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學科學教育教學故事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優選)小學科學教育教學故事4篇
小學科學教育教學故事1
從事初中科學教學五年了,回想過去五年的課堂教學,總覺得存在一些遺憾,仔細想想,問題還是在于知識不能與生活聯系起來,從而使教學顯得單調而枯燥。初中科學新課程讓學生從生活走進科學、學習科學、同時學會應用科學。在科學教學中,創設生活化課堂不僅可以密切科學與生活的聯系,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社會體驗,而且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科學探究能力,有效落實新課標。
一、關注生活現象,引入科學問題
因為許多科學反應和科學原理在生產和生活中都可以找到影子。因此,在設計教學內容時,教師要有意識地將教材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起來,捕捉適宜的生活現象引入新知,進而可以提煉出其中的科學問題。
例如,新買的鋁鍋,燒過自來水后有黑色斑點;經常雷雨交加的地方禾苗長得很茂盛。這些奇妙的現象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后,就能促使他們去學習掌握鋁和氮氣的性質。由于有了跟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聯系的導入,學生對于下面新知的學習就有了積極性,興趣自然產生。
二、創設生活情境,感受科學問題
科學是人類在長期的社會生產生活實踐中發展起來的,它與人類的生產生活和社會的發展相關。現行科學新教材內容的設計盡量貼近了生活實際,甚至手中的一張紙,呼出的一口氣都成了學生自己的研究學習對象,這樣的學習易被接受。直觀的、有趣的、具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更容易激活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科學知識,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所以,在教學時,我們要注意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選擇學生身邊的、生動有趣的、有利于學生探索的問題、創設鮮明的問題情境作為素材,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動機。比如,家中的食鹽為什么會變潮?在冰雪天馬路上撒的物質為什么會使雪融化?等,通過大量具體的、真實的生活事件,引導學生感受體會了解科學問題。
三、參與生活實踐,認識科學問題
“實踐出真知”,實踐是學生學習的重要環節,是知識理解的延伸與升華。任何束縛學生手腳,只允許他們冥思苦想的教學方法是不科學的。只有讓學生充分進行生活實踐,才能使學生真正明白所學知識的價值。例如,結合空氣、水、酸、堿、鹽等內容的學習,組織學生對本地區的環境狀況(飲用水、空氣、土壤等)、空氣的污染狀況、污水處理廠的'流程和原理、周邊農村施用化肥和農藥的具體情況等進行調查.結合無錫“太湖藍藻事件”、“白色污染”等,組織學生關 2 龍崗區科學教師繼續教育作業
注新聞并從網上查詢分析原因。通過這些實驗和調查活動,運用科學原理積極展開思維,不僅使學生樹立綠色食品、綠色環保、綠色科學的意識;而且可逐步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去親自體驗,在實踐活動中學生就理解了知識,掌握了知識。
四、運用科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
《科學課程標準》指出,使學生“正確認識科學、技術與社會的相互關系,能運用所學知識解釋生產、生活中的科學現象,解決與科學有關的一些實際問題,初步樹立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思想。”新教材努力從科學的視角去展示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培養學生對自然和社會的責任感,用科學、技術、社會相聯系的觀點引導學生認識材料、能源、健康、環境與科學的關系,逐步培養學生形成綜合的科學觀和對有關的社會問題做出判斷決策的能力。
所以,科學教學不僅要從學生的生活中提出科學問題,還必須結合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讓學生運用科學知識和科學的思維方式去看待分析與解決,從而使學生體驗到科學的價值,進一步感受到科學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系,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小學科學教育教學故事2
我一直喜歡鉆研網絡技術,今年我如愿以償的成為一名專教科學的教師,又帶上了我喜歡的年級——五年級科學。作為一名剛轉課的新手來說,這段時間有許多欣喜,也有些許煩惱。如何教好科學這門課,成了橫在我面前難以逾越的鴻溝,我一直苦苦追尋著答案,并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希望能夠更好地把自己在大學學到的知識傳授給學生。就在我剪不斷,理還亂的時候,學校領導向我伸出了援助之手,他們不光組織教師學習理論知識,還帶我們深入課堂聽課,學習骨干教師先進的教學方法。寫聽課反思,不斷總結經驗,提高我們的專業素養。尤其是王校長,放下領導的架子,不厭其煩地教給我一些做備寫導學案的方法,怎樣做好課前準備等等,有了這些,當我再次站在講臺上時,感覺心里沒那么慌了,與學生交流也順暢了許多。我也深深體會到不打無準備仗的意思了。
