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林海》的教學實錄
一、教學目標
1.學習課文,了解大興安嶺的美景及產生的聯想。
2.學習抓住環境特點,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練習感情朗讀課文。
二、教學重點學習抓住環境特點,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
師: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老舍先生的《林海》。下面齊讀課題。
生:《林海》。
師:上節課,我們學習了生字詞,初讀了課文,理清了思路,學完了第一自然段,請大家回憶:
1.作者來到大興安嶺的感覺是什么?
生:作者來到大興安嶺的感覺是親切、舒服。
師:齊讀第一自然段,讀出這種感覺。
板書:親切舒服
2.作者是從哪幾方面描寫大興安嶺的?
生:作者是從嶺、林、花三方面描寫大興安嶺的。
板書:嶺 林 花
師:這節課我們將進一步了解大興安嶺的美景及作者產生的聯想,學習抓住環境特點,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練習感情朗讀。
〔評:師生回憶,歸納第一課時學習所得。在此基礎上提出第二課時學習目標適時、明確。〕
(二)我們討論的第一個問題是:作者是怎樣抓住嶺、林、花的特點,表達親切舒服的思想感情的?
1.師:請一位同學讀寫嶺的段落,大家思考:嶺有什么特點?(一名學生讀寫嶺的段落)
生:嶺的特點是多和溫柔。
板書:多溫柔
師:作者怎樣抓住嶺的特點寫的?請你按照讀句子、抓特點、談理解的步驟來說說自己的見解。
生:這里的嶺的確很多,,我從的確很多可以看出嶺多。
生:多少條嶺啊,在疾馳的火車上看了幾個鐘頭,既看不完,也看不厭。我從多少看出嶺多,還從疾馳的火車上看了幾個鐘頭,看不完,看出嶺多。
生:可跟秦嶺的嶺字大不一樣。我從大不一樣看出大興安嶺的溫柔,因為秦嶺是雄偉、險峻的,而大興安嶺和它大不一樣。生:高點的,矮點的,長點的,短點的,,我從點看出嶺的溫柔,因為它們的差別不大。
生:可是沒有一條嶺使人想起云橫秦嶺那種險句。我從沒有一條嶺使人想起云橫秦嶺,看出大興安嶺的溫柔。
(師加示意圖說明)
生:既看不完,也看不厭。我從看不厭看出了大興安嶺溫柔的美。
生:每條嶺都是那么溫柔,我從每條嶺都溫柔,看出大興安嶺的溫柔。
生:可是誰也不孤峰突起,盛氣凌人。我從不孤峰突起,盛氣凌人看出嶺非常溫柔。
〔評:突出了學生自己讀書,思考。學生從詞、句中體會到嶺的特點,體現了學習語言文字和認識事物相結合。〕
師:自由練讀并讀出感情。
(學生自由練習讀第二自然段)
師:你覺得自己哪句體會得好就讀哪句。〔評:教師十分重視、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個別練讀,指導,鼓勵)2.下面自由讀第三、四自然段,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評:鼓勵學生質疑,就是提倡一邊讀,一邊想,就是在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質疑應貫穿在教學的始終。〕生:為什么群嶺起伏是林海的波浪?
生:為什么綠得難以形容?
生:為什么只有畫家才能寫下這么多的綠顏色?
生:為什么第一應夸落葉松?
生:為什么把白樺比作浪花?
生:為什么用閃爍一詞?
生:為什么要把林比作海?
生:為什么只寫深的、淺的、明的、暗的這幾種顏色?
〔評:從提出的問題看,學生的確在認真地動腦筋讀書了。〕
師:大家提得都特別好,做到了積極動腦。
下面老師提一個問題:林的特點是什么?
〔評:如果老師這樣問剛才哪位同學提出的問題涉及到林的特點?那林的特點是什么呢不就更能體現尊重學生,把學生的質疑納入到教學思路中了嗎。〕
生:林的特點是綠而像海。
板書:綠 像海
師:請小組協作學習第三、四自然段,并且討論:林哪兒像海?
學生分組學習討論。
〔評:注意發揮學生的群體優勢,進行合作學習。〕
學生匯報:
生: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綠的,的確是林海。可以看出林像海一樣的浩大、一望無際,廣漠。
生:群嶺起伏是林海的波浪。可以看出林如海,有波浪,因為嶺很溫柔,林又很多,連成一片,像海的波浪。
生:多少種綠顏色啊:深的,淺的,明的,暗的,綠得難以形容,恐怕只有畫家才能寫下這么多的綠顏色來呢!可以看出林像海一樣,顏色有變化,非常多。
師:文中只有深的、淺的、明的、暗的四種顏色嗎?〔評:照應學生的質疑。〕
生:不是,這里包含了許多許多種顏色,像海一樣。因此說難以形容。
師:為什么只有畫家才能寫下這么多的綠顏色?〔評:這個問題也是學生提出的。〕
生:因為畫家對顏色特別敏感。
師:還有沒有別的原因?
生:這里是落葉松的海洋。可以看出林像海,因為落葉松太多了。這也是第一夸它的原因。
生:海邊上不是還有些白的浪花嗎?那是些俏麗的白樺,樹干是銀白色的。可以看出林像海,因為林海也有浪花。
師:你體會得真好,那么你能說說作者為什么要用閃爍一詞?
