙、棗泥、百果等餡料,用蘆葉墊底,將它們入籠蒸熟。
蒸熟出籠時用毛刷將熟菜油均勻地刷在團子的表面,所以青團甘甜細膩,清香爽口,吃起來甜而不膩,肥而不腴。從色彩到口感都有著春天的氣味,是清明與寒食節時江南一帶人用來祭祀祖先必備食品。
清明節臨近,嘉興的青團子已經上市。在街上的多家小吃店,隨處可見擺放著的青團子,月河、各大菜場門口是賣青團子的主要地點。
麥芽塌餅、螺螄受歡迎
據民間傳說,或稱蠶花娘娘下凡行香的時候,曾在農家吃過麥芽塌餅。為此,每年清明時節,麥芽塌餅就成為養蠶人家奉祀蠶花娘娘的必備供品,也成了農家招待客人、饋贈親友的上佳美食。
麥芽塌餅是以米粉、麥芽粉和一種叫作“草頭”的野草為原料制作的,煎好的麥芽塌餅呈青色,表面油光黃亮,吃起來甜度平和,軟而不爛,糯中有韌,不粘牙齒,還帶著一絲野草和芝麻的清香,實在是一道上佳的綠色點心。
由于麥芽塌餅制作工藝實在有些麻煩,整個制作過程的.工時成本太高,所以在一般的商店和超市里是買不到的。而且,“草頭”只能在清明前后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采摘,時令特色明顯,要吃麥芽塌餅,只能在這段時間。
清明時節,也是食螺螄的最佳時令,因此時螺螄還未繁殖,最為豐滿、肥美,故有“清明螺,抵只鵝”之說。在嘉興,炒螺螄都要放醬油和糖,所以螺螄口味甜美,借著酒糟散發著酒香蓋住了螺螄本身的腥味兒;也可以先把螺煮熟,挑出螺肉,可拌、可醉、可糟、可熗,都非常好吃。
清明節習俗 篇11
清明節氣習俗大全一覽:踏青、蹴鞠、蕩秋千、放風箏、植樹、碰雞蛋
清明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家家蒸清明粿互贈,不僅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蕩秋千、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煉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死離別的悲酸淚,又有踏青游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1、踏青
踏青,又叫探春、尋春、郊游。其含義就是腳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觀賞春色。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清明前后正是踏青的好時光,所以成為清明節習俗的一項重要內容。
清明踏青在山東極為普遍。臨朐、滕州的兒童一早就到村外踏青、放風箏。有的用柳條做成口哨吹,哨聲十分動聽。有的地方,兒童仰臉大口呼氣,據說可以泄內火。大部分地區都有打秋千的習慣,濰坊地區的秋千有三種:一種是直秋千(適合老年人玩),第二種是轉秋千,第三種是翻秋千。即墨比較重視清明節,這天人們一起床就換上節日服裝,特別是婦女,個個打扮得漂漂亮亮,到處串門,先看新媳婦坐寒食(新媳婦要像舉行婚禮那天一樣在炕上坐著),然后去打秋千。秋千甩得高,意味著生活過得好,所以大家都你爭我搶,興高采烈地打秋千。這一天,婦女玩得十分痛快,因此,當地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的說法。
2、蹴鞠
蹴鞠(cù jū),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游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至今我們叫足球。
3、蕩秋千
蕩秋千,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秋千,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為了避忌諱,改為秋千。古時的秋千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后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蕩秋千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4、放風箏
放風箏,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里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像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5、植樹
清明是在寒食后的一天,屬于氣清景明、萬物皆顯、草木吐綠的時節。悼念之后當仰起頭邁向未來,冬天之后就是春天。人們在寒食之時,祭祀哀思;寒食之后,就出去踏青、放風箏、蕩秋千,插幾枝柳,看它日后成蔭。而且在寒食之時,偶爾會不小心把山上的草木燒掉了;寒食過去,清明到來,是時候多種些樹木補上了。先人的精神,當像山上的樹木,是長青的;人的生命,也當像新種下的樹木,在這春風中成長、向上。因此清明也是我國傳統的植樹節。清明商機無數。
6、碰雞蛋
每到清明,總有幾個小朋友愿意碰雞蛋,碰雞蛋就是將兩個雞蛋對在一起,互相捏,看誰能把對方的雞蛋捏破。因為不能吃熱食,所以這個游戲成了小朋友們的最愛。
【清明節習俗】相關文章:
清明節的習俗04-01
清明節日習俗09-20
清明節的習俗04-03
清明節的習俗12-31
(經典)清明節的習俗07-05
清明節習俗02-24
廣東清明節的習俗04-11
陜西清明節習俗04-03
清明節掃墓習俗12-17
清明節的來歷與習俗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