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弓之鳥教學實錄
驚弓之鳥原指以巧制勝,現以“驚弓之鳥”來形容受過驚嚇的人碰到一點動靜就非常害怕。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提供的關于驚弓之鳥的教學實錄,內容如下:
一、激趣導入
1.引出課題。
師:今天我們要學習《驚弓之鳥》。昨天已經預習過了,你們覺得有趣嗎?
生:有趣。
自評:開課伊始,教師必須把學生的思維盡快地激活,把興趣點燃。課文講述的故事本身就很有趣——不用箭,只拉弓,就能讓鳥兒掉下來。三年級的學生對此充滿了好奇,急于想一探究竟。針對三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征,我從一個“趣”字入手,是營造充滿情趣課堂的良好開端。
2.預習先行。
師:先來檢查一下預習,白板上的詞語會讀嗎?自己讀兩遍。
學生自讀,師指生讀。
生:更羸 打獵 大王
個別正音:大王 粉飾 拉弦
師:“大王”這個詞到底讀?“dà”還是“dài”呢?誰能來說說看?
生:“dà wáng”。
生:我覺得是讀“dài wáng”。因為在古代,人家都稱國王為“dài wáng”,我是從歷史書上看來的。
師:掌聲送給她。所以這個詞應該讀“dài wáng”,一起齊讀。再請一位小朋友領讀。
生再次齊讀兩遍。
自評: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學好的第一步。檢查預習,其實是引導學生要學會預習,要重視預習,是一種學習導向,暗示著預習的重要性。這一環節,我是把學生的“學”放在首位,是“以學定教”的具體表現。同時,我對“大王”這個詞的檢查,充分說明教者在關鍵處適時點撥的重要性,詮釋了以教者的立場來說的“以學定教”并不是棄掉教者的直接教給學生知識,而是在學生主動學習的基礎上,教者依據學情相機而教。
二、整體感知
(一)讀懂文題
師:按照我們以前的學習方法,先讀懂課題。課題是什么意思?
生1:課題就是整篇文章的意思,受過弓箭驚嚇的一只鳥。
生2:更羸跟魏王去打獵,他沒有用箭,就拉了一下弓,就把大雁給射下來了。
師:老師問的是題目什么意思,但不是課文講了什么,誰能再來說說?
生:有一只鳥受到了弓的驚嚇,很害怕,就掉了下來。
師小結:一只鳥被弓嚇著了,然后掉了下來。
自評:題為文之眼。對這篇課文來說,題目顯得尤其獨特,不僅概述出了故事,更是一個寓意深刻的成語。整體感知從抓課題的解讀開始,直接而生動,點燃了學生的學習激情,更教給學生開始學習課文的重要方法——關注課題。
(二)扣題讀文
1.尋鳥說鳥。
師:“驚弓之鳥”課題的關鍵詞是什么呢?
生:驚。因為這只鳥是受驚了才掉下來的。
師:說得對,這只鳥是受了更羸的驚嚇掉下來的。那么,課文題目是“驚弓之鳥”,那你覺得課文主要是在說鳥,還是在說更羸呢?
生:我覺得是說鳥,因為課文題目就是“鳥”嘛。
師:是這樣嗎?
生:我認為應該是更羸,因為這樣的鳥很常見,但能用驚嚇這招就把鳥嚇得掉下來的人只有更羸。
師:是的。這是什么鳥呢?
生:大雁。
師:你對大雁有哪些了解呢?
生1:大雁在天上飛的時候,排成“一”字形和“人”字形。
生2:大雁是候鳥,候鳥就是天冷的時候要飛到南方去,天熱了再飛回來。
師:它是群飛的候鳥。
自評:表面看起來還是在說課題,實則進入了對文本的整體感知。在師生平淡無痕的談話中,我讓學生談自己對大雁的了解,巧妙地把學生的認知帶進了“候鳥”這個隨著氣候而冬去春來、群飛的鳥種。看似閑談,實則為下文鋪墊。
2.探鳥究鳥。
師:請大家讀讀課文,那么這是一只怎樣的鳥呢?然后填一填,( )的鳥。看看你能填多少種答案。
出示:( )的鳥。
學生自由讀課文,讀完后交流反饋。
師:先仔細聽別的同學回答的答案,同學講過的不要重復。
生1:叫聲悲慘的鳥。
生2:傷口沒有愈合的鳥。
生3:孤單失群的鳥。
生4:得不到幫助的鳥。
生5:受過箭傷的鳥、受過驚嚇的鳥
生6:邊飛邊鳴的鳥、可憐的鳥、飛得慢的鳥。
教師一一板書。
師:剛才,我們通過讀課文,討論鳥兒,對這只鳥兒有了基本的了解。
自評:此處學生的答案體現了學生的思維之廣,捕捉文本言語信息之準確。我讓學生敞開來說,同時提出了“仔細聽”“同學講過的不要重復”這兩個要求。簡短幾個字,其實是對語言表達習慣的一種培養。
三、品讀課文
(一)知鳥識鳥
師:讀了課文,我們對鳥有了更多的了解。那么這只鳥是怎么掉下來的?你能從書中找到嗎?
