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國茶文化與日本茶道》閱讀答案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生活中,我們時常需要做些閱讀題,而與閱讀題如影隨形的則是閱讀答案,閱讀答案可以給我們提供解題指導和解題思路。大家知道什么樣的閱讀答案才是好的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中國茶文化與日本茶道》閱讀答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由于漢字的組合比較自由,中國古文獻中出現過“茶道”這個詞組。比如與陸羽同時代的皎然,他寫的《飲茶歌》中就有“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之句。這里“茶道”的含義相當于茶事或茶藝,有別于日本所稱“茶道”。
日本和中國不同,日本原先不產荼,茶是從中國傳去的。12世紀時,兩度入宋求法的榮西法師帶回茶種,開始在日本推廣飲茶。不過榮西的著眼點是看重茶的醫療保健作用。他在《吃茶養生記》中說:“茶也,末代養生之仙藥,人倫延齡之妙術也。山谷生之,其地神靈也;人倫采之,其人長命也。”把茶當成“仙藥”,在其原產地中國,人們恐難以置信;這種說法實際上反映出對來之不易的外國物品之作用的習慣性夸張。
日本茶道中飲用末荼,原是從南宋飲末茶的做法中學來的。但中國的飲茶法自元以后有了很大的變化,茶道卻一直沿用那在中國已趨絕跡的末茶,因而無法與中國茶事的新發展相接續。日本生產不出像中國宋代那樣的高質量的茶餅,卻又要保持飲末茶的成規,乃將茶葉直接粉碎為茶末,其色綠,其味苦澀;特別是點出的濃茶,幾乎難以下咽。雖然這和榮西所說“茶是味之上首也,苦味是諸味上首也”相合,但和中國六朝以前的成湯型茶、唐宋的甘乳型茶、明清的清茶型茶均絕不相同。同時日本點茶時多不用湯瓶而從茶釜中舀取,與宋代之烹點手法相較,也使人產生似是而非的感覺。
中國沒有日本的那種茶道,因為兩國的歷史背景、社會風氣均不同,對茶的認知亦有別,本無足怪。如楚天在《百科知識》上撰文介紹中日茶文化時曾說:“中日茶文化的主要區別,在于其中的‘道’,中國無,日本有。”“茶道是日本茶湯之道的俗稱。日本飲茶之風已興起七百多年,才由村田珠光從中悟出‘道’來。至千利休時,日本茶道的體系始告完成。經過千余年的歷史積淀,茶道深深融入日本民族精神,成為日本特有的文化形態。它在交友懇親的茶會上,形成以主人的茶事做法和客人的茶器鑒賞,及主客心領神會為環節的一整套繁縟復雜的禮儀,既細膩典雅,又莫測高深,同時還對時令、場所、道具、等級、規格的考究費盡心機。”而中國自唐以來,即稱“茶為食物,無異米鹽”(長慶間左拾遺李玨語,見《唐會要》卷八四)。宋代王安石的《議茶法》也認為:“夫茶之為民用,等于米鹽。”南宋的俗諺說:“早辰起來七般事,油鹽醬豉姜椒茶”(《夷堅續志前集》卷一)。中國人以務實的態度對待茶。不僅中國平民從不把喝茶視作特殊的“道”,而且連被尊稱為茶神的陸羽的雕像有時也逃不脫以滾湯澆頭的遭遇;在實行家元制的日本茶人看來,同樣會被認為是難以理解的了。
(摘編自孫機《中國茶文化與日本茶道》)
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日本的榮西法師認為茶是“仙藥”,重視其醫療保健作用。
B.日本點茶時從茶釜中舀取的手法與宋代的烹點手法相同。
C.日本茶道深深融入日本民族精神,是日本特有的文化形態。
D.中國自唐以來就把“茶”看成是與“米鹽”一樣的普通食物。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文章開頭通過舉例闡明中國古文獻中的“茶道”與日本的“茶道”不同。
B.文章主要運用對比論證,突出中國茶文化與日本茶道的不同之處。
C.文章最后一段引用《百科知識》上楚天的介紹論述日本茶道的特殊性。
D.文章用陸羽的雕像被滾燙澆頭的事例證明中國人用尊敬的態度對待茶。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日本人習慣性地夸大了茶的作用,是因為茶是一種來之不易的外國物品。
B.日本茶道保持南宋飲末茶的成規,無法與中國茶事的新發展相接續。
C.因為中日兩國的歷史背景、社會風氣不同,兩國的茶文化有很大的區別。
D.日本飲茶之風歷史悠久,在茶傳入日本后不久就發展出獨特的茶道體系。
答
1.B項,原文兩種手法“使人產生似是而非的感覺”。
2.D項,“滾湯澆頭”是不尊敬茶神的行為。
3.D項,“不久”錯誤,原文“日本飲茶之風已興起七百多年,才由村田珠光從中悟出‘道’來”。
【《中國茶文化與日本茶道》閱讀答案】相關文章:
日本茶道文化03-05
[優秀]日本茶道文化07-05
(優選)日本茶道文化07-05
日本茶道文化5篇03-05
日本茶道文化(5篇)03-05
中國的筷子閱讀答案06-18
日本茶道文化[實用2篇]07-05
日本茶道文化通用5篇06-13
《中國香文化》閱讀答案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