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盤古開天地》教學實錄及點評
歲月流逝,流出一縷清泉,流出一陣芳香,這段時間里,我們有得也有失,有苦也有甜,是不是需要好好寫一份教學總結呢?拿起筆的時候卻發現不知道寫什么,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盤古開天地》教學實錄及點評,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盤古開天地》教學實錄及點評 1
一、解讀課題,檢查預習
師:齊讀課題。
生:盤古開天地
師:讀課題有講究,看誰能按老師的要求讀好?怎樣讀,就回答了“誰”開天地?
生:盤古開天地(學生朗讀時強調“盤古”)
師:怎樣讀,能回答盤古“干什么”?
生:盤古開天地(學生朗讀時強調“開天地”)
【語文不用概念說話,它是感性的,用輕重緩急作答。】
師:昨天,老師讓大家預習了課文,現在,請大家再次自讀課文,遇到生字詞多讀幾遍。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師:剛才巡視聽大家朗讀,發現兩個詞語很難讀。(舉卡片“血液”)
生:血液。
反復正音兩次,直到讀準。
(師舉卡片“滋潤”)
生:滋潤(整齊而響亮)
師:字音讀得準,但感覺不準。(指著卡片“滋潤”二字的“點”)這是什么?
生:小水點。
師:是啊,小水點多了,才使這個干燥的秋季變得滋潤起來,人滋潤了,就舒服了!那該怎么讀啊?
生:滋潤(聲音軟軟的)
師:再舒服點!
生:滋──潤(更軟更舒服了,眼睛瞇著,陶醉在“滋潤”里了。)
【詞語不用生硬的解釋,用經驗、用感受去啟迪,語文本身是一種感性的存在。】
二、整體感知,提煉中心
師:知道了你們愛讀書。但,愛讀書不等于會讀書。有位專家說,“會讀書的人能把一篇文章讀成一句話。”
【這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把厚書讀薄,提煉出主線和中心的學習方法。】
師:你們能行嗎?我們試試,請同學們拿出筆,快速默讀課文,想想,這篇課文能讀成哪句話?畫出來。
生默讀,畫出中心句。
生:人類的老祖宗盤古,用他的整個身體創造了美麗的宇宙。
師:還有一句話這樣說,“讀書更高的境界是把一句話讀成一個詞。”從這句話(指剛找出的中心句)里能讀出哪個詞?
生:創造。
【從中心句提煉到文章的關鍵詞,初步感受到文章的主旨、精神。這樣的讀書方法,對日益忙碌的現代人十分受用,是一種高效的讀書方法。】
師:對!就是它!創造!(師奮筆疾書,粗粗的行楷字:創造)
【語文課上感情無處不在,寫字也是充滿感情的。為盤古的創造精神而感動,為學生準確的提煉而激動、叫好!于是,便手顫抖,寫不工整。】
師:“創”,什么部首?
生:立刀旁。
師:為什么?
生:創造需要刀斧來披荊斬棘!
師:“造”,什么部首?
生:走之底。
師:這又為什么?
生:我想,創造不是一天兩天能完成,需要走一段遙遠的路途。
【中國字最令人驕傲的地方是它是會意的,是充滿感情的。讓孩子不僅認識它,還要讀懂它。讓孩子讀懂了“創造”,對盤古精神的體會和了解便又近一步。】
三、走進文本,對話交流
【引讀是課堂上師與生、師與文本、生與文本之間對話的好的讀書方法。對保持情感的連貫,培養學生注意力大有益處。】
師:盤古究竟是怎樣開始他的創造之路的?孩子們端好書,我們到書里找答案。
師:有一天,盤古忽然醒了。他看見什么了?
生:他見周圍一片漆黑。
師:怎樣讀,能讓人聽出周圍一片漆黑?
生:他見周圍一片(拖長,虛聲)漆黑(漸弱)
【詞語的解釋已內化為感受、體驗,通過朗讀來體現。】
師:盤古見周圍一片漆黑,就怎么做?
生:就掄起大斧頭,朝眼前的黑暗猛劈過去!
師:停!看老師寫字。(板書:掄斧猛劈)讀!什么動作?做給我看!想想,怎樣做,才使得上勁?
學生做動作體會到“掄”、“猛”、“劈”的感覺,再讀“掄斧猛劈”就帶勁得多!【配合動作去體會字詞的含義,再次印證了語文需要“感”,感悟的感。感性教育是一種形象化的教育。】
師:一天,盤古醒了,看見周圍──
生:一片漆黑。
師:就──
生:掄起大斧頭朝眼前的黑暗猛劈過去!(朗讀聲很重很猛)
師:只聽──
生:一聲巨響(朗讀聲不大)
師:小響。
生:一聲巨響。
師:中響。
生:一聲巨響!(整齊而響亮)
【老師的評價語不用多,“小響”、“中響”,點評得幽默而到位,學生很快領悟,朗讀迅速達標。】
師:混沌一片的東西漸漸分開了。輕而清的東西──
生:緩緩上升,
師:變成了天。
師:重而濁的東西,
生:慢慢下降,
師:變成了地。
師:這句話中哪些詞語體現了盤古開天地的艱難?
