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重疊問題的教學后記
重疊問題的教學后記怎么寫?許多人并不是很清楚了解,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相關范文,歡迎閱讀。
重疊問題的教學后記一
集合是比較系統、抽象的數學思想方法,是數學中最基本的思想。從學生一開始學習數學,其實就已經在運用集合思想方法了,所以對集合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本節課教材例1借助學生熟悉的題材,滲透了集合的有關思想,使學生理解用直觀圖(韋恩圖)表示“重疊現象”的方法,了解到韋恩圖各部分的意義,特別是重疊部分(交集)的意義,從而掌握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來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方法。
一、引入閩南文化,制造認知沖突
木偶是閩南文化的瑰寶,把它作為學習素材一方面有利于弘揚民間文化;另一方面,視頻中的表演者與制作者是與班級同齡的學生,這樣能給學生的學習開來親切感和學習的樂趣,學生正是在這樣的素材中產生了強烈的認知沖突:參加木偶表演的有7人,參加木偶制作的有6人,兩組的總人數為什么不是13人?從而引發學生探究新知的樂趣。
二、經歷問題解決,積累活動經驗
數學學習的過程就是經歷問題解決的過程,然而,問題的解決不能單純地依靠老師說出標準答案,而是需要讓學生去探究,哪怕走彎路,學生的體會才會深刻,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才能真正理解,在探究“參加木偶表演的有7人,參加木偶制作的有6人,兩組的總人數為什么不是13人?”的問題中,教師讓學生創造直觀圖解決問題,這樣的處理一方面讓學生親生經歷韋恩圖的創作過程,在創作中突破本課的重點難點,滲透了“集合思想”,積累了活動經驗;另一方面,學生創作出的不同層次的豐富多彩的作品是不可多得的生成資源,這樣的資源更有利于學生探究新知識。
三、突出教材主旨,培養數學思維
有序思考,做到不重復、不遺漏是人教版教材在數學廣角中所要傳遞的重要數學方法,也是培養學生有序思維的重要載體。在本課的練習部分教師通過讓學生“猜一猜木偶角色”的游戲充分訓練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學生從隨意的猜測到有根據的猜測再到有條理地寫算式,最后觀察電腦演示,這樣的經歷是從無序到有序,感性到理性,從封閉到開放,從個例到系統的過程。即培養了學生思考問題的全面性、有序性,也是拓展學生對集合間“不相交、重疊關系、從屬關系”的認識,為后續學習打下基礎。
四、突破學習難點,產生嚴謹習慣
細節決定成敗,解讀集合圖各部分的關系是本節課的一個難點,為了能突破難點,課堂上教師從關鍵的`字詞入手,讓學生充分理解 “參加……的,只參加……的,既參加……又參加……的”的含義。反思今天的教學過程,我覺得我還是比較注重培養學生思維的嚴謹嚴密性,本節課上有2次重點解讀了韋恩圖,第一次是韋恩圖的形成初期,第二次是形成了規范的韋恩圖后。在解讀韋恩圖的過程中,我很注重學生表述各個部分的意思。紅色圈是表示“參加木偶表演興趣小組”和藍色圈使表示“參加木偶制作小組”,而去掉了都參加的部分后是“只參加木偶表演小組的人數”,“只參加木偶制作小組的人數”,多了一個字“只”,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意思完全不一樣。還有“既參加木偶表演又參加木偶制作”讓學生明白這是2個小組都參加的。因此在比較“7+6-2”和“5+4+2”中的“+2”和“-2”時,大部分學生都已理解。在這兩個過程中,我都重視了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使枯燥的文字轉化為圖形。從中讓學生自然而然地讀懂了圖意,知道了韋恩圖豐富的內涵。并正確選擇相關信息進行解題,使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解題能力得到培養和提高,嚴謹的學習習慣得以培養。
