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唐代皇室重陽節習俗
重陽節自漢代以來就有傳統的飲食,這就是吃重陽糕,飲菊花酒。漢晉時將重陽糕謂之“蓬餌”,“餌”,《說文解字》釋為“粉餅也”。餌,又稱為糕,揚雄說:“餌,或謂之糕。”下面小編為您帶來唐代皇室重陽節習俗!
唐代皇室重陽節習俗
唐代皇帝對重陽節的重視超過了南北朝的帝王。每逢重陽節,百官沐浴,皇帝宮中賜宴,或去登高宴會、賞菊吟詩。唐高宗、中宗、肅宗都有過重陽節的詩作。
《景龍文館記》記載,景龍三年,唐中宗在慈恩寺登大雁塔,群臣獻菊花酒祝壽。他讓每人作同題四韻五言詩一首,先成者賞,后成者罰。此后每逢重陽,皇帝顯貴們游幸登高、曲江飲宴賦詩幾乎成為定制。
唐德宗曾在重陽詩序中說:我在位快10年了,國家治理有方,已經達到小康了,這都是諸位賢臣的功勞。選擇重陽節宴請諸位大臣,就是希望愛卿們繼續努力,為治理國家出力。大家的詩由德宗親自品定優劣,最后確定上等、次等和下等。
唐代重陽賦詩很多。在現在留存的唐詩中,詠重陽的詩在節令詩中最多。能赴皇帝重陽賜宴,大臣們都引以為榮。白居易有《九月九日謝恩賜宴曲江會狀》,說自己很幸運參加了皇帝召集的重陽曲江宴會,感到萬分榮幸,歡樂之情無法言表。
唐代重陽日,帝王官僚們除了登高賦詩、筵宴歡樂之外,還有了射箭、縱馬、圍獵等活動。唐代皇帝多在重陽節讓大臣進行騎射比賽。如貞觀十六年九月九日,唐太宗就曾賜文武五品以上官員在玄武門騎射。當時的地方大員們也紛紛于重陽節練習騎射。
唐玄宗更是喜愛射箭。關于唐玄宗重陽射獵還有一段神話傳說故事。據《集異記》載:天寶十三年(754年)重陽日,唐玄宗率群臣游獵于沙苑,發現一只孤鶴空中盤旋,被唐玄宗一箭射中。可是這只鶴并未墜地,卻帶箭飛向西南。
原來這鶴是四川青城山成仙道士徐佐卿變的,他回青城山后把箭留于壁上,對道士們說:“我到山中行走,偶為飛矢所中。此箭非人間所有,我將其留于壁上,后年箭主到此地付還,謹慎不要遺失。”并題壁留箭之時:“天寶三年九月九日。”
不久,“安史之亂”爆發,玄宗逃往四川,一天偶然到青城山道院游樂,發現墻壁上插有一箭,拔下一看,原來是自己用的御箭,心中十分詫異,一問道士,方知緣故,原來自己當年沙苑所射之鶴,原是道士徐佐卿變的。
唐代帝王們在重陽節既要登高游宴,又要賞菊賦詩,還想射箭游獵,很顯然一天時間是不夠用的。于是,重陽節就提前到九月八日開始,或推后至十日仍過重陽節。因此唐代重陽節不是一天,而是兩天或三天。
因此,《輦下歲時記》云:“都城重九后一日宴賞,號小重陽。”再如唐代大詩人李白《九月十日即事》詩寫道:
昨日登高罷,今朝更舉筋。
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
李白這首詩道出了當時九月十日“小重陽”的風俗,而且借菊花喻黎民,重陽節登高本為消災避禍,兩遭重陽的菊花仿佛就像飽受封建統治者統治的黎民百姓一樣苦難深重。
關于唐代皇室重陽節習俗
重陽節自漢代以來就有傳統的飲食,這就是吃重陽糕,飲菊花酒。漢晉時將重陽糕謂之“蓬餌”,“餌”,《說文解字》釋為“粉餅也”。餌,又稱為糕,揚雄說:“餌,或謂之糕。”它是將熟米搗爛或先將米磨成粉子,然后做成糕餅。
漢魏時,用麥粉制作的叫餅,用米粉制作的就叫餌。《急就章》注云:“漫米而蒸之,則為餌,餌之言而也,相粘而也;搜面而蒸熟之,則為餅,餅之言并也。”餅、餌的區分是很清楚的。
“蓬餌”是用蓬草加黍米制成。蓬草是一種菊科植物,用蓬草只是取其香味。據《玉燭寶典》云:“九月食餌,飲菊花酒者,黍林并收,以因私米嘉味,觸類嘗新,遂成積習。”
據《西京雜記》記載,漢高祖的寵妃戚夫人有一侍兒名叫賈佩蘭,在宮中時,每遇“九月九日”,便“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茱萸,又命“越椒”,或者稱“艾子”,是一種藥用植物,其味香烈,有驅蟲、除濕、逐風邪、治寒熱、利五臟、延年益壽等作用。
所以,古人將茱萸作為驅邪的神物,每逢重陽節,人人佩戴,后世稱之為“茱萸會”,或稱重陽節為“茱萸節”。至于菊花酒,那是用菊花釀制而成的。菊花凌霜不枯,傲寒而開,氣味芬芳,是延年益壽的佳品。因此人們每當菊花含苞待放時,采花蕾葉莖,雜以黍米釀制,待到次年九月九日開壇取飲。無論宗室貴族還是達官商賈,無不喜歡。
到了唐代,重陽糕的名目就多了起來,據《唐六典》和唐《食譜》等書記載,唐代重陽節有麻葛糕、米錦糕以及菊花糕,《文昌雜錄》中說:“唐時節物,九月九日則有茱萸酒、菊花糕。”茱萸可“辟除惡氣,而御初寒”。顯然,佩茱萸、飲菊花酒已經成為唐代重要的節日習俗了。
【唐代皇室重陽節習俗】相關文章:
唐代民間重陽節習俗有哪些07-04
重陽節的習俗06-09
重陽節習俗06-13
重陽節的習俗06-20
重陽節習俗09-11
唐代繪畫07-05
重陽節的習俗飲食09-13
重陽節習俗賞菊07-03
山西重陽節的習俗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