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四年級科學《地球自轉》課堂實錄與點評
課堂實錄是指記錄教師講授、學生互動和學生表現等內容的實際發生情況的記錄。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四年級科學《地球自轉》課堂實錄與點評,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四年級科學《地球自轉》課堂實錄與點評 1
學生年級:小學4年級
執教教師:北京小學周大為
教學過程:
師:同學們請看:這是什么?
生:雅典娜,是雅典奧運會的吉祥物。
師:雅典奧運會給我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尤其是中國運動員表現非常出色,不過我有一個遺憾,劉翔110米欄決賽的現場直播我沒看著!誰看了?
生:我!(學生們紛紛舉手)
師:大概在什么時間看的?
生:夜里2點鐘左右。
師:所以啊,我睡過頭了,就沒看著。所以我一定給雅典奧運會提個意見:這么精彩的比賽為什么要安排在夜里面舉行?
生:不是,不是。(學生們紛紛舉手,表示不同意)
生1:是因為雅典和我們中國時間差距很大,我們在晚上時,他們是白天,我們是白天時,他們是晚上。
生2:因為他們是南半球,我們是北半球,我們是早上,他們就是晚上,我們是晚上,他們就是早上。
師:你懂得真多,一定看過很多書,還知道南半球和北半球。
生3:我知道我們是清晨,他們就是傍晚了。
師:我明白了,大家的意思是:北京和雅典這兩個地方的時間不同。(板書)
是什么原因使這兩個地方的時間不同?
生1:太陽不能在這兩個地方一塊照。
生2:太陽不能一邊照著北半球,一邊照著南半球,那太陽就分開了。
生3:不可能有兩個太陽,那兩邊就都是白天,就一個太陽,地球會轉,不老在那里呆著。
生4:地球自己有自己的自轉,比如說:太陽照在一個地方,地球一轉,光就照到另外一個地方了,那個地方就變成了白天。
師:大家說:這兩地的時間不同是因為地球自轉。
生:是。
師:這只是我們對這個問題的假設。到底是不是這個原因,需要我們做進一步的研究。怎么研究?
生:實驗
師:我們可以通過實驗來說明這兩地的時間不同是因為地球自轉。
想用什么材料來研究?
生1:想用地球模型和太陽模型做這個實驗。
生2:還要用一個小燈泡。
師:你要用小燈泡代表什么?
生:太陽。
師:那好我為你提供一個手電筒,它代表的是太陽。
同學們還需要一個地球模型——它叫做地球儀。為了方便同學們研究,老師在地球儀上標示了A、B兩點,分別代表北京和雅典。(板書)
這里還有一個支架,你知道它有什么用嗎?
生1:固定手電筒。
生2:固定手電筒,怕我們拿著手電的手老動。
師:你為什么要讓手不動呢?
生:因為手電筒代表的是太陽,太陽是恒星,是不動的。
師:實驗時觀察要仔細,請每組的1號同學來取實驗用具。
(學生取實驗用具)
師:現在我們有了實驗用具,你們想用它來研究什么問題啊?
生:我們想通過實驗來說明這兩地的時間不同是因為地球在自轉。
師:同學們要把想法和研究過程寫下來、畫下來。在匯報時,它可以幫助我們把話說清楚。
(學生分組研究)
師:哪個小組來說明這兩地的時間不同是因為地球在自轉。
小組一:(學生描述)
生:這個蘭色的圓圈是地球,A是北京,B是雅典,小燈泡代表的是太陽。這時太陽照著北京,沒照到雅典,北京是正午12點;地球在轉,這時太陽照到雅典,雅典是正午12點,北京就不是12點。所以我們認為,兩地時間不同是因為地球在自轉。
師:剛才這個小組用他們的記錄說明了這個問題,能不能用這個大地球儀給我們再演示一下呢?
(學生邊演示邊描述,一個學生拿著手電筒,另一個學生轉動地球儀。)
生:時間差的關系,地球自傳使兩地時間不同。
師:我們看到這兩地不同,他們是怎樣表現的?
