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七夕節的由來及習俗
夏歷七月初七,俗稱七夕節,又叫 “乞巧節”或“女兒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
聽說,七夕節發源于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中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人俱習之。”這即是我國古代文獻中最早的關于乞巧的記實;唐朝王建有詩云:“衰退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歷久不衰,代代連續。
宋元之際,七夕乞巧相等謹慎,首都中設有專賣乞巧物品的市場,眾人稱之為乞巧市。人們從七月月朔就開始置辦乞巧物品,當時乞巧市場華蓋云集,熱鬧不凡,的確成了人的海洋,七夕節是昔人最為喜慶的節日。
七夕節還與牛郎織女的戀愛故事有關。相傳牛郎怙恃早逝,常受哥嫂凌虐,與一頭老牛相依為伴。老牛感其善待,面授策略,教他怎樣娶織女為妻。有一天,眾仙女們到銀河洗浴,藏在漆黑的牛郎溘然拿走了織女的五彩衣。錯愕失措的眾仙女穿衣飛,唯獨剩下織女。在牛郎的請求下,織女承諾做他的老婆。婚后,牛郎織和女過著男耕女織,相親相愛的幸福糊口,一年后織女生了龍鳳胎。老牛臨死之前囑咐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來,罹難時披上以求輔佐。老牛身后,伉儷倆忍痛剝下牛皮,把老牛埋在山坡上。
所謂七夕節的習俗,就是婦女們在夏歷七月初七的夜晚舉辦的各類乞巧活動。
乞巧活動的方法大多是女人們穿針引線,做些乞巧的小物品,再擺上些瓜果,賽乞巧,各個地域的乞巧方法不盡溝通,但各有各的意見意義。
在山東濟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動很簡樸,只是陳列瓜果乞巧,此時若有蜘蛛結網于瓜果之上,就意味著太乞巧了。而鄄城、曹縣、平原等地吃乞巧飯,乞巧的風尚卻異常風趣:七個要好的女人拿來面、菜,一塊兒包餃子,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別離包到三個餃子里,乞巧活動往后,她們聚在一路吃餃子,聽說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
有些處所的乞巧節活動,帶有比賽的性子,相同古代的斗巧風尚。近代的穿針引線,蒸餑餑,烙果子,有些處所尚有做巧芽湯的習俗,即在七月月朔,將谷物浸泡水中萌芽,七夕此日,剪芽做湯,兒童吃巧芽,智慧聰明;其后用面塑、剪紙、彩繡等情勢做成的裝飾品,就是斗巧風尚的演變。而牧童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叫做“賀牛生日”(傳說七夕是牛的生日)。
諸城、滕縣、鄒縣一帶,則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淚”,是牛郎織女相會時抽泣所致。膠東,魯西南等地相傳此日喜鵲少少,它們都到天上搭鵲橋去了。
現在浙江各地,仍有相同的乞巧習俗。如杭州、寧波、溫州等地,在這一天,用面粉制成各類小型物狀,用油煎炸后稱為“巧果”,晚上在庭院內陳列巧果、蓮蓬、白藕、紅菱等。女孩對月穿針,以祈求織女賜以巧技,可能捉一只蜘蛛,放在盒中,第二天開盒后如已結網,則稱為得“巧”。
在紹興農村,七夕夜會有許幾多女,獨自一人偷偷躲在繁茂的南瓜棚下,在夜深人靜之時,倘若能聽到牛郎織女相會時的暗暗話,這位少女日后便能獲得快意郎君。
為了祈盼牛郎織女能在天庭過上柔美幸福的糊口,在浙江金華一帶,七月七日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殺一只公雞,意為這夜牛郎織女相會,若無公雞報曉,他們便能永不疏散。
在廣西西部,傳說七月七日晨,仙女要下凡沐浴,若喝其沐浴水,可避邪、治病、延壽。此水名曰“雙七水”,人們在此日雞鳴時,搶先恐后地去河濱取水,取回后用新甕盛起來,待日后行使。
廣州的乞巧節獨具特色,七夕節到來之前,女人們用彩紙、通草、線繩等,體例成各類奇巧的小玩藝,將谷種和綠豆放入小盒里,再用水浸泡,使之萌芽,芽長到二寸多長時,用來拜神,稱之為“拜仙禾”和“拜神菜”。從初六晚至初七晚,女人們穿上新衣服,戴上新細軟,焚香點燭,對空敬拜,稱為“迎仙”。
拜仙之后,女人們手執彩線,對著燈影將線穿過針鼻,如一口吻能穿七枚針鼻者叫“得巧”,被稱為巧手,穿不到七個針鼻的叫“輸巧”。七夕之后,女人們將本身建造的這些小工藝品及玩具,相互贈予,以示交情。
在福建,七夕節時,女人們還要讓織女瀏覽、品嘗瓜果,以求她保佑來年瓜果豐收。供品包羅茶、酒、奇怪生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鮮花和婦女扮裝用的花粉以及一個上香爐。在齋戒洗浴后,各人輪番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禱心愿。姑娘們有乞盼兒子、乞盼長命、乞盼瑰麗和乞盼戀愛的。爾后,各人一邊吃生果談天,一邊玩乞巧游戲。乞巧游戲有兩種:一種是“卜巧”,即用占卜本身是巧是笨;另一種是賽巧,即誰穿針引線快,誰就得巧,慢者稱“輸巧”,“輸巧”者要將本身的小禮品送給得巧者。
時至今天,七夕還是一個富有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但不少習俗活動已弱化或消散,惟有象征忠貞戀愛的牛郎織女的傳說,一向傳播民間,故有人稱七夕節是“中國的戀人節”。有詩為證: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摸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若干。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七夕 (五代·后唐)楊璞
未會牽牛意如何,須邀織女弄金梭。
年年乞與人世巧,不道人世巧已多。
鵲橋仙 (宋)秦觀
纖云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
金風玉露一邂逅,便勝卻人世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如果持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七夕節的由來及習俗】相關文章:
冬至的由來與習俗10-26
冬至的由來及習俗08-28
冬至由來與習俗03-20
立夏 習俗 由來07-01
立夏 由來 習俗07-01
立夏的由來及習俗07-04
端午的由來和習俗07-10
下元節的由來與習俗06-27
除夕的由來和習俗07-02
立夏的由來和習俗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