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文化的調查報告
在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報告的適用范圍越來越廣泛,報告具有雙向溝通性的特點。那么報告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春節文化的調查報告,歡迎大家分享。
春節文化的調查報告1
調查時間:
20xx年xx月xx日
調查地點:
紹興市
調查方式:
上網查找,詢問父母
風俗是世代相傳的文化,每一個地區都有自己獨特的民族風情和生活習慣。只有全方面了解一個地區的風俗,才能融入到這個地區生活。為了全面了解家鄉的風俗習慣,我深入的做了一欠春節調查報告。
1、掃塵
掃塵,又稱掃屋、掃房、除塵、除殘等,是中國民間過年傳統習俗之一。年前忙年主要是以除舊布新為活動主題,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民謠說:“二十四,掃塵日”。此時,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用青竹葉與柚子葉綁在桿上,清掃屋頂天花,墻壁的塵垢蛛網。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寄托了中華民族一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愿望。
2、貼春聯
春聯,又叫“春貼”、“門對”、“對聯”,它以對仗工整、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美好形象,抒發著美好的愿望,是中國獨特的文字形式。當人們在自己家門口上貼春聯或貼幅字時,就意味著春節即將來臨。每逢春節,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每戶人口都會挑漂亮的紅春聯貼在門上,迎接春節的'氣氛,并辭舊迎新。
3、守歲
守歲是中國民間除夕的習俗,又稱點歲火、敖年等。守歲的民俗主要表現為除夕夜燈火整夜不滅,據說這樣過后,就會使家里財富滿滿。守歲也指除夕夜家人團聚,熬夜迎接新年的到來。
在漫長悠久的歷史歲月中,春節是獨特的中華民族特色。春節期間,我們漢族大多數以活動表示慶祝。這些活動都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春節文化的調查報告2
一、春節的來歷:
春節是農歷的歲首,另一名稱為“年”。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最重要的一個古老傳統節目,也是中國人所獨有的節日。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直到正月十五,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風俗習慣,許多相傳至今。
關于過年還有一種傳說。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除夕這天從海底爬上岸傷害人命。一位智慧的老人,在門上貼大紅紙,燃放能發出劈劈啪啪響聲的竹子,把“年”嚇跑了,人們再也不用四處躲藏了。因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二、春節的習俗:
在漫長悠久的歷史歲月中,春節從萌芽到定型,不斷發展,形成獨具中華民族特色,豐富多彩的習俗。主要有:
1、臘八粥:臘八這天,不管富人和窮人,家家都要喝臘八粥,是過年的前奏。這天之后,人們就開始購置年貨,打掃衛生,布置居室,以嶄新的面貌迎接年的到來。
2、祭灶神:臘月二十三,人們供紅燭、糖瓜,祈望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
3、掃塵:臘月二十四,全家一起年終大掃除,干干凈凈迎接新年的到來。
4、貼春聯:春節前夕,家家戶戶都要貼上紅紅的春聯,表達人們迎新納福,祈盼新生活的美好愿望。
5、貼年畫:年畫和春聯一樣,起源泉于“門神。”各種彩色年畫,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愿望。發展到現在,月歷和年畫結合在一起,形成了今天的`掛歷。
6、倒貼福字:人們用福字來表現福運、福氣、幸福的向往和追求。倒貼福字,寓意“福到了”。
7、除夕守歲踩歲:除夕與春節首尾相連,是一夜連雙歲,五更分兩年的重要時候。表示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別換新歲。俗稱“熬年”,在年夜飯之后,全家人開始守歲,共同辭舊迎新。
8、年夜飯:除夕之夜,全家一起吃團圓飯。寓意著全家團圓。
9、壓歲錢:除夕守歲之時,長輩要給晚輩壓歲錢,寄托著長輩對晚輩的殷切希望和深情關愛,希望壓歲錢能驅邪免災,保佑孩子平平安安。
10、放爆竹: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第一件事就是放爆竹,以劈劈啪啪的爆竹聲辭舊迎新,給人們帶來歡娛和吉利。
11、拜年:拜年是春節期間的重要活動,與年夜飯一樣,最能體現年味兒的春節習俗。拜年拉近了心與心的距離,增進了人與人的感情。
12、逛廟會、觀社火:廟會上,人們要進香朝拜、許愿、還愿、求福。還有各種小吃和傳統節目:舞獅、舞龍、扭秧歌、踩高蹺、跑旱船等。
13、包餃子:初一到初五,每天早上吃餃子,餃子的形狀象元寶,意味著包住福運,象征生活富裕,大吉大利。
14、元宵:元宵節吃“湯圓”,是取“團團如月”的吉祥之意。
三、不同時期的過年方式
下面由我來當小記者,分別采訪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小時候是怎么過春節的。
1、爺爺奶奶兒時的記憶。
小記者:“請問爺爺小時候過年吃什么?”