總之,本課的教學力圖使學生在一種民主、和諧、輕松的學習氛圍中通過合作交流以及獨立思考后,發現集合里面的重復問題,再在現實生活中解決集合的重復問題。通過解決問題,讓學生體會到了“集合”這一基礎數學思想在生活中實現運用,以及這一知識對解決我們生活的實際問題的重要性。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把數學知識“帶”進生活實際,體驗到在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學生的思想也獲得了新的發展。
不足之處:讓學生經歷韋恩圖的產生過程是學生的原生態的創作過程,雖然很有意義,但耗費的時間卻很多,以至于影響了后面的練習的時間,怎樣克服時間與探究的矛盾是我應考慮的重要問題。
重疊問題的教學后記二
上完這節課后,感覺最近的教學心態很不好,一直在懈怠狀態,教學的熱情一直在低迷中,已經對于很多的事情都麻木了。而這一次的公開課,給了我一個警鐘,知道了自己的缺乏,同時發現了自己平時在課堂中教學方式和教學語言存在的許多不足之處。不談整節課的教材主要談談上課時的處理方式和教學語言方面。
一、太“麻煩”學生了----有效的設疑
現階段隨堂課上慣了,很多時候對于課堂中存在的問題老師都是停留于教授學生而學生是被動的接受的狀態,時常有的心態是上課時間來不及了干嘛一定是要學生講,自己講解算了,太“麻煩”學生了。忘記了怎樣的學習是學生自我的學習?純粹的接受得來的是一些木訥、缺乏思考能力的學生,這是我所希望的嗎?所以在這節課上一直卡在的地方就是怎樣引出“為什么要調整表格就是調整表格的必要性,也就是韋恩圖的優越性在哪里”,從而怎樣去突出這張表格的不足之處就是我要去解決的問題。所以主要就是讓學生體會到在原來表格中找重復的人的麻煩,從學生的找的`過程中有的學生慢些、有的快些,用“為什么會找的慢?”“你能給找的慢的學生怎樣的意見或建議?”這兩個問題去讓學生感受體驗調整表格的初衷,從而引出了韋恩圖的雛形表格。
二、太“忽視”學生了----有效的評價語
外出聽課時,名師的課總是有一種不能用言語表達的魅力,除了教學的設計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他們的激勵、隨和的課堂評價語,有效激勵性的評價語是良好的課堂氛圍的催化劑。在試教了幾次后,大的環節沒有變動,在評價語方面備課備到了許多的細節,針對每一個學生的回答,都有事先預設的評價語方式,如:在課前交流時對于學生的回答評價“你不僅是個多才多藝的孩子,而且語言表達的可真清楚”;在匯報交流學生作品時評價“你的作品可真好有這么多人喜歡,讓老師也能一眼看出誰重復了,謝謝你的作品,請坐,大家掌聲歡送”;在聽別人的發言時評價“你的耳朵可真會聽!”一次次的激勵使學生上課時更有學習的動力和興趣。
三、太“小看”學生了----有效的預設
課堂中的許多“小意外”是一節課的亮點、笑點,同樣也是一節課的盲點、卡點,不要“小看”我們的學生在課堂中的每一次發言。在課堂中時常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小意外,隨時考驗著教師的教學功底。而在這節課上真的是出現各種各樣的意外,如:當出現要選每個班要選5人參加跳繩,6人參加踢毽子,問一共要選幾人?就有個學生出現了說是“30,5×6= 30”頓感無語;在利用韋恩圖去計算一共要幾人時,就因為多說了一句“誰還有不同的方法”使學生出現各種完全按照答案去湊算式的結果,無語了。課堂中的每一次閃光點或是卡點其實很多時候是看教師是否有各種有效的預設。
每一次的開課是一次提醒和提高,在不斷修正和改進中進步。我想在數學教學的路上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重疊問題的教學后記】相關文章:
霧凇教學后記07-03
《爭論的故事》教學后記09-27
《徐悲鴻勵志學畫》的教學后記10-13
司馬光教學后記03-22
三年級上《重疊問題》評課稿07-22
落花生語文教學后記07-04
<離職郵件及祝福精選>后記07-12
考試后記作文08-10
物理教師教學反思的一種重要手段教學后記07-03
考試后記敘文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