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文化傳承的素材事例精選(精選7篇)
文化傳承確保了文化多樣性的存在,這種多樣性不僅是人類文化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推動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基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文化傳承的素材事例精選(精選7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文化傳承的素材事例 1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下周我們將迎來清明節,那么又有多少人了解清明節這個中國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呢?我們班的同學做了一次相關調查,驚奇的發現,知道清明節來歷的僅有32%,這樣的結果實在令人擔憂。
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系。但是,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曰:“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是我們緬懷先烈的日子。它教育我們,要學會珍惜現在的生活,奮發努力;也不要忘記過去,在歷史的傳承中,努力上進,為祖國的明天而奮斗。
除了清明節,中國的傳統節日還有很多,其中都包含了深厚的文化意義。傳統節日,代表的是中華民族傳統的文化,背后所蘊涵的博大精深的民族精神與氣節值得我們去感悟學習。作為一個擁有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在千年的`祭奠中流傳了有影響力、可繼承,有益后代發展的道德遺產、歷史遺產和革命傳統。“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愛國情操;“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為政風范;“厚德載物、道濟天下”的廣闊胸襟,“奮不顧身、舍生取義”的英雄氣概,“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社會理想……這些傳統美德就深深熔鑄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之中,它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根”和“魂”。
當韓國開始申請江陵端午祭為世界遺產,而韓國某公司更是將“端午節.cn”這一中文域名搶先注冊時,都給我們的感覺就是――“不是滋味”,而今韓國申遺成功,也許大多數人也是――“不是滋味”。
傳統習俗被人給淡忘,方言、刺繡都成為了“瀕危”五種。“端午節”、“李白”都被韓國搶去,成了他們的歷史文化。現代青少年對這些祖先留下的瑰寶知之甚少。粵劇、昆曲這些真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卻可悲的逐漸淪為老年人的娛樂消遣。
作為中學生,我們應該從生活的點滴中,繼承中華文化的傳統美德。周末閑余,何不用《弟子規》和《千字文》替代手中的小說、電腦?對于父母,即使做不到“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也要做到起碼的謙遜有禮
文化傳承的素材事例 2
上下五千年,中國一路風塵仆仆走來,腳下踏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蘊。但在今天,一提及中國傳統禮儀,大多數人并沒有什么清晰概念,甚至則一位這種傳統禮儀人化是過時的東西。因此,中國禮儀文化正在遭受著史無前例的以往與不屑。
然而,中華民族傳統禮儀文化是中國人民幾千年來處理人際關系的實踐結晶,是人與人之間行為規范的準則。
楊時與他的學友游酢為求的正確答案一起去老師家請教。時值隆冬,天寒地凍,來到程家時,適逢先生坐在路旁打坐養神,楊時二人不敢驚動老師,就恭恭敬敬立在門外,等候先生醒來,過來良久,程一覺醒來,從窗口發現侍立在風雪中的.楊時,只見她遍身披雪。腳下雪已有一尺多后了。此后,“程門立雪”的故事就成了尊師重道的千古美談。
禮儀是律己,進人是一種規范,是表現了對他人的尊重。古人云“不學禮,無以立”文明禮儀不僅是個人素質、教養的體現,也是個人道德和社會公德的體現。
東漢黃香僅僅九歲,就懂得尊老愛幼,孝順父母。在冬天嚴寒之時,就用自己的身體將父母的被子溫暖后,再請父母安寢;在夏日炎熱之際,則用扇子給父母扇涼驅蚊,以侍奉父母安寢。黃香溫席是在中國傳統孝之禮儀,孝順父母,從小事做起。
近百年來,由于種種原因,一些優秀的倫理道德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如今的人們已經有了較之過去更為雄厚的經濟基礎來孝敬老人,心已經沒了,孝敬父母不是有心無力,而是有力無心。
唐朝貞觀年間,西城回綸國是大唐的藩國,一次,回綸國為了表示對大唐的友好,派使者帶一批珍寶見唐王,其中最珍貴的是白天鵝。途中,白天鵝不謹飛走,使者只拔下幾根鵝毛,卻沒能抓住白天鵝,使者在擔心害怕之余吧鵝毛獻給了唐太宗,唐代宗并沒有怪罪他,反而覺得他忠誠老實,不辱使命,從此,“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的故事干為流傳開來。
中國傳統禮儀,應是體現精神價值的生活方式,傳錄它可以使我們的禮儀化發揚光大。
傳統禮儀畢竟是中國傳續了幾千年的血脈,若血脈堵塞,中國只能被稱為是一個現代國,而不能稱其為中國了。中國傳統禮儀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國人和海外人引來容耀和自豪,它是中華民族重要的凝聚力,沒有它,國人將迷失自我;沒有它,中國便只剩下一個空殼。
縱觀古今中外各國發展,世上沒有一個民族失否定自身傳統禮儀的,沒有任何一個民族會認為自己的優秀的傳統禮儀是過時的,有害的。而傳來中國傳統禮儀文化。是每個華夏兒女的責任,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無愧地大聲說:“我是中國人!”