生:地球自轉。
師:你們表現的非常出色。(鼓勵學生)
小組二:
學生描述:這時太陽照著北京,北京是正午12點;地球在轉,這時太陽照到雅典,雅典是正午12點,兩地時間不同是因為地球在自轉。(補充)北京是正午12點,雅典可能是清晨,雅典是正午12點時,北京可能是傍晚。
(老師小結)
師:他們畫的多清楚啊!用兩副圖的方式表現出了兩地不同的時間及地球在自轉。表述的也清楚。(鼓勵學生)
師:下一組換做表演的方式,把你們的發現表演出來。
小組三:
(師生表演,兩位學生扮演太陽,并敘述;老師與其他學生拉起手表演地球及地球上的兩地。隨著學生的敘述,開始轉動。)
學生描述:這時太陽照著北京,北京是正午12點,雅典可能是黑夜,只有一點光;地球在轉,這時太陽照到雅典,雅典是正午12點,北京只有一點光,可能是黑夜了,如果地球不轉兩地時間就不會有晝夜的變化了。所以我們認為,兩地時間不同是因為地球在自轉。
師:三個小組分別用了不同的方式說明了兩地時間不同是因為地球在自轉。我們現在可以證明我們的假設是正確的——地球在自轉使兩地時間不同。
師:地球上不光是北京、雅典這兩個地方,其他地方呢?
生:也不同
師:我們也需要來驗證,換個方式研究。
我聽說我們班同學的家長現在就在國外呢?我們可以現場來驗證一下,怎么辦?
生:打電話。
(請家長在國外的學生配合)
師:你爸爸、媽媽在哪個國家?
生:在德國的法蘭克富,德國是歐洲的一個國家,和北京比起來,離雅典比較近。
師:現在北京的時間是10月22日的10:10。德國的法蘭克富幾點了?
我們現在就時空連線,問問爸爸那里幾點了?
連線——德國(利用現代技術使所有的學生都能聽到爸爸的聲音)
對話:(用德語,學生來翻譯)
生:爸爸,你好!我們現在在上課。爸爸:你好!我很高興,很驚奇!
生:我想問您一個問題,您那里幾點了?爸爸:哎啊!我們在睡覺哪?4:12。
你們猜猜是下午還是凌晨的4:12?
全體:凌晨(表示驚訝)爸爸:對了,是10月22日的4:12。
(全體學生向家長表示感謝!)
師:(小結)
北京和法蘭克富相差6個小時,通過這個事例我們又一次驗證了地球在自轉使各地時間不同。(板書——各地時間不同)
師:那這個地球是怎樣轉的啊?
生:逆時針,順時針。(意見不一)
師:又說不清楚了,怎么辦?
生:做實驗。
師:請告訴大家:
1、好好觀察這兩地時間的不同,看看對你有什么啟發?
2、在生活中有沒有一些事例可以來說明地球自轉的方向。
3、可以在實驗記錄上繼續添畫,幫助你把話說清楚。繼續研究。
(學生進行小組研究)
師:用實例證明地球自轉的方向。
(各小組匯報)
小組一:
學生邊演示邊描述:從地球上看,太陽是從東方升起,西方落下的。比如:我在這里,上北下南,這邊是東,地球是這樣轉的(逆時針),所以我認為地球是逆時針轉的。
師:他們用了一個生活中的事例來說明地球是逆時針轉的。還有別的方法嗎?
小組二:
學生描述:在地球上找到了德國的位置,數了數和北京相差6個格,6個小時。北京這時是上午10點多,沒到12點,有點斜,這時德國是凌晨4點多,是夜里。再過6個小時,(地球轉)德國才和北京現在的時間一樣了。所以我們認為地球是逆時針轉的。
師:這兩個小組用不同的方法說明了地球是逆時針轉的。我們在看地圖時是怎樣辨認方向的?
生: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師:我們看地球儀也是這樣的。如果按方向描述地球是怎樣轉的?
生:自西向東。
(板書——自西向東旋轉)
師:今天的研究大家有什么收獲?