生:課文第5自然段講到了它是怎樣掉下來的。
師:請大家讀一讀,想想用自己的話怎樣回答。
學生自讀自悟。
師:它是怎樣掉下來的?
生1:那只鳥往上飛了幾下就掉下來了。
師:你只講到了現象,還可以把它往上飛和掉下來的原因講清楚。
生2:它聽到“嘣”的一聲,大雁以為又有人來射它,所以就掉下來了。
師:大雁為什么以為又有人來射它呢?誰再來講。
生3:那只大雁以前受過箭傷,當它聽到拉弓的聲音,以為別人又來射它,因此它拼命往上飛,結果傷口裂開,就掉下來了。
師:那下次我們只要看到天空有鳥這樣飛,我們就知道這是怎么一回事了,是嗎?
自評:由研究“這是一只怎樣的鳥”順勢而導到“這只鳥是怎樣掉下來的”,如果說前一個話題是放,那后一個話題就是收;前一個話題的拋出讓學生從文本中收集信息,后一個話題則是讓學生對收集的信息進行概括、整理和綜合。我此時引導學生聚焦寫大雁怎樣掉下來的一段文字,對文本的處理可謂用心良苦,收放自如。
(二)知人識人
1.由鳥及人。
師:更羸到底是怎么知道只拉弦不用箭,鳥就會掉下來呢?其實,課文中有一個人解釋了這一現象,是誰?
生齊答:更羸。
師:所以,要讀懂這篇課文,我們除了研究這只鳥,我們還要研究這個人。那么更羸到底是怎樣一個人呢?在課文中有一句話介紹了更羸,請你找到,然后劃出來。
生:更羸是魏國有名的射箭能手。
師:看到“有名的射箭能手”,在你腦中能夠蹦出哪些成語形容射箭能手呢?多想幾個,能不能兩個,甚至三個?
生1:百發百中。
生2:一箭雙雕。
生3:百步穿楊。
師:大家積累的詞真多呀。
自評:由研究“鳥”到研究“人”,傳達了教者“由此及彼”“抽繭剝筍”的教學思想,層層深入,步步為營。為了引導學生關注“有名”這個詞,為下步教學做準備,突顯更羸與一般射箭能手的不同。我設計了問題“哪些成語形容射箭能手”,把學生的思維的觸角延伸到課外,然后以“這個射箭能手到底哪里不一樣”引入下一個環節。這個教學行為,在備課時,我深思熟慮,思來想去,只為更深入地了解更羸這個人設下伏筆,演奏了不斷渲染氣氛的教學基調。
2.深入人心。
師:課文第一句就說他是“有名的射箭能手”,但是沒有提到“百發百中、一箭雙雕、百步穿楊”。這個射箭能手不是一般的射箭能手,他和一般的射箭能手到底哪里不一樣呢?
生1:更羸很聰明,能夠聽出鳥的聲音,聽力很好。
生2:判斷力也很厲害。更羸說,不是我的本事大,是因為這是一只受過箭傷的鳥。在課文中的第9自然段提到。
師:我們一起來看第9自然段。哪些是他的判斷力,用波浪線劃出來;哪些是他看到的,說明他眼力很厲害,用橫線劃出來;哪些是他聽到的,用雙橫線劃出來。劃好之后,同桌交流。
白板出示課文第9自然段,生上白板劃相關的語句。
師:你們從中讀出什么?