爺爺:“我小時候,過年只能吃黑面饅頭,最好的情況是在初一早晨吃上一塊白面饅頭。”
小記者:“啊?那么不好!怎么不吃點面包什么的。”
爺爺:“那時窮呀!哪像你這么富有,還有地主要來收稅呢!”
小記者:“那過年放鞭炮嗎?”
爺爺聳聳肩:“也放鞭炮,但是只有一小掛,沒有現在這樣五彩繽紛的煙花。”
“那你們過年有壓歲錢嗎?”小記者好奇地問。
“當然沒有了,都沒錢吃白面饅頭,有什么壓歲錢呀!”奶奶插嘴說,“那時候呀,我們過年都追著大人磕頭,只為了女孩要花,男孩要炮。”
小記者:“沒有壓歲錢還要拜年嗎?”
爺爺說:“當然要拜年,初一的早上,早早起床,先給長輩一一磕過頭,才能吃飯呢!”
“我的媽呀!我可不要回到舊社會!”小記者驚呼到。
2、爸爸媽媽兒時的過年方式
小記者:“請問您小時侯吃什么呢?”
爸爸:“我小時候,因為爸爸在外面工作,所以過年不但可以吃上大肉包子,還可以吃到香噴噴的肉呢!”
“哇,那么好,比爺爺奶奶可強多了!”
“那當然,舊社會正在一點點地消退嘛!”爸爸一本正經地回答道。
看著爸爸那得意洋洋的模樣,我接著問道:“那你過年玩些什么呢?”
“過年可是我們的天堂,穿著新衣服到外面去揀許多的鞭炮回來,每天都有小鞭炮放。”爸爸說。
“為什么不買成串的新鞭炮回來,那不是玩得更爽嗎?”我問道。
爸爸的情緒開始失落起來,“那時大人怎肯花這個錢呢!他們覺得花錢給我們買炮是一種奢侈。”
“那您能有多少壓歲錢?”我問道。
“大概一次20元吧!”爸爸怔怔地說。“已經很不錯了”媽媽插話說,“我小時候,奶奶讓磕頭,一次才給2元呢!”
