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合]我變成一棵樹的評課稿3篇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總歸要編寫評課稿,評課有利于幫助和指導教師不斷總結教學經驗,形成教學風格,提高教育教學水平。評課稿要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我變成一棵樹的評課稿,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我變成一棵樹的評課稿1
在《我變成了一棵樹》的教學中注重了思維訓練,在思維深刻性,廣闊性上進行了嘗試,尤其是兩次想象環節的設計更突出體現了這點。在具體想象情節環節設計中,我有意給了孩子們一些必要的支撐,如“讓我們走進孩子挖樹坑這個畫面:看,孩子吃力地揮動著鐵鍬,當他碰到一塊很大的石頭,他(動作);當他細細的小手被磨出水泡時,他(神態),當母親喚他休息時,他說(語言),此時此刻,他想(心理)”這本是一個很好的訓練點,但在操作過程中,我忽視了環節的整合過程,將語言、動作、神態、心理、割裂開來,缺乏一個整合的完整過程,使想象空間不夠寬廣,這是最令我遺憾的一點。
全課的教學重難點設定為在閱讀過程中指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感受自信健康的心理在孩子成長中的重要作用,學會自信面對生活。這是將語言訓練與心理教育巧妙結合的訓練點。語文課上要學習語言表達,進行思維訓練,并在情感熏陶的過程中感悟人生,啟迪情智。學科滲透不是改變學科教學的根本特點,而是借助于學科本身特點,在語言文字品評過程中滲透相關心理教育,這里要把握好一個“度”的`問題。這節課在這點上進行了有益嘗試,不夠成熟但有所收獲。
教學永遠是遺憾的藝術,常常是注重的情感忽視了內容,重視了文字忽略了內涵,側重了朗讀輕視了思維,在遺憾中嘗試,又在嘗試中反思。課堂永遠是新鮮的,學生永遠是鮮活的,動態的課堂,隨機生成的教育契機,需要我們不斷是思索和嘗試。我深知道路漫長,但我已起行。
我變成一棵樹的評課稿2
《我變成了一棵樹》是一篇閱讀課文,但是本文寓意深遠。課文以小樹為線索,實質是寫殘疾男孩。小男孩成全了一棵樹,母親成全了小男孩。兩條線索交織著講述著同一個故事:成全一個生命。讀完課文,你的靈魂會感到震撼:為那棵差點被奪去生存資格兒最終高大挺拔的樹苗的堅韌,為那位終于成功了的殘疾男孩的自信和陽光,更為那位成全了一棵樹和一個孩子的偉大母親。
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我設立了三個目標。一是在閱讀中感受孩子的堅強和樂觀,使學生受到情感熏陶,體會自信、樂觀的心理情緒對個人成長的重要作用,培養健康心理。二是在讀書中感受作品語言的'質樸與含義的深刻,把握文章結構線索上明暗兩條線交織著講述著同一個內容的特點。三是從語言文字中去體會人物的情感,借助想像填補文章空白,抓住細節描寫感受不同語言環境中細節描寫的不同作用。感悟孩子的堅強執著和樂觀,體會母愛的偉大。
在教學本課的開始,先抓住題目理解課文。讓學生理解了“成全”的意思,通過課題,知道了一個小孩救活了一棵險些被丟棄的小樹苗,使之成長為一棵大樹。同時也讓學生明白:孩子成全一棵樹的同時,也是在通過自己的堅強樂觀的生活態度成全著自己。
抓住文中的關鍵語句,理解課文。“母親作出了一項重大決定”,聯系全文,讓學生弄懂促使母親作出這項重大決定的最主要的一件事是什么,明白孩子成全一棵樹的同時也在成全著自己,同時感受母愛的偉大。讓學生理解“一拐一拐”在文中多次出現的用意:第一次是交代孩子是個殘疾人,后幾次是為了表現孩子取得成功是比常人付出了更大的努力。
我變成一棵樹的評課稿3
《我變成了一棵樹》是部編版三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課文,本文從“我”的愿望出發展開大膽想象,講述了“我”變成一棵樹之后發生的一連串奇妙的事情,也對應了第五單元“走進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的人文主題。除了識字教學,本單元還是習作單元,因此本課的教學重點在于能結合課文中的奇特想象,讓學生感受想象世界的神奇,打開思路,大膽展開自己的想象,為之后的想象習作打下基礎。
