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長相思納蘭性德全文及解析
《長相思·山一程》是清代詞人納蘭性德于康熙二十一年創作的一首詞。全詞描寫將士在外對故鄉的思念,抒發了情思深苦的綿長心情。語言淳樸而意味深長,取景宏闊而對照鮮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長相思納蘭性德全文及解析,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長相思【納蘭性德】全文及解析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
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注釋】
“山一程,水一程”仿佛是親人送了我一程又一程,山上水邊都有親人送別的身影。“身向榆關(這里借指山海關)那畔行”是使命在身行色匆匆。“夜深千丈燈”則是康熙帝一行人馬夜晚宿營,眾多帳篷的燈光在漆黑夜幕的反襯下在所獨有的壯觀場景。“山一程,水一程”寄托的是親人送行的依依惜別情;“身向榆關那畔行”激蕩的是“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的蕭蕭豪邁情;“夜深千丈燈”催生的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烈烈壯懷情。這情感的三級跳,既反映出詞人對故鄉的深深依戀,也反映出他渴望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二十幾歲的年輕人,風華正茂,出身于書香豪門世家,又有皇帝貼身侍衛的優越地位,自然是眼界開闊、見解非凡,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定會比別人更強烈。可正是由于這種特殊的身份反而形成了他拘謹內向的性格,有話不能正說,只好借助于兒女情長的手法曲折隱晦地反映自己復雜的內心世界。這也是他英年早逝的重要原因。
“夜深千丈燈”既是上闕感情醞釀的高潮,也是上、下闕之間的自然轉換。夜深人靜的時候,是想家的時候,更何況“風一更,雪一更”。風雪交加夜,一家人在一起什么都不怕。可遠在塞外宿營,夜深人靜,風雪彌漫,心情就大不相同。路途遙遠,衷腸難訴,輾轉反側,臥不成眠。“聒碎鄉心夢不成”的慧心妙語可謂是水到渠成
“山一程,水一程”與“風一更,雪一更”的兩相映照,又暗示出詞人對風雨兼程人生路的深深體驗。愈是路途遙遠、風雪交加,就愈需要親人關愛之情的鼓舞。因為她是搏擊人生風浪的力量源泉,有了她,為了她,就不怕千難萬險,就一定會迎來團聚的那一天。從“夜深千丈燈”壯美意境到“故園無此聲”的委婉心地,既是詞人親身生活經歷的生動再現,也是他善于從生活中發現美,并以此創造美、抒發美的敏銳高超藝術智慧的自然流露。
延伸閱讀:
納蘭性德(1655年-1685年),葉赫那拉氏,字容若,滿洲正黃旗人,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諱改名為性德,一年后太子更名胤礽,于是納蘭又恢復本名納蘭成德。號楞伽山人。清朝著名詞人。
拜徐乾學為師。他于兩年中主持編纂了一部儒學匯編——《通志堂經解》,深受皇帝賞識,為今后發展奠定基礎。
他的詞以“真”取勝:寫景逼真傳神。詞風“清麗婉約,哀感頑艷,格高韻遠,獨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側帽集》、《飲水詞》等。
納蘭容若18歲中舉,22歲考上進士,名聞天下。作為相國的愛子、康熙皇帝寵信的一等侍衛、文人名士愛重的大才子,文武雙全的納蘭一生極盡富貴榮華。他的家世、他的地位、他的才情、他的品德、他的風度,無疑是當時窈窕淑女心中的偶像。可是納蘭一生并不快樂,翻開《飲水詞》淚、恨、愁、傷心、斷腸、惆悵……觸目皆是。這位天生富貴的公子,自詡不是人間富貴花。他有過如花美眷,可是詩意的生活只有3年,妻子便香銷玉殞。他有過紅顏知己,可他的這位絕色的表妹成了康熙帝的妃子。
由于納蘭性德為一代風流才子,因而他的愛情生活被后人津津樂道,也有捕風捉影的各種市井流言。傳言雖不可考,但是可以肯定的說,納蘭性德的婚戀是豐富的,為其文學創作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詞句注釋
長相思:詞牌名,又名“吳山青”“山漸青”“相思令”“長思仙”“越山青”等。雙調三十六字,前后段各四句三平韻一疊韻。
