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文化教學反思[集合]
作為一名人民老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那么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胡同文化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胡同文化》是作家汪曾祺為攝影藝術集《胡同之沒》所寫的序言,但作家并未從攝影藝術的角度落筆,而是從北京胡同的民居特點的角度揭示北京市民的文化心態即胡同文化的內涵。全文洋溢著濃烈的京腔京味兒,中國傳統文化的氣息一貫始終。
面對這樣一篇有著深厚內蘊的精美的文化散文,我很感興趣,同時又覺得很難處理,因為我一直在想怎樣才能上出那種文化的味道來,也擔心學生的探究僅停留于表面,挖掘不出深厚的文化內涵。為此,我做了精心的準備.課前我搜集了一些老北京胡同的圖片,現代北京的圖片及《胡同歌》、京味京腔的《情思大碗茶》,還有用京味語言朗讀的課文節選,通過這些素材在教學的每個環節中渲染濃厚的文化氛圍。為了能讓學生更深刻的感悟本文的內蘊,水到渠成地接受它,我試著放開手,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讓學生自己質疑,自己解疑,探究文章深刻的思想。力圖挖掘文本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蘊,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讓學生進行一次文化的洗禮。于是將本文設計為以下五個環節:
一、情境導入。(多媒體播放相關圖片及胡同歌動畫)
二、學生從題目入手,自由質疑。
三、學生在探究過程中解疑,了解胡同的特點,感悟胡同文化的內涵。
四、體會作者對胡同文化的復雜情感。
五、擴展探究:在胡同文化的內涵中,你喜歡哪點,不喜歡哪點,為什么?
雖然是按課時上這節課,只布置了初步預習,但學生的表現卻出乎我的意料。學生的興致很高,課堂學習氣氛濃厚,學生探究問題積極踴躍,極大地發揮了自身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學習效果也很好。整堂課很流暢地進行下來,自己也覺得非常暢快。歡喜之余,我在想為什么這堂課上得這么順暢?學生的參與的主動性、積極性會那么高?
經過反思我覺得這主要得益于教學情境的創設。
隨著我們教學實踐的不斷深入,創設良好的課堂教學情境,已越來越為我們所重視。巧妙地創設課堂教學情境,可以活躍課堂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從而獲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一)課前交流,營造愉快和諧的課堂氛圍
(二)運用多媒體,創設文化情境。
考慮到學生對北京的胡同了解甚少,因此,如果讓學生對北京的胡同有種直觀的感知,就會一下子抓住學生的興趣,自然的引出對文本的解讀,繼而層層推進,去領悟胡同文化的魅力。所以在課堂開始,我就運用多媒體,播放由老北京胡同圖片和《胡同歌》合成的動畫課件,讓同學們在極具'京'
味的歌聲中欣賞老北京的胡同。京腔京曲,歌聲悠遠,韻味醇厚,再加上那發黃的黑白的胡同照片無言的訴說,一種別樣的感慨很容易產生,這深深的吸引了學生們。從表情中能看出他們在回味著,驚嘆著,感受著北京文化那綿綿的藝術魅力,他們在教學的開始就受到了文化沖擊,同時也對胡同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樣就使學生自然的走進了北京胡同的文化氛圍,利于下面更深層次的挖掘。
(三)創設問題情境,激活學生思維
問題情境,是指課堂上老師通過巧妙的問題設計,引起學生積極探索和思考,以求解決問題的一種課堂氣氛。創設問題情境,精心設問置疑,可以使學生疑中生趣,由疑激思,促進學生獨立思考和積極探索,使學生進入最佳學習狀態。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有目的地創設一種學生提出問題的情境,啟發學生學會發現問題,善于提出問題,并組織學生討論,教師適當點撥、引導,使課堂上形成一種積極思考、探討的熱烈氣氛。其實學生發現一個問題比老師講十個問題還有意義,于是我首先就引導學生從題目入手,自由質疑,讓他們去發現問題。同學們積極思考,從題目提供的信息中發現了兩個問題:胡同有什么特點?胡同文化是一種什么樣的文化?學生提出問題后我給予充分的鼓勵(“你們很睿智!”),因為他們提出的問題正是作者要闡明的主要內容,也正是這節課要探究的主要問題。接著我順勢引導學生對提出的問題進行探究,學生探究的興致非常高,因為他們覺得自己的提問也同樣有價值,很有成就感。這為后面深入理解文章,品味文化內涵做了良好的鋪墊。
課堂問題情境不僅僅包含著問題,還包含著教師的啟發、鼓勵、暗示、點撥,也包含著學生對問題的應激狀態,是一種最初由問題引起,卻遠遠勝過問題的整個課堂的動態表現。為了讓學生能深入理解胡同文化的內涵,在學生探究中,我適時提問,啟發學生深入地思考。在探究胡同文化內涵之一“易于滿足”時,幾個學生分別用自己的理解朗讀了體現北京人易于滿足的段落(“有窩頭就知足了。大腌蘿卜,就不錯。小醬蘿卜還有什么說的……嘿!”),同學們讀的很投入,也很有趣,同學們大笑,鼓掌。我順勢引導:“北京人確實很易于滿足,拿過來一顆大白菜都覺得很好吃,而且覺得北京的白菜比別處好吃。文章中有這樣一句話‘北京的大白菜文化卻是可以理解的’你理解嗎?”學生有些不解,我接著啟發:“老師換種問法,他們為什么認為自己的大白菜比別處好吃,實質是什么?”學生沒有仔細思考,隨口說出:“易于滿足的心理。”我又接著提示:“確實是易于滿足,但我們要透過表象去看本質。北京是什么地方?他們為什么認為自己的比別人的好,是真的比別人好嗎?為什么?”一生說:“他們以為自己在首都,認為自己比別人的地位高。”在我的引導下,學生終于明白了這種易于滿足的實質:北京人有一種優越感,一種唯我獨尊意識,所以不能接受其它地方好的事物,這就北京胡同文化封閉特點的一個表現。就教師的啟發、鼓勵、暗示、點撥方面,教研員評價說:“本節課注重了與學生的交流,關注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又注重了自己的引導點撥,評價語言很到位,使每一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再走了一步。總的來說這節課尊重了學生的個性發展,能夠放開手并能適時引導。”
【胡同文化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胡同文化》教學反思02-10
胡同文化教學反思07-30
《胡同文化》教學反思(精選3篇)02-06
《胡同文化》教學設計11-15
《胡同文化》教學設計通用02-03
《胡同文化》教學設計優秀07-10
《胡同文化》教學案例素材02-07
《胡同文化》教案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