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楓葉如丹》教案設計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通過教案準備可以更好地根據具體情況對教學進程做適當的必要的調整?靵韰⒖冀贪甘窃趺磳懙陌桑∫韵率切【帪榇蠹艺淼摹稐魅~如丹》教案設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楓葉如丹》教案設計1
教材分析:
《楓葉如丹》是一篇敘事散文。它的語言樸實無華卻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作者通過記敘訪問澳大利亞時照一張照片的經過,表達了作者自己對自然界及人世的態度和看法。人的一生就像那紅紅的楓葉一樣,在經歷了磨練、經歷了挫折、經歷了失敗后才能變得成熟。這時人生才達到了一種至高無上的境界,那才是真正的美。通過學習本文,可以擺正學生的人生觀,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學生狀況分析
五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閱讀理解的能力,對文章的感受逐漸接近本身要傳達的思想感情。通過反復的閱讀,對作品的感受和理解能形成共識。經過四年的學習,學生有了一定的獨立學習的能力,我們應放手讓學生自己去體味去感悟。
教學目標
1.熟讀課文,了解作者照照片的經過,以及對自然界與人世的看法,體會作者的感悟。
2.熟讀、背誦課文第一部分,體會語言的“韻味”。重點朗讀課文第13自然段,與同學交流自己的感悟。
3.培養積累語言,體味語言的情趣,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咱們先來做個猜謎游戲。老師這兒準備了一些詞語,你能根據這些詞語的提示,聯想到一種自然界的事物嗎?看誰最先猜到!(課件依次出示:秋天、紅色、小手掌、北京香山)(板書:楓葉)
2.你們見過楓葉嗎?有誰喜歡它?(學生交流)是啊,楓葉紅,紅在深秋。ㄕn件出示火紅楓葉圖)還記得杜牧的那首《山行》嗎?(師生齊背)我國著名現代作家袁鷹也非常喜愛楓葉。在一次遠游中,楓葉又與他不期而遇,并讓他對自然、對人世又有了新的發現與感悟。想和作者一起分享這些新收獲嗎?那就讓我們跟隨作者一起走進這楓葉如丹的秋天,一起細細品味袁鷹的——《楓葉如丹》。(補充完整課題,齊讀)
3.解題:如、丹
這樣一個題目,讓你想到了什么?你還想知道些什么?
二、初讀課文,感悟美。
1.題目就如詩如畫,文章又會帶給我們怎樣的感受呢?就請同學們打開書,用心去讀讀課文。怎么讀都可以。可以默讀,可以朗讀,可以同桌一塊兒讀,也可以小組讀。但不管怎么讀,讀完以后,老師都希望分享到你獨特的閱讀收獲,好嗎?
2.讀后學生交流讀書收獲。
相機讀詞:至理名言蟬鳴蛙噪翕動誕生挫折凄苦心曠神怡寂寞
3.古人曾說:“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同學們讀完課文,有什么疑問?
老師收集學生的收獲、疑問,相機處理、解決。
4.小結:看來,初讀這篇課文,同學們就深深喜歡上了它,是這樣嗎?可見這篇文章實在有它的獨特魅力。那么,是什么一下子抓住了我們的心,讓我們盡情想象而美不勝收呢?一個詞、幾個詞?一句話、幾句話?還是文字背后的魅力圖畫?咱們再來細細品讀!
三、細讀課文,體會美。
。ㄒ唬⿲W習第一部分。
1.在課文的第一部分,這段文字中,作者既像畫家,更像一個哲人,用眼睛、心靈做畫筆,向我們描繪了一副又一副生動而優美的畫面。請同學們自由讀這一部分,邊讀邊想作者向我們介紹了幾個季節的色彩?(三個)這些色彩的主色系是什么?(綠、紅)
2.一提到顏色,我是外行遇到內行了,因為在座的都是小畫家。∮袀問題想請教請教大家:作者說,(課件出示)
“春天,綠的世界……
到夏季,綠得更濃、更深、更密!