“那你們的年有什么好的?”我嘟囔道。
“好玩著呢!”媽媽說,“我們小時候,快過年時,會上街買漂亮的年畫送同學;大人們都休息下來了,在一起耍獅子、舞大龍、劃旱船、踩高蹺……大人玩得熱火朝天、紅紅火火,我們跟在后面,一路吃著、笑著、鬧著,別提多開心了,可惜你現在看不到這個場面了。”媽媽一連串說了這么多,我真擔心她會喘不過氣來,饞得我呀……
看著我有點失落的表情,媽媽又說:“還是你們幸福,我小時侯,為了能吃上肉,媽媽晚上煮肉,我就像只小饞狗,圍著媽媽,只等著香噴噴的肉出鍋,好有大骨頭啃。”哈哈,我又笑了。
想想我們現在過年,可以隨心所欲地放鞭炮;吃各種各樣的美味佳肴;壓歲錢也比爸爸媽媽小時候多,坐在家里用手機就可以拜年;生活不知要比以前強多少倍呢!但是,在娛樂的過程中也失去了許多的年味兒和樂趣。
通過調查,我發現:傳統文化習俗正在一點點消退,新的過年方式正在改變我們的生活。其實,春節的一些傳統文化習俗不應該被我們丟掉,有了它們,我們的春節會過得更加豐富多彩。
春節文化的調查報告3
從進入臘月門兒開始,距離我們中國的最傳統節日——春節,一天一天的臨近。從臘月初八到臘月二十三,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這就是一個完整的春節。
臘月初八,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臘八”,這一天,我們要吃臘八飯,所謂的臘八飯,就是把幾種雜糧放在一起熬成粥。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臘八粥的品種花樣也日益繁多。關于為什么要喝臘八粥,民間也流傳著許多傳說。有說某人坐吃山空后苦思悔改,痛改前非以此為鑒的;也有說朱元璋當皇帝后,為不忘從前的艱難經歷而教育后人的。但不管哪種傳說,都表達了不忘祖先勤儉之美德,又盼神靈帶來好年景的美好心愿。
臘月二十三過“小年”,小年,民間叫法是“辭灶”。每年一進臘月,家家戶戶就會“請”來“灶王老爺”,有的叫它“灶碼”。上面是“灶王爺”的畫像,下面是一個二十四節氣表。
辭灶這天是灶王老爺上天見玉皇大帝的日子。“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所以灶王老爺走的時候要給他吃糖,讓他上天以后多說好話,以此保佑一家人來年豐衣足食。
“灶王老爺本姓張,一年一碗大面湯”,這天人們要放鞭炮,吃面湯(面條),有的地方吃水餃。吃飯前要祭祀,擺供桌,供桌上面用小碟盛著糖、水果等供品。晚飯時把灶碼上面的灶王老爺剪下來燒了,把剩下那塊灶碼頭(二十四節氣表)貼在鍋臺上面。
辭灶這天還要大掃除,把買來的新笤帚用繩子綁在長棍上,把家里的邊邊角角都打掃干凈,以除舊布新,讓灶王爺將這家干干凈凈的情況上報天庭,以祈降幅。
年三十這天,家家戶戶還要貼春聯,有的人家會在大門前掛兩個大紅燈籠,有的人家把燈籠掛在院子里的樹上,除夕晚亮一夜長明燈。大紅燈籠的確給這個快樂的節日增添了不少喜慶的氣氛。
奶奶家年三十不但貼春聯,貼福字,還要貼蘿卜錢(也叫過門錢),就是在每個門的門楣上,窗戶上都貼上蘿卜錢,有貼萬事如意的,有貼招財進寶的.,有貼吉祥如意的,都寄托著人們的美好愿望。
