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邯鄲的成語典故參考
相傳在兩千年前,燕國某地有一位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論長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邯鄲的成語典故參考,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邯鄲的成語典故參考
邯鄲地處巍巍太行山麓,東望一馬平川,西枕千山萬壑,京廣鐵路、京珠高速、青蘭高速從她的腹地穿過,交通發達,物產豐富,人杰地靈。悠悠三千年歷史中人才輩出,群星璀璨,積累了深厚的歷史內涵和文化底蘊。在三千年的長河中,這片土地上發生了許許多多的故事,經過三千年的提煉和沉淀,形成了膾炙人口的成語典故,據不完全統計與邯鄲歷史有關的成語有1500條之多,2005年邯鄲被命名為“中國成語典故之都”。
邯鄲成語典故的形成與邯鄲的歷史文化分不開。春秋戰國時邯鄲就是趙國的都城,從戰國到東漢中期興盛達五百年之久,是戰國七雄之一;漢代末期鄴城的興起;曹魏、后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都相繼在此建都,是當時北方的政治經濟中心,有許許多多的歷史故事在這里上演,才呈現出成語典故集聚的現象。邯鄲成語中每個成語都有一段動人的故事,或者有一個至理名言,如反映皇家政治生活的“胡服騎射”、“完璧歸趙”、“趙氏孤兒”等;反映軍事斗爭的“圍魏救趙”、“破釜沉舟”、“背水一戰”等;反映大臣忠心報國和操守品德的“完璧歸趙”,“毛遂自薦”,“奉公守法”,“竊符救趙”,“負荊請罪”等;表現神話和民間傳說的“女媧補天”、“黃粱美夢”、“梅開二度”等;鞭撻社會不良現象的“盛氣凌人”、“利令智昏”、“飛揚跋扈”、“南轅北轍”等;反映人生哲理的“偏聽則暗,兼聽則明“、“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等!昂T射”是一場偉大的政治軍事改革;“負荊請罪”是一段動人的“將相合”故事;“完璧歸趙”是藺相如與秦始皇斗智斗勇,捍衛趙國的利益故事;“毛遂自薦“是趙國平原君的門客自告奮勇,體現了抓住機遇,積極進取的精神和趙武陵王的用人之道;“開源節流”反映了當時的富民強國政策;“奉公守法”反映了趙奢為國收稅不畏權貴的情操。
邯鄲成語典故來源極為豐富,主要有四類,其一是散見于歷史典籍中,如《東周列國志》、《左傳》、《史記》、《戰國策》等記載了春秋戰國時的歷史人物和事件。其二是古代趙國文人學者的文獻,如戰國時荀況的《荀子》,漢代的戴德、戴圣叔侄倆的《禮記》及三國、兩晉、唐代文人的著作。其三是歷代文人的傳奇、筆記、小說、劇本等,如莊周的《莊子》,湯顯祖的《邯鄲記》,紀君祥的《趙氏孤兒》,馬志遠的《黃粱夢》等。其四是流傳于民間戲曲舞臺的歷代帝王將相文工武治才子和佳人的愛情故事,如《二度梅》等。這些從歷史典籍和史實中提煉出的成語典故,是濃縮歷史的碎片,是文化的活化石,是一筆寶貴的文化遺產。它傳諸后世,為古老的邯鄲文化正加了豐厚的底蘊,也為中國文化抹上了濃濃的一筆。
邯鄲成語故事介紹
相傳在兩千年前,燕國壽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知道姓啥叫啥,就叫他壽陵少年吧!這位壽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論長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經常無緣無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好,飯菜是人家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見什么學什么,學一樣丟一樣,雖然花樣翻新,卻始終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該是什么模樣。
