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西江月·丙午冬至》古詩鑒賞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看到過許多經典的古詩吧,古詩的格律限制較少。那些被廣泛運用的古詩都是什么樣子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西江月·丙午冬至》古詩鑒賞,歡迎閱讀與收藏。
《西江月·丙午冬至》
作者·吳文英
添線繡床人倦,翻香羅幕煙斜。五更簫鼓貴人家。門外曉寒嘶馬。
帽壓半檐朝雪,鏡開千靨春霞。小簾沽酒看梅花。夢到林逋山下。
鑒賞
“添線”兩句,敘貧家冬至夜。言貧寒之家冬至夜仍需通宵干活,婦女坐在繡床前漏夜刺繡,人雖極感疲倦,然而還是續添絲線繼續刺繡。惟一表示“冬至”的是燃起一束敬神的信香,裊裊香煙斜沖天上。“五更”兩句,富貴之家的冬至夜。此言“冬至大如年”,富貴人家徹夜簫鼓不絕以示慶賀。來賓的坐騎拴在門外的栓馬樁上,馬兒耐不住五更曉寒,所以揚蹄昂首嘶鳴。上片貧富對比,雖無“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般的尖銳,然而也反映出當時社會上的不平等。
下片“帽壓”四句,述己過冬至夜的情景。言詞人帽下已露出斑白的頭發,然而鏡中卻映出了他臉上桃花般的醉酡色。他舒適地在簾內邊飲酒邊賞梅花,醉夢中好象到了孤山下去游賞梅花一樣。這說明詞人雖屬“寒士”,終是有酒度歲也。
鑒賞
這是南宋當時一幅節令風俗畫。詞的上片先寫冬至日景事:因為冬至過后,白晝加長,所以女工們要從這一日始添加繡線,所以有“添線繡床人倦”語,由一個特殊之景,點出冬至日的到來,第二句便寫迎接這一節候的景象:“翻香羅幕煙斜。”“翻”字,“斜”字形容煙氣裊裊飛升的形狀。如果前面兩句詞人還只是在描摹景色,那么,上片的后兩句,詞人則是“聲畫并茂”地來寫“冬至”到來時的情景了:“五更簫鼓貴人家,門外曉寒嘶馬。”寫貴族之家相互慶賀冬至節令,五更曉寒時辰,簫鼓齊鳴,馬兒嘶叫,門外一派熱鬧。通過“簫鼓”“嘶馬”之聲,詞人交代出這一天的非同尋常,同時“五更”“曉寒”則又寫出了時間、節令,讓人也感覺到了那種節序的變化以及那份“寒冷之氣”。
上片用冬至節當日的熱鬧情景襯托節后冬閑的靜謐狀態。用倒裝法,先寫冬至之后,次寫冬至節日。詞的下片便是幾幅虛虛實實,如夢似幻的畫面:“帽壓半檐朝雪”是緊承上片末句的“曉寒嘶馬”來寫,寫出了這“丙午冬至”日早晨的雪與寒,但下面一句“鏡開千靨春霞”,由人的面頰寫出了寒冷中那股不可阻擋的暖流,已經到來。“帽壓半檐朝雪,鏡開千靨春霞”一韻寫詞人頂雪在西湖迎冬至節。帽檐上壓著白雪,是詞人形象。西湖水面波光瀲滟,如眾多美女頰上的酒窩光彩照人。詞的下一句詞人“小簾沽酒”時,便看到了“梅花”,那春色真的已經來到人間了,從這一天開始,詞人覺察到了“冬至陽生春又來”了,所以,詞的最后一句,詞人才由一句“夢到林逋山下”,表達出了自己要踏雪到孤山尋梅,在寒冷中覓春的愿望,同時也寫出了春意已到。“小簾沽酒看梅花。夢到林逋山下”二韻寫詞人飲酒賞梅。由梅花引發夢魂飛到孤山下林逋這位隱逸之士身邊。詞的下片,寫詞人于冬至日冒雪飲酒賞梅,祝賀節日,酒酣入夢,向往林逋那種隱居生活。
這首詞上片泛寫京師貴人家慶賀冬至歲節的熱鬧情景;下片轉入寫詞人個人孤獨地飲酒賀節,對比鮮明。“帽壓半檐朝雪”詞人形象生動活潑,加之“小簾沽酒看梅花”一句,襯出詞人生活的貧困。詞人雖然向往“梅妻鶴子”的林逋,但為了生計,一生仍在紅塵鬧市中依靠貴胄之家,沉淪下僚,路窮車絕,困躓以死。
