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高收益理財產品背后的法律風險
理財涉及多重法律關系
委托理財作為金融投資領域的習慣叫法,本身并非是一個嚴格意義上的法律概念,根據委托理財合同內容的不同,投資者與銀行之間可以形成不同的法律關系。從目前市場上常見的理財產品來看,銀行和投資者之間可能存在借貸、委托、信托等多重法律關系。
不同的法律關系直接導致銀行和投資者享有不同的權利,承擔不同的義務。一般說來,在理財產品中,投資者主要的權利包括:知情權、隱私權、公平交易權以及求償權等。其中,知情權是其他權利實現的基礎,隱私權貫徹理財交易始終,公平交易權是等價有償原則在金融領域的集中體現,求償權則直接關乎投資者尋求救濟的途徑。
知情權虛設引發糊涂賬
投資者的知情權直接影響其投資操作是否能體現自己意志,進而實現公平交易。銀監會2012年施行的《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管理辦法》明確要求:“商業銀行應當按照銷售文件約定及時、準確地進行信息披露;產品結束或終止時的信息披露內容應當包括但不限于實際投資資產種類、投資品種、投資比例、銷售費、托管費、投資管理費和客戶收益等。理財產品未達到預期收益的,應當詳細披露相關信息。”不過,因為現有法律、法規對于相關信息披露的時間、期限、方式等沒有具體詳細的操作性流程化規定,使得銀行在實踐中仍然有空可鉆。
銀行通常的做法是:讓投資者簽署相關的認購書或者風險揭示書,通過此舉表明自己已經盡到風險告知義務,在可能產生糾紛時推脫責任。但金融理財專業性極強,對于一般個人投資者來說,如果缺乏解釋和說明,很難通過簡單閱讀文字就能知曉。尤其是針對高收益的理財產品,投資者更應當了解清楚銀行的投資范圍和對象等,否則一旦銀行資金投向違規,被監管部門處罰,投資者權益必然受損。
求償權空置阻礙維權路
無救濟則無權利。求償權是投資者在合法權益受到侵害后要求救濟的權利。投資者的維權路徑包括銀行系統內部的投訴處理體系和銀行系統外的處理機制。前者是指商業銀行本身的客戶投訴處理體系和銀行監管部門的處理體系,后者主要是指向法院申請司法救濟。
雖然監管部門明令要求各商業銀行必須建立全面、透明、快捷、有效的客戶投訴處理體系,然而這種銀行“又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的機制,顯然難以得到投資者的信任,而銀行監管部門投訴處理流程較為復雜,監管部門對理財糾紛進行徹底調查并作出決定,其后果大多也是責令銀行糾正不當行為,難以彌補投資者的實際損失,故大量理財糾紛涌向法院。
目前,我國在個人理財領域尚未形成完善、系統的法律體系,合同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信托法、商業銀行法等較高效力層級的法律對此規定較為原則,銀行監管機構出臺的規章內容雖系統,但效力層級較低,權威性不足,使得消費者難以獲得及時、有效的司法救濟。
延伸閱讀:厘清常見認識誤區
市面上絕大多數理財產品的收益情況與投資對象的市場表現直接掛鉤,理財產品說明書上的利率實際只是預期收益,即是預測投資產品在一定期限內可能得到的回報收益,并非實際一定能得到該高額的收益。目前深受投資者青睞的各類保本理財產品,也僅僅是保證理財資金的本金,并不能保證實際的理財收益。
短信、微信、微博正在成為理財產品銷售的新興渠道,在這些交流平臺上,銷售人員一般只會強調收益如何高,對于虧損風險鮮有提到。有的銷售人員在推薦收益率為浮動區間的理財產品時,故意回避“年化收益”、“最高收益”等重要描述,僅標示最高收益數字博取眼球,甚至承諾在保證收益外還可額外獲利。這些“承諾”如果未落實在理財合同中,對于雙方并沒有法律約束力,投資者事后無法要求銀行按照事先銷售人員的口頭承諾來履行義務。
【高收益理財產品背后的法律風險】相關文章:
在線票據理財市場應對高收益理財產品的方法07-04
4月17日在售高收益銀行理財產品一覽07-03
理財產品收益計算公式07-04
高收益投資理財方法06-28
2017年銀行理財產品收益變化07-11
網絡短期理財產品收益怎么樣07-03
京東年化固定收益率 8.8%,這款理財產品大家怎么看,風險在哪里?07-11
白領留學趨勢增長,風險與收益要算清07-12
怎么防范房屋租賃的法律風險06-27
如何在股票投資中獲得高收益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