文化傳承的素材事例 3
中國有許多傳統節日,但我最喜歡過年。每到新年,喜貼春聯,敲鑼打鼓,張燈結彩,送舊迎新的活動熱鬧非凡,每一個人臉上都洋溢著節日的喜悅。但你知道嗎,過年為什么會有這些喜慶的活動呢?這里面有著一個美妙的神話傳說故事,現在讓我來講給你們聽聽吧!
傳說中,在一個僻靜的山谷里,住著一只叫年的怪獸,每到新年的晚上,怪獸就會去襲擊山角下的一個小村莊,村里人知道會來怪物,把門鎖得緊緊的,可是不管怎樣,年就會進來,偷吃村民的東西,傷害人畜,大家都害怕極了,但又無能為力。第二年一大清早,人們紛紛收拾好東西準備去城里過完年再回來,這時,一位仙翁走過,他告訴村民年害怕紅色和響聲,人們聽了連忙買了對聯貼在門上。晚上,年又來了,它一見紅色,聽到鑼鼓聲陣陣嚇得趕緊逃跑了。從此,村莊太平了。以后每逢過新年家家戶戶都貼對聯,放爆竹,這個習俗一直延續至今。
新年中最有趣的要數我和小伙伴一起放煙火。晚上吃完年夜飯,我就迫不及待地拿著煙花朝門外奔去,一出門就聽見小朋友們的歡呼聲。原來,在二村的小花園里正舉行煙花比賽呢!只聽見天空中“砰,砰”幾聲,各種煙花在天空中綻放,真是形態各異,姹紫嫣紅,有的像一條條金色的巨龍騰空而起,有的像一枚枚銀色的子彈直沖云宵,還有像一個個沒有開放的'花苞,在天空中欣然怒放。我看見這樣美麗的煙花心里想:“我的煙花一定比他們的煙花好看幾十萬倍。”于是,我趕緊拿出自己的煙花小心翼翼的點燃之后向著天空發射,只聽“啪”的一聲,煙花朝天空中直飛而去,這時我在心里暗暗的想:“嘿,嘿,”我這煙花一定比你們的好看,可是,當我抬頭望著天空時卻呆若木雞了,原來這種煙花叫“花生米爆炸”,這煙火就像一顆花生米一樣飛上了天空,但在上面只“啪”的一聲就結束了,一點也不漂亮。真讓我大失所望。不過一轉眼我就溶入到這節日的喜慶之中去了,看著天空被這些五彩繽紛的煙花裝扮的絢麗多彩,我們個個歡呼雀躍,開心極了!