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長水遠。程:道路、路程。
榆(yú)關:即今山海關,在今河北秦皇島東北。
那畔:即山海關的另一邊,指身處關外。
千帳燈:皇帝出巡臨時住宿的行帳的燈火,千帳言軍營之多。
風一更,雪一更:即言整夜風雪交加也。更:舊時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約兩小時。
聒(guō):聲音嘈雜,這里指風雪聲。
故園:故鄉,這里指北京。
此聲:指風雪交加的聲音。
白話譯文
跋山涉水走過一程又一程,將士們馬不停蹄地向著山海關進發,夜已經深了,千萬個帳篷里都點起了燈。
外面風聲不斷,雪花不住,擾得思鄉的將士們無法入睡,在我溫暖寧靜的故鄉,沒有這般寒風呼嘯、雪花亂舞的聒噪之聲。
創作背景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二月十五日,康熙帝因云南平定,出關東巡,祭告奉天祖陵。詞人隨從康熙帝詣永陵、福陵、昭陵告祭,二十三日出山海關。塞上風雪凄迷,苦寒的天氣引發了詞人對京師中家的思念,于是寫下了這首詞。
文學賞析
上片“山一程,水一程。”描寫出旅程的艱難曲折,遙遠漫長。詞人翻山越嶺,登舟涉水,一程又一程,愈走離家鄉愈遠。這兩句運用反復的修辭方法,將“一程”二字重復使用,突出了路途的漫漫修遠。“身向榆關那畔行”,點明了行旅的方向。詞人在這里強調的是“身”向榆關,那也就暗示出“心”向京師,它使讀者想到詞人留戀家園,頻頻回首,步履蹣跚的情況。“那畔”一詞頗含疏遠的感情色彩,表現了詞人這次奉命出行“榆關”是無可奈何的。這里借描述周圍的情況而寫心情,實際是表達詞人對故鄉的深深依戀和懷念。二十幾歲的年輕人,風華正茂,出身于書香豪門世家,又有皇帝貼身侍衛的優越地位,本應春風得意,卻恰好也是因為這重身份,以及本身心思慎微,導致詞人并不能夠安穩享受那種男兒征戰似的生活,他往往思及家人,眷戀故土。“夜深千帳燈”既是上片感情醞釀的高潮,也是上、下片之間的自然轉換,起到承前啟后的作用。經過日間長途跋涉,到了夜晚人們在曠野上搭起帳篷準備就寢;然而夜深了,“千帳”內卻燈光熠熠,這是因思鄉而失眠,于是轉入下片鄉情思戀之筆。
下片開頭“風一更,雪一更。”描寫荒寒的塞外,暴風雪徹夜不停。緊承上片,交代了“夜深千帳燈”,深夜不寐的原因。“山一程,水一程”與“風一更,雪一更”的兩相映照,又暗示出詞人對風雨兼程人生路的深深厭倦的心態。首先山長水闊,路途本就漫長而艱辛,再加上塞上惡劣的天氣,就算在陽春三月也是風雪交加,凄寒苦楚,這樣的天氣,這樣的境遇,讓詞人對這表面華麗招搖的生涯生出了悠長的慨嘆之意和深沉的倦旅疲憊之心。“一更”二字反復出現,突出了塞外席地狂風、鋪天暴雪,雜錯交替撲打著帳篷的情況。這使詞人發出凄婉的怨言:“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夜深人靜的時候,是想家的時候,更何況還是這塞上“風一更,雪一更”的苦寒天氣。風雪交加夜,一家人在一起什么都不怕。可遠在塞外宿營,夜深人靜,風雪彌漫,心情就大不相同。路途遙遠,衷腸難訴,輾轉反側,臥不成眠。“聒碎鄉心夢不成”與上片“夜深千帳燈”相呼應,直接回答了深夜不寐的原因。結句的“聒”字用得很靈脫,寫出了風狂雪驟的氣勢,表現了詞人對狂風暴雪極為厭惡的情感,“聒碎鄉心夢不成”的慧心妙語可謂是水到渠成。
從“夜深千帳燈”壯美意境到“故園無此聲”的委婉心地,既是詞人親身生活經歷的生動再現,也是他善于從生活中發現美,并以景入心的表現,滿懷心事悄悄躍然紙上。天涯羈旅最易引起共鳴的是那“山一程,水一程”的身泊異鄉、夢回家園的意境,信手拈來不顯雕琢。
這首詞以白描手法,樸素自然的語言,表現出真切的情感,是很為前人稱道的。詞人在寫景中寄寓了思鄉的情懷。格調清淡樸素,自然雅致,直抒胸臆,毫無雕琢痕跡。
作者簡介
納蘭性德(1655—1685年),本名成德,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滿洲正黃旗人,康熙十五年(1676年)進士,授乾清門侍衛。為清初權臣明珠的兒子。其文學成就以詞為最,共存詞三百四十二首,以小令見長。著有《通志堂集》《飲水詞》等。
【長相思納蘭性德全文及解析】相關文章:
納蘭性德生平簡介12-08
大清才子 納蘭性德簡介03-05
納蘭性德金縷曲·亡婦忌日有感全文、注釋、翻譯和賞析_清代04-17
魯迅的《祝福》全文解析11-02
納蘭詞作文12-12
《納蘭詞》的感想12-04
冬至相思句子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