家里人勸他改一改這個毛病,他以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親戚、鄰居們,說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聽不進去。日久天長,他竟懷疑自己該不該這樣走路,越看越覺得自己走路姿勢太笨,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幾個人說說笑笑,只聽得有人說邯鄲人走路姿勢那叫美。他一聽,對上了心病,急忙走上前去,想打聽個明白。不料想,那幾個人看見他,一陣大笑之后揚長而去。
邯鄲人走路姿勢究竟怎樣美呢?他怎么也想象不出來。這成了他心病。終于有一天,他瞞著家人,跑到遙遠邯鄲學走路去了。
一到邯鄲,他感到處處新鮮,簡直令人眼花繚亂。看到小孩走路,他覺得活潑、美,學;看見老人走路,他覺得穩重,學;看到婦女走路,搖擺多姿,學。就這樣,不過半月光景,他連走路也不會了,路費也花光了,只好爬著回去了。
【出處】故事出自《莊子秋水》。
【釋讀】成語邯鄲學步,比喻生搬硬套,機械地模仿別人,不但學不到別人長處,反而會把自己優點和本領也丟掉
邯鄲學步成語典故
【出自】《莊子·秋水》:“子往呼!且子獨不聞夫壽陵余子之學行于邯鄲與?未得國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歸耳。今子不去,將忘子之故,失子之業! ”李白詩曰:壽陵失本步,笑煞邯鄲人。
【示例】:半臂添寒尚書醉,屏后金釵楚楚,齊俯首。清·梁紹任《兩般秋雨庵隨筆》卷一
邯鄲學步故事原文:
壽陵余子之學行于邯鄲,未得國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歸耳!肚f子·秋水》
趙國都城邯鄲的人,擅長行走,不僅步子輕快,而且姿態也非常優美。
邯鄲學步故事譯文:
燕國壽陵有個少年,千里迢迢來到邯鄲,打算學習邯鄲人走路的姿式。結果,他不但沒有學到趙國人走路的樣子,而且把自己原來走路的步子也忘記了,最后只好爬著回去。
邯鄲學步成語解析
《莊子·秋水》篇里寫道:“且子獨不聞夫壽陵余子學行于邯鄲歟?未得國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歸耳。”
這個典故的意思是:戰國時,趙國都城邯鄲的人以走路姿勢優美而著稱。有個燕國人來到邯鄲,要學習他們如何走路。他發現滿街的人走路各異,但都優雅,就見一個學一個。結果,他什么都沒學會,連自己原先是如何走路的都忘了,只好爬著回去。
唐代大詩人李白曾有“壽陵失本步,笑煞邯鄲人”的詩句。成語典故“邯鄲學步”即出于這則故事。
有學者研究認為,邯鄲學步其實學的不是普通走路的步法,而是學的邯鄲舞步。當時在古都邯鄲城流行踮屣舞,是一種類似于現代西方芭蕾舞的點著腳尖跳舞的舞步,非常優美。
“回車巷窄和為貴,學步橋寬嘉壽陵。”這是今人馬新民創作《邯鄲賦》中的一句對句。作者認為壽陵少年來邯鄲學習的是類似現今芭蕾舞樣式的舞步,而不是走路。
壽陵少年刻苦學習,把腳跳到了腫脹而無法走路的地步,這種精神不但不能恥笑,反而應該嘉獎。即便外人可以警戒人們不可以一味地模仿,失卻了本性。但邯鄲人絕對不可以以此來笑話前來刻苦求學的人。
邯鄲學步的道理
邯鄲學步的道理:比喻模仿別人不到家,連自己原來會的東西都忘了“東施效顰”“邯鄲學步”都強調胡亂模仿別人,“邯鄲學步”強調學習別人的忘掉自己的;“東施效顰”強調生搬硬套。
邯鄲學步的故事:戰國時期,一個燕國人聽說趙國邯鄲人走姿很漂亮,便來到邯鄲學習邯鄲人走路。未得其能,又忘記自己的走姿,最后爬著回到了燕國。(見成語故事:版本二)”李白詩曰:壽陵失本步,笑煞邯鄲人。
【邯鄲的成語典故參考】相關文章:
成語歷史典故12-18
魂飛魄散成語典故10-25
勤奮讀書的成語典故04-29
包含歷史典故的成語06-29
關于智謀歷史成語典故12-17
志同道合的成語典故03-22
馮婦搏虎成語典故03-17
詠絮之才成語典故02-08
關于歷史典故成語故事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