過新年,穿新衣,開開心心過大年......我們唱著歡樂的歌謠,迎接新的一年到來。
文化傳承的素材事例 4
試題猜想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作文。
原創文化傳承類綜藝節目《叮咯嚨咚嗆》播出特立獨行的尚雯婕與漁鼓道情傳承人苗清臣合作的《夜之繆斯》,使人焦躁的內心獲得難得的平靜與放松。主持人稱贊:傳統與時尚結合,跨越音樂的國界,給人耳目一新之感。老歌唱家李谷一提出質疑:在中國舞臺上,尤其是和我們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結合之時,怎能用外國語言唱?尚雯婕解釋:世界音樂作為特別曲類,面對的不只是中國觀眾,太原汁原味,可能他們聽不懂。
請寫一篇文章,談談這段話引發了你怎樣的思考。
名師解題
立意:立意的關鍵在于抓住材料中的關鍵詞“傳統”與“時尚”,傳統需繼承,時尚則是一種創新。一味固守傳統,或者一味苛求創新,都是不可取的,要客觀全面地理順其中的辯證關系。同時,由音樂的傳統與時尚的結合,拓展到一個民族不可或缺的精神品質,有挖掘提升,也有拓展延伸,才能做到立意不膚淺。
結構:議論文貴在以理服人。坦率地說,結構歸根結底是為內容、為論證服務的,議論需要有明確的觀點,需要有深刻透徹的分析,層層剝繭,條分縷析,進而形成咄咄逼人之勢,達到理直氣壯的境界。
高分范本
以傳統為基,融創新之華
原創文化傳承類綜藝節目《叮咯嚨咚嗆》播出特立獨行的尚雯婕與漁鼓道情傳承人苗清臣合作的《夜之繆斯》后,尚雯婕被老前輩李谷一痛批,再度引燃關于傳統與時尚、繼承與創新的深層思考。
是的,傳統與創新兩者密切相關、相輔相成,丟棄傳統而盲目地追求時尚與創新,或一味地固守傳統而缺乏創新都是極端錯誤的。只有以傳統為基,融創新之華,在遵守傳統的基礎上進行創新,才會得到令人滿意的效果。
芥川龍之介說:“最聰明的生活是,一面輕蔑一個時代的習慣,一面不破壞其習慣的生活。”這句話看似矛盾,卻不乏深刻的意蘊。傳統之中求創新,這才是真正的高境界。
提起阿隆索家族,大家都不陌生。“蔗糖、雪茄、阿隆索”是古巴文化在國際最鮮明的旗幟,阿隆索家族出過眾多舞蹈領域領軍人物。成長于這樣的家族,自幼耳濡目染,世界芭蕾舞大師勞拉·阿隆索在繼承古巴芭蕾傳統風格的同時,也始終立志于為經典注入新鮮、現代的元素,并將二者完美地融合。“古巴版”的.《天鵝湖》便是她創新較為突出的一部作品,勞拉·阿隆索在其母親——當代古巴芭蕾舞大師艾麗西亞·阿隆索編創的基礎上,又將自己更加現代化的構思融入了進去。她說她只是“實現了母親‘撣去經典上的灰塵’的編舞理念。”傳統與創新看似是矛盾的雙方,但其中一定存在著特定的聯系,而勞拉·阿隆索就是發現這一聯系的成功者。正是因為她在傳統上的突破,為古巴芭蕾藝術之路開啟了又一扇門,直通成功的頂端。
與阿隆索的創新相比,湖南衛視播出的《武媚娘傳奇》不免讓人大跌眼鏡。強大的演員陣容,精美的服飾,著實為這部“歷史劇”增光添彩。可是在這華麗的背后卻蘊藏著眾多問題。長達92集的電視劇,幾乎以愛情為主線貫穿。劇中的武媚娘是那樣的善良、正直、仁義。這些很快遭到網友的抨擊。歷史劇創新是好的,但這一定是要在尊重歷史的前提下,盲目修改,為了創新而“創新”終將事與愿違,最終落個“又臭又長劇作”的名聲。
2016年首屆“蘇州古城旗袍節”獲得了眾多“點贊”,這個策劃源于近年來旗袍受到的女性熱捧,傳統旗袍開始進入普通女性的衣柜中。而旗袍走秀更是流行普及,大到時裝舞臺模特走秀,小到社區里的阿姨們自娛自樂。這是一次傳統與時尚融合的成功探索與嘗試,是一道亮麗耀眼的風景線。
一個偉大的民族,是不乏敬畏的,他們敬畏傳統,薪火相傳,生生不息;他們敬畏時尚,與時俱進,源遠流長。讓我們以傳統為基,融創新之華,領悟傳統的真諦,從傳統中求創新,在創新中締造新的輝煌!