生:“緩緩”和“慢慢”。
師:讀出這種艱難。
生:緩──緩;慢──慢。(很費勁地讀)
師:對!緩──緩,慢──慢,很難!
師:盡管這樣難,盤古無所畏懼,天地也為盤古的勇于開辟打開了一條道!
師:天地分開以后,盤古怕他們還會合在一起,就怎么做?
生:就頭頂著天,用腳使勁蹬著地。
師:看老師寫字。(板書:頂天蹬地)我請一位同學上臺做給大家看。
一名學生上臺做“頂天蹬地”的動作,惹來同學陣陣哄笑。
師:孩子們,這不可笑,盤古可是在做頂天蹬地的大事,稍有分心,天地將再次閉合,世界將永遠暗無天日!(老師很動情)
孩子們的笑即刻止住。
【課堂亂了并不可怕,老師要善于牽引,把暫時迷途的孩子拉回情境中。這算是教學機智吧。】
師:照他的動作,我們來讀書中的句子。
生:就頭頂著天,用腳使勁蹬著地。
師:(轉向做動作的孩子)你的動作要做好,你用力了,我們才好使勁!(轉向其他同學)再讀!
生:就頭頂著天,用腳使勁蹬著地!(很用力地讀)
師:(轉向做動作的孩子)老師問你,你要說實話,感覺怎么樣?
生:好累!
師:你這樣做一會就累,做一天都難,盤古這樣,不知堅持了多少年!等到天地穩固,盤古也累得倒了下去。
【走進文本,走近文中的角色,去感盤古所感,喚醒學生真切的感觸,帶他進入情境。此環節設計實屬一次巧妙的預設與生成的完美體現。】
四、變換句式,啟發想象
師:盤古倒下后,他的身體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他的身體都變成什么了?
師:他呼出的氣息,變成了──
生:四季的風和飄動的云
師:他發出的聲音,化作了──
生:隆隆的雷聲
師:他的雙眼變成了──
生:太陽和月亮
師:他的四肢,變成了──
生:大地上的東西南北四極
師:他的肌膚,變成了──
生:遼闊的大地
師:他的血液,變成了──
生:奔流不息的江河
師:他的汗毛,變成了──
生:茂盛的花草樹木
師:他的汗水,變成了──
生:滋潤萬物的雨露……
師:孩子們的回答,我終于明白,盤古把他的身體化作了宇宙萬物!(板書:化作萬物)
【教師動情地引讀,通過文本,把學生帶入到盤古無私的奉獻中。排山倒海的句式,讀起來朗朗上口,文字美、文意美、誦讀美的完美結合。如此美的句子,需要反復地讀,唱響詩的韻律。】
師:(指著屏幕:第四自然段的系列排比句。)看,多整齊的句式!就像列隊的'士兵!我把紅色送給女同學,綠色送給男生,黃色部分留給我自己。咱們合作朗讀,共同分享這段美妙文字帶給我們的心靈震撼!
老師和男女同學合作朗讀第四段。感動盤古的無私和偉大,感受排比句的音律美和氣勢美。
師:句子美,我們讀得更美!就像大海的波濤,一浪接一浪,讀來好有氣勢!
【不出現“排比句”這樣硬幫幫的概念,讓學生在反復地朗讀中感受中文修辭手法的運用效果。】
師:這些句子,我們換一種說法,看是不是更能抒發我們心中的情?
【將課文語言置于一種新的語言環境中,會產生一種特殊的語意張力,這種語意張力有助于學生更深刻、更真切地感悟課文語言的內涵和意味。】
師:你聽──抬頭看天,飄動的云,格外潔白,我知道,這是盤古呼出的氣息。(老師很動情地說。)
師:放眼大地,遼闊的土地綿延千里,我知道──
生:放眼大地,遼闊的土地綿延千里,我知道,這是盤古的肌膚。(學生回答問題正確,但語氣平淡)
師:孩子,我們說出來的話,先要感動自己,才能打動別人。我要聽你對盤古真情地贊頌。
生:(充滿感情地)放眼大地,遼闊的土地綿延千里,我知道,這是盤古的肌膚。
【一節課的情感應是延續的,不能斷!接下來,學生的回答個個充滿了感情,發出的是來自心靈的呼喚。】
生:大地上,茂盛的花草樹木,我知道,這是盤古的根根汗毛!
學生把書里的句子轉換為“──,我知道,──。”來說。
生:晶瑩剔透的鉆石,我知道,這是盤古潔白的牙齒。
師:(驚喜地)孩子,我真佩服你!你是第一個跳出課文來到宇宙的!