以后的日子里,我時刻提醒自己要爭做一名合格老師,在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不能光著眼于書本,還要利用我們身邊的教學資源,不斷地為自己充電,不斷地用新知識來武裝自己,才能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讓他們如魚得水。為此,我請教了管電教設備蔡老師,他交給我微課的制作方法,多媒體設備在教學中合理運用的技巧等,還讓我把自己的課錄下來幫我找缺點,提建議,一遍又一遍幫我反復推敲,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新的教學方案,鼓勵我不斷嘗試新的教學方法。每節課下來都和蔡老師進行總結交流,在不斷地磨課中,我變得自信了,教學經驗也豐富了。課堂中能自如地應對各種突發情況,靈活地進行教學。在和學生互動中,由于引導得法,課堂生成增多,有價值的問題不斷涌現,智慧的火花不斷閃耀出新的光芒。在課堂教學中,唱主角的是學生,讓學生進入主體角色,主動地去發現學習,從而成為知識的主動探索者,教學中,讓學生充分體驗到快樂與自由,充分賦予學生自主選擇的權力,創造多向的交流環境,學生可以問教師也可以相互討論,還可以查資料來解決問題。我經常告訴學生:教室是你們的,電腦是你們的,老師只是你們的學習伙伴,能學到多少知識,全看你自己了。
記得,那天上午第五節課是五(1)班的科學課。上課鈴聲未響,同學們已經戴好了腳套,等待我來安排課堂教學內容,上課了,我布置的實驗內容是利用橡皮筋作動力,使小車運動。并且設置完成時間為20分鐘。內容講完以后,看學生的表情很不情愿,有的同學提出沒聽懂,覺得沒意思;有的同學干脆我行我素,做自己的事,教室里學生們有一搭沒一搭的按老師的吩咐做實驗,甚至某個角落傳來了竊竊私語的聲音。
我突然靈機一動:“同學們,我們來一次比賽如何?誰的小車跑的遠,獎勵10分,還可以獎勵一個氣球。話音剛落,教室里靜悄悄的,同學們埋頭實驗,爭做第一。看到學生的表現,我暗自慶幸,自己隨意的一句話,卻達到了這樣的效果。也讓我領悟到“好孩子是夸出來的”道理。讓我嘗試了巧妙的鼓勵性語言的重要性。這堂課,巧設鼓勵性語言,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也給我的教學工作帶來了快樂。 我深感欣慰。只要發現孩子的點滴進步,就大力表揚,樹立榜樣,在全班中起帶頭作用。
巧妙使用鼓勵性語言,是我這段時間積累的經驗。它既可以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可以讓學生愉悅身心,喚起他們更高的學習熱情。作為教師,應該把它發揮的恰到好處,把學生吸引到自己的教學中來,引導學生樂于參與教學,使課堂更加生動。
綜上所述,要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不僅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還要著眼于提煉課程的內容,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主動參與,激發學生對計算機的興趣,讓我的學生運用信息技術的基本技能開辟屬于自己的天地。
小學科學教育教學故事3
學校安排我接手小學科學教學工作,這對從事多年教學工作的我來說,是一個考驗。開始我認為小學科學課就是引領學生自己隨便談一談,說一說,做一做。可是一段時間下來,我發現自己的感覺是錯誤的!因為科學課有很多實驗,這要求老師要很好地組織學生,讓他們自己去動手實驗、自己去發現問題,然后想辦法去解決問題。
記得我在講授《風的形成》這一課時,剛開始布置實驗沒有幾分鐘,正當別的同學都安安靜靜地按照老師講解的方法著手做實驗時,突然在徐瑋江同學的位置處冒出了黑煙。嚇得旁邊的女同學大叫,“老師,徐瑋江冒煙了。”我趕緊走過去,查看原因可是這時,他早已嚇得藏起了作案工具,黑煙也已漸漸散去,我不明白這個黑煙是如何冒起的。我看了一會兒,說:“徐瑋江,你的實驗相當成功,只是風變了顏色,你是如何做的?能不能給咱們同學和老師說一說?”徐瑋江一看,我沒有批評他,反而贊同他的做法。這時,他的膽子大了起來。他走到講桌前,給我們師生當起了臨時的小老師。他一邊講解,一邊操作,說:“其實,我剛才也是按照老師講的方法來做的,只是我手中還有一根蠟燭,沒什么意思,就隨手點著了,然后把蠟油滴在蚊香上。就這樣了,也不知什么原因,就起了濃濃的黑煙!”隨著實驗的`進行,當蠟油滴在了蚊香上,就真的出現了黑煙,“你們看,就是這樣其中一部分黑煙沿著演示器向右,再向上冒出,這就是所謂的風的形成了;可是還有一部分直接向上冒出了。”我隨機鼓勵他,“你的一次搗亂,讓我們每個同學,包括老師都很清楚地看到風的形成!我們還得向你學習這種精神呢!你知道嗎?科學家的研究成果就是敢于突破常人的思維,用別人沒有用過的東西來做的實驗,你很有科學家的天份呀!”“謝謝老師!”“你能不能給我們講解一下風的形成原因呢?”“因為演示器里蠟燭的點燃,讓周圍的空氣變熱,上升;而蚊香的左側放了一塊濕毛巾,降低了周圍的空氣溫度了,蚊香的煙就沿著實驗器補充過來了。由于熱空氣上升,冷空氣及時補充,就形成了風。”“你說的真好!看來你真的理解了風的形成原因了。可是,對于剛才出現的黑煙現象,你知道為什么嗎?”“不知道!”“別的同學知道嗎?”“不知道”“那好,今天我們的作業就是回家查閱資料,尋找一下這個實驗起黑煙的原因。”第二天,我一到學校,徐瑋江同學就找到我,說:“老師,我知道了。黑煙就是因為碳沒有完全燃燒!”“你真棒!通過自己努力找到了問題的答案。以后要更努力呀!”