生1:我知道了因為地球在自轉使各地時間不同,還知道了地球在自西向東轉。
生2:我以前一直以為太陽在轉,通過今天的研究我知道了地球在自轉使各地時間不同,而且我也去過國外,對時間變來變去老是不明白,媽媽也沒給我講過,這下我就明白了。
師:這下你可以做媽媽的老師了,下面我們全班一起來做個游戲。把我們今天的收獲用表演的方式表現出來。
(教師分配角色,請一位同學表演太陽,全班拉起手表演地球,每一位同學就是地球上的一個地方。
第一關:當你轉到正對太陽時,請你舉起手,說明你這個地方現在是正午12點。
學生活動:拉起大圈逆時針轉動,當你轉到正對太陽時,相應的同學舉起手。
第二關:戴上表示北京和雅典的頭飾。)
師:北京在這里,雅典在哪?
生:這,這(意見不一)
師:我們先轉起來,再判斷。
(學生活動:轉到北京是12點時停下,判斷雅典在哪里?)
生:雅典應在北京的后面,它還沒到12點呢?是清晨。
師:我們繼續轉,北京已經是下午了,雅典到了正午12點,雅典這時已經到了晚上的黃金時間,劉翔的比賽就要開始了,北京已經是深夜了,夜里3點多鐘。所以我非常遺憾地錯過了精彩的比賽。
(學生回座位,游戲結束)
師:非常感謝同學和家長的合作,你們今天的表現非常出色。今天的學習就到這里。同學們再見!
生:老師再見!
[點評]
周老師的《地球自傳》一課,是借鑒并實際體會法國“動手做”優秀案例的精髓,實施本土化改造的一次有益嘗試。
通過與周老師座談,我們了解到:為了更好地理解“做中學”的基本理念,借鑒法國的有益經驗,北京市宣武區的教師們組成單元課題研究小組,分別對法國的7個案例進行研究與實踐,同時進行本土化的改造。周老師所在的小組研究的是法國的案例《巴黎、悉尼、北京幾點了?》。開始她們用三年級學生進行實驗,很快就發現學生很難進入學習。課后她們分析了學習內容,巴黎、悉尼相差近似180°,而巴黎與北京相差90°,雖然這是認識晝夜交替、地球自轉的典型位置。但是,問題出在學生研究的出發點不是自己所在的位置――北京,所以影響了學生的認識。以后她們又把研究調整為從北京開始,選與其相對的紐約、悉尼三地由學生進行學習。但是,仍然發現學生認識起來有困難,三年級學生雖然思維活躍,但是能力較弱。經過分析后,認為法國的中年級學生有從小學開始的'訓練,能夠適應“做中學”的方式,而我們的學生對這種學習方式比較生疏,從小缺少科學探究的方法訓練,所以對于他們現有的認知經驗來說,對這一內容感悟還存在一些困難。因此,她們又嘗試了由五年級學生來上,這次效果有了明顯變化,可是又感覺五年級學生學習過于輕松,但內容顯得淺了一些。經過多次嘗試,最終她們將此案例定位在由四年級學生上,并且對有些內容進行了修改。周老師的“地球自傳”一課,就是本單元里地球自轉、晝夜現象有關的內容,她利用前幾天學生觀察到的“金星凌日”天文現象,以及觀看奧運會時間的差異問題,引導學生去研究有關時區的知識。
經過本單元案例的研究,周老師深深地體會到:一個成功的案例必定是經過反復的實踐、認識、修改,再進行實踐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老師、學生的認識都有了很大的提升。法國的案例是她們研究的結晶,在使用他人的優秀案例時,不能完全照搬照抄、完全的拿來主義,一定要進行本土化的轉變,一定要注意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只有靈活多樣地開發與設計突出本土化并體現地方特色的案例,才是真正的“做中學”。這樣研究才能深入進行下去,才能真正有所收獲。
本節課,主要體現了以下“做中學”的基本理念:
1.引導兒童主動探究、親歷發現過程。
“做中學”的核心是讓學生充分體驗科學探究、科學發現的過程,發展學生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本節課上,周老師從錯過觀看奧運比賽時間的實例入手,提出問題:是什么原因使兩地時間不同?進而分階段讓學生提出兩個假設:(1)地球自傳使兩地的時間不同;(2)地球是逆時針自轉的。為了驗證學生的假設,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實驗,提供有適宜結構的材料(太陽與地球的模型)讓學生操作,實驗中要求學生仔細記錄所觀察到的現象,用學生喜歡的方式表達交流。最后通過模型與實例驗證了學生假設的正確性。通過動手操作,動腦思考,學生親身經歷了科學規律的發現過程。教學過程的安排體現了學生進行科學探究的基本規律——提出問題、猜想預測、動手操作、記錄信息、解釋討論、得出結論。
