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爬山虎的腳》評課稿2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就有可能用到評課稿,通過評課的反饋信息可以調節教師的教學工作,了解、掌握教學實施的效果,反省成功與失敗原因之所在,激發教師的教學積極性、創造性,及時修正、調整和改進教學工作。優秀的評課稿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爬山虎的腳》評課稿,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爬山虎的腳》評課稿1
在《爬山虎的腳》這一課的教學中,邵老師使用了微視頻,整個課堂氣氛你活躍,教學效果良好,下面針對聽課情況開始評課。
一、講課老師簡介自己的教學設計
《爬山虎的腳》是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七冊冊第二單元的一篇課文,作者是中國現代著名的作家、教育家葉圣陶。課文向我們介紹了爬山虎的葉子和腳的形狀特點以及它是怎樣用“腳”一步一步往上爬的,來啟發學生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要注意留心細致地觀察身邊的事物。
這篇課文的教學對象是中年級學生,他們的思維正處在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所以為了增加課堂教學的形象性,提高教學效果,我采用實物爬山虎的葉子展示、微課程的使用,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利用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解決問題,從而深入地理解課文內容。
二、聽課老師評課
孫老師認為:這節課是一篇經典的課文,進過幾次教材改革,這篇課文仍然保留。在以往的課堂上,老師們都能做到通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爬山虎的特點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培養細致、有序的觀察習慣。邵老師這點也做得很好,不過這節課采用了微視頻,給整個課堂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教學效果良好。
李老師認為:這篇課文的教學我采用信息技術與課文相整合,通過動畫向同學們展示了爬山虎的葉子從嫩紅到嫩綠以及腳的生長過程爬墻過程,渲染了課堂氣氛。將抽象的事物,通過多媒體的演示,變得鮮活、直觀,同學們興趣盎然,課堂氣氛十分活躍。看見同學們個個學習勁頭高漲,讓我感受到了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整合的優勢。
吳老師認為:這堂課孩子們讀書的時候非常活躍,興趣高漲,有的同學讀起來聲情并茂。課堂上多給孩子們朗讀的時間,讓孩子們能大聲地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這是一個很好的訓練。其次,孩子們在課堂上有合作意識,通過兩次的小組合作學習,為孩子們創設了協作學習條件和氛圍,讓孩子們具備了協作意識,學會合作。
朱老師認為:這節課注重了學生的讀寫訓練,注重讓學生邊觀察邊積累,在學生葉圣陶爺爺細致觀察事物的基礎上,進行小練筆,提問學生你知道哪
些與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葡萄、冬瓜、牽牛花??)說說你它們的特點,把它寫下來。這點很實用。對于本課的教學難點“爬山虎是怎樣爬的”采用了微課程,能很有效地突破重難點,這點效果很好。如果學習這課之前,提早布置學生觀察熟悉的植物,小練筆效果會更好。
三、評課總結
《爬山虎的腳》這一課,教學設計合理,結構清晰,充分利用了信息技術優化課堂教學,特別是微課程的使用,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完成了預期的教學目標,是一節比較成功的課。
《爬山虎的腳》評課稿2
聽了劉xx老師執教的《爬山虎的腳》一課,感到一篇說明文讓劉老師上的這么生動,充分顯示出了劉老師的教學水平。我就劉老師的課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1、上課伊始,對爬山虎的欣賞,激發學生探究爬山虎的腳的欲望,成功導入新課。
2、教師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語句感受了爬山虎的美。
3、劉老師放手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自學,了解爬山虎的腳的特點。默讀后畫出來。如:可以用抓重點詞理解課文內容的方法了解爬山虎的腳長的位置、樣子、顏色。這一過程,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而且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助于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體現了學生自讀自悟的過程和以學生為主體的.精神。
4、找一找的方式讀讀書,找出爬山虎怎樣爬的句子。圈出寫爬山虎怎樣爬的動詞。(觸、變、巴、拉、貼)通過反復的讀,加深理解,體會作者是如何通過細心、持久的觀察寫出這一變化過程的。
5、說一說。讓學生看演示,說過程。爬山虎的腳先是“觸”著墻,把爬山虎的嫩莖“拉”一把,使它緊“貼“在墻上,引導學生欣賞爬山虎往上爬的課件。通過課件演示,學生就能非常清楚地了解爬山虎的腳是怎樣爬的,本課的重點、難點便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迎刃而解了。
6、議一議。把“一腳一腳”換成“一步一步”行不行?
學生通過討論明白:爬山虎并不像其它動物那樣用腳交替著往上爬,而是長一只腳就巴住墻;再爬,必須再長一只新腳。
以上是我個人不成熟的幾點看法,不妥之處請大家指正。
【《爬山虎的腳》評課稿】相關文章:
爬山虎的腳評課稿05-16
《爬山虎的腳》評課稿04-25
(優選)《爬山虎的腳》評課稿07-15
【集合】《爬山虎的腳》評課稿07-14
【熱門】《爬山虎的腳》評課稿10-31
爬山虎的腳評課稿經典(6篇)12-06
《爬山虎的腳》評課稿(精選5篇)10-02
爬山虎的腳評課稿匯編【6篇】12-06
爬山虎的腳評課稿大全【6篇】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