一、整體教學設計
針對本課的特點和教學重點,我整體的教學設計是這樣的:第一課時集中學習生字,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梳理出我想變成一棵樹的原因以及變成樹之后經歷了的事情;第二課時引導學生感受文中的奇妙想象,試著通過練筆展開屬于自己的大膽想象。
我是這樣設計第二課時的教學的:首先復習導入(生字和課文內容),在回顧課文時,我這樣的導語“還記得我們上節課有位小朋友變身成樹的原因嗎?不想吃飯可以算得上這位小朋友的小小心愿了,一次神奇的變身就可以完成一個小小心愿,真不可思議”帶領孩子們進入本節課的學習,同時也是在告訴孩子們想象可以是從內心的小愿望開始的,這節課提到的的變身也是從這開始的;接著深入讀文,感受想象的神奇,學生先默讀課文,畫出自己覺得有意思的句子,和同桌交流,初步感受想象的奇特,在班級展示的環節,我則出示文中的幾個句子,通過情境朗讀、想象畫面、動作演示、分角色朗讀等多種方法讓孩子們進入想象的世界,同時這幾句話剛好就是文中“我”變成樹之后的神奇經歷;最后大膽想象,創作表達,在感受過文中的奇特想象之后,我依靠板書,給學生總結寫法,讓學生理解這次的變身是從小小愿望開始,變身成功后會發生一系列奇妙的趣事,自己將要進行的練筆也要有這基本的兩部分,學生由說到寫,向大家展示自己大膽想象創造出的奇妙世界。
二、比較成功的做法
綜合最后的課堂效果,我認為本課教學比較成功的做法有:
1、給孩子相對寬松的課堂氛圍。本單元是習作單元、想象單元,不局限孩子的思路是最基本的要求。學生本身在這個年齡段是有天生的想象力的,只是這些想象力需要被鼓勵,更需要給他們提供一個平臺。所以在這節課堂上,我所有的課堂問題都是開放型的,對孩子們答案的多樣性及時給與肯定,尤其是在感受課文有意思的'句子時,我讓孩子們想象鳥窩的形狀還可以有什么,小動物可能是怎么住進來的,學一學小動物們對話的語氣等,這節課上孩子們的思維是活躍的。
2、由扶到放的教學方法。孩子們剛接觸此類的課文,無論從感受文章語言還是學著文章寫作都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在兩個環節中,我都重視問題引導、總結方法等環節,帶著孩子學會感受想象,學會寫自己的想象。
3、分層次指導寫作。本篇文章結構相對不是非常緊湊,但是深入研究就可以發現,每一次的想象都是和自身現實生活連接的,就是我門說的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我們要讓孩子們明白,想象可以實現自己內心的愿望,實現愿望后會創造出更多的不可能。這兩項是缺一不可的,如果不說清,孩子們就會顧此失彼。這樣分層次知道,孩子們當然就進行了兩方面的訓練。
4、學法遷移,加以運用。每篇課文都是例子,我們是在用課文,而不僅是在學課文。本節課我的目標是讓孩子們大膽想象自己的世界,如何想,如何寫,我帶著孩子一起在學課文中總結出課文的寫法,孩子們的寫作才會有了方向。
三、不足之處
當然,課堂教學不是盡善盡美的,我認為,本課的課堂教學需要改進的地方是:
1、課堂容量稍大,課時目標無法在40分鐘內完成。課堂的幾個環節仍然需要調整,想辦法分配給最后一個環節更多的時間。
2、閱讀后、寫作前都沒有安排學生間充分的交流。交流可以碰撞出孩子思想的火花,但是必須協調好和之后寫作環節的課堂比重上的分配。
【我變成一棵樹的評課稿】相關文章:
我變成一棵樹評課稿06-16
我變成一棵樹的評課稿11-21
我變成一棵樹評課稿范文12-11
我想變成一棵樹評課稿10-24
《我變成了一棵樹》評課稿通用12-10
我變成一棵樹評課稿范文(精選6篇)07-29
我變成一棵樹評課稿[精品5篇]06-16
我變成了一棵樹教學評課稿通用12-21
我變成一棵樹的評課稿精品3篇01-19
我想變成一棵樹評課稿(精選7篇)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