師:盤古還在不停地奉獻,我們就要不間斷地想象,不住口地贊揚!接著談!
生:地面上縱橫交錯的道路,我知道,這是盤古粗粗的經脈。
師:盤古經脈化成的條條大路開啟了你的智慧大門!
生:我們這些可愛的小朋友,我知道,那是盤古的一個個細胞。
師:看到我們這些天真可愛的孩子,盤古一定很欣慰,他會笑的。
生:反復無常的四季,我知道,這是盤古起伏不定的心情。
師:非常欣賞你的想象力,你的語言感動了我!
生說得越來越踴躍,越來越動情……
師:我看到了,孩子們正插上想象的翅膀,越飛越高,在神話的世界盡情翱翔!
師:難怪有人說,“讀書最高的境界,是把一句話(指板書:化作萬物)讀成一幅畫(指變換的句式)!”孩子們,你們做到了!
五、示范復述,總結線索
師:請讀這句話!(指課題)
生:盤古開天地
師:老師想試著把這句話讀成一幅連環的畫,送給大家。
(老師配樂對畫面講《盤古開天地》的故事。故事講完,適當讓音樂延續,讓課堂保持靜寂。)
【我們的語文課堂需要適當的靜,讓其回味,促其思考。】
師:聽老師講故事,什么地方值得你學習?
生:老師繪聲繪色。
師:這才令人感動。
生:老師按順序講,先講盤古“掄斧猛劈”,接著講“頂天蹬地”,最后“化作萬物”。
師:當天地一片混沌,是盤古──;當天地漸漸分開,是盤古──;當天地穩固,盤古把他的身體──。這是有順序、有條理。
【總結板書,總結復述故事的方法。】
六、升華中心,布置作業
師:同學們,聽了老師的故事,看了動人的畫面,一定有話對盤古說,一句話表達!
生:盤古,你真偉大!
生:盤古,你真了不起!
師:依你們看,盤古什么地方偉大?什么地方了不起?
生:他為了開天地堅持不懈!
生:他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獻給人間。
師:你們所說的堅持不懈、樂于奉獻、勇于開拓……,歸根結底,是一種創造的精神!
師:此時此刻,當我再次面對“創造”,不禁肅然起敬。(轉向黑板上龍飛鳳舞的“創造”二字,擦掉它!)這一次,我只敢一筆一畫,懷著崇敬之心,敬佩之情去認認真真地寫好它!(老師在田字格里,一筆一畫,正楷,紅色,書寫“創造”)
師:請同學們也拿出紙筆,跟我一樣,一筆一畫,工工整整地寫“創造”!一邊寫,一邊用心感受盤古創造的艱難和為了人類完完全全地奉獻!
學生在田字格里用心寫“創造”。
師:(展示好的書法作品)看!只有這樣寫字,才是真正理解了的!
【再一次對“創造”進行深刻地解讀,升華中心!再次印證中國字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文字,一筆一畫皆是情!】
師:同學們,創造就從這節課開始!下堂課,你們要學老師這樣,有條理、大膽想象、繪聲繪色地講述這個神奇而偉大的神話故事。老師期待你們的成功!
本課獲深圳市福田區語文閱讀教學競賽特等獎第一名,并獲邀面向全區老師公開展示。許多學校紛紛錄制了本節課光盤發給學校的老師作為示范學習。課后聽課老師都希望能得到這份課堂實錄。本課的教學設計者為深圳市荔園小學的謝佳芮老師(曾獲品德與生活、語文學科教學比賽特等獎,所撰寫論文、詩歌在全國刊物發表且獲一等獎)和教研室的趙家英主任(市骨干教師,輔導徒弟參賽均獲市、區特等、一等獎項)。
附:本節課后區教研員評價:做語文教師要像荔園小學謝老師般把課上得那么美,淌漾在幸福中……
本節課后一位學校校長的評價:迷人的風采,課堂充滿靈性、智慧與激情。教學設計起點高、大氣;有深層次的思維;教學如高山流水般流暢。教師魅力感染了在場的每一位師生,課堂氣氛好,學生表現精彩!印證了專家關于一節成功課所具備的基本要素:1.深厚的文化底蘊;2.創造性地二次開發教材;3.真摯的情感。語文課的“語”個性鮮明:字的寫;詞的配動作讀;句的品、析、欣賞、誦、轉換;讀時添加過渡語非常美;思維充滿挑戰與活力。教師的評價語與眾不同。具有高超的教學技巧:實而活;松與弛;收與放;動與靜。整節課有效、高效!