(1)老師不明白,同樣是“綠”色,春天的“綠”和夏天的“綠”還有不同嗎?(學生以自己已有經驗或從課本中找答案做答)
。2)懂是懂了,但不直觀,能幫老師畫一畫嗎?(請兩名學生分別用彩筆涂出春天的“綠”和夏天的“綠”,并板貼)
。3)交流:你喜歡那個季節的綠?為什么?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
(4)謝謝你們!你們的畫,你們的朗讀,不僅讓我豁然開朗,還讓我想起了茅盾先生曾經說過的“春是萌芽,夏是蓬勃”,可以這樣理解嗎?
3.春天、夏天的色彩是這樣的,秋天的色彩又是怎樣的?請同學們默讀第四自然段,再將你理解的秋的色彩涂在老師提前送給你的那枚小楓葉上。▽W生根據自己讀到的相關語句,將自己感悟到的秋的色彩涂在楓葉上,并貼在春、夏兩種綠色的后面)
4.師指板書:同學們,喜歡這樣的顏色嗎?欣賞這樣的秋天嗎?帶著欣賞的語氣,讀讀這段吧!(學生練讀、指名讀、配樂齊讀)
5.我們認識了這么豐富的色彩,同學們想一下一個小小的稚嫩的綠葉變成一片成熟的如火般熱烈的紅葉,其間經歷了什么樣的過程?(學生練說)同學們所想的不正是作者所寫的嗎?真是“心有靈犀一點通”。
6.色彩的變化總能激發藝術家的想象靈感?粗@季節的色譜,(課件展示四季涌動著生命音符的圖畫)作者在想——(播放課文錄音:
撒種,發芽,吐葉,開花,結實。
孕育,誕生,長大,挫折,成熟。
天地萬物,人間萬事,無一不貫穿這個共同的過程。而且,自然與人世,處處相通。)
學生置疑:為什么作者說“自然與人世,處處相通”?
。ǘ⿲W習第二部分。
過渡:感受著絲絲涼風,望著那滿山紅葉,作者的思緒不禁飛回到遙遠的澳洲,想起了那張名為“秋之生命”的照片。
1.請同學們輕聲讀課文的第二部分,邊讀邊想:(課件出示)
(1)作者回憶了一件什么事?
。2)用眼睛定格畫面,用心記錄感受。(讀書時,你可以用眼睛做鏡頭,用手中的筆做快門,從你讀到的文字中,定格下你喜歡的畫面。將相關語句用“——”劃下來,并簡單記下自己的感受)
。3)在讀不懂的地方標上“?”
2.學生自讀,小組交流。
3.學生匯報,師點撥:
。1)剛才讀書,同學們用自己的眼睛和畫筆,拍下了幾幅清晰的畫面?先拍下了哪一幅?