三十下午,女人們包餃子,置辦吃食,男人們還要拿著供品,糧響到祖宗的墳地里上墳,請祖宗們回家過年。年三十晚上吃的餃子是肉餡的,隨著噼里叭啦的鞭炮聲,一個個胖嘟嘟的餃子也端上了飯桌。
除夕夜的餃子一定是素餡的,奶奶那里大部分人家都包豆腐的,因為豆腐諧音“都福”,大家都有福的意思。
姥姥家會把鋼蹦洗凈,一般放十個,象征十全十美;把泡好的小棗十個,象征甜甜蜜蜜;把年糕切成十小份,象征步步登高,包到餃子里。除夕夜吃到錢的預示來年錢財滿貫,富貴有余;吃到棗的家庭幸福,甜甜美美;吃到糕的事業有成,新的一年一定官運亨通,步步高升。當然這些都是人們的美好理想與追求罷了。
然后就是守歲了,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來,也叫除夕守歲,俗名“熬年”。通宵守夜,象征著把一切邪瘟、病疫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除夕夜要進行一系列的祭祀和祈福活動,院里擺上供桌,供上香案,燒上高香,把疊好的金元寶用笸籮盛好,等到快十二點時,拿到院子里燒了,這時早已掛好的長長的鞭炮也已點著,四面八方噼里叭啦響起了鞭炮,萬家燈火,徹夜的歡聲笑語。
一大家子人,老的少的,一個都不缺,大家臉上都掛滿了笑,圍坐在一起,拉家常,看電視,吃瓜子,滿屋子的和諧,滿屋子的喜悅。各家各戶都吃起了團圓餃子,大家互相問好拜年。老人們把早已準備好的嶄新的壓歲錢喜笑顏開的塞到孫子孫女們的口袋里,孩子們高興的依偎在老人的懷里,大人們拿出給老人買的喜慶的唐裝,給老人穿在身上,多好的一副天倫之樂圖。
隨著社會的變遷,人們的觀念也發生了變化,有的地方已不再那么早過年了,有的早起四五點鐘過年,有的六七點鐘,一切都以當地風俗為主。
大年初一,天剛蒙蒙亮,成群結隊的人們便穿著嶄新的衣服開始走東家串西家,互相拜年問好。先是自己本家的,一個老祖宗,到處去轉轉,挨著問個好。平時忙沒功夫串門的,也趁這個機會訪一訪老鄰居、看看老朋友,走到哪里,哪里都有笑聲,哪里都有祝福。現在信息發達了,不管相隔多遠,一個電話,一條信息,就把年來拜了,就把福來祝了,而且也樂在其中!
姥姥家現在還時興跪拜禮,就是給長輩磕頭。沒出閣的姑娘不磕,結了婚的小媳婦就要跟著丈夫,和家里的其他男性一起給長輩磕頭了。在正屋擺放中堂香案的下方,放一鋪墊,小輩們就跪在這塊鋪墊上給長輩們磕頭,一位長輩磕一個頭,初二姥娘初三姑初四初五拜丈母,這幾天給長輩磕頭是最隆重的,年齡小還會得到一份壓歲錢,因此年年喜歡磕。年齡大的不愿意也沒辦法,就是裝裝樣子也還是要磕的,這一風俗,也許是迄今為止最古老的一種祝福形式了吧?
農歷正月十五是中國傳統的元宵佳節,吃元宵,慶團圓。新春期間的節日活動也將在這一天達到一個高潮。
元宵節,也叫“燈節”,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張燈結彩,人們點起萬盞花燈,攜親伴友出門逛花市、放焰火,猜燈謎,載歌載舞歡度元宵佳節。
這樣人們就度過了一個又一個和美、幸福、團圓的新春佳節。
隨著社會的日益進步,一些地方的風俗可能會逐漸變化,除舊迎新,跟著人們的美好理想前進!
春節文化的調查報告4
前??