編輯短評:一口氣讀完了這篇課堂實錄,可以說讀得蕩氣回腸。課上得好,點評亦畫龍點睛。沒有看到現場課,深以為憾!誠如實錄后所附的那位校長在點評中所言,文化底蘊厚,語文味濃,教師收放自如,學生積極主動,整堂課充滿活力。
如果您也認為對一堂好的課我們還可以提出更高的要求,我們就來多說兩句。本課文化味兒很濃,這一點非常值得肯定。另有一點,《盤古開天地》一課在“中華傳統文化”專題內,直指本專題導語中的“了解古代神話故事”。課文除了贊美盤古的“創造”精神,更體現出了神話故事的特點──豐富的想象力。盤古是個神話人物,不是真實存在的,他身上體現出來的動人品質,附屬于神話創造者的想象力。課堂上可以借盤古這一人物形象來調動學生的情感,但不應止于贊美盤古,最終還應歸結到“神話故事”上,讓學生從中體會我國古代神話故事的魅力。我想,這一點應當在適當的時候進行處理。(張立霞)
《盤古開天地》教學實錄及點評 2
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強烈的活躍的想象是偉大智慧不可缺少的屬性。”事實正是如此,有了想象力就能在腦海中再現各種事物的形象,就能在記憶表象的基礎上創造出種種新形象。可以這樣說,沒有想象就沒有創新。想象力在中小學生的學習和思維發展過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 善于想象的學生中有70%成績優異,富于創新精神。
小學生思維活躍,富于想象,但是他們豐富的想象能力不是天生的。想象力的形成依賴于社會生活實踐,依賴于教師的啟導誘發,教師要引導學生多看、多聽、多想,讓他們的頭腦里儲存各種各樣的表象,并且努力創造出想象的空間,讓他們展開想象的翅膀,在創新的天地里翱翔。事實表明,學生的想象經常處于兩個極端,要么無從想象,只停留在事物的表面,思維無法跳躍,要么把想象變成虛無飄渺的幻想,和事物之間毫無聯系,沒有邏輯可言。我們的教學應幫助學生找到具體事物和想象的契合點,正確發揮想象,讓想象變得合理。因此,我特意選擇《盤古開天地》這篇極賦想象的神話故事,指導學生通過閱讀了解想象的特點,把握想象的度。
【片段一】
根據課題,合理猜想:
老師:今天我們要學習一篇神話故事。
老師出示課題:盤古開天地(齊讀課題)
老師:讀了課題后,你有什么疑問?
學生1:盤古怎么開天地。
學生2:盤古是誰?
學生3:盤古為什么要開天地。
老師:文章到底是不是像同學們猜測的一樣呢?讓我們一起來讀課文吧。
(學生主動質疑問難,是開啟創新之門的鑰匙,是創造想象動機形成的表現。學生的積極思維往往是從疑問開始的。根據課題質疑,是學生通過點到面的有意義的拓展想象,有利于激發學生求知欲,把握文章的整體脈絡。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教學時應抓住這些疑點引導學生思考、想象,探究課文內容的空白。)
【片段二】
引導發現,合理想象:
老師:盤古倒下后,身體發生了哪些變化?
學生自由讀課文后匯報。
學生1:他呼出的氣息,變成了四季的風和飄動的云。
學生2:他發出的聲音,化作了隆隆的雷聲。
學生3:他的雙眼變成了太陽和月亮。
老師把學生的匯報結果一一對應出示。
老師:作者為什么要這樣想象?能不能把這些內容進行交換?
學生:不行,因為作者前面寫的,和后面變成的東西有相似之處。
老師:你們能舉例說說嗎?
學生1:盤古是個巨人,他發出的聲音一定很響,就像隆隆的雷聲。
學生2:盤古的眼睛圓圓的,太陽和月亮也是圓圓的。
老師:是啊,作者的想象是多么生動形象啊!
(都說孩子的想象力是最豐富的,但我認為想象需要通過一定方法的指導才會變得有意義。我們經常用“──像──。”來造句。其實,這個造句訓練就是最平常的想象訓練。如果我們不做任何指導直接讓孩子進行造句,會出現較凌亂的思緒,例如:桌子像凳子,尺子像小河。這樣的想象缺乏意義和合理性。《盤古開天地》這篇神化故事的夸張和想象達到了極至,我試圖讓學生從如此夸張的想象中找到合理性,找到想象的方法和途徑。在第一次接觸文本后學生不由自主地哈哈大笑。是生動的想象帶給孩子們快樂。于是,我讓孩子們找到作者這么想象的理由。很快的,他們發現無論多夸張的想象都和事物之間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這就是想象的契合點。幫助學生讀懂作品中的想象,有利于學生建立想象的方法。)
【片段三】
緊扣內容,指導想象:
老師:你們發現最后有個省略號了嗎?它到底省略了什么?
學生:省略了盤古還用身體的其他部分創造了很多美好的事物。
老師:誰能學著課文的樣子進行想象,盤古還用身體的其他部分創造了什么?