2.教學案例應來源于生活,從周圍取材。
“做中學”科學教育項目是在吸收和借鑒國際科學教育的先進觀念和教育方法的基礎上提出來的。案例的開發與設計要根據國家制定的科學教育標準,靈活多樣,要突出本土化并體現地方特色。同時要關注和重視學生在生活中感興趣和需要解決的問題,并把它們作為科學教育內容的重要來源。在開發課程資源時,從學生身邊感興趣的內容進行選擇,以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為切入點,引導學生從自己身邊的事物開始研究。這節課雖然來源于法國的案例,但是經過了教師的大膽改造。最初是由于學生在學校天文臺觀察金星凌日現象引發,利用學生這一階段對金星凌日的興趣,再加上全民觀看奧運比賽的熱潮,引導學生探究北京和雅典時間不同的原因。進而理解地球自轉的有關知識。
3.教師是兒童學習科學的支持者和引導者。
周老師在課堂上為學生提供了易于學生理解的關鍵性操作材料,——地球儀與手電筒,為學生的知識建構提供了模型;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模型,鼓勵學生親自動手操作;要求學生尊重事實,記錄探究過程和所得出的結論;引導學生進行討論,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尊重兒童間的差異,鼓勵學生用多種方式表達和交流,發展學生的交往和表達能力。教學中設計了多種實踐活動,為學生的探索與發現鋪路搭橋,鼓勵他們自己嘗試著動手解決問題。不斷驗證學生自己所提出的假設。
4.充分動員社區和家庭的力量,支持科學教育。
法國“動手做”的成功經驗告訴我們:家長在科學教育的過程中承擔著重要的角色,應成為學生的科學探索與發現的支持者。北京小學是北京市一所開放學校,家長的職業來源非常廣泛,周老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就十分注意開發家長的教育資源,利用家長的教育資源優勢,鼓勵家長利用生活中的各種時機與孩子分享探究活動的樂趣和科學發現的價值,并發揮各自力量積極參與學校組織的科學活動,形成家長、兒童、教師間良好的合作與支持關系。雖然本節課為了證實北京與法蘭克福的時間差距打擾了家長的休息時間,但是與孩子們分享了科學發現的快樂也是值得的。
四年級科學《地球自轉》課堂實錄與點評 2
教學內容:
地球自轉與晝夜變化
(教材根據《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地球運動與晝夜變化”內容標準自編。)
教學時間:
40分鐘
教學準備:
地球儀、投影儀、視頻展示儀、手電筒、數碼相機、橡皮泥
教學過程:
師:同學們,我們每天都經歷著白天與黑夜,根據你的觀察和經驗,能說一說地球上什么情況下是白天?什么情況下是黑夜?
生:太陽升起的時候是白天,太陽落下去的時候是黑夜。
師:是啊!如果老師用燈座代表太陽,用地球儀代表地球。當燈座上的燈泡發出亮光,看看地球儀上會出現什么現象?
生:地球儀上一半是亮的。一半是暗的。
師:你能說一說,老師這會兒兒插小紅旗的地方是白天還是黑夜?為什么?
生:白天,因為燈光照射在插小紅旗的地方。
師:我們每天看到太陽東升西落,誰能畫出太陽在空中是怎樣移動的嗎?
生畫圖,描繪太陽在空中移動的軌跡。
師:小組之間互相看一看,交流交流。
師:誰愿意把自己的畫展示給大家看?
學生把自己的作品放到視頻展示儀上,描述自己的作品。
生:這個是地平線,早晨太陽從東邊升起,太陽在地球的最東邊,到了上午,太陽就到了地球的上邊,到了下午,太陽即將落下,太陽到了地球的西邊。深夜,太陽落下,到了地球的另一邊。
師:看了這幅圖,有什么想法?
生:看了這幅圖,是乎太陽在繞著地球轉,與我們看到書中的解釋是不一樣的。
師:根據你所學過的知識,說說你的看法。
生:錯,我們肉眼看到的是太陽繞著地球轉,但書上說是地球繞著太陽轉。
師: 對此,同學們有什么疑問?