文化傳承的素材事例 5
1、賈平凹——文學的守護者
賈平凹,中國現代著名作家,他以小說中對傳統文化的思考和表達而廣受贊譽。
賈平凹的小說作品充滿了對傳統文化的回憶和思考。他用樸實的語言和細膩的筆觸,將傳統文化存于文字之間。他的作品既承載了傳統文化的智慧,又融入了對當代社會的關注。
賈平凹通過文學讓傳統文化得以傳承和發展,他的作品不僅引發了人們對傳統文化的關注,也促使了傳統文化在當代的復興。
2、張大千——藝術與傳統的融合
張大千,中國現代著名畫家,他將中國傳統繪畫與西方藝術相結合,創造出了獨特的藝術風格。
張大千擅長山水畫和花鳥畫,他的作品充滿了中國傳統的意象和符號,卻又融入了西方的透視和色彩概念。他敢于突破傳統的束縛,用新穎的'表現手法展現了傳統文化的魅力。
張大千以其對傳統文化的尊重和創新精神,成為了一個杰出的代表。他的作品不僅受到了國內外的贊譽,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傳統文化的傳播。
3、畢升
隨著文化的發展,人們對于書籍開始產生了大量的需求。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先后在唐朝和宋朝出現了雕版印刷術和活字印刷術,這使得書本的造假開始迅速降低,為文化的大范圍傳播奠定了物質基礎。
4、倉頡
文字對一個民族的文化傳承和發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根據歷史記載,軒轅黃帝興起之后,黃帝的史官倉頡、沮誦受鳥獸足跡的啟迪,集中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嘔心瀝血數十載,搜集、整理流傳與先民中的象形文字符號并加以推廣和使用。
5、蔡倫
雖然目前對于誰發明了造紙術仍然有爭議,但東漢改進造紙術這一點卻是不容置疑的,正是由于“蔡侯紙”的出現,大大降低了其生產成本和便捷程度,從而推動了中國、阿拉伯、歐洲乃至整個世界的文化發展。
6、蒙恬
雖然目前出土的文物表明,早在蒙恬之前毛筆就已經出現了,但毫無疑問的是,蒙恬改良了毛筆的制作工藝,在文字書寫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
文化傳承的素材事例 6
1、畢升
隨著文化的發展,人們對于書籍開始產生了大量的需求。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先后在唐朝和宋朝出現了雕版印刷術和活字印刷術,這使得書本的造假開始迅速降低,為文化的大范圍傳播奠定了物質基礎。
2、倉頡
文字對一個民族的文化傳承和發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根據歷史記載,軒轅黃帝興起之后,黃帝的史官倉頡、沮誦受鳥獸足跡的啟迪,集中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嘔心瀝血數十載,搜集、整理流傳與先民中的象形文字符號并加以推廣和使用。
3、蔡倫
雖然目前對于誰發明了造紙術仍然有爭議,但東漢改進造紙術這一點卻是不容置疑的,正是由于“蔡侯紙”的出現,大大降低了其生產成本和便捷程度,從而推動了中國、阿拉伯、歐洲乃至整個世界的.文化發展。
4、蒙恬
雖然目前出土的文物表明,早在蒙恬之前毛筆就已經出現了,但毫無疑問的是,蒙恬改良了毛筆的制作工藝,在文字書寫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
文化傳承的素材事例 7
樊錦詩:被譽為“敦煌的女兒”,她在敦煌研究院工作超過半個世紀,通過建設“數字敦煌”項目,成功保存了世界文化遺產莫高窟的歷史記憶。
葉嘉瑩:被稱為“中國古典文化的傳燈人”,她不僅在海外教書育人,還回國設立“迦陵基金”,支持中國古典文學的.研究和文化傳承。
王珮瑜:被譽為“梨園‘小冬皇’”,她不僅是京劇表演藝術家,還是“迦陵基金”的支持者和推廣者,致力于京劇藝術的傳承和發展。
王津:被尊稱為“故宮鐘表修復師”,他在故宮工作39年,修復了數百件鐘表,并將自己的專業技能和對鐘表的熱愛傳授給了下一代。
馮驥才:被譽為“傳統村落保護第一人”,他投身于傳統村落的保護工作,推動相關法律的制定,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做出了巨大貢獻。
【文化傳承的素材事例】相關文章:
初中作文素材名人事例11-20
文化傳承的作文09-29
文化傳承文案03-06
文化傳承的口號10-28
歷史人物事例素材積累04-09
古老的文化傳承作文11-16
傳承文化作文01-23
傳承文化的名言警句07-23
用文化傳承的視角解讀茶道文化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