學生1:他的頭發變成了茂密的森林。
學生2:他那發達的肌肉變成了連綿起伏的山脈。
學生3:他的牙齒變成了一座座堅固的冰山。
(“為遷移而教”是當前教育研究的重要成果。就語文課而言,可利用語文教材中某些存在遷移點的片段,引導學生進行想象補充,促進學習策略的遷移,這其實就是一種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思維能力。教材中一些故事性強的文章言雖盡而意未盡,給讀者留下無窮的想象空間。這個空白,如果讓學生通過想象去填補,有利于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發散他們的想象潛能,同時進一步領悟作者的寫作意圖。我讓學生在了解文章作者的想象手法后,讓學生繼續延續文章思路拓展想象。剛開始學生找不到盤古全身還有什么可變之處,我就提供給學生想象的源頭,如:盤古的頭發會邊成什么?之類的引導,學生便很容易學會如此想象了。)
【課后反思】
想象是創新的.翅膀,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社會的進步,成為知識進化的源泉。小學生思維活躍,富于想象,但是他們豐富的想象能力不是天生的。想象力的形成依賴于社會生活實踐,依賴于教師的啟導誘發,教師要引導學生多看、多聽、多想,讓他們的頭腦里儲存各種各樣的表象,并且努力創造出想象的空間。想象來源于生活實際,但由于時空限制,小學語文教材中有的課文與學生生活實際相隔遙遠,給學生學習造成了障礙。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必要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從而引起學生心靈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鳴,這對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十分必要。作為一名教師必須指導學生進行想象,在閱讀教學中學習作者們的想象途徑和方法。但要注意在學習他人的想象方法時切勿局限孩子們的思維,在閱讀的基礎上適當提升想象訓練。總之,我們要調動一切手法,讓他們展開想象的翅膀,在創新的天地里翱翔。
《盤古開天地》教學實錄及點評 3
一、導入——直奔課題,激發閱讀興趣
師:你們認識他們嗎?
(播放孩子們熟悉的動畫:《西游記》《小哪吒》《葫蘆娃》)(我的思考:通過學生熟悉的動畫片中的人物角色,引領學生走進神話故事。即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對上課產生的興趣,有為下文的學習創造了神話的氛圍。)
師:他們都有著神奇的本領,是神話故事里的人物。在古代中國神話中,還有一位巨人被稱為人類的老祖宗,他就是——
生:盤古。
師:這節課我們來學習盤古開天地的故事。伸手,和老師一起寫課題。(我的思考:看到了這里,不禁想到了一位老師在大賽后對大賽一些現象的批判:很多的老師都讓學生看自己板書課題,是否都有必要?在視頻中我看到,這位老師也在板書課題,但是高大的身軀擋住了孩子們的目光;教師也在解說,但是因為板書時左手扶住了黑板,話筒比較遠,聲音沒有傳出來;她讓孩子們伸手和自己一起寫,但是鏡頭里的孩子有的在認真的書寫,有的則嬉笑。不知道這些老師讓孩子們一起寫的目的是什么?是否因為學生從低年級升上來,覺得學生的識字和寫字的基礎都是薄弱的,需要教師帶著書寫?或者,教師覺得,自己書寫,讓學生一起寫,師生一起活動?我想,即使需要看教師板書課題,即使需要學生書空,那么,是否課題中所有的字都需要這樣呢?)
(師板書課題。指名讀課題。)(我的思考:在這個環節,教師讓學生僅僅讀“響亮”,我不禁想到了很多的課堂教師都是讓學生讀出感覺,讀出個性,讀出味道的。那么,我是應該認為教師這個環節很簡潔呢,還是認為缺少語文味呢?)
二、初讀——整體感知,培養問題意識。
(教師出示一組詞語:肌膚、四肢、滋潤、遼闊、逐漸、緩緩、一丈、血液。請學生來讀。)
師:大家注意,“肌膚”和“肢”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都是身體、月字旁。
師:多了,很多和身體有關的字都用了月字旁。
(其余略)
師:孩子們,知道“一丈”有多長嗎?
生:一丈是…
生:一丈是一公里。
師:你猜的吧。一丈大約是三點三米,咱們上課的教室大約就是這個高度。誰來自信地讀讀課文?你第一個舉手,獎勵你來讀課文的第一自然段。(指定其余段落)
師:其他的小朋友,咱們有更重要的認為,聽一聽他們讀的對不對?還要邊聽邊想,課文主要講了一個什么故事?(我的思考:教師的語言很簡練,任務分的很明確,注意了讓學生的傾聽;在初讀的時候,讓學生注意讀的是否正確;還布置了邊聽邊想的任務。但是在課堂上,在學生讀的過程中出錯時,教師打斷學生的讀,自己給學生糾正。那么,剛才給學生分的任務——“聽讀的是否正確”的任務就是無效的。)
(生讀略)
師:通過自己的預習,就能把課文讀成這樣,陳老師送給大家一個字(教師伸出大拇指)
生:棒。
師:那么,其他的同學們想了嗎?課文主要講了一個什么故事?能不能用書上的一句話來概括?