生:他說鳥“飛得很慢”,說明他眼力好;他說鳥兒“叫得悲慘”,說明他聽力好;他說“它一聽到弦響,心里很害怕,就拼命往高處飛”,說明他判斷力強。
師:你說得很有條理,把他的眼力、聽力和判斷力都講得有理有據。“它受過箭傷,傷口沒有愈合,還在作痛”看得到嗎,聽得到嗎?這是他判斷出來的。事實上,他只看到鳥飛得慢,聽到鳥的叫聲,其他的都是更羸的判斷。
師:更羸說這段話的時候,心里是怎么想的?他高興嗎?從哪里看得出來?
生1:更羸高興,因為他讓魏王大吃一驚。
生2:當然高興,因為他判斷力正確,事實正如他所料。
師:的確,更羸講這段話的時候,鳥兒正如他事先所判斷的那樣,已經掉下來了,讓大王大吃一驚。我們來齊讀。
生齊讀。
自評:這一自然段是文本的重點段落,是全文的核心。我為了處理這段文字,煞費苦心。引導學生品味語言,感受語言,學習語言表達的奧妙,是閱讀教學的主要任務。這段話是讓學生體會段落中句子之間的邏輯構成和重點段在全文中的支撐作用的范本。為了讓學生明確哪些是更羸親眼所見,親耳所聞,哪些是他分析判斷出來的,我先引導學生劃劃批批,再讓學生在反復讀的基礎上,讓學生充分自由地表達,明白語言流動的順序以及這種順序安排的合理,充分構建了由讀到寫的讀寫課堂。
3.讀寫遷移。
師:這段話是他什么時候想到的?拉弓之前還是拉弓之后?
生:拉弓之前已經想好了。
師:我們看他拉弓前說的話,從哪里讀出來的?
生:從第二自然段“更羸仔細地看了看,指著大雁對大王說”這里讀出來,他已想好了,才敢胸有成竹地對大王說:“大王,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這只大雁就能掉下來。”
師:那更贏向大王說只拉弓不用箭,鳥就會掉下來之前,心里到底是怎樣想的呢。我們來把第9自然段他說的話轉化成他第一次開口前的想法。請你寫在作業紙上。
出示:
一只大雁從從遠處慢慢飛來,邊飛邊鳴。更贏想:它飛得慢,叫聲悲慘,( )。此時,它最害怕的是( )。如果我拉弓,( )。
學生填寫作業紙。
師:老師也寫了一段,不就是他說的話嗎?請看大屏幕,你看一下,我這樣寫可以嗎?
出示:
更羸想:它飛得慢,叫的聲音很悲慘。飛得慢,因為它受過箭傷,傷口沒有愈合,還在作痛;叫得悲慘,因為它離開同伴,孤單失群,得不到幫助。它一聽到弦響,心里很害怕,就拼命往高處飛。它一使勁傷口又裂開了,就掉下來了。
生1:不行,說的話和想的話不一樣,我們不能直接抄下來。
師:為什么?
生:說的話是已經經過證實的,然后說出來的,但是之前想的是沒有經過證實的,還不知道能不能把大雁給射下來。
師:請你讀一讀,有沒有問題?說說你是怎么填寫的?
生1:它飛得慢,叫聲悲慘,應該受過箭傷,傷口應該也沒有愈合,而且它離開同伴,孤單失群,得不到幫助。此時,它最害怕的是再次受箭傷。如果它聽到弦響,應該會拼命往高處飛,一用力,傷口就會馬上裂開,應該就會掉下來。
師:你和老師寫的哪里不一樣呢?有兩個地方特別不一樣。
生1:說的話里是用“因為”,而想的是“應該”。“應該”是分析、推想時用的詞。
生2:“如果”表示是一種假設,還沒有證實的。
師:看來,同樣的意思在不同的時機講出來,表達方式不一樣。
師:寫文章的作者為什么把更羸說的在最后寫出來,沒有把他想的在第二自然段就寫出來呢?
生:我覺得都寫出來會很啰嗦,重復。
師:如果把第9自然段去掉,把想法補上,可以嗎?
