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源源流長的慶陽農耕文化散文
甘肅慶陽雖然地處黃土高原的深處,但這里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從夏朝孔甲年間算起,至商代康丁年間古公亶父南遷岐山,周祖在慶陽共傳承12代,達400余年之久。周人在慶陽教民稼穡,開創了先周農耕文化的先河,使慶陽由以牧業為主的游牧區變為以農業為主的半農半牧區,對后來慶陽經濟文化的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周祖農耕文化、南梁革命歷史文化、岐黃養生文化、香包民俗文化和儒源之地是慶陽最具特色的農耕文化資源。
周朝的先民在甘肅慶陽教民稼穡,開創了先周農耕文化的先河,使甘肅慶陽由以牧業為主的游牧區變為以農業為主的半農半牧區,對后來甘肅慶陽經濟文化的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公劉遷到豳地后,即今天甘肅慶陽市寧縣城西之廟嘴坪,故稱公劉邑。據《史記》所述,這里也本是戎狄之間,應是游牧地區。經公劉的利用改造,始由畜牧地區轉成為農業地區。《詩?公劉》對公劉在豳經營農業過程的描述也顯示出這里原來皆是一片草原,賴公劉的開墾始能廣為種植。到古公亶父(周太王)“去豳,止于岐下”時又復為游牧地區。
周人遷居到北豳后,開始大量養豬。豳字從山從豕,即山中有野豬。由于公劉提倡家家養豬,后來養豬就成了家的象征。家字從穴從豕,即指在窯洞中養豬。《公劉》篇中有“執豕于牢”之說,就是指把豬養在圈里。養羊養牛,早已是戎狄民族的主業,周先祖為姜所生,姜人之后,姜即放羊女、放羊人,所以周人也早有養牲畜的習慣和傳統。他們到北豳后,畜牧業得到了更大發展。如今,慶陽驢、早勝牛、環縣灘羊、子午嶺黑山羊馳名省內外。北部山區養羊幾乎是每個家庭的主業,每年冬初殺羊敬山神,臘月殺豬敬灶神的習俗延續至今。
甘肅省慶陽市經濟林樹種繁多,歷史也很悠久,相當多的經濟林品種來自周先民的栽植和培育。《七月》篇有“女執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及“蠶月條桑”等詩句,是說:姑娘手提竹筐,沿著邊墻小路去采柔嫩的桑。桑樹是甘肅慶陽的鄉土樹種,從先周至今,幾千年來慶陽人一直有栽桑養蠶的習慣。現在甘肅慶陽市有本地桑和引進桑30多個品種,栽培面積10000多畝,1000多萬株,期中正寧縣最多,達4000多畝。桃、梨、棗、杏、李子等,自周先祖以來就是甘肅慶陽經濟林的當家樹種。傳說,這是公劉當初訪問西王母國時帶回來的。如今天寧縣九龍川的黃甘桃、馬蓮河川的金棗、早勝原的曹杏等,都是地方名優果種。
甘肅慶陽屬黃河中游黃土高原溝壑區,山、川、塬兼有,溝、梁、峁縱橫。這種獨特的地形地貌,決定了甘肅慶陽農業生產的多樣性,即:糧、棉、油、麻、糖、煙、果、藥,應有盡有,農、林、牧、副各種生產項目齊全。就糧食作物品種來說,被稱為中國北方糧食作物“展覽館”。這些生產項目和品種并非現在才有,而是古代生產活動項目、品種的延續和傳承。
農作物種植品種及生產技術的傳承和發展。《詩經?七月》和《生民》中所說的稷,就是后來的谷子,菽即豆類,壺即葫蘆科若干種瓜類,苴即麻籽,黍即隴東人叫的糜子,還有麥、稻、荏、麻等。現在這些農作物仍在種植,并有很大發展。南部的董志原、早勝原等12條大原是小麥和玉米的主產區,后山幾個縣是糜谷的主產區,正寧縣是荏、麻等油料的主產區。合水縣太白鄉是慶陽市有名的稻米之鄉,生產的白瓜籽(冬瓜籽)也很有名氣,遠銷國內外。在農具和農業生產技術上,也有許多傳承,比如修犁耕田、栽桑養蠶、紡織印染、編織搓繩、釀酒搓米、用葫蘆殼做瓢,以及制陶等技術。今天雖有很大改進,但都是從周先祖時期流傳下來的。民俗文化的傳承。首先是窯洞文化,這是甘肅慶陽最獨特的地方民俗,是周先祖對甘肅慶陽文化的最主要的貢獻之一。其次是生活民俗,從人們的食、衣、行、娛,到嫁娶、喪葬、節慶、祭祀等,無不打上周人生活習俗的烙印。如逢年過節敬神祭祖,在裝飾上佩戴美玉寶石,尊老敬老為老人祝壽,結婚或遇喜事給主人臉上抹黑的習俗等等,都是從周先祖時期就承傳下來的,至今仍在民間流行。周先祖留給我們的文化遺跡、遺址有慶城縣的不窟城,慶城東山巔的不窟陵,慶城北關的周行宮,慶城南關外的昔姬峪(今蓮池),縣城東十里的不遺園,肇生公劉的延慶城,鞠陶牧羊處天子坳,位于縣城的周舊邦木牌坊,縣城南關的周祖廟,西峰區溫泉鄉的公劉廟,被稱為“華夏公劉第一廟”,寧縣縣城西邊公劉邑等遺物,以及歷代文人撰寫的詩篇、文章等,這一切都記載了周先祖在甘肅慶陽創業和發展的歷史,成為歷史學家研究和考證周朝歷史的最好佐證。
【源源流長的慶陽農耕文化散文】相關文章:
在博覽園與農耕文化觸手相握散文12-13
《姓氏源流與文化尋根》教學設計12-17
《姓氏源流與文化尋根》優秀教學設計12-16
梳理探究《姓氏源流與文化尋根》說課稿02-20
賞田園風光,品農耕文化作文12-11
美國的文化散文12-14
有趣的農耕文化課五年級作文12-16
故鄉的墓葬文化散文12-14
戲說信仰文化散文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