生:最后依據,人類的老祖宗——盤古用它的整個身體創造了美麗的宇宙。
師:這一句話概括了整篇文章的內容,叫做這篇文章的中心句。一起讀讀這句話。(生齊讀中心句)(我的思考:教師的“能不能用書上的一句話來概括?”將學生的注意力引向了文本,在學生說出書本上的這句話之后,教師隨之告訴學生“這樣的叫中心句”。如果再加上一句:“以后我們在學習的時候,也可以找找文章中有沒有中心句,這樣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學習課文。那么,就發展到了“學法的指導”,而不是“就課說課”了。)“創造”是要求會寫的字,跟著陳老師,我們邊寫邊記。
(板書:創造。教師提示寫法,學生練習書寫。教師及時表揚寫得好的同學,指出好在哪里。)(我的思考:在這里,有一個寫字環節安排的問題。有的老師認為寫字應該安排在識字之后,有的老師認為應該放在第二課時的閱讀之后。我想,這應該結合教師的教學習慣來設計。有的老師習慣于把寫字安排在第一課時,認為如果安排在第二課時的話,那么,寫字就與閱讀有所分開,妨礙了閱讀教學的整體性;有的教師則習慣于安排在第二課時的閱讀之后,那么,教學過程就是識字、閱讀、寫字進行的。在這里,教師安排了“創造”寫,因為是第一課時,第一課時主要為第二課時的閱讀教學排除障礙,所以就沒有寫字與閱讀的格格不入的問題。而且,這里的寫,是在教學環節中出現“人類的老祖宗——盤古用它的整個身體創造了美麗的宇宙”之后,是教學環節的自然發展,那么,這里的寫字與整個課時的教學也就算圓融。)
師:知道什么是創造嗎?
生:創造就是做。
師:創造有這么點意思,但是不夠準確。我相信隨著深入學習課文,我們對這個詞會有更深的理解。(我的思考:佩服教師的教育機智,佩服教師的語文素養。教師如果告訴學生,可能有一些牽強,學生的理解也可能不夠透徹。在這里,教師拋出了一個包袱,“隨著深入學文會有更深的理解”,既引發了學生的閱讀期待,又告訴了學生解讀問題的途徑——深入學文。而且,這一個“創造”是文章的關鍵詞,進行牽出關鍵問題,)深入學習課文的一個好辦法,就是帶著問題來讀書。圍繞著盤古創造了美麗的宇宙,你想到了哪些問題?
生:盤古是怎么創造宇宙的?(教師隨著板書問題。)
生(教師幫助梳理):盤古創造之前,宇宙什么樣?
生:為什么有盤古這個人呢?
生:盤古創造的宇宙之后,什么樣的?
生:盤古是從哪里出來的?……(對問題進行梳理)
三、品讀——順學而導,品味語言文字
師:就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走進課文,走近盤古。盤古創造宇宙之前,宇宙到底什么樣啊?趕緊在樹上找一找。(我的思考:又將學生的注意力引向了課文,引向了語言文字,讓學生通過讀文,通過語言文字解決問題。)
生:宇宙混沌一片。
師:什么是混沌?
生:混沌就是非常亂。
生:亂七八糟。
師:我們都說出了自己的理解,你呢?
生:什么都看不清。
師:遇到不懂的詞語,還有一個好辦法,就是查理解。(投影出示混沌的詞語解釋,生自由讀字典上的意思。)(我的思考:在這里,教師有一個引導“xx”,教師出示之后,讓學生選擇就結束了,我想,是不是強調一個“模糊一團的景象”。)
師:根據課文的內容,應該選擇哪個解釋?
生:第一個解釋:天地分開之前,宇宙模糊一團的樣子。
師:知道什么是混沌了嗎?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我們還可以繼續關注這個詞。(相機擦去黑板上解決的問題)
師:盤古在混沌匯總,一睡就是十萬八千年,如今,他醒了,他是怎樣創造宇宙的呢?默讀課文,找一找這個問題的答案藏在哪些自然段里?
生:2——4自然段。
師:自由朗讀第二自然段,想想這個自然段寫了盤古干什么。
生:盤古讓天和地分開了。
師:他是怎么做的?讀給大家聽聽。
生:他見周圍一片漆黑,就朝眼前的黑暗猛劈過去。
師:知道什么叫掄起嗎?