鏡頭一:
次日清晨起床,整個青山全在靜憩中。走到院里,迎面是株楓樹,紅艷艷的楓葉,掛滿一樹,鋪滿一地。
讀中感悟:什么是“靜憩”?誰能通過朗讀把我們帶入了這片清晨靜靜的山谷中?除了山谷,還有什么?誰能再給我們讀出點什么?你們又“看”到了什么?這是株怎樣的楓樹?誰愿意讓我們感受這楓葉之美?其他同學閉上眼睛欣賞。
鏡頭二:
再望望那株楓樹,竟如一位凄苦的老人,在晨風中垂頭無語。
這句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把什么比作了什么?可是作者為什么這樣比喻呢?(師介紹作者創作這篇文章時背景)(學生聯系背景體會作者心情,組內討論交流)
看來同學們的心與作者的心是相通的,作者此時將至暮年,聯想到將失去生命的'活力,生命變得如此脆弱和無奈。試讀出無奈、惆悵的情緒來。
鏡頭三:
這時,木屋門開了,一個八九歲的女孩蹦了出來,……小莉貝卡見我凝視著楓樹,就跑到樹下,撿起兩片紅葉,來回地跳躍,哼著只有她自己懂的曲調。
最初的一縷朝陽投進山谷,照到紅艷艷的楓樹上,照到莉貝卡金色的頭發上。
點撥:(1)能談談你拍下這幅圖畫時的感受嗎?(照出動詞,體會生命的存在)讀出你的感受來。
。2)老師也想讀讀這副畫面可以嗎?請同學們閉上眼睛,看看你的腦海中會出現什么畫面。(師范讀)剛才我特別注意xx同學的臉上出現了會意的微笑,你的腦海中是不是在放小電影?什么內容?能說一說嗎?(生敘說)
是這副畫美,還是你腦海中的畫面美?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是你們的想象才使課文更美,想不想再讀讀這句話。(生齊讀)
。3)三幅圖畫相比,你更喜歡哪一幅?(進一步體會生命的美,生命的意義)
。4)指導朗讀,同時讓學生自行總結朗讀的好方法。(如有感情的朗讀,眼前浮現畫面讀,想象讀,邊體會邊讀,聯系生活實際讀等)
4.是啊,靜憩中的楓樹固然魅力,而被陽光、被快樂的孩子所裝扮的楓樹更呈現出它獨特的生命之美。楓葉如丹、生命如丹!作者也被這幅畫面吸引了,用相機拍下了這幅圖畫,友人給它取名——“秋之生命”。
5.“秋之生命”?為什么要起這個名字呢?(學生交流)
齊讀倒數第二自然段。
作者明白了什么?(楓葉如丹,它的真正價值,在于跳躍的、歡樂的生命,在于它本身有豐富內涵的生命)
追究:如丹的楓葉有著怎樣豐富的內涵呢?(經歷了春的萌芽,夏的成長,經歷了風霜的洗禮,才有了秋的豐實)
6.自然是這樣,人世又何嘗不是這樣呢?想一想,你是如何長大的?(學生交流)
四、在這堂課快要結束的時候,老師想和同學們一起欣賞李廣田在《秋天》中的一段話——(課件出示)
希望每一個同學都擁有一個充滿希望、充滿活力的實實在在的人生,就像這如丹的楓葉!
《楓葉如丹》教案設計2
1、教學設計學科名稱
北師大版課標小學語文五年級語文(上冊)韻味楓葉如丹
2、所在班級情況,學生特點分析
五年級,這是才進入高年級的起始階段。中低年段的字、詞、句、段的訓練,到了高年級已經升為篇的訓練。我始終認為,學生一定要是學習的主體,教師的設計思路中一定要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進行思考、表現。
充分體現了學生為主體,老師為主導的新型教學模式。同時對于一些教學中的難點問題,我充分利用小組合作的形式展開教學,讓學生在與同伴的交流中有所感悟,有所提高,加上老師的及時點撥引導,學生自然對文章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在感悟的過程中,我還注重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通過朗讀,加深對文本的感悟,從而積累了語言,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本堂課設計的不足之處:對于朗讀的指導不太到位,個別教學環節,老師的指導過于瑣碎。
3、教學內容分析
《楓葉如丹》一課是一篇散文,這種體裁學生接觸的較少,理解起來有困難。針對這一特點我在教學中采用的多種方式的閱讀,通過初讀——感知——精讀——感悟,讓學生自己去領悟。這樣給學生一種自由的空間自讀、自談、自悟,在其中及時給學生以評價,使學生有了一種成功的喜悅感,從而樂學。只有他們樂學、愿學我們的教學才能達到一種良好的效果。這也是本課的成功所在,學生的回答相當的精彩,從中確實有所感悟。最后,又配上優美的音樂,在讀書聲中結束本節課的教學。
4、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9個生字,理解“至理名言、心曠神怡、絢爛、靜憩”等重點詞語的意思。
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了解作者照照片的經過,以及對自然界與人世的看法,體會作者的感悟。
3.培養積累語言,體味語言的情趣,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5、教學難點分析
理解文中包含的哲理。
理解“成熟的美,是真正的美”。
6、教學課時
1課時
7、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ǔ鍪居嘘P楓葉的課件)你們喜歡楓葉嗎?為什么?(指名說)
唐代詩人杜牧寫過一首與楓葉有關的古詩,誰還記得?(指名背誦)這首詩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怎樣的景物畫?(讓學生暢所欲言)
師小結:這首詩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夕陽西照,楓葉流丹,層林盡染的秋天美景。詩人通過“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這一句抒發了作者對楓葉的喜愛之情。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初讀課文,借助工具書,解決本課生字難詞。(重點理解:至理名言心曠神怡絢爛靜憩等詞語的意思。)
2.再讀課文。思考:這篇課文分為幾部分?