生: 為什么我們看到的現象與書中講的不一致呢?
生: 到底是什么原因形成了白天和黑夜?
(評析:在學習本課內容之前,學生對晝夜變化的感知是零碎的,通過畫圖的方式呈現已有的感性認識,這是學生對自己所見的晝夜變化現象的真實描述,有利于學生把握認知的起點,構建一個初始的認知模型。不少學生雖然從科普書上看到晝夜變化的介紹,但他們不能把書中文字的描述與自己所看到的現象聯系起來思考、質疑。通過畫圖、討論,讓他們發現感性認識與書本知識之間的矛盾,在矛盾中激勵學生產生探究的欲望。)
師:自有人類以來,人們對晝夜變化的成因經歷了漫長的探索,產生了種種猜想。一千多年前,著名科學家托勒密根據自己的觀測,認為地球是靜止不動的,是太陽繞著地球轉,并提出了著名的“地球中心說”,這些都是由于當時落后的觀察工具和觀察方法影響了人們對晝夜變化成因的認識,可以說,是眼睛使我們的祖先產生了錯誤的認識。直到1543年,偉大的科學家哥白尼,經過長期的觀測實驗,深入研究,建立起新的學說——“太陽中心說”。
指導學生閱讀科學家哥白尼的故事。
師:看了這篇文章,有誰知道“太陽中心說”嗎?
生:太陽在宇宙的中心,天空中所有的星星和地球都圍繞著太陽轉。
生:是地球圍繞太陽轉。
師:地球圍著太陽怎樣轉?你能來演示一下嗎?
生演示,拿著地球儀圍繞太陽(燈泡)轉動。
師投影,出示“地球圍繞太陽轉”
(評析:通過科學史的教學,使學生認識到探究宇宙的奧秘需要經過長期的觀測實驗,需要借助技術先進的工具和掌握科學研究的方法,正確認識科學發現的長期性和艱巨性。)
師:地球圍繞太陽轉,怎么會形成白天和黑夜的呢?究竟是什么原因產生了晝夜的變化呢?同學們思考一下,提出你們的猜想。
學生小組討論。
師:請大家把自己小組的猜想畫或者寫在探究計劃表中。
老師到各組指導,要求學生在畫圖的同時用語言進行描述,也可以在圖畫中補充一些說明文字。
師:我們來交流自己的猜想,你們認為地球晝夜的變化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生:我們小組認為地球的自轉引起了晝夜的變化。
生用投影儀展示自己的猜想圖并講解:晝夜的變化是由地球的自轉引起的。這是一個地球,這是太陽,地球在自轉的時候太陽光照射在地球上,就產生了晝夜的變化。
師板書:猜想1. 是由地球的自轉引起的。
師:還有不同意見?
生:地球繞著太陽公轉引起的。(學生展示自己的猜想圖。)
師板書:猜想2. 是由地球的公轉引起的。
板書:猜想:晝夜的變化
1. 是由地球的自轉引起的。
2. 是由地球的公轉引起的。
師:同學們提出了兩種不同的猜想,這些猜想到底成立不成立呢?
生:我們可以通過觀察和實驗,用實驗獲取的證據來驗證。
(評析:猜想就是讓學生嘗試構建一個解決問題的模型,部分學生對地球的自轉和公轉已有所聞,但與晝夜形成的關系模糊不清一知半解。指導學生學會用畫圖的方式進行猜想,然后對圖畫進行描述,有利于幫助學生重新構建或修改初始的認知模型。我們要尊重學生的猜想,不要隨意地加以否定,重要的是指導學生學會收集證據來證明自己的猜想。)
師:實驗前,我們需要制定一個實驗計劃,請大家取出實驗計劃表,看一看,表中有些什么項目?
生:我的猜想、實驗材料、實驗過程等。
師:計劃中首先明確自己要驗證的猜想,再圍繞這個猜想來設計實驗,在我們面前的實驗桌上,有老師為大家準備的材料,哪些是你所需要的.,還需要什么?實驗過程是什么?如何操作?請小組討論后,填寫在探究計劃中的實驗設計一欄。
學生分小組討論、設計實驗。
師在巡視中發現了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提醒大家注意:有必要在地球儀上找出我們所在的位置,做個標記,想一想,這個標記的用途是什么?