隨著經濟社會全球化,農村經濟也得到很大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逐漸提高。在網絡高度發達的今天,年青一代受到世界綜合文化的影響,在思想與興趣等方面出現“西化”現象,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也有所淡化。春節期間,我對家鄉農村的春節文化習俗進行了適當的調查,分享給同學們,借此激發同學們對傳統節日文化的興趣,并思考改革與創新、繼承與發揚。
下面向大家匯報關于春節習俗的三個方面的調查結果。
一、春聯
走訪和觀察了幾十戶人家,認真查看和欣賞了各種對聯,現將我的分析匯報給大家。
1、春聯的格式
正門對聯:貼在門堂中,紙張較寬大,字數一般4-5個大字,少數鐵門有7個大字的。
門旁對聯:貼于門兩旁,一般木門旁較窄,多數是7個小字對聯,也有9個小字對聯。有些人家是大鐵門,則是7-9個大字對聯。
門頭橫聯:貼于門堂上方,多數情況下木門才有,字數講究為偶數,字數一般是10個字,通常是由一副完整對聯構成的,“四個字”:貼于門頭正上方,特大字,反應主人的吉祥心意。常見為“紫氣東來”、“飛熊鎮第”、“耕讀傳家”等。
“福”字:正門的最上方通常貼一個“福”字。有的正貼,也有倒貼的。倒貼寓意“福到”。
柱聯:貼于各種柱子上,大字對聯,通常7-9個字。
迎喜條:通常貼在家門口的樹上,如“迎喜接福”、“四季平安”、“四方來財”等
2、春聯的內容
正門對聯的內容多半都是積極、樂觀、祥和、祝福等等美好的。
祈愿類的,如“花開富貴,竹報平安”
言志類的,如“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
祝壽類的,如“福如東海水,壽比南山松”
歌頌類的,如“國夢圓時家夢好,政風暢處世風清”
寫景類的,如“幾行綠柳門戶曉,一樹紅梅萬戶春”
行業類的,如“聯通千里全家福,信達萬戶百姓歡“
勵志類的,如“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
3、春聯的材質與種類
(1)地方工藝的紅紙人工書寫:比如,我爺爺就喜歡買當地叫“鳳凰特紅”紅紙,在白紙上涂上紅色涂料,越曬越紅。用碳素墨水書寫對聯,即使一年過去了,還是黑字黑的發亮,紅紙則鮮紅如新。
(2)印刷版:就是在一般的紅紙上印刷黑色字跡的對聯,這種對聯開始好看,時間長了就會裉色發白。
(3)燙金版:也屬于印刷的一種,在紅紙上印刷燙金字對聯,金光閃閃,很好看,但陽光曬的時間長了,字就會掉下脫落。
很多年青人不太講究,喜歡買印刷版對聯,方便省事。但是年齡大一些的人喜歡買好紅紙,請人到家寫對聯或訂購手寫的對聯。其實,后者賦有傳統文化氣息,值得推崇。
4、貼春聯
(1)時間
貼春聯通常時間是除夕當天的上午,貼好春聯就等著吃午飯了。但也有提前一天、二天貼春聯的。大人們說,民間有習俗,窮人家過年就是“年關”,但只要貼上春聯,債主見到了就不會上門要債了。
(2)程序
“總把新桃換舊符”,貼春之前,通常要上一年的舊春聯撕掉,把門清理干凈。
農村一般會先“打”好“漿糊”,然后裁好對聯,做好準備。先在門上相應部位涂上漿糊,然后把對聯拉直,輕輕貼上去,稍微調整后,用抹布壓平即可。有時候要借助椅子、凳子和梯子才行。
貼對聯也講究文化,傳統文化要求左邊為上聯,右邊為下聯,而上下聯的.判斷依據是平仄聲,需要了解對聯知識并拼音基礎好。如果家里人沒有文化,你從他家的春聯貼法就可以看出來。
5、特殊的孝聯
對于家中有人去世的家庭,很多人家會貼1-3年的孝聯,以示對親人的沉痛悼念。
二、煙花爆竹
在傳統的習俗中,春節放煙花爆竹是不可缺少的,硫磺硝煙味總是和春節的氣息緊密整合在一起。人們總是以為煙花爆竹放的越響亮,來年的運氣就會越好。網絡查詢可知:放爆竹是為驅逐一個叫“年”的吃人怪物,以確保民眾平安,進而演化為一種祈福平安的民間習俗。
1、燃放時間
(1)過小年,臘月二十三的晚上,目的是為了送灶神回娘家(天堂)。民以食為天,期盼灶神能“上天說好話,下地保平安”。
(2)除夕年夜飯時。過去,年夜飯是在晚上,如今“搶過年”,不少人家上午沒到十點就吃飯了。
(3)除夕半夜12:00時。“爆竹一聲除舊歲”,守夜結束時,爆竹聲震天,接“灶神”回家,迎接新年的到來。
(4)正月初一的早晨,俗稱“開門炮”。民眾很講究“開門炮”,希望一次呵成,預示新的一年中一切順利!