〔評:再次用學生的質疑提問〕
生:海面在陽光下會閃動、會發光。白樺樹在陽光下,如遇風吹,樹葉搖動,也會反光,所以用了閃爍。
師:所以這里不僅寫出了林的靜態像海,還寫出了林的動態像海。
〔評:教師像討論會的主持者,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又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
自己練習朗讀,準備讀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學生練習讀第三、四自然段。請學生個人讀。
再請愿意讀的同學起立讀。
3.這么美的地方想不想去看一看?
生:想。
師:讓我們一起去欣賞這多而溫柔的嶺,綠而像海的林,同時想一想那里的花有什么特點。
觀看錄像。
〔評:電教手段用得適時。在學生憑借課文展開想象的基礎上放錄像,比先放錄像,用錄像代替學生的理解、想象效果要好。〕
4.花有什么特點?
生:花的特點是數量多,多姿多彩。
板書:繁絢麗
師:默讀,自學第五自然段。作者是怎樣抓住花的特點,表達親切舒服的思想感情的?練一練,用有感情的朗讀把自己的理解讀出來。
學生自學。
師:下面請一組同學讀。
講評。投影并重點分析:興安嶺多么會打扮自己生:興安嶺像一位愛美的亭亭玉立的小姑娘,穿著綠色的衣服,白色的裙子,還穿著繡花鞋,實在是太美麗了。
師:俊俏、清秀,真讓人感到
生齊答:親切舒服。
師:請同學讀出這種感覺。
學生個別練讀體會。
師:作者此時置身于大興安嶺,遠處是連綿起伏的嶺,嶺上是一望無際的綠海,無風時,溫柔寧靜;有風時,波浪起伏;浪花翻滾,加上腳下的多姿多彩的花,興安嶺的景色實在是太美了!使作者真切地感到了親切與舒服,并由衷表達了自己熱愛大興安嶺的美麗景色、贊嘆大興安嶺的美麗景色的思想感情。
板書:愛 贊 景色美
讓老師和同學們合作,一起讀出這種感覺。老師讀各自然段的第一句,大家接讀。
師生合作朗讀。
(三)這時作者不僅看到了興安嶺的外在美,還想到了它內在的美,作者聯想到什么?
生:作者聯想到了木材。
板書:木材
師:請男生齊讀第六自然段,找出寫內在美的句子。
投影:興安嶺的可愛板書:美不空洞師:讀句子,結合上下文談理解。
生:有多少省份用過
生:大至,小至
生:它的千山一碧
生:于是,
師:所以說,大興安嶺為祖國建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板書:貢獻大。
師:請大家齊讀最后一句,讀出贊美之情,讀出親切與舒服。
學生齊讀。
(四)更使作者感到親切舒服的是什么?
師:請女生齊讀第七自然段,大家找出寫親切舒服的句子,并準備結合上下文談理解。
生:人與山的關系日益密切
投影:人與山的關系日益密切
結合課文談理解。
生:日益密切的意思是一天比一天更加密切。
生:親切之感更加深厚,
生:我們伐木取材,也
生:我們不僅取寶,也做
師:林為人,林養人;人愛林,人育林。林與人的關系,即山與人的關系日益密切,隨著建設和科技的發展,森林會對人有更重大的意義,這里的親切與舒服有了更深的內涵。因此,文章結尾,作者寫到
投影:我不曉得
請學生讀。
板書:興國安邦
師:請結合上下文理解。
生:興國安邦的意思是使國家興旺、安定。
生:造林護樹,科學研究,對祖國發展有重要的意義。
生:興安嶺不僅對現在的祖國建設有重要作用,而且對我們的子孫后代都有深遠意義。因此作者此時的親切與舒服又有了更深的含義。
師:這里也表達了作者對祖國深深的愛,練習讀出這種情感。
學生練讀句子。
(五)總結
師:《林海》一文,老舍先生抓住環境特點,從嶺林花的美景,寫到木材,再到林場,字里行間洋溢著作者對以大興安嶺為代表的自然美景的熱愛和歌頌,對為祖國建設做出巨大貢獻的大興安嶺的熱愛和贊頌,也表達了作者對祖國深深的愛。作者把自己的全部情感,凝成了兩個內涵極深的詞,那就是在文中三次出現的:親切、舒服。〔板書〕抓住環境特點,體會思想感情林海嶺:多溫柔林:綠像海花:繁絢麗景色美木材:美不空洞林場:興國安邦貢獻大親切舒服(愛贊)〔簡評〕本課教學的最大特點是教師尊重學生,不僅有學生是教學主體的意識,而且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重視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將學生的自主學習落到實處。與此同時,教師的主導作用發揮得也很充分。自始至終,體現了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指導閱讀寫嶺的部分,側重導思路、導方法;指導學寫林的部分,則從質疑開始,教師將學生提出的有價值的問題逐一納入教學過程之中,既放手,又未放棄教師的主導作用;指導學生閱讀寫花的部分,除了抓住個別句子引導學生加以理解外,著重要求學生思考花有什么特點,并讀出思想感情來。總之,三部分的教學緊緊圍繞抓住特點、讀出感情,由扶到放,使學生不僅讀懂了課文,而且學到了閱讀的思路和方法。
【《林海》的教學實錄】相關文章:
林海教學設計04-09
趙州橋教學實錄08-11
賣炭翁的教學實錄03-29
杞人憂天教學實錄08-04
英語教學實錄03-21
名師《天窗》教學實錄02-18
竇桂梅貓教學實錄02-23
關于長城教學實錄05-09
《牲畜林》教學實錄03-22
《列夫托爾斯泰》教學實錄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