我想說,科學課是一門綜合課程,它要求每位科學老師付出更多的努力去備好一節課,然后全身心地投入每節45分鐘的教學,讓每一位學生都在科學課堂上學有所獲!讓更多的學生喜歡科學課!
小學科學教育教學故事4
我從事教學工作三十多年來,一直教數學課程。對于我剛剛擔任三年級科學課的教學,上課前精心設計教學的過程,在課堂上往往達不到較好的教學效果。孩子們會提出形形色色的課堂“問題”,這樣課堂也會變得難以控制。這樣“非預設性的教學”也成了新課程教學的重要特征。當面對無法回避的課堂“問題”時,作為教師應該怎樣應變才能使課堂上的“問題”轉化成教學中寶貴的課程資源呢?
說起教學故事,小學科學教師的心中也有許許多多令人感動的故事。這些故事就像閃光的珍珠,點綴著我們科學教師繁忙而充實的教學生活,使平凡的教學生涯充滿了欣喜和感動。
例如我在講水的----沉浮現象時,課前我準備了一些馬鈴薯和一杯能讓馬鈴薯浮起來的.濃鹽水。課堂上,我信心十足地與孩子們談話:同學們老師手上有一個馬鈴薯,請同學們猜測一下它在水中是沉還是浮?同學們都說是沉。我把馬鈴薯放入清水中,果然是沉的。接著我把馬鈴薯從清水杯中拿出、擦干,又故作神秘地說老師施展了一些魔法,能讓馬鈴薯在這個杯中浮起來,我心里想:同學們看到馬鈴薯由沉變浮一定會覺得很驚奇,這樣我就可以順勢引導同學們去探索馬鈴薯變浮的原因。當我把馬鈴薯放入鹽水中,出現的結果卻令我措手不及:馬鈴薯居然穩穩地沉在了燒杯的底部。
失敗的實驗引發學生們的議論:“咦!怎么沒變呀,不是和原來
一樣是沉的嗎?”我也有些緊張,趕快把馬鈴薯從水中撈出來,仔細一看找到原因了。原來這個馬鈴薯不是我課前做實驗用的那個,我以為一個馬鈴薯能浮起來,其它的也一定能浮起來。這可怎么辦呢?于是我說:這個馬鈴薯太調皮不聽老師的話,咱們再換一個聽話的。我趕快把課前實驗過的那個馬鈴薯找出來,重新做一遍,馬鈴薯終于浮在了鹽水上面。課堂出現的意外“問題”使學生興趣大增,我決定抓住時機,及時引導學生進行討論。
老師:在同一個杯子里,馬鈴薯為什么會有的沉有的浮呢?我把兩個馬鈴薯發給同學們輪流觀察。
學生1:新鮮的馬鈴薯水分多,重一些,所以容易沉,不新鮮的水分少,重量輕所以容易浮。
學生2:我們上節課學過,大小一樣的物體,重的容易沉,輕的容易浮。
最后經過大家的討論,終于找到了答案。
【小學科學教育教學故事】相關文章:
小學科學教育教學故事10-10
小學教育教學故事05-19
小學科學教學案例故事09-07
小學語文教育教學故事10-22
小學教育教學故事7篇09-19
教育教學故事10-03
教育教學的故事12-15
(經典)教育教學的故事11-30
【精選】教育教學的故事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