(5)正月初三早上“送年”。過去,表示節日完成,需要開始下地干活了。
2、煙花爆竹的種類
(1)禮炮型煙花:觀賞性強,沖擊力大,安全性要求高,燃放需要在空曠地帶,當然價格也是較貴的。據說是近十多年才有的,經濟條件好的家庭往往燃放的既多又“豪”!
(2)鞭炮:有普通鞭炮與閃光炮(如“遍地紅”)兩種,前者是傳統簡裝鞭炮,價格較便宜,后者是精包裝、安全性好的鞭炮,價格較貴。鞭炮燃放起來持續響亮,預示順當,是春節必不可少的。
(3)手持煙花:通常是兒童們手持燃放的觀賞、娛樂型煙花。我小時候就喜歡纏著父母買這種煙花玩。
3、反思
隨著人們環境保護意識的增強,即使在鄉下不限放煙花爆竹,相對于往年,燃放的數量已經有所減少。以往,除夕及正月初一,特別是在人口密集的村莊和街道,空氣中彌漫著濃厚的硝煙味道,讓人咳嗽不已,簡直令人窒息,呼吸困難!
記得很小的時候,我還在小學,爺爺奶奶要求爸爸過年也要放煙花。后來,經過爸爸、媽媽和我的建議和反復勸說,爺爺奶奶就再也不要求燃放煙花。如今十多年過去了,在我的印象中,除了在老家爺爺奶奶準備好過年的鞭炮,爸爸在單位和小區里再也沒有燃放過任何煙花或炮竹。作為老師,爸爸每到春節都教育學生愛護環境,不要燃放煙花爆竹,他確實以身作則做到了。
煙花易冷。不管煙花爆竹多美,過多地燃放的確對環境空氣產生了污染,需要我們理性對待。聽在曾經在上海過春節的大舅說,上海過春節非常安靜,根本沒有一點兒鞭炮聲,但大街上的年味也很濃厚。或許,我們也要改變思想觀念,對傳統文化進行改良與發展,對煙花爆竹進行必要的控制。
三、走親訪友喜酒忙
1、走親訪友是春節最熱鬧的事情。
現代人工作繁忙,不少親人打工在外,春節成為親戚之間互動的主要時期。一般地,走親訪友都會帶點禮品。禮品多數為酒類、乳制品,也有其他的,如香煙、保健品、糖果或玩具等。到家后,主人會招呼大家先圍在火盆周圍,端出各種糖果零食,泡上家中最好的茶水,一起拉起家常。
一般地,血緣關系近、平時關系好的親朋好友會留下來一起吃飯,仿佛不吃飯是對主人的不尊敬。老年人特別希望親戚朋友在家里多熱鬧一段時間,所以有不少親友會選擇聊天、喝酒、打牌,把熱鬧的氣氛搞的濃厚,主人會很開心,事后也會津津樂道。
2、喜酒扎堆禮金重
因為平時在外工作的人多,鄉村多半是婦孺兒童和老人,所以很多人把喜酒安排在春節期間,比如結婚、喬遷,甚至還有把孩子周歲喜酒提前或推后到春節期間,圖的是親戚朋友都能到場,熱鬧一些。這些扎堆的喜酒無形中使得春節變得更加匆忙,甚至會遇到一天要喝2-5家喜酒的情況。
3、反思與新氣象
走親訪友帶禮品導致浪費較大,雖然有的家庭可以把a帶來的禮品轉送給b,而b又流轉給c,但最終家家都會留下一類酒品和乳制品等,而今禮品動輒幾百元,導致每個家庭花銷很大。但實際中,很多家庭一年也喝不了幾瓶酒,禮品往往過期了也用不掉,浪費驚人。
喜酒扎堆使得很多人春節禮金花銷很大。隨著經濟的發展,禮金越來越重,由于崇尚禮尚往來,禮金的攀比導致的經濟壓力也不小。
然而,春節也出現了新氣象。
(1)有不少家族統一意見,春節往來不再帶禮品,彼此之間見面聊天、喝酒、打牌,圖個熱鬧,就非常不錯。
(2)也有一些家族搞aa制新團拜,把家族的親人約到酒店,一起見面吃飯、聊天、娛樂,不要天天張家李家到處跑,效果也是很好的。
(3)也有家族輪流到訪。今年一起到a家、b家,明年一起到c家、d家,等等。這樣很多家庭可以解放出來,主辦家庭也能一次待百客,節約了時間和精力。
結束語
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節日,有豐富的文化內涵,也有重大經濟因素參與,我的調查報告也只是冰山一角。希望我的調查報告能激發同學們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并思考改革與創新、繼承與發揚,使得這一傳統節日的意義和內涵得到更好的豐富與發展。
春節文化的調查報告5
調查目的:
