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關于福建省的元宵節習俗
因為元宵節歷史悠久,關于元宵節的習俗在全國各地不盡相同,那聘才小編就為你們準備了關于福建省的元宵節習俗,方便你們了解福建省的元宵節習俗文化喔。
吃元宵
正月十五日晚上,每家每戶都煮元宵湯圓當小點,全家人圍在一起吃湯圓,祈求安居樂業、團圓幸福。“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實心,或帶餡。餡有芝麻、豆沙、白糖、花生等,食用時煮、煎、蒸、炸皆可。“湯圓”與“團圓”字音相近,取團圓之意,象征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人們也以此懷念離別的親人,寄托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愿望。
舞龍舞獅
舞龍,既舞布龍,也板凳龍。福清的老百姓在喜慶日子里都會用舞龍舞獅來祈禱保佑,以求得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布龍主要用竹、布等扎制而成,龍的節數以單數為吉利,多見九節、十一節、十三節。板凳龍,又叫“板燈龍”,俗稱“龍燈”。舞“板凳龍”,俗稱“哄燈”。“板凳龍”相傳已有200多年歷史,是龍高半島(尤其高山、三山、東瀚三個鎮)十分傳統的娛樂習俗之一。“板凳龍”以板凳組成龍身,再配以燈籠,由龍頭、龍身、龍尾3個部分組成。舞動時,翻滾跌撲,栩栩如生。2001年元宵節,中央電視臺全程拍攝并播放三山、高山等鎮的數條“板凳龍”表演,受到各界關注。舞龍也是福清元宵節具有觀賞性的競賽運動。獅子外形威武,動作剛勁。人們相信獅子是祥瑞之獸,舞獅能夠帶來好運,所以每逢春節或其它一些慶典活動,都會在陣陣鑼鼓鞭炮聲中,舞獅助慶,祈求吉利。
踩高蹺
踩高蹺是福清古老的民間舞蹈。據記載,該活動盛行于唐宋時的北方地區。化了裝的表演者足踩三、四尺高的木蹺,手執扇子,進行有節奏的舞動。這種活動以前在福清并不十分盛行。近年來,福清的民俗專家及民間文藝家開始挖掘這種傳統技藝,踩高蹺有時可在一些節日中見到。
行舟
也叫做跑旱船、采蓮船,是福清元宵節民俗活動之一。船多用竹、木扎成,外蒙彩布,飾以流蘇、綢花,繡上水紋等。舞時,套系在舞者的腰間,如坐船之狀。男演員飾老生,童顏鶴發,手持木槳,女演員扮船女。兩人或翩翩起舞,或款款曼歌,如舟行水面,輕快舒暢,趣味無窮。
搭臺閣
搭臺閣是福清民間節日、慶典時舉行的舞蹈活動之一。在一個約五尺見方的活動舞臺上,裝上鏤花欄桿、布景、燈光,臺中央固定一個鐵架,架上可立人,由少男少女三五人,打扮成戲劇人物,站立其上,另由4~8人抬著臺閣上街游行。臺閣所扮演的多為群眾所熟悉的戲劇故事和人物,如桃園結義、三顧茅廬、哪咤鬧海、孟母三遷教子、甘露寺招親和西游記等。
過利橋
舊時,元宵節當天晚上,各界人士都參加過利橋活動。利橋就是瑞云塔附近的龍首橋,人們過元宵到瑞云塔登高觀賞融城夜景,多半要到利橋上憑欄觀賞龍江上的游船,這種過利橋習俗被當作吉利之舉。舊時深受種種禮節約束,平日足不出戶的婦女,這天晚上也開了禁。新娘夫婦也喜歡選擇當晚攜手過利橋。
鬧社火
如今,福清還遺留鬧社火的古風。福清鬧社火是從正月十一日上彩日開始,直鬧到月底。各鄉里、各村境都有自己的社日。社日這天晚上,社頭將平日準備好的節目編成順序,演員裝扮成各種角色,分乘各種交通工具穿街過村,讓群眾觀看,俗稱出游。社火的規模大小,一般顯示該村社的興旺程度。鬧社火的風俗活動曾一度銷聲匿跡,近年來又開始走入老百姓的視野,出游的節日內容也豐富了,并逐漸成為各鄉村慶賀一年成就的文藝踩街活動。新厝民俗文化深受莆仙文化影響,鬧社火習俗規模宏大,十分隆重,叫做“擺頭尾座”,從正月初十就開始張羅,全村男女老少齊出動,正月十五達到了高潮。
迎神、游神
福清與全國其他地方一樣,元宵節也有敬神、迎神的習俗。福清的敬神活動主要有迎神、游神。無論迎神還是游神,都寄托老百姓祈求安寧、和諧、幸福、美滿的愿望。龍高半島的迎神習俗較有特色。漁溪、上逕一帶則有巡游賜福的習俗。迎神、游神是福清較為原生態的民俗活動。
游燈
游燈是東張、一都等山區鎮古老的民間文化活動,己有近千年歷史。在東張鎮,每年元宵節都會舉行各種各樣燈會,其中以燈牌最有特色。據傳,燈牌文化起源于“興龍宮”,是東張鎮獨特的山區民俗文化的代表,蘊含人們祈求好年景、好收成、六畜興旺、戶戶平安的美好愿望。
以前,福清過元宵節時還有“鬧花燈”習俗。元宵節一到,城鄉處處張燈結彩,千姿百態的花燈爭相輝映,極為壯觀。因燈有“光明”與“添丁”的涵義,張燈就蘊含前程光明、男丁興盛之意。
【福建省的元宵節習俗】相關文章:
元宵節習俗02-28
元宵節習俗07-06
元宵節的由來及習俗07-03
元宵節習俗大全07-12
元宵節習俗作文07-02
元宵節習俗作文06-04
元宵節的來歷與習俗06-08
元宵節習俗(合集)08-25
元宵節的習俗日記10-07
元宵節的來歷及習俗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