全班交流各組實驗計劃。
生:我們需要的材料是手電筒,……
師:等一等,先說一說你們的猜想是什么?
生:我們組的猜想是晝夜的變化是由地球的自轉引起的。
生:需要的材料是手電筒、地球儀和橡皮泥。……實驗過程是:先在地球儀貼上橡皮泥,打開手電筒,手電筒的燈光直射在地球上,慢慢轉動地球儀,使它自轉,觀察粘橡皮泥的地方光照的變化,注意點是手電筒不能移動,而且要拉開一定的距離。
師:老師想問一下,為什么要拉開一定的距離?
生:如果不拉開一定的距離,燈光只能照到一小塊地方,而照不到半個地球,實驗結果就不準確了。
師:其他組呢?說一說你們組是如何設計的?
生:我們猜測的是地球晝夜的變化是由地球的公轉引起的。我們使用的材料是手電筒、地球儀,還有貼花。實驗過程是:首先在地球儀中找到我們所在的位置,貼上貼花,再打開手電,用手電當作太陽,讓地球圍繞著手電筒轉,觀察地球上燈光的變化。
師:同學們對他們的設計有沒有疑問的?
生:手電筒不可以當作太陽,太陽四面都有光,手電筒只有一面有光。
師:那你們準備怎么辦?
生:可以將手電筒換成燈座。
師:好,老師借一個燈座給你們,你們可以到講臺上做實驗。
師:其他組的同學有沒有什么疑問?
生:沒有。
師:下面請同學們按照自己的設計去完成實驗,要注意觀察地球儀上光線的變化,然后把實驗中看到的現象記下來。
生:可以用畫圖的方法記錄嗎?
師:你這個想法不錯,不少科學家的實驗手稿就常用圖畫來記錄的。當然,配以文字記錄更好。
(評析:動手之前先動腦,應該成為學生經歷科學探究過程的基本行為習慣。實驗前,讓學生制定實驗計劃,可以養成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計劃的制定,需要指導學生圍繞猜想,選擇實驗材料,設計實驗過程,讓學生在設計實驗的過程中將動腦和動手結合起來,以動手促動腦,變傳統的模仿實驗操作為學生主動的設計實驗,從關注技能的形成到關注思維品質的提高和創造能力的培養。老師在學生制定計劃前提供有結構的材料,能夠幫助學生降低設計實驗的難度,少走彎路。)
生開始實驗,一邊操作,一邊觀察,認真記錄實驗現象。
師:為自己的猜想找到證據了嗎?發現了什么? 誰來把自己實驗的過程演示給大家看一看?也可以把實驗記錄與大家交流。
生邊演示邊解釋:我們猜測的是地球的自轉引起了晝夜的變化。先確定我們所在的位置,然后地球自轉,現在這個位置是早晨,剛剛照到燈光,然后地球慢慢地自轉,這樣就到了中午,然后地球繼續自轉,這樣就到了傍晚,再自轉,我們所在位置轉到了地球背對太陽的一面,照不到燈光,就是深夜。實驗證明我們的猜想是正確的。
師: 其他組的實驗情況呢?
另一個實驗小組的兩個同學邊演示邊描述。
生1: 我們的猜想“晝夜的變化是地球圍繞太陽轉引起的。”
生2:我們先把五角星固定在一個位置,然后,地球圍繞太陽轉動,這時候,我們所在的位置是中午,然后圍繞太陽轉,這時,我們所在的位置是傍晚,然后再轉,我們所在的位置是深夜,西半球是白天。
另一個小組的同學提出疑問:我有不同看法。根據以前學到的知識,(地球)繞太陽一周是一年。如果這樣產生一次晝夜變化需要一年的時間,那也就太長了吧!如果這樣轉下去的話,我們所在的位置有半年沒有太陽照了。
師:你們的意見呢?
生:覺得他們說的也對,但這樣地球也能產生晝夜的變化,只是時間太長了。
師:你們的猜想能夠成立嗎?
生:好像不正確的。
師:地球的公轉是不是引起地球晝夜變化的主要原因?