在春節期間,我國每個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慶祝,作為一名中學生,在學習課本知識的同時,更應了解這豐富多采,帶有濃郁民族特色的傳統節日――春節。
調查時間:
xx年xx月xx日
調查地點:
家中及周邊
調查對象:
家中及附近老人
調查方式:
詢問并記錄
調查結果:
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從臘月二十三二十四直到正月十五。
臘月二十三/二十四祭灶掃塵民謠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臘月二十三的祭灶。傳說灶王爺自上一年的除夕就一直留在家中,到了臘月二十三日灶王爺便要升天匯報這一家人的善行惡行。送灶多在黃昏入夜之時舉行,一家人到灶房擺上桌子,向灶王爺敬香,供上甜品。舉行過祭灶后,便要掃塵,新春掃塵其用意是要把“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
臘月二十七/二十八洗浴"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傳統民俗中在這兩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氣,準備迎接來年的新春。
臘月三十貼門神貼春聯貼福字貼窗花貼年畫守歲年吃餃子放爆竹給壓歲錢
除夕是每年農歷臘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過年都有貼門神春聯的風俗。最初的門神是刻桃木為人形掛在門旁,后來是畫成門神人像張貼于門。春聯原題寫在桃木板上,后來改寫在大紅紙上,有吉祥避邪的意思,但守制要用白綠黃三色。貼福字、貼窗花、貼年畫都具有祈福、裝點居所的民俗功能,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飯要慢慢地吃,一直吃到深夜,而餃子則是飯桌上必不可少的,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在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到半夜子時吃。當新年鐘聲敲響時,整個中華大地上爆竹聲震響天宇。下面就是給壓歲錢,這可是我最喜歡的節目了。
正月初一開門炮仗拜年聚財春節早晨,開門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后,碎紅滿地,稱為“滿堂紅”。春節里的一項重要活動是拜年,是人們辭舊迎新、表達美好祝愿的方式:
拜年的形式:
一是走親戚的拜訪。初一必須到長輩家,須帶禮物。
二是禮節性的拜訪。給同事朋友拜年,一般寒喧兩句就要告辭。
三是感謝性的拜訪。一年來欠人家情,就要借拜年之機買些禮物。
四是串門式的拜訪。對于左鄰右舍的街坊,見面彼此說:“恭禧發財”
另外正月初一為掃帚生日,這一天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而把“掃帚星”引來,招致霉運。這一天也不能往外潑水倒垃圾。
正月初二祭財神:
正月初二祭財神,這天各家把除夕夜接來的財神祭祀一番,祭祀的供品用魚和羊肉。
正月初五:
正月初五俗稱破五,說破五前諸多禁忌過此日皆可破。
正月十五這一天都要合家團聚吃元宵。新年中第一個十五月圓之夜,天上一輪圓月朗照,人間則聚食形如滿月的元宵。今天,元宵的吃法就更加豐富了,不少人甚至開始了中西結合吃法,比如巧克力就已成為元宵餡之一。鰲山燈桿、火樹銀花,這是元宵節最突出的景觀。張燈放火、觀燈游賞是元宵主要的節俗活動。元宵節真是中國的狂歡節
過了正月十五,這一年的春節算是結束了
春節文化的調查報告6
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正因為各地區不同的風俗文化才構勒出了一幅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生活場景。