生:掄起就是拿起。
師:課文中為什么不用拿,而用掄?讀讀課文,做做動作,感受一下。(學生讀課文,做拿動作,)在讀讀書上的語句,做做盤古的動作(學生做動作)你發現了什么?(我的思考:我想,這個環節是有效的,教師的引導是有效的。面對這學生對“掄”的不理解,說成“拿”,這本身就是兩個表示動作的詞語,教師讓學生自己做動作來體會,而且是“讀讀書上的語句”,這里有一個 前提,立足課本,立足語言文字,立足于詞語的特點,體會盤古的動作。)
生:我覺得那把大斧頭是很重的,所以用掄。
生:我發現了掄起大斧頭跟拿起大斧頭不同。掄起是這樣子的(生做動作),拿起是這樣(生做動作)。
師:他做出了掄的動作,(教師做動作)這就是——
生:掄。
生:拿起來是直接拿,掄是為了更使勁地把硬的東西分開。
生:掄字讓我們感受到盤古很有勁,很用力。
師:“掄”字用得多準確呀。讓我們帶著劈開天地的力量,讀讀這句話。
(生自由讀,提名讀)(我的思考:教師注意了,學生感受到之后,還讓學生朗讀出來。)
師:他在讀書的時候,眼睛瞪得圓圓的,仿佛自己就是盤古。盤古掄斧猛劈時,他會想?
生:我一定要把這混沌一片的東西劈開。
師:盤古多有決心哪!就帶著這份力量和決心,一起來讀這句話。
(學生聲情并茂地齊讀。)
師:只聽一聲巨響,混沌一片的東西漸漸分開了——讀(教師出示:輕而清的東西,緩緩上升,變成了天;重而濁的東西,慢慢下降,變成了地。)。
生:輕而清的東西,緩緩上升,變成了天;重而濁的東西,慢慢下沉,變成了地。
師:這句話中,有兩個qing,意思一樣嗎?
生:輕是重量輕,第二個“清”是……(一時想不起合適的詞語)
師:能用第二個“清”組個詞嗎?
生:清淡。
師:清淡是指吃的東西
生:清水、清澈。
師:對,用組詞的方法也能理解詞語的意思。(我的思考:在這里,“輕和清”是同音字,但意思不同,是需要學生區別,理解的,教師關注了;教師在這里注意了第二種理解詞語的方法——組詞。但是好像學生在組詞后,教師沒有給予判斷。)陳老師讀上半句,你們讀下半句,看看你還能發現什么。
(師生對讀)(我的思考:這句里的詞語的特點,就是反義詞的對比,同義詞的運用,所以教師用對比讀的方法,引導學生邊讀邊體會,這樣的方法是有效的。)
生:這句話中有反義詞。輕和重是反義詞,清和濁是反義詞,上升和下降是反義詞,天和地也是反義詞。
生:我發現緩緩和慢慢是一組近義詞,告訴我們天地分開的過程很慢。
師:這些反義詞和近義詞把天和地分開的過程寫得清清楚楚。在讀時候要關注這些詞語,這次女同學來讀上半句,男同學來讀下半句,通過你們的讀,讓我們看出來,哦,天地就是這樣分開的呀!也可以加上動作。(男女生對讀,教師相機指導:地是重而濁的,(教師的聲音很大),是那樣的厚重,再來比比,教師用動作、范讀引導)(我的思考:在這里,教師的指導朗讀是有效的,沒有呈現枯燥的方法,而是立足于學生理解文本,教師用動作、泛讀引領。)
師:這輕而清,重而濁的東西全都——
生:混在一起。
師:用書上的一個詞來表示,這就叫——
生:混沌。(我的思考:在剛才理解“混沌”的時候,我就覺得混沌的理解有一些淺,應該和文章的內容結合起來,現在看到,教師在這里聯系了下文理解。又一個理解詞語的方法產生了——聯系上下文。)
師:今后再遇到不懂的詞語,可以用結合上下文的方法來理解。
師:盤古一把斧頭就分開了天地,這個過程可以用哪一個成語來概括?
生:開天辟地。
師:開天辟地,前所未有的壯舉,把這個詞寫在第二自然段旁邊,做個批注。(我的思考:教師在教學生讀文的方法——寫批注。在這節課里,教師不禁注意引導學生閱讀,讀明白,讀懂了,而且還逐漸的滲透學習方法;學習方法的滲透,不是枯燥地記進行,而是結合課堂的學習進行的,是課堂教學中的“實例”自然牽引出來的。這也是有效的。)
師:在課文的第三自然段也藏著一個成語,請大家自由讀一讀這個自然段,根據課文的內容來概括。自己先讀讀這個自然段。
(生自由朗讀)
生:頂天立地。
師:盤古頂天立地的形象,已經矗立在你的`心間。我們也可以把這個詞語積累下來。(教師板書。)
師:盤古頂天立地,直到天地成形他才累得倒了下去。盤古倒下后,他的創造之路停止了嗎?
