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淺談經驗背后的經濟價值
分享認知盈余,不止為別人指導人生,也是一樁互聯*生意。
姬十三最早發現這點,是在三年前。作為知識分享社區“果殼*”的CEO,他到清華大學的宿舍里和大學生住了兩天,在深夜的臥談會上,他驚奇地發現,這些中國最優秀的學生對未來充滿困惑。
人生到底該怎么走?海量的互聯*信息只能提供普適性的指導,而對于個性化的訴求,卻很難給出完全契合的答案。
于是,201X年3月,姬十三的創業項目“在行”(háng)上線。這是果殼*旗下的O2O經驗交流平臺,希望用經驗換取報酬的人可以申請注冊為“行家”,而需要個性化解答的用戶,則付費獲得當面傳授經驗的機會。
這是中國“分享經濟”浪潮下的產物。
出售經驗的市場有多大
201X年底,中國*民人數已接近7億,手機用戶數量超過13億戶,基于互聯*平臺的分享經濟規模約為19560億元,其創業項目也從出租物品或勞動力,擴展到了基于資產、技能、時間分享的協同生活方式。
上線一年零一個月,“在行”交出了還算樂觀的成績單:用戶超百萬,聚集8000多名擁有至少五年相關領域經驗的行家,模仿這一創業模式的app接近80個。
“在行”最早的目標用戶是互聯*創業者,“如何創業”“如何拿融資”“產品經理應該如何轉型”這類創投經驗十分搶手。女創投人諸葛思遠是成單率最高的行家,達成約見者超過800人。
“新的商業模式吸引的一定是愿意嘗鮮、不斷求索的人。這群人在哪里?每天都在發明新模式的互聯*圈里最多。”姬十三說。
一位“紅米學員”的堅持讓姬十三印象深刻,在使用“在行”客戶端聯系對方時,這位創業者的低配紅米手機不停崩潰,但刷機之后他仍會重新下載客戶端,繼續與他溝通。“我覺得這真的是剛需,別說付幾百塊錢了,幾千塊錢估計他也愿意。”
職場發展的經驗也頗為搶手。行家薛毅然具有7年集團化人力資源管理、8年組織發展與HR咨詢經驗,如今已經約見超過130人,這些人年齡從“70后”跨越到“90后”,遇到的問題卻相差不大,多與職場轉型有關。
“約我的小伙伴都屬于有成長的內驅力的那種人,但是暫時并不知道自己的優勢在哪里,或是怎樣找到更適合自己的工作。”她說。
大學畢業后,薛毅然放棄了家鄉穩定的教師工作,選擇到北京讀研,之后進入人力資源管理領域。6年前,為了照顧女兒,她辭去了穩定的工作,成為一名獨立咨詢顧問,俗稱“自由職業者”。她的經歷鼓舞了不少人,“重要的是要有不斷前行的勇氣”。
為何愿為經驗買單
薛毅然不僅成了勤奮的“百單行家”,還約見了近20位其他行家。
在這個小小的app,她能“買”到各種難得的經驗。比如她想送女兒去上國際學校,在平時,她只能去每個國際學校的招生辦進行咨詢,想了解全貌很難。但在“在行”里,她約見了京城一家老牌國際學校的校長,兩個多小時的面談后,她對各方面信息了如指掌,花費不到1000元。
中國人奉行“熟人社會”,但有時如果想獲得自己人際圈外的經驗,傳統的托朋友找關系介紹的隱形成本并不低。因此,姬十三形容,這種花錢買經驗的方式是“用簡單粗暴的高效方式解決了這個痛點”。
個人的興趣也可以在“在行”上獲得延伸。30歲的戴思盟是北京的一名白領,在每日朝九晚五的機械化工作之外,他一直有個創作英語小說和劇本的的夢想,但遲遲沒有付諸行動。于是,抱著“想結識有同樣想法的朋友”的念頭,他約見了王知易。
被認證為“資深英語教學者、通曉數十門外語”的王知易已經約見過接近300個學員,但在咖啡館見到戴思盟時,仍看起來十分靦腆,倒熱水時還燙到了自己的手。他畢業于美國最古老的文理學院之一的英語文學系,目前在北京的英語培訓機構任職,業余時間進行英語創作和語言學研究。
“見行家之前,有朋友說‘你怎么還信這個?’我說并不奢求獲得什么,只是想有一些確認感。”戴思盟形容,自己當時內心里“驕傲地懷疑”對方能教他什么,但卻發現,“從經典文學作品到通俗文學作品,王知易幾乎無所不通,英文以外還閱讀法語、西班牙語原著,懂得十幾種語言”。
這次見面被戴思盟視為一個契機,給了他堅持夢想的動力。“他幫我撿回了丟掉的方法,打開了新的思路,更重要的是見到了一個不在乎收入職位,執著于初心的年輕人。”
多元化成擇業新趨勢
并沒有任何一位行家專職在“在行”上為人解決問題,他們都是一邊做著本職工作,一邊售賣盈余的知識和時間。
姬十三認為行家都是“分享型人格”,但“學習”對他們來說同樣重要。“每次輔導,我都能接觸到一個真實的管理案例,也能對各行各業的發展態勢有所了解,成為我行業調研的有效途徑。”薛毅然說。
對于崔書馨來說,生活處處都能獲取經驗。這個85后的女孩已經為將近30人傳授了廣告公司經驗,此外,她還取得了許多別的“人生成就”:出版過兩本小說,發行過單曲,為時尚雜志拍攝過照片……
201X年底,崔書馨辭去了在世界五百強企業的“白骨精(白領、骨干和精英)”職位,加入了一家初創的互聯*公司,原因卻是“過得太爽了”。當時,她被派到客戶公司做顧問,“每天事情很少,逛街逛得想吐”。
這種許多人夢寐以求的工作狀態,卻被這個年輕女孩一口否決了。“我想要更豐富的人生,不太想被固定住。”
在“在行”,不論是70后的“前輩”姬十三、薛毅然,或者85后、90后的行家和大部分用戶,都對這種價值觀深表認同。
年初,在由國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所、中國互聯*協會分享經濟工作委員會共同發布的《中國分享經濟發展報告201X》中,“靈活就業的追求”被稱作分享經濟的六大驅動力之一。其余五大驅動力是用戶需求的提升、提高收入的意愿、信息技術的推動、消費理念的轉變、資本市場的熱捧。
“多重職業一定會流行起來。”姬十三預測道,“那么在主要職業之外,怎么用新的身份去交易知識,怎么打造個人品牌,這都是一個巨大的管理需求。”
【淺談經驗背后的經濟價值】相關文章:
家教經驗淺談07-11
面試經驗淺談07-13
家教經驗之淺談07-11
離職員工的經濟價值07-02
網站如何發揮最大的經濟價值07-14
成功的背后02-20
背后的作文10-27
威海人才網最新招聘信息面試經驗淺談一二07-12
淺談會計初級職稱考試經驗(資產)07-09
淺談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