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中醫養生的五大誤區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中醫養生誤區
寧留三分饑,也不十成飽
現在大家都知道三高是吃出來的,但三高是怎么吃出來的,很多人都還不清楚。像高血脂、高膽固醇、高血糖,這些都是身體未完全消化或轉化的物質。
為何身體消化轉化不了呢?一個是從口中來源多了,另外一個就是脾胃功能下降了。脾胃功能為什么會下降?長期飲食不節。《黃帝內經》說,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又說,大飽傷脾。就是這個道理。
有個糖尿病的病人,她說,我已經很注意了,早餐中餐都吃得很少,晚餐就吃飽一些。
我們跟她說,這樣吃法錯了。人晚上消化機能最差,陽氣都收斂潛藏起來,吃的營養越豐富,越轉化不了。一日三餐中,晚餐要吃得最少,才是養生之道。
她說,我身體虛,晚餐那頓一定要吃飽,馬無夜草不肥。如果我晚上不吃飽的話,半夜都會餓醒。
我們跟她說,身體好才會餓,健康的人才容易有饑餓感。你如果都是飽的,都是撐的,病就來了。身體的腸胃它怕堵,不怕餓。半饑半飽,人身體輕快精神,吃得肚子鼓鼓的,反而疲勞沒勁。營養不是越多越好,恰到好處最妙。就好比耕田種地一樣,肥料要淡淡的,稍微過濃一點,反而會把植物蔬菜的根給燒掉。所以古人說“過猶不及”,所以我們晚餐吃飯,寧留三分饑,也不十成飽啊!
夜飯飽,損一日之壽
她后來把晚餐減成半飽,結果最大的受益就是,以前老容易心慌的,把飯量減半后,心就不慌了。可見心慌未必盡是營養氣血不足,對于當代人來說,更多的是腸胃飲食過度,膽胃不降,堵在中間,因而造成心慌。只要保持半飽狀態,使六腑保持空靈,那五臟就沒得壓力,心就不慌了。
所以中醫認為,對于心臟功能不強大的人來說,飲食非但不能大補特補,還要吃得少量,要注意節制,不能讓小腸有壅滯阻塞。
中醫認為,心與小腸相表里。小腸化食物的能量來源于心臟,小腸脈不通,會加重心臟的負擔。可以看到很多老年人都是在大飽過后去世的,特別是晚餐吃飽吃撐,就在睡夢中不知不覺去了。
在孫思邈《千金要方》上有句話叫,夜飯飽,損一日之壽。這句話真良言也。就是說晚上吃撐一頓,就是在減損一日的壽命,故晚餐宜少食為養生之道。
但現在我們問過很多病人,他們說,早餐中餐,都沒什么時間吃,所以草草了事,只有晚餐下班了,才有時間搞得豐豐富富。還有他們很多應酬都是放在晚上,不醉不歸,不飽不回。甚至養成吃夜宵的習慣。
所以使得不少人年紀輕輕就患了脂肪肝、膽結石、糖尿病、高血壓。這些所謂的富貴病都還在不斷地年輕化,其實去仔細找原因,跟現在的飲食文化這一誤區是分不開的。
營養要想好,不在晚餐飽。
飽食反傷胃,容易得三高。
晚餐要吃少,食物容易消。
腸中無積滯,健康無煩惱。
【中醫養生誤區】相關文章:
淺談中醫養生的五大誤區03-25
春分養生誤區07-03
秋季養生誤區07-03
中醫冬至養生07-02
中醫養生廣告語07-02
中醫春季養生小常識07-04
中醫教你如何打坐養生06-28
秋季中醫養生知識09-27
健康教育中醫養生方法06-28
中醫養生心得體會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