師:他又做了什么呢?默讀第四個自然段,用書上一句話回答。
生:盤古倒下后,他的身體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師:這句話叫這個自然段的——
生:中心句。
師:你們已經會用抓中心句的方法來概括自然段的意思了。盤古的身上到底發生了哪些變化呢?同桌合作,一位讀盤古身體的部分,另一位讀它變成了什么。(學生讀)
師:通過讀,你們有哪些感受?
生:覺得這些變化很神奇。
生:變化后的宇宙很美麗。
師:一個變化就是一幅美妙的畫。聽老師讀一個變化。閉上眼睛,邊聽邊想,看看你的眼前能出現怎樣的畫面。(我的思考:教師這里的讀,目的是引領學生入境,幫助學生把語言文字轉化成形象。是前面學生自讀的基礎上,那么,這個環節教師的讀就是必要的,應該的,而不是取代,不是替代,不是自我的炫耀。)眼前看到了什么?
生:看見了云,雪白的云。
生:他看見了云的顏色。你們呢?
生:我看到了風,風在這里刮,把云吹得在空中飄蕩。
師:他看到了一幅流動的畫面,
生:我看到風吹的越來越大,結果就變成了龍卷風。
師:那可能是盤古生氣的時候。
生:我想象到的云是神奇的,像孫悟空的筋斗云。
師:就把我們的感受帶進這句話里,通過你的讀讓這潔白的輕盈的云呈現在我們面前。自己試著讀讀。
(指名讀,)
師;我看到了,風一吹,這云就越飄越遠了。看老師用什么樣的語氣讓云飄遠的。你能讓云飄遠嗎?(學生讀)有的云飄起來了,有的云還在地面沉著。(教師示范)女同學讀的很好,女同學來讀讀這句話吧。(女同學讀)
師:讀書就要這樣,邊讀邊想像,要能把你看到的景象通過你的讀展現在大家面前。能不能用這種方法讀讀其他句子?(生練讀)
師:讀著讀著,你看到了什么畫面?
生:我看到了遼闊的大地。
生:我看到滋潤萬物的雨露。(帶著這樣的感受對這句話。)
師:你們見過露珠沒有?
師:伸出你的小手,這就是一片綠綠的葉子,上面滾動著一顆露珠,什么樣啊?像什么啊?
生:圓圓的,像潔白的珍珠。像晶瑩的寶石。
師:那我們帶著什么樣的感情來讀雨露呢?
生:喜歡。愛惜。(生讀)
師:再輕一點,別把露水震落了。(生讀)
師:你還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了太陽。
師:什么樣的太陽?
生:紅火的太陽。
師;什么樣的月亮?
生:皎潔的月亮。
師:能夠通過讀,讓這太陽和月亮呈現在我們眼前嗎?(生讀)
生:我看到了奔流不息的江河。
師:什么樣?能用動作演示,什么是奔流不息?水流地怎樣?
生:很急。
生:很快。
生:帶著這種感受讀。 (指導讀,齊讀)
師:現在,你們知道盤古創造的宇宙是什么樣嗎?(擦去黑板上的相關問題)讓我們一起走進這美麗的宇宙,仔細地看,認真的讀。再來感受這變化的神奇和宇宙的美麗,(出示課件,師生配樂接讀。)(我的思考:思路多清晰呀,找到句子,讀出句子,想象情景,讀出感受。在前面單個處理的基礎上,再集中讀。)
師:盤古身上是不是只有這些變化,你從哪里知道的?(省略號)想象一下,他的身體還會發生哪些變化?
生:他的眉毛變成了美麗的彩虹。
生:他的鼻孔變成了深深的山洞。(我的思考:引領學生體會省略號的作用,拓展延伸,補白文本。)
師:原來盤古就是這樣,把自己整個身體——(生:奉獻了出去。)化成這美麗的宇宙。
四、總結——回歸整體,激發創造熱情
師:回家之后。把這個故事將給爸爸媽媽聽,可以用書上的語言,也可以加上自己的語言,那就是自己的——(創造)
(我的思考:這就是一節有效的課,我十分認可這節課。那么,什么樣的課才是有效的呢?首先,立足于文本,讓學生在語言文字中領悟、收獲,在語言文字的基礎上想象、拓展與延伸;其次,立足于學生,符合學生的學習規律,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能調動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不僅讓學生學會,還要讓學生會學,立足于文本的語言,把握文章的重難點,在課堂的學習中自然地呈現出學法的指導;符合語文的學習規律,研讀語言文字,想象畫面,讀出自己的感受等。)
【《盤古開天地》教學實錄及點評】相關文章:
《童趣》教學實錄及點評07-01
《長相思》教學實錄及點評07-01
《在山的那邊》教學實錄及點評07-01
《相遇問題》教學實錄及點評07-02
《上下》教學實錄與點評范本07-02
《窗前的氣球》教學實錄與點評07-04
關于找春天教學實錄及點評07-01
找春天教學實錄及點評素材07-01
青山不老教學實錄及點評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