生:我覺得會沒有意思,他的話經過證實之后才會覺得他的話更有道理。
師:看來,同樣的意思在不同的時機說出來,表達的效果還真不一樣。
自評:此處是本節課最大的亮點,我讓學生把文本語言進行再創造,再加工。課文第9自然段傳遞出了豐富的文本信息,我敏感地把握到這里蘊藏著豐富的語言訓練契機——這段話更羸在拉弦前就想好了,卻沒有講出來。現在,我讓學生走進更羸的內心世界,把他說出來的話還原成他想的話。同時,我還緊扣文本,研究作者的謀篇布局的策略——解決了“為什么作者不寫更羸拉弦前的想法”和“為什么更羸在接弦前不說自己的想法”這兩個學生心中的疑竇,讓學生對文本的內容與形式有了貫通性的感悟。
四、拓展延伸
師:今天我們學習了這篇課文,鳥和人都研究了。我們還要學習更羸,弄明白更羸怎么會了解到這些知識的呢?
教師指著板書述:候鳥、群飛。
師:大雁受傷為什么不停下來休息呢?
生:它不能停下來休息,因為它是候鳥,一停下來休息就飛不走了。
師:我們都有很多課外書,可以從書中了解這些知識。但是那時候更羸卻沒有這么多的課外書,那么他是怎么知道的呢?靠什么呢?
生:實踐,生活總結。
師:他是靠生活經驗。我們了解到一個人的生活經驗對一個人的成長有很重要的關系。下節課我們要演一演課文,最關鍵是研究臺詞。
自評:一節課不是孤立靜止的,而是語文課程中的一片漣漪,是教者帶領學生學習語文路上的一個堅實的步子。在這節課的結尾,我充分踐行了這一大語文的理念。
總評:
這節課是一堂真正的語文課。衡量一節課的標準就是看其是否讓學生的語文知識獲得增長,語文能力是否得到提升,語文素養是否得到積淀。無疑,這節課在這三個方面都做得很成功。探尋原因,這節課有以下幾方面特點:
一、教材重組平實
本節課是《驚弓之鳥》的第一教時。第一教時容易陷入字詞認讀、語句梳理、篇章結構的分析的窠臼中不能自拔。這節課顯然沒有落入俗套。只因教者合理解讀教材,大膽取舍,而后進行教材重組,選出最有教學價值的教學點。整節課分為“研究鳥”和“研究人”兩個板塊,簡潔明了,干脆利落。而前一個板塊是后一個板塊順利推進的基礎。教者跳脫了文本的結構順序,抽取并處理由題目而突顯的“鳥”,挖掘“鳥”驚弓而掉的背后的歸因,手法新穎而大膽,立足高遠而平實。
二、語言運用扎實
教學中,在引導學生得意之余,得言是教學的主導。由讓學生說“這是一只怎樣的鳥”,到說“這只鳥是怎樣掉下來的”,到“更羸在拉弦前是怎樣想的”,無一不體現教學目標定位準確,直指語用,直奔語言能力增長點。
新課標中明確闡述了語文課程的核心任務是聚焦在“語言文字運用”上。語言文字運用中核心的機制是“轉換”。這節課中最亮的語言運用體現在教者別出心裁地讓學生把更羸最后說的話轉換成更羸拉弦前是怎樣想的。這就是一種典型的語言的轉換,把語言的運用訓練落到實處,讓學生得法,真正掌握了語言的奧妙,也是對新課標“注重運用”的最佳詮釋。
三、趣味收官真實
語文課堂應是情趣盎然的,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在語言文字中游走,玩味語言,運用語言。這節課中,“情趣”兩個字得到了充分的體現:文本本身充滿情趣——不用箭,只拉弦就能把天下飛的鳥打下來;教學環節充滿情趣——先研究鳥,再研究人;教學手段充滿情趣——讀讀說說,劃劃批批,填空式地說,把文本轉換形式來寫,尤其是結尾告知學生下節課將要演一演,無不充分地激發起學生的學習激情。
【驚弓之鳥教學實錄】相關文章:
驚弓之鳥的課堂教學實錄07-04
小學語文《驚弓之鳥》教學實錄07-04
有關驚弓之鳥的課堂教學實錄07-04
驚弓之鳥的課堂實錄07-02
《驚弓之鳥》課堂實錄07-02
驚弓之鳥名師課堂實錄07-02
語文課文《驚弓之鳥》課堂教學實錄片斷07-04
白鵝教學實錄教學實錄案例反思07-03
《雪兒》的教學實錄07-04
《林海》的教學實錄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