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秋分祭月
祭月,是古代我國一些地方對“月神”的一種崇拜活動,二十四節氣的“秋分”,是古老的“祭月節”。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秋分祭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秋分祭月
秋分在每年公歷的9月22日,23日或24日,為中國傳統節日中的二十四節氣之一,此時太陽到達黃經180度。在上古時期,秋分曾是傳統的“祭月節”。如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說。據考證,最初“祭月節”是定在“秋分”這一天,不過由于這一天在農歷八月里的日子 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圓月。而祭月無月則是大煞風景的。所以,后來就將“祭月節”由“秋分”調至中秋,固定在八月十五日。
我國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的古跡。
現在的中秋節則是由傳統的“祭月節”而來。在中秋月出時開始祭祀,祭后分胙,飲宴、賞月。華夏祭禮講究“祭如在、祭神如神在”,中秋祭月關鍵是向月神示敬,天氣因素不是關鍵。中秋無月甚至下雨,都可以祭月。凡是月光能照射之處,都可以舉行,如遇陰天,可以向月亮的方位擺放祭桌。
“中秋”一詞,最早見于《周禮》一書,而真正形成全國性的節日是在唐代。在中國的夏歷里,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它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又叫做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于全國眾多民族中的傳統文化節日。
秋分在每年公歷的9月22日,23日或24日,為中國傳統節日中的二十四節氣之一
我國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的古跡。民間的祭月習俗因地區不同儀式各異。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間為皇家祭月修造的。《北京歲華記》記載北京祭月的習俗說:“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宮符象,符上兔如人立;陳瓜果于庭;餅面繪月宮蟾兔;男女肅拜燒香,旦而焚之。”[1]北京祭月還有一個特別的風俗,就是“惟供月時,男子多不叩拜”,此即民諺所說“男不拜月”。杭州祭月風俗略同于北京,但謂祭月為“齋月宮”。 “每戶瓶蘭、香燭、望空頂禮,小兒女膜拜月下,嬉戲燈前,謂之‘齋月宮’。”民間供小財神,大不盈尺,并設有臺閣、幾案、盤匝、衣冠、樂器等物,此等物均縮小為寸余,俗稱“小擺設”。在廣東祭月時祭拜一位木雕的鳳冠霞帔月亮神像。在南方部分地區有以芋頭作供品的習俗。傳說元末農民起義推翻元朝的統治,曾用元朝統治者的頭祭月亮,因“元”與“芋”音近,后來人們以“芋”代頭。
祭月由來
起源
中秋節是上古天象崇拜——敬月習俗的遺痕。在秋分時節,是古老的“祭月節”。祭月,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實際上是古時代我國一些地方古人對“月神”的一種崇拜活動。中秋節則是由傳統的“祭月節”而來。在傳統文化中,月亮和太陽一樣,這兩個交替出現的天體成了先民崇拜的對象。中秋節起源自古人對月亮的祭祀,是中華民族祭月習俗的遺存和衍生。
演變
中秋節是秋季時令習俗的綜合,其所包含的節俗因素,大都有著古老的淵源。中秋節普及于漢代,漢代是南北各地的經濟文化交流融合時期,各地文化上的交流使節俗融合傳播。文字記載,在漢代時,中原地區有中秋或立秋之日敬老、養老,賜以雄粗餅的活動。晉時亦有出現中秋賞月之舉的文字記載,不過不太普遍,晉時期中秋節在我國北方中原地區還不很流行。中秋節成為官方認定的全國性節日,大約是在唐代,唐代時中秋風俗在我國北方已流行。《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北宋時期,中秋節已經成為普遍的民俗節日,并正式定陰歷八月十五為中秋節。
【秋分祭月】相關文章:
中秋祭月作文10-06
中秋節祭月的由來2篇02-28
月到中秋分外明作文10-06
月到中秋分外明的作文11-07
月到中秋分外明的作文14篇11-07
月到中秋分外明的作文(14篇)11-07
月到中秋分外明的作文(集合14篇)11-07
月到中秋分外明的作文(集錦14篇)11-07
清明祭作文03-03
祭英烈作文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