我通過上網查找資料,我了解到過年這個習俗還有一個這樣的傳說。相傳,中國古時侯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尖角,兇猛異常,”年”獸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來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傷害。今年的除夕,鄉親們都忙著收拾東西逃往深山,這時候村東頭來了一個白發老人對一戶老婆婆說只要讓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將”年”獸驅走。眾人不信,老婆婆勸其還是上山躲避的好,老人堅持留下,眾人見勸他不住,便紛紛上山躲避去。當”年”獸象往年一樣準備闖進村肆虐的時候,突然傳來白發老人然響的爆竹聲,”年”獸混身顫栗,再也不敢向前湊了,原來”年”獸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大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獸大驚失色,倉惶而逃. 第二天,當人們從深山回到村里時,發現村里安然無恙,這才恍然大悟,原來白發老人是幫助大家驅逐”年”獸的神仙,人們同時還發現了白發老人驅逐”年”獸的三件法寶.從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燈火通明,守更待歲.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過年”。
為了充分了解其他地區的過年風俗習慣,我對長期在北京工作的舅舅,和在四川工作的叔叔進行了問卷試調查,調查如下:
1.北京的過年習俗
問:舅舅,請問北京人過年有什么特別的'地方呢?
答:北京人過年需要做的事都安排的井井有條,在這個時間做什么事都做好。
問:那北京人過年有什么習俗呢?
答:按北京的老規矩,過農歷的新年,差不多在臘月初旬就開始了。“在臘八那天他們會熬一種臘八粥,還會泡臘八蒜。從臘八起鋪子上就會擺上年貨。二十三過“小年”,差不多就是過年的“彩排”,過了二十三就過除夕了,別提還真熱鬧。
2.四川的過年習俗
問:叔叔,你長期在四川工作應該對四川的過年風俗有一些了解吧?
答:四川過年,年三十晚全家人一起吃年夜飯,是做一大桌年夜飯,特別豐盛,但不吃飯。初一早上吃湯圓。臘肉、香腸等的腌臘品,一般是臘月二十七、八就煮好了的,要吃到過完年。正月要給祖先上墳。
問:叔叔,那你知道他們為什么不吃飯嗎?
答:我聽說是因為“飯”和“犯”同音,為了避違。
總結分析:這兩個地方跟溫州有著不一樣的過年習俗,有些習俗還非常特別,這樣的習俗想必是一代代傳下來的。
為了更清晰的把各地的過年習俗表現出來,我把不同的地區的過年習俗制成了表格形式。
地區
過年特別習俗
四川
吃香腸·臘肉,正月給祖先上墳
北京
熬臘八粥·泡臘八蒜,逛廟會
上海
送灶君菩薩上天,選則一晚謝年·謝神,送窮
江蘇
“打神鼓”,“掘元寶”,喝“元寶茶”
陜北
五月十五要“轉燈”·“打花”
溫州
曬醬油雞、醬油肉,放開門炮、關門炮,炊松糕
總結分析:各個地區的不同的春節風俗習慣,給各個地區的人帶來了過節的喜慶和熱鬧,也正是這些不同的風俗習慣,讓中國成為了一個擁有多姿多彩的民風民俗的國家。
【春節文化的調查報告】相關文章:
春節文化的調查報告06-07
春節文化調查報告01-18
春節文化調查報告【熱】07-13
春節傳統文化調查報告09-27
家鄉春節文化習俗調查報告10-28
關于春節文化的調查報告范文02-12
春節文化的調查報告(精選14篇)03-29
春節傳統文化的調查報告01-18
[優選]關于春節文化的調查報告范文09-15
春節民俗文化的調查報告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