(這篇文章以空行為標志,把文章分成兩部分。)
3.默讀課文,劃出含義深刻的句子或找出不懂的問題。(學生先自己學習,然后全班交流討論)
學生通過討論難解決的問題有:
。1)為什么說“自然與人世,處處相通?”
(2)“也就在這一剎那間,我恍然明白”了什么?
。3)什么是“真正的.成熟,真正的美”?
三、精讀課文,理解感悟
1.學習第一部分。
。1)師配樂范讀課文第一部分,學生邊聽音樂邊思考:一年四季中,自己最喜歡哪個季節?并且談談原因。
(2)自己讀課文,思考:文章寫春、夏、秋三個季節,到底想贊美大自然的什么?(贊美大自然的生命力)
。3)指名讀課文,思考:從哪兒可以看出“自然和人世,處處相通”?(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分組匯報,師小結)
。4)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學習第二部分
。1)快速默讀課文,思考:這一部分敘述了一件什么事?(寫照相的經過)
(2)自讀課文,討論:作者對R先生家的楓樹的印象,有幾次變化,原因是什么?
。ㄕn件出示:①紅艷艷的楓葉,掛滿一樹,鋪滿一地。
、谠偻侵陾鳂,竟如一位凄苦的老人在晨風中垂頭無語。)
學生讀這兩句話,從中體會到什么?(讓學生談體會)
師引導:作者剛剛看到楓樹的時候,感覺非常好,紅艷艷一片,分外耀眼,繼而遺憾,覺得缺少了些什么?(指名說)作者為什么要用一位凄苦的老人來比喻楓樹呢?(學生討論交流)
師小結:老人的心態是孤獨、凄涼的,這株楓樹與老人的相似之處是一樣的孤獨寂寞。
師進一步引導:就在這一剎那間,我按動了快門,“這一剎那”指哪個時刻?作者為什么要在那一剎那按動快門呢?(讓學生暢所欲言)
。3)思考:這張照片為什么命名為“秋之生命”?如果給你這張照片,你會取怎樣的名字呢?(生命之樹,秋之楓葉等等)
。4)自讀13自然段,思考:作者到底明白了什么?聯系上下文分析。(要求先用筆寫,再討論)
有感情的朗讀這一段。
。5)齊讀最后一段,體會什么是真正的成熟,真正的美。(讓學生暢所欲言,發表自己的意見)
師小結:只有經歷了長大、挫折,人才能變得成熟,而成熟的美,才是真正的美。
四、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五、作業
1.選擇你最喜歡的一段熟讀背誦,體會語言的韻味。
2.寫一篇“讀《楓葉如丹》有感”。
【《楓葉如丹》教案設計】相關文章:
楓葉的作文09-18
楓葉的作文[薦]10-20
關于楓葉作文01-05
楓葉作文范文02-26
寫楓葉的作文03-07
楓葉的作文(15篇)06-14
紅楓葉的養殖方法07-15
楓葉的作文15篇10-20
游丹山赤水作文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