生:不是。
師:通過同學們的實驗,晝夜變化的主要原因已經找到了,實驗驗證了第一小組的猜想。
板書:地球的自轉是形成晝夜的變化的主要原因。
(評析:科學探究是一個動手實踐的過程,也是科學的思維過程。提出問題—猜想和假設—制定計劃—實驗驗證—形成科學概念,探究活動環環相扣,動靜結合,科學思維貫穿始終,教學中,我們不可能處處著力,但每一課都要有一個重點,讓學生逐步掌握這一科學的學習方法,在探究中沿著概念發展的箭頭形成科學概念。)
生:老師,有一個問題,為什么平時我們看到的是太陽在空中移動,而不像實驗中所看到的那樣,感覺不到是地球的自轉引起了晝夜的變化呢?
師:我們平時看到的太陽是東升西落,總感覺太陽在動,與我們的實驗結論不吻合。請同學想一想,能不能結合我們的生活實踐,設計一個實驗,把我們平時看到的太陽東升西落,與地球的自轉聯系起來進行解釋?
學生小組討論,有的小組嘗試用實驗材料進行模擬,有的在畫圖討論。小組討論后,老師組織交流:現在同學們能解釋這一現象嗎?
生:因為地球在轉的時候,地面也在轉,地球上的人也跟著轉,因此地球上的人就感覺到太陽在繞地球轉,就和坐汽車一樣,窗外的景物在不停的往后退。
師:也就是說,行進中的汽車好比——
生:地球。旁邊的景物就相當于太陽。
師:人呢?
生:坐在汽車上的人,就好像站在地球上的人。汽車在前行,坐在汽車上的人就感覺到旁邊的景物在往后退。
投影:汽車—好比—地球 景物—好比—太陽
師:還有其他的解釋嗎?
生邊演示邊描述:假設我們在(地球)點這個地方,太陽固定在這個地方,地球是這樣轉的,從這里看太陽的時候,太陽在東邊,(地球)再轉到這個位置,我們就看到太陽在中間了;地球在繼續轉,從這個方位看,太陽就慢慢下去了。
師:這位同學借助地球儀進行了演示,這是一種很好的方法,老師學習他的這種辦法換用一個數碼相機來演示一下。
老師在地球儀上確定一個觀察點,在觀察點固定好數碼相機,對準墻壁上的“太陽”,轉動地球儀,邊演示邊解釋:我們轉動地球儀,好比地球在轉動,固定在地球儀上的相機好比站在地球上的人,也跟著在轉動,銀幕好比天空。
投影:銀幕上出現太陽東升西落移動的活動圖像。
師:同學們有沒有注意到,剛才老師的地球儀是怎樣轉動的?
生:地球儀是自西向東轉動的。
師:太陽呢?
生:太陽從東邊升起,到西邊落下。
師邊演示:如果老師的地球儀從東往西轉動,銀幕上會出現什么樣的現象?
生:太陽就會西升東落。
師:由此我們能不能判斷地球自轉的方向?
生:地球自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我們看到的太陽就會東升西落。
師板書:地球自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
師生共同小結。
(評析:回顧本課教學,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經歷了一個探究地球晝夜變化的過程。教者指導學生借助繪圖和實驗的方法,對初始概念不斷修改和完善,從眼睛看到太陽的視運行而形成的初級模型發展到構建一個地球自轉形成晝夜變化的高級模型,讓初始經驗逐步接近科學事實,學會即對科學事實的解釋,三次繪圖是學生認知模型的三次完善和提升,使學生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逐步建立科學的概念。教學實踐說明:概念的發展必須與學生的認知經歷并行,概念的發展必須與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并行。本課教學,教者還注意滲透科學技術史的教育,使學生認識到技術的進步,觀念的創新才能催生科學的新發現。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直觀形象地將學生看到的太陽東升西落現象與地球自轉形成的晝夜變化相吻合,幫助學生驗證推理,化解了教學難題。)
【四年級科學《地球自轉》課堂實錄與點評】相關文章:
《地球的自轉》教學設計07-27
《地球自轉與晝夜變化》教學設計11-17
(合集)《地球自轉與晝夜變化》教學設計01-20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課堂實錄及點評12-14
自轉的作文02-22
《只有一個地球》課堂實錄03-02
四年級科學巖石的組成課堂實錄12-14
《平行四邊形》課堂實錄片斷及點評12-14
小學科學課《降落傘》課堂實錄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