詞雖短小,但因為詞人抓住了冬至里有特色的景事來寫,所以作品的畫面感很強,而且同時寫出了冬至日里的寒氣與暖色,有意境,又有情致。此詞中詞人緊扣住冬至日的節候之變來寫,雖然寫到了這一日的冷與寒,但更注重表達的則是那天地間,人心中已經萌動而起的春意。讀來讓人產生一種向往與躍動,心情也仿佛由陰冷黯淡轉而溫暖明亮了,這是此詞的成功所在。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西江月:唐教坊曲名,后用為詞牌名,又名“白蘋香”“步虛詞”“江月令”等。正體雙調五十字,前后段各四句兩平韻一葉韻。丙午:即宋理宗淳祐六年(1246年)。冬至:二十四節氣之一。每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前后太陽到達黃經270(冬至點)時開始。《通緯·孝經授神契》:“大雪后十五日,斗指子,為冬至,十一月中(夏歷),陰極而陽始至,日南至,漸長至也。”此日陽光幾乎直射南回歸線,北半球白晝最短;其后陽光直射位置向北移動,白晝漸長。由于太陽輻射到地面的熱量,仍比地面向空中發散的少,故在短期間內氣溫繼續降低。天文學上規定冬至為北半球冬季開始。
2.添線:謂冬至后白晝漸長。魏晉時宮中以紅線測日影,冬至后每日添長一線。唐時宮中宮女亦以女功計日之長短,冬至后比常日增一線之功。后因稱白日漸長為添線。
3.簫鼓:形容貴族家慶祝冬至節令。《東京夢華錄》卷十《冬至》:“京師最重此節”。《夢粱錄》卷六:“十一月冬至”:“最是冬至歲節,士庶所重,如饋送節儀,及舉杯相慶,祭宗里,加于常節。’
4.曉寒嘶馬:出自《武林舊事》卷三《冬至》:“都人最重一陽賀冬,車馬皆華整鮮好,五鼓已填擁雜遝于九街。”
5.檐:指帽檐。
6.鏡:指西湖水面。靨(yè):面頰上的微渦,俗稱酒窩。也指婦女頰上所涂的妝飾物。
7.小簾:指酒店。舊時酒店的幌子,用布做成。稱酒簾、酒望。
8.林逋(bū)山:指西湖孤山。北宋詩人林通,隱居西湖孤山,賞梅養鶴,終身不仕,也不婚娶,舊時稱其“梅妻鶴子”。
白話譯文
貧寒之家冬至夜仍需通宵干活,婦女坐在繡床前漏夜刺繡,人雖極感疲倦,然而還是續添絲線繼續刺繡。惟一表示“冬至”的是燃起一束敬神的信香,裊裊香煙斜沖天上。“冬至大如年”,富貴人家徹夜簫鼓不絕以示慶賀。來賓的坐騎拴在門外的栓馬樁上,馬兒耐不住五更曉寒,所以揚蹄昂首嘶鳴。
我的帽下已露出斑白的頭發,然而鏡中卻映出了臉上桃花般的醉酡色。我舒適地在簾內邊飲酒邊賞梅花,醉夢中好象到了孤山下去游賞梅花一樣。
創作背景
宋理宗淳祐六年(1246年),吳文英四十七歲,在杭州作此詞。這首詞記述詞人于丙午年冬至節的情景。冬至凌晨,人人忙于往來拜賀,但詞人卻因獨寂而顯得特別清閑,坐在簾內飲酒賞花,心已飛到孤山林和靖梅園去了。
作者簡介
吳文英(約1200年—約1272年),宋代詞人。字君特,號夢窗,晚年又號覺翁。四明(今浙江寧波)人。原出翁姓,與翁元龍為親兄弟,后出嗣吳氏。未入仕途,以布衣出入侯門,結交權貴,流寓吳越,多居蘇州。宋理宗紹定五年(1232年)為蘇州倉臺幕僚,淳祐間在吳潛幕府,景定后客榮王邸。游蹤所至,每有題詠。晚年一度客居越州,先后為浙東安撫使吳潛及嗣榮王趙與芮門下客。知音律,能自度曲。其詞綿麗,措意深雅,守律精嚴,煉字煉句,又多自度腔,詞上承溫庭筠,近師周邦彥,在辛棄疾、姜夔詞之外,自成一格。對南宋后期詞影響很大;缺點是其詞雕琢工麗,音律諧婉,然多數詞意晦澀,題材狹窄。張炎批評說:“吳夢窗詞如七寶樓臺,眩人眼目,拆碎下來,不成片段。”(《詞源》)。周濟在《宋四家詞選》中將吳文英、辛棄疾、周邦彥、王沂孫列為宋詞四大家。今存《夢窗詞》甲、乙、丙、丁四稿,存詞三百余首。
【《西江月·丙午冬至》古詩鑒賞】相關文章:
《重陽》古詩鑒賞10-21
蝶戀花古詩鑒賞06-22
古詩鑒賞技巧09-26
古詩鑒賞技巧10-19
經典古詩詞鑒賞06-23
鳥鳴澗古詩鑒賞07-03
《孤雁 》古詩鑒賞及答案07-03
《東坡》古詩鑒賞及答案07-03
《秋月》古詩鑒賞及答案10-13
憫農古詩鑒賞11-07